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健康养生 > 苏轼怎么养生长寿

苏轼怎么养生长寿

发布时间:2022-03-03 22:33:00

A. 一生坎坷的苏东坡,却活的很豁达,他是怎么做到的

鲁迅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

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不管是从诗作的质量,还是从名诗人的数量上,近千年来再没有哪个时代,能与唐相提并论。

宋人极聪明,知道诗写不过唐人,便把唐人写的较少,也没有什么佳作的词拿来发扬光大。才有了现在唐诗宋词的美誉。

都说"诗言志,词缘情。"宋词以抒情居多。词都是按照词牌的固定格式来填写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填词。宋词词牌名共有一千多个,所以有很多词牌名都没有佳作流传下来。但是也有一些词牌名是非常有名的,而且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某些词人写了一首非常好的词,跟着这个词牌名也出名了。比如:《水调歌头》、《声声慢》等等。

比较典型的例子,还有《卜算子》,想到《卜算子》大家可能马上就会想到陆游《卜算子.咏梅》。



苏轼的《江城子》,除了能表达阳刚之美,他还能把它写成凄美的千年孤独。《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这首词孤独、凄美到肝肠寸断。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晚年的苏轼,他的心绪如此的悲伤,他的境遇如此的凄凉。虽然苏轼给我们的印象是豁达与从容,但是在这首诗词当中,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脆弱。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了。这首词是《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念奴娇》、《江城子》、《水调歌头》,再加上一个《西江月》,四个词牌名五首词,从狂放、豪迈,到思念亲人,再到悼念亡妻,再到晚年对人生的感悟,这就是苏轼的一生,曲折坎坷,却精彩绝伦的一生。

B. 很多人都推崇苏东坡的养生之道,那么苏东坡是如何养生的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推崇养生,并且养生的人群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那么你们知道吗?古代的大文学家以及美食爱好者苏东坡也热衷于养生,而且他把认为有助于养生的经验都记录在了《东坡志林》中,这些养生经验非常贴近生活。

最后就是喝茶,苏东坡对喝茶也有新的认识。在苏东坡看来,喝茶虽然可以解腻消烦,但是不能泡浓茶,要不然会损伤脾胃。所以说他觉得饭后喝浓茶只是用来漱口,而且漱口茶没有必要用那些高档茶。

C. 苏东坡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苏东坡的养生之宝是什么

宋代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著有养生专著《东坡养生篇》等书。他到老年仍保持身体健康。

苏轼在著作中记述,他身体健康、腰腿壮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食用煮熟的芡实,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飞。

大家都知道冬季节比较干燥,芡实可以润燥但是又不寒凉,尤其是芡实粥很滋补,特别适合在秋冬季吃。

D. 苏东坡一生回忆录历史上真实的苏轼一辈子是怎么度过的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E. 苏轼是如何度过中年危机的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妖猫传沉睡的人鱼之家长安十二时辰使女的故事??

元丰二年(1079)三月,朝廷的一纸调令,将苏轼从徐州调往湖州。

五月二十日,苏轼抵达湖州任上。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知州官署被御史台所派的兵丁逮捕,押往京师,此时距他上任不过两个月零八天。

无妄之灾从天而降,苏轼的第一反应是懵逼的,错愕的,无法接受的——身为一州长官,名声日隆的文坛盟主,做梦也没想到,仅仅一夕之间,自己便由刚赴新任的朝廷命官变成前途未卜的阶下囚。

就像一个野心勃勃的探险者,本来已经爬到了半山腰,不小心直接掉进谷底。

在御史台的大狱里,苏轼被关了一百三十多天。时间不算太长,但于苏轼而言,却不啻于一场挥之不去的恶梦:他受尽羞辱、拷打、责问,肉体的疼痛在所难免,精神的折磨更是不堪忍受。

为了让苏轼招供,主审官们使出各种对付犯人的招数。

经常连夜提审,不让睡觉,如拒不招供,就来顿板子伺候,再硬的汉子也难招架,更何况一介文人;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先许你一颗糖,然后告诉你,如果招供,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糖。

