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孝敬父母
1、常回家看望父母。现在儿女留在父母身边工作的比较少,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也基本上不在一起居住。所以,离家比较近的每个周末最好都回家看望父母,和他们唠唠家常,叙叙旧。离家远的争取一两个月回家一趟。使老人不感到孤独。
2、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隔三差五,给父母通通电话,让父母放心你的事业与生活状态。当然要报喜不报忧哦,免得父母为你担忧。常打电话,只要听听你的声音,父母都会感到十分开心的。
3、可以为父母办一点实事。父母需要做的事情,你要及时去做。有的事情父母不想让儿女去做,怕你累着。你要多留心观察,比如说,电灯坏了,马桶坏了,电器坏了,还有老人家自己没法办的事多想想,尽早去做。
『贰』 父母老了,我该怎样孝敬他们呢
1:可以培养父母的兴趣爱好,让老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例如跳舞,唱歌,下棋,看报,插画等,培养老人的兴趣不仅可以转移老人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老人结交到更多的朋友,融入到新的圈子里面去,使老人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2:子女不应该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老人的情绪。人老了就像一个孩子,这时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孩子陪伴在身边,这种陪伴不仅仅是在身边,而且是精神上的陪伴,需要精神上的呵护与关怀。例如子女下班回到家问父母一句今天做了什么,他就会感到很满足。在他们心里这是关心他们的表现。
3:儿女也可以教老人使用手机等智能化产品,在老人学会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与儿女通话方面也很方便,这能样使老人与时俱进,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且有的老人乐忠于做家务,子女的话可以不一定要强制他们休息,可以让他们在一点点的劳动中找到自我的满足感,使他们感觉自己还是被需要的。
4:安排适宜的劳动
老人在离退休以后,可以承担起一定的家务劳动,如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接送小孩等等,这样既增加了对家庭的责任性,又增加了自己的体能锻炼,还可使生活更充实。
5:结交相似的朋友
老年人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必需远离孤僻。可结交一些知心的或相似的朋友,以便有机会、有对象倾诉自己对生活感受,相互分享喜悦和快乐
对于老人来讲一句关心一件衣服就或许足够了,他们要的并不是很多,只是希望子女可以过得很好。希望每个老年人在晚年时都会感到幸福与满足。
『叁』 怎样孝敬老人呢
孝亲敬长的方法如下:
1、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2、尊敬。尊敬双亲长辈,磨亮听取他们的喊游孝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
3、倾听。与双亲长辈保特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4、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一种感恩;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平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度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也是感恩。
孝亲敬长的重要性:
1、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郑稿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肆』 作为子女,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孝顺老人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尽心照料,常回家看看爸妈,陪爸妈聊聊天,买些爸妈喜欢吃的食物,带着爸妈去旅游,买爸妈喜欢穿的衣服,教会爸妈上网聊天……
我母亲70岁了,我和她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居住,每天我们只能在微信上见面,我会教母亲如何使用微信聊天,如何转账,如何发红包等等。教会父母学会上网聊天也是一种孝顺的方式,不能让父母落伍,一定让他们学会这种时髦的交流方式,看着他们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伍』 子女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谢谢你的提问,请听我娓娓道来:
一直以来,在公交、地铁上给老人让座,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
但大连76岁老人刘增盛,却要与这个“习俗”做对抗。
他认为自己身体好,能站着就站着,不需要被区别对待。
退休后,刘增盛和朋友在旅顺开了个工作室,收藏老式放映机和胶片电影。每天两趟地铁,一趟公交车,一来一回很难避开上班高峰。
为了不被让座,他会找个角落,脸朝外,背对乘客。
但还是常有年轻人给他让座,一来二去互相谦让,拖延许久。
为了避免尴尬,他在朋友的建议下,在胸前挂了一块写着“勿需让座”的LED显示牌。
每天上车,刘增盛还特意挺直腰板,带点理直气壮、雄赳赳的感觉。
他想告诉所有人,自己没有老,只是一个满头白发的“壮小伙儿”。
刘增盛说,不是老人就需要让座,身板硬朗的,80岁也可以不让座。但如果有需要,即便是年轻人,也该给他们让座。
一夜之间,刘增盛“勿需让座”的照片走红网络。
不少网友赞赏他的作风,称他为“硬核老人”。
刘增盛说,他做这件事,并不是希望所有老人效仿,凡事要讲究量力而行。
