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立夏节气如何养生保健
5月6日立夏,天气开始转暖,温度会进一步高,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就要来到,此时春夏之交养生保健也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要学会养护我们的“心”。
如艾灸内关穴,可宁心安神,滋补心气;艾灸中脘和足三里,可健脾益胃,补中益气;艾灸命门、关元和气海,可以有效的扶阳和升阳。
B. 立夏养生该怎么做
立夏养生告诉你该怎么做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过后,全国各地的气温就明显升高,许多地方都已经超过摄氏30度了。在这逐渐炎热起来的立夏季节,我们如何立夏养生呢?这里告诉你立下养生几点注意事项。
立夏养生之早睡早起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立夏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重视“静养”,避免运动过后大汗淋漓,“汗”出伤阳,在饮食调养方面,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起床前可以做几个小动作,有利于增强体质,中医养生,延年益寿。
立夏养生之饮食清淡
立夏过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就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并煮粥,并搁凉后食用,也可起到健胃、驱暑的功效。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立夏养生之精神养生
养生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过激之处,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立夏养生之食补凉血
立夏之后血热会给人带来很多不适,气虚血热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顿饭不要过饱,给胃留下足够的蠕动空间。还人以轻松自然。今年的夏季注意凉血补气和早睡早起,是人储存阳气力求身体大获丰收的一个季节。
立夏养生之避免贪凉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不用或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工作场合中,应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尽量不用空调或适当调高温度。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立夏养生之谨防外感
立夏节气,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避免气血淤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
C. 立夏如何养生 立夏吃什么好
1、立夏吃鸭蛋
这个自然就是首推的第一。立夏就是立蛋,指的就是立鸭蛋。鸭蛋营养丰富,可与鸡蛋媲美。中医认为,鸭蛋性味甘、凉,具有滋阴清肺的作用,入肺、脾经;有大补虚劳、滋阴养血、润肺美肤等功效;适应于病后体虚、燥热咳嗽、咽干喉痛、高血压、腹泻痢疾等病患者食用。
用于膈热、咳嗽、喉痛、齿痛。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鸭蛋中的蛋白质含量和鸡蛋相当,而矿物质总量远胜鸡蛋,尤其铁、钙含量极为丰富,能预防贫血,促进骨骼发育。
2、立夏吃莴苣
《本草衍义》谓其“四方皆有”。暮春初夏,正是食莴苣的时节。宋代陆游的《新蔬诗》云:“黄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盘四月时。”
中医认为,莴苣利五脏,通经脉,开利胸膈。种气,壮筋骨,去除口臭,使牙齿变白,使眼睛明亮。又有催乳汁的作用。利小便排泄,解虫毒和蛇咬之毒。不仅如此,凡是身体虚弱,阴分不足,齿缝间时常出血,或鼻部干燥,易出鼻血。
均可用莴苣茎切片煮熟加酱油或盐拌食,以治疗和减少出血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经常食用又使人眼睛昏浊不清。患寒病的人不宜食用。莴苣有毒,食用害人,各种各样的虫不敢靠进它。
3、立夏吃茯苓
茯苓含茯苓多糖、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脂肪、卵磷脂、腺嘌呤、胆碱、麦角甾醇、多种酶和钾盐。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有镇静及保护肝脏、抑制溃疡的发生、降血糖、抗放射等作用。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D. 立夏后怎样养生
立夏后,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夏气与心气相通’,‘汗为心液’,立夏养生要早睡早起,注意养阳,方能与万物生长之势相应。因此,要避免大汗淋漓,‘过汗’伤阳,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切勿发怒。
E. 女性立夏后怎么养生
女性立夏养生5大注意事项:
1、立夏饮食宜清淡。
应以清淡、低脂、低盐、多维生素为主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多进稀食有利补养,平时多吃绿色蔬菜、水果及粗粮。
2、立夏顺应时长睡眠。
提倡夏季午睡,可以起到“加油站”作用,促进身体健康、减少疾患发生。一般来说,夏季午休以30分钟至一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反而感到疲倦。醒来后不要匆匆起床、马上投入工作或学习,因为此时大脑的供血量不足,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功能性紊乱,让人感到头昏脑胀,最好再躺10分钟左右起床。
3、立夏养生之防精神不足。
立夏养生要做到“戒躁戒怒”,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此外,还可多做偏静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养花等。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4、立夏养生之防气虚血热。
立夏之后血热会给人带来很多不适,气虚血热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因此,每顿饭不要过饱,给胃留下足够的蠕动空间。还人以轻松自然。今年的夏季注意凉血补气和早睡早起
5、立夏养生要防热感冒。
立夏养生要注意预防感冒,避免因为各种原则受凉,其中多喝水无疑是最好的保健方法。此外立夏之后天气急剧上升,也勿因贪图过分凉快而猛吹空调或风扇,否则极易招来热感冒。
F. 立夏如何养生
今年的5月5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夏”。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天气逐渐转热,公众应当舒展心情,保持安闲的心志,以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每年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开始。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习惯上,人们将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显著升高,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炎暑降临,雷雨增多,植物进入生长旺季,是一个重要节气。
夏季与心气相通,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因此,要顺应节气的这种变化,保养心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此时节,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气血淤积,预防心脏病发作。
李艳玲提示说,立夏养生还应重视“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燥戒怒”,切忌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安静、心志安闲,心情舒畅,笑口常开。此外,在饮食调节上,应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多食清淡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山药、小麦、玉米、海产品、蛋类,这些食物既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
G. 立夏时节要怎样养生
立夏后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值此时节,精神调养要“戒躁戒怒”,饮食调养需“增酸减苦”。
1、立夏后天气炎热,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躁戒怒”,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此外,还可多做偏静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养花等。
2、立夏时节,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
此时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和粗粮。平时可多吃鱼、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香瓜、桃、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H. 立夏如何养生
立夏节气,此时天气逐渐炎热,万物繁茂,人们的生理状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夏季与心气相通,夏季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顺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因此,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注意养心脏。应重视立夏养生,平和过渡到夏季。 起居养生 立夏时节,虽说夏季到来了,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此时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另外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精神养生 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重视“静养”。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还可多做静一些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 运动养生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汗出,“汗”为心之液,立夏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立夏时节,选的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 饮食养生 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此时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