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年病人怎样抵制抵制“情绪消沉”
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对人的心理健康安全影响是明显的。如患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其记忆力明显地低于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还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恼怒。一些长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变得恶劣、沮丧、抑郁、消沉,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愿与任何人接触;有的“破罐破摔”,不与医护人员合作,不遵医嘱服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时间一久,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思想焦虑、内疚、痛苦,产生不如早死的念头。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状态,不仅对治病无益,恰恰相反,还会加重病情的发展,使病体更难早日回归健康安全。因此及时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极心理情绪,对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要正确对待疾病。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哪能无病。”人到老年,机体逐渐老化,易生各种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每个老年人对晚年生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甚至疑虑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其二,既来之则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要及时排除各种影响治病的消极心理情绪,影响健康安全。须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能够得到治疗或使病情减轻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对治病应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惧。要始终保持镇定、冷静、沉着、乐观、开朗的心情,与病魔作顽强的抗争。
其三,松弛自己的精神紧张——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建立在养生学基础上的,它的基本原则是在安静、没有精神负担和体力负荷的条件下,学会放松自己的精神是提高健康安全的重要保证,降低你的紧张、焦虑意识,使你应付困境的信心增强。放松疗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一个空气清洁、四周洁静的环境。
(2)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较舒适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动比较兴奋的状态,最好选取站或坐姿,如果要进入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那么可以选择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松,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式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撑住身体。比如采取坐式时,就应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住沙发的后背,这便是放松所要求的舒适姿式。
(3)在放松疗法之前,要松开个人所有的紧身衣物(如皮带、领带等),同时应摘下妨碍放松练习的珠宝首饰、手表、眼镜等物,脱掉鞋、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触觉刺激,而触觉刺激是导致肌肉紧张的原因之一。
(4)放松身体各部分。闭目,舌抵上颚,由头至脚,循序放松全身各部份关节和肌肉。为了测试自己是否放松了肌肉,可以先轻轻地握拳头,以感受肌肉的松弛程度。如此反复感受,可以达到放松各部分肌肉和关节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畅。呼吸的调节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为呼吸既受自律神经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识去调节和支配。那么,怎样的呼吸最自然、舒畅呢?这只有当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体的自然起伏带动呼吸时,这样产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缓慢,又均匀,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要在一种自然过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识地去控制呼吸,那样往往适得其反。
(6)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这一步比较难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方法是意守身体上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个简单的字,想象一棵树,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当意识放松时,你的意识可以达到一种清静与舒适的清醒状态。
通过放松疗法,使得身心两者均能放松,就可主动调养身体,利于病体的康复。这是通过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而自然地实现的。医学心理专家认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条件下自我修复的功能。而放松疗法,则是给身体创造了最佳的健康安全条件。
放松疗法刚开始进行时,最好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随着对整个疗法过程的掌握,每次的时间可减少20分钟左右或更短一点。放松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午饭过后一小时或晚间睡觉之前。这样,进行放松疗法的时间比较固定,同时在临睡前进行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放松效果。
由于放松疗法要求病人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难以保持的,为此特向你介绍两个锻炼人专注能力的小训练:
一个是节拍器法,找一个节拍器,摆正姿式静坐好,然后专心听那嘀嘀嗒嗒的声音。起初听到的声音比较遥远和微弱,随着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会感到那节拍器的声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荡,甚至象是在从室内周围的墙壁上反射回来一样。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用钟或表来代替,比如把表贴在自己的耳朵上,聆听表针发出的嘀嘀嗒嗒的声音,即可进行锻炼。
另一个是线摆法。把20多厘米长的线拴在古铜钱或螺丝母上,然后用手捏住绳子的另一端,让铜钱或螺母静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两眼盯住铜钱和螺母的小孔。当注意力集中到这儿以后,在心里反复默念“左右动,左右动”,不一会儿,你就会发现铜钱或螺母真动了起来。这时你心里可再默念“摆大些,摆大些”。结果,摆的幅度会真的变大起来。注意力越集中,反应就越强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无效果的。