他更想传递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
▼
一直以来,尊老都是我国传统美德。
年轻人对待老人,要保护,要孝敬,要给他们让座。
儿女们对待年老父母,要让他们“享福”,不让他们做饭、洗碗,做家务。
初心是好的,但行为上,往往容易矫枉过正。
形成一种老人就是“老朽”,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轻人包办一切的偏见。
以为只要给老人吃好喝好,满足生活物质和安全的需求,让他们安度余生,就是最大的孝敬。
却不曾想,这种“废物式”养老,不仅会加速衰老,更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
▼
随着物质生活提高,绝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够自理的。
他们欠缺的,是和年龄对抗的自由。
要知道,老人最大的痛,是服老。
假设一个人能活到80岁,从退休算起,还有20-30年的时间。
如果什么都不干,就是等死,将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尤其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偶、失独、失能老人。
孤独感会让他们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伤及身体健康。
美国芝加哥大学有研究表明:长期孤独,会使早死风险增加14%。
如果对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给钱、买东西,一味提供物质,而忽视心理需求。只会加速他们死亡。
但可悲的是,当老人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向年轻人讨教。
不少人会表现出不耐烦情绪:
“知道这个干啥呀?”
“好好带孙子就行。”
“说了你也不懂。”
“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学不会的。”
简单几句话,就割断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有奔头、有意义?
▼
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作为”才会“有快乐”。
老人也是一样,他们也有自由意愿,有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方面与年轻人无异。
所以,我们要打破社会对老人的固有认知,充分尊重他们的各种选择自由。
让“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以及“老有所乐”紧紧联在一起。
活到老,学到老。
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学其所爱。与社会产生联系,能大大抚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山东巨野的姜淑梅,曾经是“九段文盲”,完全不识字。
后来丈夫去世,姜淑梅孤独到了极点。60岁时,她听人们说:读书是抵抗寂寞的良药,于是她决定开始学字。
每一天,家里都传来声音。
“乖孙女,快告诉姥姥这个字怎么写!”
“好女儿,你教教你老妈怎么查字典!”
姜淑梅很好学,身边的人都是她的老师,广告、说明书、电视字幕都是她认字的教材。
令人欣慰的是,家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支持。
他们觉得,满足老人的愿望,才是最接地气的孝顺。
很快,姜淑梅把常用字都学会了,开始沉迷书海,大量阅读。70多岁时,姜淑梅尝试着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还成功发表了。
这给她带来了无比的自信。
于是姜淑梅每天笔耕不辍,努力写作。
76岁时,成功出版了《乱时候,穷时候》一书,还卖出了7万册。
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了5本书。
姜淑梅的事迹让人震惊,不少人称她为“传奇奶奶”。
▼
但其实,从60岁到76岁,整整16个年头。是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时间。
凭什么年轻人可以用16年完成人生转变,老人却不能?
很多时候,老人都缺少一个学习、尝试的机会。只是社会的偏见,让他们止步不前,故步自封而已。
由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脱节。在年轻人观念里,老人总有种种不符合时代的缺点。
他们早已习惯了“老人无法工作”的现状,只能跳跳广场舞、逛逛菜市场、带带孙子。
但去年年初,阿里巴巴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彻底打破这一思维定势。
招聘岗位叫“淘宝资深用户研究专员”,只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
需要在中老年人圈子中有号召力,能以中老年群体视角出发,深度体验“亲情版”手淘产品,发现问题并反馈问题。
关键是,给出的薪水待遇非常高,年薪范围是35万-40万。
招聘信息一出,全国老人纷纷报名。从简历可以看出,老人个个身怀绝技。
65岁李璐是杭州市广场舞协会副秘书长,也是社区知名的体育达人,练拳练舞样样拿手,电脑音乐也样样精通。
67岁的熊昌烈,出版了一本书叫《资本圈》,在美国、中国、加拿大图书馆都有收藏,网上已经卖断货了,他希望能送一本给马云。
71岁的章中麟喜欢跳舞,09年开始在西城广场组织舞蹈队,已经有200多名学员。
有人还惊奇地发现,求职者中不乏清华北大毕业生,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
甚至有人用双语进行申请。
▼
不可否认,老人的工作能力,随着年龄增长有一定的衰退。
但科学研究表明,60岁时大脑处理的信息量是21岁时的4倍,开朗的老者,即使到了90岁,依然思想活跃。
而且,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洞察力深刻是老年人的优势。
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创造力并没有消失,甚至更强!