苏轼自度没办法忍受非人折磨,他想到一个解决方法:自杀。便将常服的青金丹藏于狱中,想着万一哪天忍受不住,就一次性服用下去,一了百了,再不用理会这帮孙子。

他写下两首绝命诗,托付给热心的狱卒梁成保管,一再叮嘱,哪天自己真死了,务必将它们交给弟弟苏辙。

当然,他没有死。

这一年他才44岁,怎么可能就死了呢——他正值壮年,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参透,许多著名的诗词未及书写,许多极致的人生还没有体验。

自他入狱后,许多人来救他,除了要好的朋友、师长、弟弟苏辙、杭州的百姓,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特地给神宗写信为他说情,最后,太皇太后亲自出马,要皇帝赦免了他。

元丰二年的腊月二十九,案子了结,苏轼无罪释放,但领受到另一个小小的处罚:贬官黄州。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的中年危机,先前已露出苗头,经此诗案,便轰轰烈烈地大规模展开了,迅猛而急切——这位不世出的天才,回望来路,不免心惊:人生已过大半,两鬓略现斑白,竟然一事无成,不但功业未立,修行尚差,也还没有像样的著作可以传世。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过去那些看似丰富多彩的过往,在此刻竟显得如此幻灭,如此虚空。

他焦虑,他痛苦,他往徨,他难过。

他犹疑不决,他进退两难。

他不知该如何自处,他不知该如何与他人交往。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天冷,心更冷。寒风一吹,凉透胸背。

是那种拔凉的凉。冰凉的凉。

诗人先前那颗热烈的心彻底被冻住了。

初到黄州的苏轼,一想到乌台诗案,便后怕不已。“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失去自由的日子刻骨铭心。

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敢做词吟诗,不敢给朋友写信,甚至不敢喝酒——万一酒后说出什么不应该说的话,岂不又引祸上身?

无事可做,无友可会,无酒可饮,能做的,不过是闷头大睡,一觉睡到日头偏西。傍晚时分,从床上爬起来,到外面散会儿步,聊以消遣。

那天荒地老的寂寞啊,那旷日持久的孤独啊。

唯一让他快意的,是去城南的安国寺洗澡。他躺在热汤中,久久不愿起身,一路走来的风尘,内心无限的苦衷,在雾气的氤氲当中逐渐消融,唯有此时,心灵才可得暂时的解脱和安慰。

他希望趁洗澡的机会,把痛苦和屈辱也一并冲刷掉。

他从未觉得人生这般无趣,日子如此难捱。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人在偏远之地,无亲无友,只好寄情山水,和樵夫渔夫聊天,之前的亲友,害怕被牵连,不敢给他写信,他写给别人的信,也没人敢回。

——这是多尴尬多无奈又多矛盾的心境。

一代最伟大的天才困于其中。

天才与凡人的区别,智力与才华只是其一。

短命的天才常以自毁的方式,使刹那成为永恒,虽然夺目却留下诸多遗憾;真正的天才却可以放弃自怨自艾,于深重的苦难当中,通过心灵的体察和省悟,实现自我的救赎,从而发出更璀璨夺目的光彩。

唯有自救,才可以助他走出困境。

当苏轼意识到这一点,他的自救行动就要开始了。

第一要做的,是反思自我,检讨人生,“吾日三省吾身”。

苏某人过去太无知,做事鲁莽,不讲方法,未做深入思考,仅凭知识和才学,发表了诸多不成熟的意见;

苏某人有负父亲为自己取名为“轼”的苦心,才华外露,自以为是,听不得别人规劝,这是病,得治;

苏某人牢骚太盛,把应该不应该说的话都写进诗文里,为自己和亲友惹来祸端;

??

一番总结下来,真发现不少问题。

苏轼试图通过反思总结过往,汲取经验教训,走好以后的路。

他的反思,不是对自我的彻底否定,而是要通过重新审视自己,调整方向,建立起更符合规则更加理性的处世态度。

他不再是那个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不再是那个牢骚满腹的地方官员,不再是那个无话不说的耿直BOY。

他要做成熟的中年人苏轼,全新的中年人苏轼。

全新——不是抛弃旧我,不是丢掉“过去的苏轼”,而是从旧转变到新,是要在“旧我”基础上建立“新我”。

反思之后,他要直面人生的根本问题了。归纳起来,不外乎几种。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究竟为何而活?

如何面对荣誉和苦难?如何面对人生无常?

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怎么办?

