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让失智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相关背景
日前,北京市丰台区老龄办贴出公告,试点通过政府购买“喘息服务”的方式,给长期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成员每月放4天假,其间政府付费请专业护工照料失能、失智老人,需要“喘息服务”的家庭即日起可到居委会提出申请。这是北京市首个由政府买单提供“喘息服务”的试点。
综合分析
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而且发展速度非常快,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国际标准占比为7%),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4.9%。
养老已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话题。其中,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其中最为艰难的社会话题。失智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患有失智症的老人通常认知功能退化,失忆、失语,严重时无法分辨人事时地物,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症就是失智症的一种。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4000万失智老人,2020年将达到4700万。北京中医药大学发布的《失智老人照护现状的调研报告》显示,和子女居住的失智老人占42%,独居的失智老人占41%,在养老机构居住的失智老人只占1%。另有材料表明,失智老人病程可达5到10年,甚至长达10到20年,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统计显示,失智症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中风后,威胁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一个家庭成员被诊断患有失智症后,其照护服务提供者很容易成为第二个病人。”这种说法也许有些绝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失智老人居家养老之困境。面对失智老人,政府要加大支持帮助力度,同时社会各界都要对其帮一把手,出一份力,要多建立一些养老类的福利机构,精细化照料好老人,让他们享有幸福的晚年时光。
相关问题
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
1、针对失智老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发展滞后。2、养老机构管理缺乏分类标准和管理规范。
3、长期照料机构和护工严重缺乏。
二是服务体系不完善。
1、护工水平参差不齐,不仅无法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作也做不到位。
2、缺少相关服务标准。。
三是子女对失智老人沟通不足。
1、子女上班忙,没时间照顾失智老人,负担重。2、不知道如何科学照顾失智老人。
3、子女难以及时发现老人的一些细微变化,经常错过了早期干预。
四是社会认知支持度不够。
1、大多数人对失智老人认知不足。
2、针对爱心人士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操作培训不到位,义工、家属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
参考对策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政府应从政策引导、制度设计、经费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支持失智老人养老事业发展,建立、完善失智老人养老机构的管理规范、失智老人等级评估标准、失智老人补助机制等,引导养老机构多层次发展,保障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行。
2、推动现有医疗服务中心转型服务,加快建设为失智老人服务的专业养老机构。放宽条件,通过税收减免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依托社区医疗服务资源,增设针对失智老人的护理中心,创办失智老人康复中心、护理院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
3、制定护工的准入机制,规范护工市场。
4、将失智老人的照护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畴。
二是制定失智养老长期服务发展规划。
1、建立养老护理培训制度。通过专门培养、在职培训、岗位训练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满足失智老人社会化养老的需求。
2、卫生机构应着手建立失智老人评估标准,对失智患者进行病情等级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等级,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提高对失智老人的照顾服务质量。
三是家属应多关心失智老人。
1、抽空多陪陪老人,跟老人谈心。要是太忙可以请护工照顾他们,但是一定要多关心老人。
2、了解失智老人的情感需求,要和他们多沟通,要是不懂可以向医院或相关专业人士请教如何科学照顾他们,引导他们多做计算等益智游戏,在还属于轻症的阶段多鼓励他们读书、看报,多用脑。
3、子女要经常和父母沟通往来,如果发现异常,尽快带他们先到医院检查,这种病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就能越早控制。
四是提高社会对失智老人的认知。
1、集合政府机构、民间公益机构和多媒体平台力量,共同关注“失智老人及家庭成员”这一长期被忽视的群体,消除公众对于老年痴呆症的误解,传递预防及护理常识,让更多人了解老年痴呆症的相关医学特征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为他们提供关爱,全面提高社会公众认知。
2、建立起失智症老人家属联谊会,帮助家属掌握失智症的症状识别要点及正确的护理和沟通技巧。
3、鼓励义工、家属社会力量参与服务提供,引导爱心人士参与相关理论知识和服务操作培训。
时评文章