要想度过幸福晚年,除了要学习自由、工作自由。
更重要的,还有情感生活的自由。
目前,我国有1.2亿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4500万。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情感生活不尽人意。有的为了子女,避免家庭冲突,隐忍自己的感情。
有的丧偶后孤独寂寞,虽子孙满堂,却晚景凄凉。
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个年龄的人,都有交友自由,感情生活都应该受到尊重。
曾有读者留言说,自己中年丧偶,一人含辛茹苦将两子女抚养成人,并将他们送到了国外生活。
可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十分寂寞。
后来通过婚姻介绍所,他结识了一位离异女干部。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两人决定再婚。但子女却坚决反对,认为他临老入花丛,为老不尊。
就这样,好好的一段姻缘被生生拆散,读者为此非常伤心。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
年轻人要追求爱情,老年人也一样,这并不是什么丑事。
如果子女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对老年人交友横加干涉,只会徒增痛苦。
婚姻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料,精神上互相慰藉,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父母和子女关系是平等的,不应该存在一方强大,另一方弱小,一方决策,另一方服从的关系。
即便在身体功能受限的情况下,老人也依然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
真正的尊重,不是自以为是的干涉,而是用心倾听和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
在不少老人心里,年龄只是数字问题。
能走能跑能折腾的话,谁不想像个小伙子小姑娘一样,接触多姿多彩的世界。
实际上,青春对任何人都没有设限。老年人也能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明星。
2019年中国国际时尚周,100位中老年“超模”亮相开场大秀。
表达中国女性的时尚和无龄感,也改变人们对“中国大妈”的刻板印象。
一些艺术家用手中的镜头,展现老年人生命的厚度。
厦门摄影师小野杰西,为85岁爷爷拍摄了一组帅气时尚的照片,使其被喻为中国最帅气老伯伯。
80岁的乌镇老妇胡晖,不仅会网购、在线交流养生穿衣搭配,直播和抖音也被她轻松玩转,“网红奶奶”名不虚传。
燃爆的街舞,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人跳起来一样青春洋溢。
公园硬汉大爷,秀出6块腹肌,行走的荷尔蒙,丝毫不输小鲜肉。
不管活到什么年纪,都不要被刻板印象捆绑自己。
老人活出自我,追寻自由。照样能绽放人生的光彩。
▼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时候。
老人也曾有过梦想与追求,或因生活压力暂时搁浅,或为了家庭选择放弃。
但时光荏苒,年龄并没有剥夺他们的意愿和尊严。步入晚年后,他们的心愿更应得到每一个人用心的尊重。
有人说,老人其实就是小孩。
他们不喜欢被约束,想要走自己的路,告诉大家,我能行!
别以为他们老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他们有梦想的时候,千万别歧视,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就像他们当初给我们造梦一样。
『陆』 父母年老之后,孝敬他们的最好方式不是拿钱,而是做到以下几点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的老去,我们总是疏忽,看不到他们变老的过程,却总是在一瞬间,突然发现,他们真的老了,身躯不再挺拔,声音不再洪亮,甚至像个小孩子,对我们变得很是依赖。
该如何像小时候,他们疼爱我一样,去好好孝顺他们呢?除了拿钱,或许,做到以下几点,才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
01
常回家看看,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如果不努力“搬砖”,就无法撑起一个家,陪伴家人,就显得格外奢侈。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不少人在家里安装了监控,想家了,想父母了,就隔着手机屏幕,看看家里,看看父母的身影。
只是,他们不知道,父母也会时常对着摄像头,像个孩子一样,一有什么事,就要隔空跟孩子“念叨念叨”:家里的花生丰收了,晒满整个院子;邻居来串门了,还带了点自己种的小菜;爸爸钓到了一条大鱼,兴奋地捧着鱼孩子们看......
只是,更多的时候,只有他们孤寂的身影,或是坐在屋檐下发呆,或是无声无息地背着农具推开家门出去干活,隔了很久,才慢慢地回家......
