『壹』 如何养心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
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 《黄帝内经》云: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
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 ,就会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所以要学会“闹中取静”、“静中养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宁静养心的保上健。近年来国内外兴起“静坐法”,它确实可驱去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后、晚上静坐闭目养神,或午后稍睡片刻,便觉得神清心安。这样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重在养神,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骨衰。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精神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若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尽天年。
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处世要与人为善,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于恬淡,使心志处于虚无状态,才能与天地同寿。
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经过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才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静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大闹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则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加,如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心,才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身心健康。
《太平经》云: “求道之法,静为基先。”说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于静。《直仙真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说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静,静是指气海安静。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会干扰,性情稳定而神气清明;气海静,邪恶的欲望就不可能产生,精神内守,脏腑强盛。心里纯净,神就不受干扰,人就能常常处于清静之地。而佛家的禅静是在修禅的过程中,修行者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干扰,达到超凡脱俗,趋于寂静。通过禅定达到内心清静,精神不涣散;只有精神不涣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长寿。可知佛家的禅定养生与中医强调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练身调形,首先要主动地调摄精神。因为精神清静,意志安逸,心神安定,达到真气调和顺畅而不生病的状态。虽然中医心理养生与佛家禅定有一定差别,但它们的养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静心养性。
『贰』 如何做到养生
养生的市场在哪里,其实养生市场是无限大的。首先你必须知道对人养生的这个{人}的结构是什么,否则你就在瞎折腾,如掩耳盗铃盲人摸象。人由三大件构成,身体、心智体、意识体。现代的养生关注的是身体的健康,其他两体很陌生,当然心里医生属于心智体方面的健康养生,意识体养生是最高境界,市面上很难接触到专业人士,属于开悟后的自我调息。
现在我们谈的最多的是身体与心里健康。身体养生也并没有接触到精髓,比如人体经络与脉轮系统,不管怎么调理它们都必须以一个整体的思想理解。如果你把它们划分成豆腐块进行模块式调理,那是错误的想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康复目的。{当然中医比西医更高明些是因为中医引进了八卦阴阳模块,更趋向与自然也是开发右脑的想象力。西医是典型的模块化设定,它违背了东方的整体观思想,典型的左脑逻辑设定,把身体看成是部死板而愚蠢的机器,只有头脑才是你的中心,古代人会说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对养生人来说,寻求的是完整和谐健康阳光低成本的方法,那么现代的中西医已经不能胜任人们的期望了。所以重新选择是你头脑不错的选项!
心里养生其实也是比较重要的,比如瑜伽就很好,因为头脑的思绪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化学平衡,所以静心就是清除头脑中杂乱的思绪,使身体在清醒状态下都可以进行自我修复。
所以认识你自己、了解你自己是如此的重要,是你今生必须知道的真理,没有其他。
『叁』 养生先养心,你知道怎么养心吗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病由心生,因此要保证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而且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这个事实也提示着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不过该如何养心呢?
养心贵在静心。
对于所有人来说,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适量的运动可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增强心脏的功能。每天安排一小时锻炼,或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锻炼心脏,增强体质。
合理的饮食结构也能养心,并且还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率。饮食养心的基本原则就是以清淡饮食为主,尽量减少脂肪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性脂肪)。平时应戒烟酒,不要暴饮暴食。
我们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养心,常保持心理平衡,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其实情绪就像水一样,人就像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情绪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因此,治病要治心,恶劣的情绪、忧郁的精神,对人健康的损害,甚至比病菌、病毒更厉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谁拥有了好的心态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
『肆』 要健康就要会养生,怎样做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状态
养生就要做到这三点: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敞开自己的心
很多人在过了而立之年后,便开始注意养生,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给你重新来过的机会,因此,注重养生无关年龄,只关乎心态。
养生道法多多,每个人见解不同,所用之方法也不相同,《丹溪心法》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你不能等有病了才想起要如何如何去救治,而是应该在没病的时候想办法养生,防患于未然,把病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所谓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颐养保命、预防疾病,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有效活动。
顺天应人,定时锻炼身体,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我深有体会的是曾经一段时间坚持锻炼,无论精神还是身体都到了良好状态,但是在其后由于没有坚持,就整日地出现萎靡现象,没有精神,天天都感觉身体不舒服,却总是觉得正常现象,好在,现在感觉出问题所在,也正在纠正,但愿能够走入正轨,身体不再受累。
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最重要的就是讲自己的心放宽松,静心在退,洁心在空,宽心忘坎,忍心大度,用心心康。
曹植说“善养者终之,旁忧者半之,虚用者夭之”,要我说其实就一句话: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敞开自己的心。
『伍』 秋季养生的精神调养
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在现实生活中,则要求人们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献。
另外,秋天固然天高云淡,硕果累累,令人愉悦,但难免也有“凄风苦雨”。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心生秋愁。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常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如果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称作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可使人产生消沉抑郁之感,而阳光可使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同时,褪黑激素还有抑制人体内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相对减少,会使细胞懒散瘫痪,从而使人们情绪低沉,多愁善感。
为此,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外出秋游,登高赏,令心旷神怡;或静练气,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 好多人讲起养生,都能滔滔不绝说出许多的观点方法。但是,综合起来不外乎补肾补气补血等等,许多的补品,如各种参,人参、西洋参、太子参,海参,还有鹿葺、海马、阿胶、冬虫夏草等等,再就是这功那功之类。很少有人提到养心,而从中医《内径》这本最古老的医书中提到养生方法就是养心。
《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提出养生须“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并且早就提出来不会养生的情况是:“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看看今天的人们,所作所为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天酒场不断,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辛辣厚味,贪欲无足,肥体丰腰。现代仪器设备的检查,显示“三高症”,代谢综合征等等。按照营养学的角度,酒场上的许多食品都有滋补价值,但是为什么长在酒场的人容易得“三高症”等疾病呢?为什么常常吃补品的城市人长寿的少,而偏远的农村地区却出现较多的长寿老人呢?