其四,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奇妙的心理镇痛法。心理学的研究与临床的大量观察证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诱发与加剧疼痛,也可以延缓与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当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种方法分别为外科手术、药物镇痛和生理学方法)。心理镇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疼痛的本质是由一些“发痛物质”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当人体受到各种不良刺激时,会引起刺激部位细胞的破裂,使某些发痛物质从细胞内跑出来接触神经而发疼,比如“钾”就是一种发痛的物质。钾离子主要储存于人体中大约60多亿个细胞内,平时它没有与神经末梢相接触的机会,只有在细胞受到损伤时,钾离子便会从细胞内逃出,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痛觉。那么疼痛怎会与人们的心理有关呢?原来细胞的损伤还与肌肉的紧张有关。当人们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会使人的肌肉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将导致血管发生痉挛,使组织细胞缺氧、缺血,钾离子就会跑到细胞外面引起疼痛。
心理镇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制法:俗话说,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坚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对于巨大的疼痛,人体就会产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应缓解。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在战争中眼睛受伤的故事,刘将军愣是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坚持做完手术,使得给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叹道:“真是个军神。”
(2)转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总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样会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环。因此要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自己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电影、读书、听音乐,这样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
(3)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会使患者的痛觉感受迟钝,疼痛反应减少。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须坚信并不意味着死亡,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属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过分难过,以免导致病人的心绪不良。要经常与病人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间温暖。病人心情好了,就会大大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励法:在疼痛时,病人可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没关系”,“一会儿就会好”,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镇疼效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年患者之间也可进行相互鼓励。
其五,心理调节好,疾病康复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后容易形成三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爱发脾气,常常为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动肝火,俗称“无名火”。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亲人,最容易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对象。
在医治过程中,急躁心理表现为总想速战速决,企望马上显示疗效。性急导致患者在疗效尚未显示出来时,就想换医院、换医生。然而心理越急躁,医院大夫换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于自己得了“绝症”,心理压力较大,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非常敏感,问题也想得较多,以至产生了一种多疑的心理。
怀疑医生:病人先是容易怀疑医生可能是给自己误诊了,确诊后又爱怀疑医生的医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时就很敏感,总倾向于收集印证自己看法的证据,导致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
怀疑家人:老人患病后的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因此,对于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点矛盾,病人就怀疑家人是不是已讨厌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连累了他们,是希望自己早死???,这样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怀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总担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临头了。猜疑心理使得他们不相信医生和亲属向他们所讲的病情,会怀疑是一些骗自己的安慰话,因此内心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三是焦虑心理:当老人患上“绝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焦虑心理也是病人攻击欲增强的一种重要的诱因。
老人患病后出现的上述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你必须认识到,它们对于病情的治愈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现上述心理后要能及时而恰当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时,更应配合医生搞好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此老年患者应提高健康安全心理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疑心。病人想要为自己选一个好医院、好医生,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选准后,就要对所在的治疗医院和医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认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结果反而贻误了治病的良机。所以在内心深处,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够治好的,医生是会有办法的。