父母老了,干活不再麻利了,说话也变得少了,就连爱唠叨的妈妈,都没什么可唠叨的了。
而这一切,不正是因为孩子不再跟前吗?所谓天伦之乐,无非是儿孙满堂,承欢膝下。
大概,所有的父母都一样,只要一听说孩子要回家,便喜上眉梢,早早就去买菜,开始准备一桌子丰盛的饭菜,还开始跟着网络视频,学着做些新鲜的菜式,以迎合孩子们的口味,水果和零食,也不落下,好似过年一样。
哪怕孩子们总是姗姗来迟,吃完饭又要往回赶,他们也心满意足。
所以,有空就回家看看吧。就像那首歌里唱的: “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有多大贡献,一辈子只图个平平安安。”
02
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以前不懂得为什么“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只要女婿一来,不管贫穷还富有,一定要好酒好菜,盛情款待。
直到自己也做了母亲,也生了女儿,才终于明白,自己捧在手心的宝贝女儿,以后就托付给这个陌生人了。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丈母娘成百上千倍对女婿好,就是卑微地提醒女婿:“你可要对我女儿好呀!”
古时候,公主出嫁,作为母后,再怎么不舍,也会再三叮嘱女儿,千万不要回娘家。因为,一旦回来,就意味着被夫家休了,若是涉及到政治联姻,更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诗经》中所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也正是人们对婚姻幸福的期许和祝愿。希望出嫁的女儿,从此成为别人家的主人,经营好了自己的小家,便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
时光过去了几千年,这个朴素的愿望却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在儿女成家之后,推出他们的生活,放手让他们过自己的小日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过得幸福,我们也就开心了。”
所以,在谈婚论嫁时,一定要谨慎;而一旦进入婚姻,就一定要珍惜,那些动辄就分手的决定,伤害的不仅仅是两个人,还有双方父母的心。
03
学会理解父母,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故土难离。”是很多父母的心结。
好不容易在外站稳脚跟,把爸妈从乡下老家接过来一起生活,本意是想让他们享清福,没想到却成为了一种禁锢。
逛公园、跳广场舞、进超市购物,这些便捷和惬意,并不是每一个老去的父母都能心领神会,无缝对接的。
老家的山山水水、乡里乡亲、圩场集市,才是他们挥之不去的念想,才是能够让他们心神安宁的归处。
所以,他们总想着要回老家去,即便拗不过儿女,也不会无所事事地待着:要么继续干起了小商贩的行当,要么见缝插针开荒种菜,要么还去应聘保洁员或门卫。
似乎,只有做点什么,才能让他们觉得心安理得,才觉得不亏欠儿女。
有的人不理解,认为固执地要按照自己的老一套去生活,真是给自己“丢尽了脸”;也有人表示支持和理解,比如,一条视频中展示的,儿子开着宝马车帮母亲拖着茄子辣椒去集市摆摊,或者定期开着宝马,帮母亲去卖废品。
父母老了,挣不了什么钱了。但勤劳已经刻入了他们的生命里,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赚多少无所谓,赚的是一份自信心,一份自我尊重和自我成全。
所以,理解他们种种“不可思议”的做法,顺从他们的想法,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父母也才会感受到彻底的自由。
结语:其实,孝敬父母,并不需要我们特别做些什么。
金钱,够用就行;饭菜,粗茶淡饭就行;衣着,能够御寒就行;房屋,不必多么豪华,能够遮风挡雨就足够。
父母最需要的,是我们最真心的关爱,有求必“应”,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和顶梁柱,让他们不管在任何时候,一回头,我们都在,这就足够了。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柒』 你觉得怎么样孝敬父母比较好用什么方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上了年纪,最好的孝顺方式就是陪在父母身边尽孝。陪着父母吃一顿饭,陪着父母聊聊天,陪着父母去逛街,陪着父母买秋菜等等,这些都是尽孝的方式,不在于拿钱多少,而在于用不用心。
子欲孝而亲不待,梦到我们看着父母已经老去,只有流泪的份,那才是真正的悲哀,所以趁着父母在是多一份尽孝,也会让我们心里没有遗憾。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我们有限的年纪里,一定要活出无限的年长不要留下遗憾,多对父母好,就是最大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