政府买单“喘息服务”有风向标意义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各种与老人有关的服务多了起来。日前,北京市丰台区老龄办贴出公告,试点通过政府购买“喘息服务”的方式,给长期照料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成员每月放4天假,其间政府付费请专业护工照料失能、失智老人,需要“喘息服务”的家庭即日起可到居委会提出申请。这是北京市首个由政府买单提供“喘息服务”的试点。
老龄社会已经来了,而且速度有点快。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国际标准占比为7%),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4.9%。这意味着,2012年是五个人养一个老人,到2030年是两个人养一个老人,到2050年一个人就得养一个老人。另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全民对老龄社会准备不足。
应对老龄社会,离不开有效的服务供给。社会化养老已然破题,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社会化养老不是“免费蛋糕”,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还有一些老人存在失能、失智的情况,把他们送进养老机构,要想得到精心照顾,需要更高费用,家人也不放心。所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不仅指陪伴恋人、配偶和孩子,也理当包括陪伴老人,而且有些老人更需要陪伴。
过去,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一般在家解决,也就是留在家里,由家庭成员照料。照顾失能、失智老人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其中的苦与累,经历过的人最有体会,一个没有大爱大善的人,很难做得到、做得好、做得持久。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家庭,其中一些家庭得到媒体关注,被当作好人好事报道,子女赢得了“好儿子”“好儿媳”等褒誉,但制度层面的奖励,一般以精神为主,而且不具有普遍性。
现在好了,“喘息服务”已经来了。几年前北京提出探索“喘息服务”,也就是每年给久病床前的孝子放几天假,想法当然很好,但出台详细政策并不容易,尤其是照顾者放假期间,照料老人的费用到底由家庭负担还是政府支持,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本月初北京市民政局发文,明确费用由政府买单,“喘息服务”也从纸上走了下来。
应对老龄社会挑战,需要发挥“三双手”的作用。一双是政府有形之手,通过公共服务的形式,提供更多普惠化的养老服务;一双是市场无形之手,推动更多社会资源进入养老领域,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还有一双是市民善良之手,弘扬传统美德,提升社会文明,深入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发挥市民善良之手的作用,并不是不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也不是后两双手不作为、慢作为的理由,而是说家庭在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可替代也不能替代。
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与市民善良之手,这“三双手”并非各自为政,更不是割裂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拿政府有形之手来说,主要是发挥正确的引导、带动作用,政府买单提供“喘息服务”,就是对善良之手的引导和鼓励。对很多家庭来说,也未必在乎一个月四天的补贴,关键是从中感受到了社会温情,从而产生了一种“德不孤,必有邻”的道德温暖。这对于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流价值,有着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Ⅱ 长期照顾老人的难处是什么
确实,我们常说常病无孝子。尤其是老年人在长期生病之后行动不便,而现在的年轻人的压力也挺大的,尤其在工作中的压力。职场竞争一起加剧,如果家里有老人,时不时的在 生 些病那对于中年人来讲,面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的竞争夹具,那压力也可想而知,同时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去发现,有的时候 只 能自己默默的忍受。时间一长有些中年人真的就像一个会爆的气球一样。
那如果长期伺候老人遇到的难题,首先一个就是时间上的问题。因为老年人犯病也不会有固定的周期,有的时候都是突发状况,而受到自己的年龄限制,有些都行动不便,
必须得有一个年轻人陪伴着,那现在的 小 年轻也不可能去陪伴老人,所以大多数都是中年人一代去陪伴着老人去看病,陪护在旁边。有些企业比较人性化的还好,但有些企业工作比较繁忙的,那经常请 假 可能对于一些照顾老年人的人来讲,在单位里也说不过去,甚至单位可能也会对个人绩效个人考评都会受到影响。
其实 有 些老年人生了病之后,脾气性格更加古怪,甚至生病的人的性格本身也有的时候会比较不耐烦也比较会让人生厌。
而 照 顾他们,自己本身也有许多的不如意的地方,还要忍受病人的一些职责或者说责备,有的时候难免情绪会失控。所以长期伺候老人的另一个难处就是老年人的脾气也会受到生病的影响,或者有些老年人本身 年纪大了,性格也确实比较古怪的。
最后长期伺候老年人比较难的就是现在看病更难。尤其在疫情时期要伺候老年人,一旦生病的时候去医院要查核酸,然后还要 各 种行程码、健康码这样的,然后好多医院的挂号现在都是自助挂号,如果不熟悉一点医院的情况的话,得这样兜 来 兜去都好几圈,也是搞得筋疲力尽。另外伺候老年人去看病的时候有的是,像交通问题也是的,因为老年人可能也不能去公交车,有些行动不便的还要准备私家车接送,所以长期伺候老年人的另一个难处就是交通问题还有看病问题。