如此等等。

他通过阅读经典来寻找答案,这些经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佛经,另一部分是庄子。

苏轼读佛甚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理”,后来出任杭州通判,遍访当地高僧,与多位禅师来往密切。但这次黄州读佛,与先前稍有不同,先前仅是因喜欢而了解,这次则是出于实用之目的,借佛理来排解人生苦难。

只读经书不够,他还在安国寺长老的指导下,学习禅坐功夫。坐禅是佛教修持的重要方法之一,修禅即为修定,修定可发慧。定是排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痛苦成因,慧是智慧,代表着无欲见真的状态。人一旦达到无欲的境界,痛苦也就自然消除。

读经和坐禅对苏轼的帮助很大,这是他主动调整人生观的一次积极尝试,效果甚佳——离开黄州时,他的禅坐功夫已相当了得,“物我两忘,身心皆空”。

苏轼与老庄也极有渊源,8岁时他还曾跟随道士张易简从学,幼年好道,倾心庄子。在黄州孤苦冷清的境况之下,庄子那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重又引发苏轼的关注,再次重读,有豁然开朗之感。

在本质上,苏轼是一个儒士,但他平生所学,并不限于儒家经典,而是广泛求取各种精神资源,为我所用。事实证明,佛教和老庄,在关键时刻对他有极大之帮助——借助这两种思想资源,他得以安然地游出人生的苦海,爬到了岸上。

苏轼对付中年危机的另一大杀器是广交朋友。

他平生最爱与朋友厮混,别人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他是朋友朋友好朋友。

一天不见朋友,和失恋的小伙子没啥两样。

来黄州前他所担心的,不是路途遥远,亦非生活困苦,而是没有朋友。

“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

因系犯官之身,外地的朋友连信都不敢写,遑论有什么交往。

苏轼意识到,远水不解近渴,要解决朋友稀缺的困境,须从身边下手。他个性开朗,长于谈笑,到黄州不久,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朋友圈。

他先认识了监黄州酒税的乐京,又认识了住在武昌的同乡王齐愈王齐万兄弟。

他还新交了三个本地朋友,开酒坊的潘丙,热心公益人脉甚佳的古耕道,卖草药的郭遘,这三人朴实真诚,对流落此地的苏轼多有帮助,特别是后来开辟东坡,这三位朋友帮他干了不少农活。

陈季常是苏轼多年前老友,住在离黄州不远的歧亭,这位从不出门的隐士到黄州看望苏轼来了,每次来都要住十多天,陪老友喝酒游玩话家常,黄州四年,两人在一起的时间竟有一百多天。

苏轼亦与当地的官员结交,黄州太守徐大受,鄂州太守朱寿昌都对他多有照,逢年过节便送他礼物。

老朋友马梦得也来黄州了,正是在他的大力协助下,苏轼才得到东坡这块闲地——借助这块地,苏轼实现了渴望已久的田园之梦。

苏轼在东坡建了几间房子,取名雪堂,雪堂成了朋友的招待所,来看他的朋友更加络绎不绝:道士杨世昌来了,同乡巢谷来了,诗僧参寥来了,画家米芾来了,琴师崔闲来了??有友情温暖,困顿的苏轼活络起来了,快乐起来了,满血复活了。

最意外的收获是,在黄州种的那块地。

最初只是为解决全家温饱问题而向官府申请的土地,哪成想带给他的幸福远远不止此。耕种东坡不仅让苏轼的身体得到锻炼,更让他的精神生活上了一个台阶。

中年危机是心理的危机,也是生理的危机。已近五十,最易感到体能不支,力不从心,但下地劳动不久,奇迹出现了:腰不酸,腿不疼,走路也有精神了。

他换下官服,穿上普通农夫的衣裳,拿起锄头,挥汗如雨,那认真劲儿,与一般农夫无疑。他从老农那儿获取种庄稼的经验,和老妻一起照料生病的老牛,叫上朋友来帮助收割,享受丰收的喜悦和欣喜。

他喜欢那种淋漓尽致的快感,喜欢那种汗流浃背的状态,劳动之后,心情变得充实,心态变得积极。再没有愁苦来纠缠他,再没有孤独也侵扰他。

他种花种草,也种茶树。

他在地头上盖了一座房子,取名“雪堂”。苏轼在此处招待外地来访的朋友,吟诗做词,饱览风景,读书习字——雪堂成了黄州的文化中心。

卢梭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就是劳动锻炼,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如果苏轼能听到这句话,一定会点头称是。