这样配合治疗,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观任意夸大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将至,这样对病情也无任何好处。如果确有疑虑,也应将自己的疑虑坦诚地向医生和自己的家人摆出,让对方作出解释或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时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谨防急躁。在老年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药后“立竿见影”,术后手到病除。但是愿望归愿望,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不可能是速战就能速决了的。病人如果因此产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疗信心,会使病情更为恶化。因此,你应对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恶仗、打长仗的思想准备,内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疗的“既定方针”办。
(3)处好关系。病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否和睦,对于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转,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处,就能减轻内心的压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与疾病作斗争。为搞好各方面的关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心理换位,凡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顾自己的艰辛与巨大的压力,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以病卖病”,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别人内心的痛苦。在情绪快要爆发时要及时进行自我提示:“不要发火”,“又来了,不能这样”。不让自己对人随意发火,并不意味着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而是说一定要有个合理的宣泄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亲人当攻击的目标。最后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对他人尽一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之意。大家关系处好了,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容易变坏了。
(4)减轻焦虑。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焦虑本是一种很好的警告信号,使人对面临的威胁及时警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可引起人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破坏其自然防御系统,当然会影响对病情的治疗。
病人应了解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疗活动一无所知,常会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虑感。因此这时就应主动去了解一些治疗的进展情况,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虑。患者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活动,来分散自己对所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极拳、看电视、练气功、听音乐、读书、写字等。此外,适量服些抗焦虑药,对帮助恢复情绪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其六,音乐也有回春力——音乐辅助疗法。音乐疗法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就指出音乐能调剂人的和谐生活、涵养德性、增进健康。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内经》认为,五音分别通五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情绪。根据中医的学说,五音和五脏经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产生作用,如宫音雄伟、宽宏,具有“土”之特性,可入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肃穆,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等等。
音乐为什么能治病呢?音乐治病有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从物理作用来说,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人的躯体无处不在进行着振动,脑有电波,胃肠有蠕动,心脏有搏动,紧张和松弛,收缩和伸展,这些振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是有规律、节奏的,当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自己体内所感受到的节奏吻合时,你就会产生快感和愉悦。国外有人用电子仪器测定发现:节奏感强、音调高昂的乐曲可增强肌力;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的乐曲可使呼吸平稳、心跳规律、血压下降,并且还有助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音乐治疗的主要功能是心理作用。音乐作用大脑,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情绪状态,唤起积极、健康的情绪,通过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机体分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能调节血流量,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从而促进整个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疾病和恢复健康的目的。国内的心理学家就曾用音乐试验了对人的心身反应,他们首先用《春江花月夜》等幽静柔和的乐曲,发现被试对象在躯体反应上,表现出唤醒水平的下降,感到有放松的效果,并用生理记录仪测得被试者躯体反应,如“胃肠活动”、“皮肤电反应”、“肌电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次,使用《欢乐的景颇之寨》等奔放欢乐的乐曲,被试对象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唤醒水平提高,整个人也感到兴奋起来,人的情绪好像受到感染一样,会随音乐而情不自禁地进入兴奋的境地。
当老年人患重病后,会对情绪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压抑、狂躁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如何运用音乐来调节情绪,这对于战胜病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当你听到一曲优美的音乐,特别是与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乐时,那么正处于此种心境的你,就会感到有一种神奇的功效,使你忘却了心中的隐痛,而渐渐进入一种使人变得心境平和的状态之中。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你介绍如何选用曲目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安全健康的情绪:
