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艾灸常见的几个部位是哪里
艾灸常见的几个部位如下:
1、身柱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艾灸穴位图
② 七十岁的老人要灸什么穴位
您好!
问题分析:艾灸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老年人常用艾灸穴位,不仅可以振奋人体阳气,还能达到温补的作用。
康复指导:一般建议老人常艾灸关元穴、气海穴、命关穴、中脘穴四穴,这样长期坚持对身体会有很大的帮助。
感谢您关注问病网,祝您健康!
③ 艾灸长生保健的穴位有哪些
保健灸的常用穴位介绍:
一、足三里
标准定位: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缘1横指处
功能主治:长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能力,中老年人长灸足三里,还可以预防中风。
灸法:温和灸,用艾条灸15-20分钟。推荐用单孔灸盒试灸。足部穴位对称,用2套单孔灸盒可以对双侧的足三里同时试灸,节省时间。
二、神阙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处,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温阳益气,补肾健脾之功。
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物灸(隔姜、蒜、盐等)每次10-15分钟。灸器推荐 肚脐温灸炉、单眼灸盒、随身灸等。
三、关元
标准定位: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灸法:用单眼灸盒或者随身灸,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四、中脘
标准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灸法:用单眼灸盒配合艾条或者用随身灸配合艾柱,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五、命门
标准定位;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脐对应的腰后。
功能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灸法:用艾条或者艾条配合单眼多眼灸盒,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六、涌泉
标准定位: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七、大椎
标准定位: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 大椎穴
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功能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八、曲池
标准定位: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功能主治:曲池穴的主治症状为: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瘫、麻、痛;高血压、贫血等。主治疾病: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九、三阴交(女性妇科常用保健穴位)
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此穴是女性常用保健穴位之一。
标准定位: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④ 老人小腿肿了,艾灸哪些穴位
脚肿可选神阀下一穴。神阀下四横指(即三寸)的关元穴。下一穴是关
元穴,将切好生姜一片,跟硬币一样厚,放上捏好的艾绒一壮,点燃,烧尽后再续,每次20
壮,睡前灸,连续5天,可帮助消肿。
具体操作如下:
1、先让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暴露腹部或背部皮肤,放松精神。
2、在灸前取新鲜姜切成厚度0.2~0.3cm(约5分硬币之厚度)的片块,再将姜片中央穿刺
数个小孔,以便于温灸产生的热量,徐徐透过针孔传递到患者的穴位。
3、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相应配穴:命门、腰阳关、肾俞、肝前、脾俞、心俞、足
三里等穴位上放置艾炷。艾柱,放在姜片上燃点施灸。
4、若姜片烤干皱缩,或感觉灼热时更换姜片,务必使其温热透入肌肤,以局部皮肤潮红
为度。操作频率:每日1次,连续2月为1疗程(艾灸5天,休息2天)。
老人出现脚肿绝不是什么好现象,这时要积极查明真凶,对症治疗。
1,老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掉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喝酒等,避免因心脏
病、肾病等疾病突发,而出现脚肿,
2,老年人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于劳累,特别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3,每晚可用温水泡泡脚,要注意足部的清洁和保养,有条件的还可以做做足部按摩,促
进血液循环。在服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果可以的话,可以选用替代性药
物。特别提醒:一些老人脚肿经过注意后,是可以缓解的,但长时间不缓解,而且还出现了如
胸闷、气短、眼睑水肿等症状表现,一定要多加小心,谨防是其他疾病。
⑤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和灸法
艾灸 是古老的 中医 治疗方法 ,但是多数人可能不知道艾灸能帮助我们预防 疾病 的发生,其实在家只要经常艾灸这些 穴位 就可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了。以下是我推荐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
艾灸防病治病的穴位
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解表, 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 感冒 、 鼻炎 、 肺炎 、中风、面瘫等。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 保健 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 心脏病 、高 血压 、 糖尿病 、精神 神经 病和 妇科 病等多种疾病。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 …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 便秘 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 腹泻 、遗尿、阳痿,滑精、 月经不调 、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灸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常用于各种 呼吸 系统疾病的防治。现代研究证实,灸大椎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灸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常用于头痛、失眠、腰痛、小儿惊风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涌泉穴有养心安神、 补肾 壮阳 、益寿延年的作用。
灸风池穴
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缓解肌肉僵紧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等疾病的防治。
艾灸的方法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 烧伤 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间接灸
是 用药 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 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温灸器灸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艾灸的 功效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艾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 外科 、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 上火 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 腹痛 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艾灸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 脱肛 、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 清热 ,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防病保健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美容
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猜你感 兴趣 :
1. 四大养生穴位艾灸顺序
2. 艾灸十大养生穴详细介绍
3. 艾灸哪个穴位可以补气
4. 艾灸治疗肠功能紊乱灸什么穴位
5.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好
6. 艾灸熏穴位的的正确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