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霜降后温差大,血管收缩变大,身边老年人多,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0月23日,我们将迎来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虽然在岭南部分地区秋意依旧不是很浓,可霜降的到来,说明时已到深秋。在霜降时节,寒潮威力逐渐增强,气温进一步下降,因此这段时间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年老体弱和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就更要提防类似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以下防治心脑血管病需要注意的要点。
为什么霜降时节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进入霜降时节,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已经明显降低,低温的冷刺激会使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同时毛细血管收缩,血压也会因此增高,从而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病。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如果不注意保健,如果血管骤然升高,可能会导致脆弱的脑血管破裂因此脑出血或是血液黏度因为寒冷升高而导致脑血栓,严重可导致脑卒中,这是一种以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为特点的疾病,中老年人切忌掉以轻心。
同时,深秋气温降低,也可诱发中老年人出现下肢血管疾病,以腿疼、肿胀、单侧肢体麻木为特征,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霜降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专家给你支支招
要想预防最可怕的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潘小平教授在此前采访中表示,中老年人尤其要做到这两个要点:
“首先,高危人群要控制危险因素,通过药物和生活调理等方式,做到降压、降糖、降脂。服药的人群尤其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和剂量,切忌吃吃停停。还要养成测量血压的习惯,如果血压出现波动和异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此外,中老年群体还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积极运动、合理饮食、控制体重,特别是那些50岁以上且有心脏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更是万万不能放松。”
除此以外,霜降预防心脑血管病,还可遵循以下的保健要点:
1、适当添减衣物:深秋时节,气温可能骤然下降,昼夜温差也会十分明显,中老年人不应片面追求“秋冬”,适时添减衣物,以防冷空气对心脑血管的刺激。
2、睡前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暖身,而且还有扩张血管、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的功效,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能消除白天的疲劳,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3、不妨练练八段锦:霜降时节也需适当锻炼,八段锦就是中老年人锻炼的好方法,它可以锻炼脊柱和关节,还能调节体内脏腑,使得气血运行通畅,提高高密度脂蛋白,也可让血管变得更年轻,这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很有帮助。
『贰』 霜降节气养生小知识
霜降节气养生小知识
霜降节气养生小知识,霜降节气到来,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初霜出现,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这时要重视养生保健。下面我为大家分享霜降节气养生小知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霜降养生小常识
一、饮食:补冬不如补霜降
中医认为,霜降应淡补。因此在霜降时节饮食应尽量保持清淡。尤其不要在食物中放太多的盐。盐食用过多,易导致血容量增加,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增加。同时容易让人产生口渴的感觉,需要喝大量的水来缓解,长期大量摄取盐会导致身体浮肿,同时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民间总有谚语,“补冬不如补霜降”,认为比起冬天的进补,霜降时节的秋补会更有效果。不过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药补不如食补”,而且即使是药补,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而定,不能乱补。
二、起居:穿衣要保暖,早晨莫贪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昼夜温差变化增大,人们要注意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早睡早起,养成规律,做好御寒准备,预防感冒。
三、运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
霜降一般在农历九月,一片秋高气爽的`景象,此时肺金主事,运动量可适当加大,可选择登高、踢球等运动。气温越来越低,最好等太阳出来或比较暖和的时候出门锻炼,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
四、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理专家介绍说,秋天是各种情绪病高发时节。如果调理不当,极易诱发抑郁症等其他心理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五、防病:重在保暖
霜降时节,气温可能突然下降,慢性病患者和那些体质差、抵抗力弱的人很容易病情加重或是感冒发烧。另外,冷空气的刺激会使人体血管发生收缩,血压突然上升,从而诱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要想预防以上疾病,关键是要保暖。
霜降要注意预防的疾病
1、高血压
气候变化引起的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复发。
专家提示:首先,早晚要适度增减衣物,防止受凉;其次,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定时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再次,有高血压史的人要经常测量血压,及时调整用药量;最后,应注意饮食结构,少吃多餐,吃低盐食物,不抽烟、不喝酒,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
2、关节炎
受寒受凉是关节炎的重要诱因之一,特别是风寒湿痹型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症状以及关节僵硬症状都会随着气温下降而加重,个别病情稳定的患者还易因此复发。
专家提示:有关节炎、腰椎、颈椎疾病的患者,天气转冷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骑车族可以通过佩戴护膝、护肘来防止关节受凉;多晒太阳,并适当进行一些功能性锻炼也有助于关节的健康。
3、血管病
气温降低,一些不爱活动的老年人会出现腿疼、肿胀,多数人会以为是受凉了,其实这可能是老年人下肢血管疾病的表现。
尤其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因其症状与关节炎相似,很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关节炎发作。不过如果伴有疼痛、发凉或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最好去医院骨科和普外科检查一下。
专家提示:这两种血管病都可能导致下肢氧供应不足、疼痛、下肢冰凉、颜色改变、感觉减退、溃疡或坏疽等。检查手段如下肢血管彩超、核磁共振等可以确诊。
4、脑出血
研究显示,气温若降低到零下5℃,每百万人的中风病死率每天将达到4.8人,而在17℃时的死亡数为3.2人。原因是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猛然收缩,血压升高,使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而引起脑出血,寒冷易使血黏度增高而致脑栓。
专家提示:平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中老年人,在冷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加衣被和保暖设施,睡前宜用热水泡脚。
一旦出现胸闷、头昏、嗜睡及一侧肢体麻木症状时,应引起患者本人高度重视,及时去医院就诊。
5、肛肠病
天气转冷后,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北方人都有喜食辛辣的习惯,不少男性还喜欢喝点白酒暖身。但是如果没有节制,很容易引发内痔出血或肛裂等肛肠疾病。
专家提示:饮食要有节制,减少高蛋白、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尤其不要喝太多的烈性酒;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加强日常规律的体育运动。
一旦出现不适应要及时就诊,千万不要以为出点儿血没关系,只要“扛一扛”就好了,以免因此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霜降节气有什么特征
霜降节气有一说法,“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每年的这个时节,黄河流域已经开始出现降霜,深秋的景象愈发明显,草木枯黄,秋风萧瑟。那么关于霜降节气的小知识有哪些?霜降又有什么特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霜降节气小知识
霜降在每年的10月23日前后,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季向冬季过度的阶段,、霜降期间早晚温差达到最大,部分地区夜间的地面温度甚至降到零摄氏度,就会开始结成六边形的白色霜花,这就是霜降名称的由来。
霜降节气的特征
“霜降始霜”是我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的方向逐渐推延的。在气象学上,一边把秋天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或者“早霜”,把春天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终霜”或者“晚霜”。初霜出现得越早,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因为此时正巧是菊花盛开的季节,所有也有把“初霜”称为“菊花霜”的,古人有云“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霜降时节,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秋收扫尾的工作,即使是耐寒的葱,此刻也停止了生长,所以还有一句俗语叫“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绝大部分地区也进入了干季,气候十分干燥,此时更要做好森林防火的工作。
霜降三候
在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这个时候豺狼等野兽,开始捕捉猎物准备储备过冬了;“二候草木黄落”,秋风萧瑟,树叶凋零,花草枯黄,便是霜降时节的景象;“三候蛰虫咸俯”,冬季即将到来,气温骤降,昆虫们都蛰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