失眠及神经衰弱: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圣母颂》、《摇篮曲》,海顿的《G大调托利奥》,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舒伯特的《小夜曲》。
抑郁:李斯特的《匈牙利的狂想曲》,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C小调》等,《步步高》、《喜相逢》、《彩云追月》、《金蛇狂舞》、《喜洋洋》、《夜深沉》、《旱天雷》、《边塞舞曲》、《春节序曲》、《花伞舞曲》、《采花灯》、《苗岭欢歌》、《春天来了》。
情绪焦躁不安、易怒: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约翰斯特劳斯的园舞曲《蓝色的多瑙河》,《汉宫秋月》,《二泉映月》,巴赫的《康搭搭》,贝多芬的《月光曲》,格里格的《A小调奏鸣曲》,肖邦的《A小调》,舒伯特的《第六交响曲》,海顿的《F大调四重奏》,费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
忧愁:西柳贝丝的《悲怆园舞曲》,莫扎特的《b小调第十四交响曲》,待忧愁的心情渐渐消除时,再听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心灵感到空虚:贝多芬的《命运》,博克里尼大提琴《A大调第六奏鸣曲》,日本歌曲《拉网小调》。
心绪不好,情绪不定: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斯特劳斯的园舞曲,《塞上曲》,《春江花月夜》,柴克夫斯基的《花之园舞曲》,瓦格纳的《春之歌》,巴扎克的《A小调四重奏》,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平沙落雁》。
促进食欲,加强消化:《花好月园》,《欢乐舞曲》。
运用音乐调节情绪,不是仅仅听,还可自我哼唱哼唱,即有意识地、肌肉放松地哼唱歌曲、乐曲或者别的带旋律的曲调,久而久之,会对身心有极大的好处。
比如当你产生了怒气、紧张、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若你能有意识地哼上几句歌曲,则会使心情逐渐平和下来。哼唱还有利于解除疲劳,不论这种疲劳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的。另外,哼唱还有利于气的运行和血的流通,因为哼唱的音乐有固定节奏,这就打破了正常的呼吸节奏,起到了调节气息的作用。
音乐这一艺术手段,在医学中正显示出神奇的医疗魔力,给患者带来福音可以早日到达健康安全的彼岸。
2. 老年人经常焦虑不安对生活缺乏信心怎么办
老年人的记忆力随着身体各器官的老化也在以很慢的速度减退,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正常现象。延缓记忆力衰退和增强记忆力的方法,首先不能对自己的记忆失去信心,产生焦虑、忧愁、不安等消极的情绪,因为心理作用在增强记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老年人又必须及时而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戒除烟、酒,注意记忆卫生。人的记忆力也象人的大脑一样越用越好,老年人如果勤记多用、重复练习、增加印象以加强记忆训练,是能延缓记忆力的衰退和增强记忆力的。 老年人要坚定自己的信念,首先要树立抗衰老的精神状态,主观上决不因年老而气馁,过好精神衰老关。人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年人绝不能让自然死亡把自己压倒了,要利用老年期的宝贵时间,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应当老当益壮,在身体、精力等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珍惜时间,发挥余热,愉快地度过晚年。
3. 老年人要怎样消除烦恼
1.修养法:要加强自身思想修养,遇事把心放宽,眼光看得远一些,要乐观。回
2.转移法:有了忧愁,主动改变环境答,到活泼、愉快的生活中去,和人们说笑,精神为之一振,烦闷即可稍除。
3.忘却法:不要去回忆过去的痛苦,后悔过去的事情,因为这样下去,就会更加悲伤,造成作茧自缚的被动局面,只有丢开过去的忧愁,面对现实,就可以从忧愁、痛苦中摆脱出来了。
4.痛哭法:忧愁时放声痛哭或无声抽泣,只要流出眼泪来,就对身体有益。
5.追求法: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追求的目标,抛开一切烦恼,分散对忧愁的注意力,使生活有新的意义。
4. 你了解“老年孤独”吗我们该如何帮助父母走出退休焦虑
很多父母在退休的时候,就有退休焦虑症,在退休的时候不太适应,觉得自己不上班,在家庭中就是一个闲人,从而引起了焦虑,而且还对生活不积极。以前都在上班,而现在貌似偏离了这些轨道,所以,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障碍,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父母上班的时候会有人说话,而退休之后,子女都在外面上班,没有时间陪父母说话,父母就变得十分孤独了。
3,经常带父母出去逛一逛。
现在的年轻人一到双休日的时候,就会去城市某个地方逛一逛,其实父母退休之后,年轻人也可以带着父母去逛一逛,让父母消除焦虑的心情,这样,父母的心情才会开朗,家庭也会越来越好,父母的身体也会越来越好。
作为子女的话,如果遇到父母有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多多关注父母,不要不当一回事,因为父母长期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心理疾病,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危害。
5. 如何安抚老人的焦虑情绪
如何安抚老人的焦虑情绪
如何安抚老人的焦虑情绪。社会上随处可见的他人生活状态给你带来了很多的竞争压力,这些现象都会让年轻人变得极端的焦虑,但其实老年人也会焦虑,下面分享如何安抚老人的焦虑情绪。
1、采取自我激励
老年人在患有焦虑症之后,头脑就会变得胡思乱想,经常烦躁不安。因此,也会遭受很多的折磨。这时不妨通过自我激励的方法转,移自身的注意力。看书或做一些体力活动,能忘记眼前的痛苦。老年人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够暂时的忘却烦恼。
2、自我反思
有些老年人过度焦虑,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表现为情感或欲望的压抑,长期的压抑这些情感,最终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因此,老年人要学会反省自己,面对心中的痛苦,一定要充分的信任,学会释放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
3、增强信心
老年人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增强信心,建立自信心是治愈焦虑症最好的方法,很多老年人在生活当中都缺乏自信心,经常出现紧张恐惧或焦虑的`心理,老年人应该减少生活当中的自卑情绪,面对生活要充满自信,焦虑的水平就会明显降低,也会容易消失。
老年人一旦出现焦虑症,大家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焦虑症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平时在生活当中如果患有焦虑症,必须通过健身、户外活动或旅游的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作为女人来讲,应该时常的去看望父母,能缓解老年人的焦虑。
参加户外活动
老年人要经常参加一些户外的集体活动,参加旅游团等,通过每次出门旅行认识一批朋友,不但可以改变精神状态,对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哮喘、神经衰弱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当然,疫情期间,还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到附近公园散散步、做些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比较好)
学会自我疏导
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