他为自己取号曰“东坡居士”,他一迈从苏轼成为苏东坡,这意味他精神世界的重建,意味他已成为全新的苏轼。

劳动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并借劳动的机会,知晓了民间疾苦,且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

远离庙堂,立功和立德的机会不多,但却是立言的好时光,现在,他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拿来写作。

主要是做解读经典的工作。

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写成《论语说》五卷;与弟弟苏辙合作,写作《易传》,易学是苏氏家学,两兄弟写此书是遵父亲苏洵遗言行事,此书真正完成要到18年后;他还写了《书传》,但一直未能完成。

写作之外,他坚持读书不辍。有个故事,颇能说明他用功之深。

某天,黄州的朋友朱载上来访,仆人通报之后,迟迟不见苏轼人影。朱载上等得不耐烦,欲起身离去,却见苏轼匆匆出来:“不好意思,老朱,刚才忙于日课,让你久等。”

朱问,“先生所谓日课是什么?”

苏轼答,“抄汉书。”

朱氏不解,“以先生之才,开卷一览,自可终生不忘,何用手抄?”

轼答,“不然,我读汉书,至今已抄过三遍。第一次每段事抄三字,第二次抄二字,现在只抄一字。”

朱载上不依不饶:“先生所抄的书,肯让我见识见识?”

苏轼便让人把自己所抄的字取来,递给朱氏:“足下试说一字。”

朱随便说一字,苏轼便可以背诵百言,无一字之差。朱氏惊叹。

你看,哪里有什么天才,苏轼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花在了背诵汉书上。

几年以后,苏轼重被启用,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朝廷要员,又几年之后,苏轼被放逐岭南,尝尽颠沛流离之苦,他是否会想起黄州四年多的时光?

我想,他一定会。

因为他不再为荣辱而揪心,不再为名誉地位受牵绊。

他已能坦然面对命运在他身上所做的事。

借由黄州这场盛大的中年危机,他早已重塑了自我,寻找到生命的真正坐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突围。

本文作者:蜗牛领读人陈某某(公众号:菜馍君)

每天免费读书一小时

长按关注

不疾而速与你共读

F. 苏轼是三苏之中官做的最大,年龄最长寿的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最长寿的是苏辙。

G. 苏轼养生四句话

苏轼养生四句话:“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相传,有一位先生向苏东坡请教长寿秘方,他仅用四句话作答,即“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苏东坡正是以此精神对待人生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他能保持身体健康、晚年快乐的状态。

无事以当贵

苏东坡一生主张人活在世上,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考虑得太多,不要留恋官场富贵,不计得失、任性逍遥、随遇而安,这比大富大贵更能促其长寿。


他认为,人应将精神从追逐身外的名利等物欲中退出来,用于维护自身健康,以淡泊名利为“贵”。

早寝以当富

古人云:“睡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睡者,能食,能长寿”。如睡眠不足,过度劳累,日久便会耗气伤血,进而损及五脏,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珍贵,是人体培养气血、修复机体的重要保证。

这两点貌似平常,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单说“早睡”,在苏东坡那个时代并不是难事,可放在现代人身上可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建议所有人,一定要养成早睡的习惯。

安步以当车

现代社会,汽车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家庭,给能源、环境、交通等各方面带来挑战。其实,只要时间充足,路程适宜,人们不妨“安步以当车”,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苏轼提出的“安步以当车”,即指不要过于追求舒适安逸,应少骑马乘车,多步行、多运动,才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都市拥挤繁杂,人们不妨安排好时间,抛开令人“心堵”的交通工具,迈开步履,亲自体验行走的力量。

晚食以当肉

古人关于“饮食有节”的经验有很多,《寿世保元》中就提倡“食唯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这也与苏轼“晚食以当肉”的养生观不谋而合。

苏轼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做到饮食有节,感觉到饥饿时方可进食,但不要吃得太饱。此外,他还主张尽量少吃肉,说“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炒,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保持健美体形。

H. 苏轼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那么他是怎么度过的

苏轼自小有着政治理想,为国报忠,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
他有最多的心思还是在治理国家上,只不过后来因王安石变法,意见不统一,得不到神宗重用,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了文学创作中,
也是一个热心人,治理西湖,修桥,修水道,办学堂,海南的第一个进士就是苏轼的学生,那怕是做饭也是很下功夫,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度过的,当然心里还留了很多知识,写了易,经等,著书基本是最后的十多年一直在著书,