Ⅲ 面对老年痴呆病人,怎样排解心里压力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后天脑部功能衰退疾病,是因大脑神经病变引致,患者的记忆、理解、语言、学习、计算等认知能力都会受影响,且会有情绪、行为及人格等方面的变化。随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作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老年痴呆患者在家里接受家庭照顾。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庭照顾者主要包括配偶、子女,子女的配偶、孙子女和其他亲属等。相对其他疾病而言,老年痴呆照顾者压力更大,心理消耗更为严重。这是由于疾病的特征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患者,表现出的状况也不尽相同。早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中期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容易动怒,猜疑,日夜颠倒,四处游走,日常生活需要家人协助。晚期患者则会无法认出家人,大小便失禁,完全丧失自我照顾能力。
面对得了老年痴呆症的亲人,朝夕相处负责照看患者的家属们,在多种压力下,生活、情绪都会受到影响,并因此不得不面临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的问题。这些家庭照顾者的健康、生活状况直接决定着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照顾者可说是一类隐形的病患,值得社会注意及关怀。
四大压力累垮家庭照顾者
对照顾者们的压力做了这样的分析。
首先是来自生理上的压力。照顾老年痴呆患者的工作繁重琐碎, 常会影响照顾者的身体健康。国外研究发现,长期的照料工作将导致照顾者的健康退化。此外,老年痴呆症还不同于其他疾病,以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症为例,其患者起居常日夜颠倒,行为异常,有时还会猜忌、攻击家人。照顾者往往日复一日拖着疲累之躯,长期操劳。
第二是心理方面的负担。许多研究显示,长期照顾痴呆老人会对照顾者的心理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美国专家曾经对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的调查显示,76%的照顾者出现焦虑,42%出现抑郁症状。
老年痴呆患者由于认知功能的异常,照顾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变得十分困难,照顾者得不到患者的情感支持,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在相关的调查中,曾有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属这样告诉医生:“我觉得这和其他病不一样,那些病人能够理解你是为他好。这个是就跟你反着干,反而觉得你要害她。”“我丈夫不能说话,你说两个人之间没有交流是什么感觉?我哭,我和他讲话,什么心里话都和他讲了,他也没有反应。”
第三是人际关系与社交压力。照顾者终因身心受到影响而社交生活缩小、交友机会减少、娱乐活动缺乏,此时更无法满足个人或人际需求或培养兴趣爱好。照顾痴呆症患者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路,其社交圈的退缩几乎是一种必然。照顾者因角色变换而致家庭生活改变,长期的家庭照顾压力还可能影响到照顾者的家庭关系,造成紧张的家庭问题。研究还发现,长期的照顾还会使照顾者出现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其与他人的和睦相处等。
第四则是经济方面的压力。长期照顾,对于经济一般的家庭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尤其是病人在医疗和照顾费用方面的开支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积蓄,对照顾者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病患的住院医疗费用、保姆费,全家生活费用等都可能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农村或者城市里没有医疗保障的家庭,更是苦不堪言。
专家建议
照顾者先要照顾好自己
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家有需要照顾的老年痴呆患者,家属们该如何让自己不成为疾病的隐形受害者?医生提醒说,照顾者应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病患。比如照顾者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及对本身健康准备,包括对痴呆症症状的认识及护理技能的培养,懂得处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处理痴呆症的行为异常问题,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寻找可运用的协助资源(如亲戚,朋友,社区资源)等。
落到具体操作的层面则是,照顾者要仔细观察自己,是否常容易感到疲累,头痛或常感冒等免疫力降低症状;是否缺乏生活动力,也失去兴趣;是否本身常感无助、无力;是否无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否对外界世界、亲友越来越陌生;是否注意力无法集中;是否有生活无望,甚至轻生的念头等等。尽可能多安排休息,多和他人接触,多参加人际互动,多寻求资源的帮助,学习压力管理和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时求助专业人士协助。
社会应提供资源和帮助
在工作中,医生对这类人群做了大量调研,包括香港等比较发达的地区的情况。他指出,家庭照顾者提供的照护大多是免费服务,为政府节省了大量的开支。政府也有责任帮助他们,缓解照顾带来的各种压力、维护家庭照顾者的健康水平。如建立为家庭照顾者服务的机构和组织,提供咨询、教育、协助等各方面的服务。政府应该在政策方面鼓励发展社区服务,拓宽社区服务的需求,比如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为照顾者提供暂缓照顾、日间护理服务等。此外,定期对家庭照顾者的健康状况、需求情况进行评估,针对其健康水平和护理需求为其提供相关服务也很重要。比如,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在社区服务中心为照顾者建立照顾者互助小组,缓解心理压力,传授照顾知识,互助互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别人也就是关爱我们的未来,谁也不能保证不得老年痴呆。”
Ⅳ 失智老人护理要注意哪些
自己护理或者请护工不如直接寻找一家可以提供相应服务的养老机构⌄这边建议看一下上海凯健华展苑,凯健的团队可以定制方案,人员也是三甲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