培养兴趣爱好
对于患有抑郁的老年人,可以学着绘画,几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人围在一起,各自用笔作画,画好之后可以开展评比,老年人的抑郁心情被驱散,自然就会开口说话。老年人用印刷体一笔一划的写一定数量的美术字,写好后进行对比,优胜者有奖励。老年人专心于写字,有利于心绪的稳定。
保持良好的心态
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惬。”老年对自己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要有满足感,对退休后的生活要有适应感。不要老是追悔过去,埋怨自己。理智的老年人不注意过去留下的脚印,而注重开拓现实的道路。焦虑症的治疗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其三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
1、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文化娱乐
虽然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生理上应服老、不要做自已力不能及的事,但在精神上不能服老、怕老,要老当益壮,老有所用。老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对神经系统有害。一些健康有趣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钓鱼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
2、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饮食调理
老年人的不良情绪多数是因为思想受限,多疑及身体功能退化造成的心情起伏,可以给老年人适当补充些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营养品,从身体年轻影响心理年轻。
3、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人格尊重
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况耗尽了半生心血才将子女养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和尊重。讥笑、责难,甚至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有位老人在一项调查留言中说:“要提倡尊老敬老,改善爱少过分,尊老不足的现象”。尊敬老年人,适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我们国家是一种传统美德。
4、安抚老人心理情绪之语言沟通
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忧郁之情就难以排解。此时,若邀两三个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
言语交流与沟通,可排遣寂寞。一旦有空儿,就可到左邻右舍或老朋友家里坐坐,侃侃“海阔天空”,倾听“肺腑之言”,能将忧愁苦闷抛至九霄云外。如此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寂寞,对调节情绪宽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力大有益处。
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紧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2、抑郁
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也有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也有的长期生活在躯体疾病的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而采取自杀行为。
老人养生保健的小常识
1、讲卫生。饮食要谨慎,蔬菜水果要洗净;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刷牙;锅碗筷勺等餐具要清洁、消毒;平时衣着及居住环境应干净卫生。
2、常欢笑。笑时胸部、肺部扩张,呼吸增强;笑在肚里,产生胃液,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代谢;笑在全身,兴奋整体,睡眠香甜,精神振奋,心胸开阔,工作起劲。笑是一门学问,常笑、微笑、大笑都能有效的治疗人们的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但笑也一定要有度,尤其是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死等病者,不可以大笑,只能微笑。
3、常养神。神指心力、心劲。神是身体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八小时工作要专心至致,其余时间与双休日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寄情趣于一技之长,以乐促健康。
4、常梳头。每日至少要梳头两次,每次60余梳,可明目、清脑、祛风、活血,增进肾功能,防脱发,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经常坚持必然受益。
6. 老人心情不好怎么办
老年人想要让自己保持好心情,应该注意作息的合理,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对身体调节有帮助。很多老年人之所以情绪容易波动和上了年纪之后睡眠质量降低有关,夜不能寐,早上又很早就醒过来,没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整个人精神状态变差,身体在不舒服的情况下负面情绪也容易出现。因此,老年人要通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来提高睡眠质量,有高质量睡眠的帮助身体会保芹含持健康。2、和他人多沟通老年人要消除负面情绪,应该多和他人沟通交流。如果有亲朋好友的陪伴,通过倾诉,沟通交流等方式也对压力释放,情绪的控制有帮助,否则长时间独处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过度的孤独还会增加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如果可以多和他人交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同样也可以让负面情绪消除。3、多去户外活动老年人要消除负面情绪可以多到户外活动,很多老年人长时间呆在家里面,没有去外面多走动,接触阳光的机会少,活动量也减少,同样会出现这个问题。另外,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多出去走一走,看看美丽的景色,同样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有时到外面透透气,呼吸新鲜的空气,人的心情也会变好许多。为了避免负面情绪产生带来影响,多到户外活动很有必要。4、适当运动老年人想要消除负面情绪,还可以通过运动这种方式来实现。运动是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抵抗力的好方法,运动量充足还可以让身体产生愉悦身心的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收获好处或者转移了注意力,身体才会保持健康,这也是让老年人心情保持良好的好方法。坚持锻炼之后会发现身体的循环,代谢速度加快,重要器官也可以功能提高。5、饮食嫌祥笑调节老年人心情不佳,不妨通过饮食来调节,因为营养物质获取量充足是保持健康的前提,另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可以让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很多人天生就爱美食,吃到好吃的东西自然心情就会变好。对于那些经常不良情绪影响健康的人来说,通过饮食宴颂调节确实有改善作用,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变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