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老年人 > 佛教老人忌日怎么做

佛教老人忌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5-08-06 20:39:20

㈠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做七哪几个七是主要的

1、佛教说: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

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2、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

3、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4、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

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

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

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在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土家族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跳丧舞,又叫做"散忧祸"、"打丧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多年以前发明的一种民族舞蹈,后来土家族的子女们就一代一代地把跳丧舞传承了下来,流传至今。

人死以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被请的歌师傅一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通宵。跳丧舞是要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的目的。

(1)佛教老人忌日怎么做扩展阅读: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㈡ 烧七七有什么讲究

烧七七的讲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时间:烧七七是死者去世后的第49天,这一天被视为民间死者子女祭拜死者的一个重要节日。

  2. 参与人员与仪式顺序

    • 女眷先行:一般都是女眷先夹着装有烧纸的包袱到坟头哭拜。
    • 男眷参与:男眷随后到达,拉起女眷,然后开始烧纸、鸣鞭及磕头行动。
  3. 仪式内容

    • 烧纸:作为对死者的祭奠,烧纸是烧七七仪式中的重要环节。
    • 鸣鞭与磕头:鸣鞭是为了引起注意,而磕头则是对死者的尊敬与悼念。
  4. 文化背景

    • 佛教影响:七七四十九天在佛教中是超升的一个轮回,过去人们会请僧人设坛念经,每七天一个段落,逢单数要做大功课。这种悼念和祭奠形式后来被流传下来。
    • 农村习俗:由于农村一般三天到五天就需发丧入土,所以烧七日纸通常只能在坟上进行。七七纸烧完后,接下来还会烧百日纸和第二年的“忌日”纸。

综上所述,烧七七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特定仪式流程的民间习俗,旨在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与悼念。

㈢ 老人腊月去世,别人说不能烧三七,还不能烧跨年七,到底该咋烧

家人去世后,传统习俗中要进行“烧七”的仪式,这一丧葬礼俗源自于深厚的华夏文明。最早关于为逝者做七的记录出现在北魏时期。《北史·外戚传》中记载,北魏孝明帝在胡国珍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日内,为他举行千僧斋,并剃度七人出家。这表明“做七”的习俗与佛教的轮回观念有关。
“做七”也称作“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是旧时汉族的丧葬风俗。人死后或出殡后,从头七开始,家人会设立灵座,早晚供祭,每隔七天进行一次佛事和斋祭,持续四十九天。在这期间,具体的礼仪因地区而异。
例如,在广州地区,第五个七天(即“大七”)必须由已出嫁的女儿回来主持,费用由她承担。如果死者没有女儿,则由侄女或侄孙女来代替。而在成都地区,治丧习俗也颇具特色。
在烧七的习俗中,有几点需要注意:
1. 烧七的时间:从逝者去世当天开始计算,第七天为头七,依此类推至七七(尾七),具体时间为晚上18点到20点。
2. 并非每个七天都需要烧祭,七个七日祭不可全部进行。虽然对逝者的纪念很重要,但也要考虑后人的福祉。因此,通常只选择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进行祭祀。
3. 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全部七个七日的祭祀?这通常适用于家庭幸福美满的情况,比如儿女双全、儿孙满堂,且四世同堂的家庭,在老夫妻中最后一位去世时,才可以进行完整的七个七日的祭祀,这被视为大喜丧。
4. “撞七”是指在烧七的忌日这天,如果农历遇到七的日子,就称为“撞七”。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忌日不烧七。但是头七和七七即使撞七,也必须烧七。

阅读全文

与佛教老人忌日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退休教师欢度重阳节 浏览:134
老人吐痰难受怎么办 浏览:698
医院入职体检查什么 浏览:79
初一学生被父母发现怎么讲 浏览:229
问中老年人一天最好跑多少步为好 浏览:170
老人头上起泡什么病 浏览:386
男性吃什么蔬菜最养生 浏览:610
长喝酒的人检查身体检查什么 浏览:156
杭州哪个体检比较少 浏览:79
张家口老年大学书画通知 浏览:561
何时解决退休工领工资挂 浏览:613
羊奶粉老人喝每天多少克 浏览:628
幼儿园录取以后大概什么时候体检 浏览:738
社保交了十五年退休能领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334
老人家78岁胆红素偏高 浏览:1000
社保养老金计算公式 浏览:921
事业单位没有退休金了 浏览:298
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 浏览:764
70岁左右的老人怎么活得潇洒 浏览:505
普陀老年大学怎么样 浏览: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