I. 苏轼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今四川省眉山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苏洵,胞弟苏辙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自幼受父母影响,喜爱读书。苏轼六岁进学堂,因为聪明伶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有一次,母亲教苏轼《后汉书》中的文章《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的一位青年文人。东汉由于治理不当,政权落入宦官手中,以致全国贪污、贿赂、敛财和滥捕盛行;正直忠贞的学者们一再进谏,却招来杀身之祸,范滂就是其中之一。范滂临死前与母亲诀别,其母深明大义,范滂终于从容赴死。读完这篇文章,小苏轼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他母亲说:“你能够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吗?”简短的对话中,苏轼的志向与苏轼母亲的正直可见一斑。

11岁时,苏轼开始大量阅读经史子集,为进京赶考作准备。苏洵按照传统的方法教育儿子,经常让苏轼兄弟二人背诵古文给他听。每次苏轼都背诵得非常流利,而且还对所背诵的古文有着深刻的体会与理解。这样苏轼兄弟二人学识日渐渊博。到了大考之时,苏轼父子便同去京城赶考。

仁宗元年(1056年)五月,苏轼父子抵达京城,在京城住了几个月之后,第二年,苏轼兄弟参加礼部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后,十分惊喜,想把他录为第一名,可他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欧阳修把他的文章放在了第二名;后来苏轼又凭《春秋》得居第一,殿试中了乙科。第二年四月十四日,20岁的苏轼被点为进士,从此他就下定决心要有所作为。

按照惯例,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读苏轼的信,我欢喜之极,我应当设法退隐,给这个青年人出人头地的机会。”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学权威,他的一句褒贬就可以造就或毁灭一个文人。据说欧阳修还曾对儿子说过:“记住我的话,30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

不久,苏轼举家迁往京都,一家人沿长江顺流而下,于1060年二月抵达京都。

在京定居以后,苏轼兄弟又通过两次考试,一次考京师各部的任务;另一次更重要,考“制策”,公开批评朝政。仁宗皇帝求贤若渴,下令举办这个特殊的考试,以鼓励公开批评的精神,一切文人都可以靠各部推荐或提出作品而报名。苏轼两兄弟在欧阳修推荐下报名,通过考试,苏轼的制策列入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列入三等的只有两人,苏轼即是其一。苏轼还提出25篇史论,其中几篇至今仍是学校教材的范文。

苏轼在政治上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坚持德治仁政的理想,并表现出浓厚的忠君观念;但他又同时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人生态度上,表现出一种顺乎自然、随缘自造、安分守己、旷达恬淡的思想倾向。不向逆境屈服的斗争精神和乐观坚毅的人生信念便体现于他所有的诗、词、文作品中,这是我们阅读苏轼的文学作品时应注意的重要内容。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他在汲取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苏诗中的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苏诗中的用典大多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对仗既工整又活泼流动,构思巧妙。他的哲理诗往往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的结果,固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苏轼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柔美婉约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一定数量的作品表现了奔放豪迈的新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立于苏轼的豪放词风。苏轼将传统中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男女之爱的词用来表现性情、豪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广泛地扩展了词的功能。

苏轼父子名闻天下,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三苏”并称。

阅读全文

与苏轼怎么养生长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专技八级的女职工身份的退休年龄 浏览:192
腹部体检多久一次 浏览:766
50岁颈椎头晕怎么办 浏览:369
红参和什么泡水喝可以长寿 浏览:225
老年人的优点作文 浏览:211
北京办理病退与正式退休的退休金的区别 浏览:477
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800字大学 浏览:42
去敬老院包饺子日记 浏览:721
兵团养老金上调 浏览:873
常州退休补缴社保 浏览:943
甘肃经济报2018退休金细则 浏览:187
50岁女人不显肚子上衣 浏览:425
贵州老年大学校报 浏览:165
医院体检卡绑定的号码怎么改 浏览:218
城市低保户养老保险交多少 浏览:106
军考体检多久能出来 浏览:436
养老金个人账户怎么算利息 浏览:468
通州交养老保险需要什么 浏览:771
老人比划数字什么意思 浏览:647
国家对女公务员规定的退休年龄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