这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城市的人们注重的是食补养体,而农村人注重的是养心。现代社会已经让太多的人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不管是营养品还是药品等等的宣传或多或少受着金钱的影响,在追求所谓养生的过程之中,有些想法做法已经与养生目的越来越远了。正如一个外国人所说,我们人类确实已经忘记了出发时的目标了。注重追求各种补品,注重追求金钱,注重追求美色,说到底就是欲壑难填,却又想养生长寿,这样相反的两种选择能够达到目的吗?
因此,养生须从养心开始,保持“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才能达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养生目的。
自然心灵释放养生
自然心灵释放养生是解决个人心理障碍,抑郁、忧虑、恐惧、紧张、痛苦;解决亲子关系问题,孩子厌学、考试焦虑、学习成绩偏科、青春期叛逆、焦虑、忧虑、恐惧、网瘾等问题;解决夫妻及恋爱关系问题,感情及婚姻危机、婚外恋、失恋及离婚创伤治疗、成功经营婚姻及恋爱关系,职场关系,如何更好地处理与领导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成功经营客户关系等,学会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爱自己,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问题,从而获得爱、自信与尊重。此书分析了为什么要苛薄自己,非要把心理问题压在心里?为何不一吐为快,为什么不能放下一切包袱,轻松快乐地生活?对人们集中的疑问,采取心灵释放,全方位打开心结,自由地释放心灵。具体针对各种压力,包括深呼吸,冥想,意念引导,体育运动,跑步,散步,吃健康食品,休息时间充足以及平衡好心态,工作与娱乐的时间等方法来释放心灵。
『陆』 如何让心灵得到释放
慧可一动不动地祈求达摩教示。
许久,达摩终於睁开眼,问:「站这麼久,要什麼?」
「求师父帮我安心。」
「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我找不到我的心。」
「我已为你安心竟!」
一旦发现自己心没有释放,你的心就已经得到释放了。
所以或者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先要了解你的心,知道收到了什么束缚,困扰,因何纠结,苦恼,压抑,结构这些因,自然也就释放了,你的心灵一定是你自己困的,也只有你自己可以释放。
不是和你说绕口令,举个例子吧,功夫熊猫发现武林秘籍是一张白纸时,他了解了自己的心,不在依赖师傅、伙伴、秘籍、鼓励,他的恐惧、不自信、苦闷烟消云散了,激活自己的潜能,打败了白老虎。英雄释放了,强大的功夫熊猫诞生了。
为什么让心听到最喜爱的歌曲,不知不觉间你心会舒服很多。 就是因为你的心暂时因为外物的影响不再制造那些让你心灵不释放的因子。你被动的就解放了你的心灵,希望你能主动的随时的解放你的心灵,不受负面能量的影响,光辉灿烂每一天。
『柒』 如何才能更好的养生,养生是什么,怎么养生
1、立春如何养生之精神调养
春天生气易伤肝 发怒不超3分钟。肝阳、肝火在春季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求适当地释放。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使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所以,春季一定要心平气和、乐观开朗,假如生气了,一定要学会息怒,学会及时的平复自己的心静,只有把自己的心静养好了,那么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自己的身体的健康,不然如果经常生气,那么对于身体的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2、立春如何养生之饮食调理
春季应多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一些具有温补肾阳作用的食物,如牛蒡、藕根、胡萝卜、山芋、薯类、青菜等,宜常吃,但阴虚火旺者忌食。容易重复感冒、有哮喘病史、体质虚弱者应多吃些清淡的蔬菜、豆类及其制品等,但是一定要控制自己的饮食,最好不要食用哪些辛辣、油腻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不仅很难消化,并且吃多了对于我们身体的健康也是非常的不利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饮食方面的调整。
『捌』 养生先养心,如何养心
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养生,首先应当养心。 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养心务必要养德,德高才能神凝气定。养心重在养神,养神说到底是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 这里所谓养心,自然不是指保护好心脏,而是指调控好你的心态,包括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等。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正常一样。 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心理失控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活会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不妨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沟通: 养心贵在静心 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 养心重在养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而且会成为被众多人羡慕的养心专家。 养心务必养德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诫我们,养心务必要养德。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那你就可以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了。
『玖』 如何做到修身养性
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一些困惑,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呢?做到以下几点,我们的心也就放平了,也就达到了修身养性的目的了。
心善:善良是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心理稳定、平衡,远离抑郁、神经衰弱等困扰,人就会健康长寿
『拾』 如何运用“意念”达到养生调病
现代社会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是什么?是健康。没有人会怀疑,惟拥有健康,一个人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而首要前提便是拥有健康。确实,人生一旦失去了健康还能拥有什么呢?即便坐拥亿万资产,如果丧失健康,英年早逝,结果也是“钱在银行,人去天堂”。
古人说,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也就是说,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谋而合的。关注身体健康的生理保健类书籍在市面上十分常见。然而,用通俗的语言文字表述的关注心理保健的书籍却不多见。我们致力于大众的心理保健,希望本书能够助益于您的心理健康,提高您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排解您在自我保健征途中遇到的部分难题。
这里必须说明的两点是:以精神的力量来治病,需要平常不断练习,有了相当的定力后,才容易奏效。还有,遇到像发烧和胃出血等紧急情况,最好还是赶紧去医院吃药打针,以免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