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老年人 > 孝感老人祖籍在哪里

孝感老人祖籍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22 03:19:17

Ⅰ 家里老人说,我们祖籍是湖广孝感乡麻柳树下人,姓王。但是在网上查不到孝感乡麻柳树,有这个地方吗

没听说 这个地名,是不记错了,或者音错了
我是孝感的,我姓王

Ⅱ 我们的祖先是湖北麻城孝感乡张家牵到四川的我们现在全体张家人想知道当年的祖先地现在那里有知道请告诉

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几年了,我是麻城的,你有更详细的谱系资料吗,麻城张姓太多了,麻城中驿镇也个古地名叫张家集
当前位置: 首页>>五彩麻城>>麻城孝感乡>>正文

走进精神家园麻城孝感乡
2010-04-20 15:50

11000万四川、重庆人当中,十有六七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他们的族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孝感乡一个叫高岸河的地方。他们渴望着,能够有一天

胡祥修 舒立 程胜利

移民圣地
2005年10月14日至11月5日,四川省邻水县广播电视局原局长熊心儒和重庆市长寿区文化馆馆长熊海泉受众相亲的嘱托,从重庆出发寻找熊氏先祖发源地,一路风尘仆仆,跋山涉水,辗转荆州、孝感、秭归等10多个市、县、镇后,终于在麻城市如愿以偿,认祖归宗。
麻城地处大别山中段南麓,奔腾不息的举水冲积出肥沃广阔的平原地带,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存的足迹。麻城夏商时属方国“举”,西周为黄国属地,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地,秦属南郡,汉为西陵,隋开皇十八年(598)设县,称为麻城。
中国移民史上,麻城孝感乡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港、福建宁化石壁村等一起被并誉为中国的八大移民发源地。在元末明初农民起义、明朝洪武大移民、、明末清初农民起义、清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从这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2007年4月,中华熊氏宗亲会在麻城召开。安徽省熊连可先生持一“麻城四乡坛域图”的印模参加会议。从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孝感乡的位置在麻城市南部。
今人考证,孝感乡的范围包括现在的白果镇、铁门岗乡、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顺河镇南部、南湖接到办事处、龙池桥接到办事处南部、鼓楼接到办事处南部,以及红安县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大部分在今举水河中段的举水冲积平原上。
麻城移民四川的高峰期在明、清两代,因孝感乡土壤肥沃,人口密度大,故历次移民都以孝感乡为主。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记载:(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麻城县,(黄州)东北一百七十里。旧四乡,今六乡。清宣统元年《石柱厅乡土志》记载:有陈氏于宋高宗时由楚北麻城孝感乡同马氏同来。由此可见,麻城四乡设置和孝感乡的存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除北宋初因人口增长增至六乡外,至明初并无变化。麻城孝感乡移民,也可以上溯到宋代。
明初成化八年(1942),孝感乡因户口消耗并入仙居乡。孝感乡因为移民太多,最终从麻城的地图上消失。又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嘉靖十四年(1535)年毛凤韶创修的《麻城志略》于明末失传,明以前孝感乡移民状况无法详细得知。倒是从孝感乡迁出的移民们,在自己的族谱中,牢牢记住了这个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乡,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移民现象
是什么原因导致麻城孝感乡人大量移民四川呢?
麻城市 “湖广填四川现象”研究专家、政协主席凌礼潮以大量史志和族谱资料为基础,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四类结论:一是农民起义。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家乡(湖北应山县)举旗反元,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夏”。元末随明玉珍入川的军人及其家属约有40万人,这其中有大量的麻城人。明玉珍称帝后,又遣使招抚各地军士家属及亲属入川。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4月,张献忠攻进麻城,一次在麻城征兵五万七千余人,别立“新营”入川征战,后大部军籍改民籍,兵败后,其将士也隐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二是逃避赋税自发移民,如明初江西赋税过重,农民不堪其苦,向邻省赋税相对较轻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后又向无赋税的四川迁移;三是土著避移民而迁,麻城孝感乡因新迁移民势力壮大,当地土著屡受欺压,被迫迁移;四是政府组织、鼓励动迁。
四川重庆两地现有11000万人口,保守估计,即使是60%的人口祖籍为湖广,也有6600万人众。这其中,又有半数以上来自麻城。
那么,麻城县以及麻城孝感乡的巨大人口来源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凌礼潮先生认为:一种情况是麻城其它乡的移民冒籍孝感乡,另一种情况是,成化八年孝感乡撤并以后,来自原孝感乡辖区的移民仍自称祖籍孝感乡。三是外地移民冒籍孝感乡。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麻城孝感乡相对于其它地方,入川较早且数量较大,在各地的势力都很大,为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少外籍移民冒籍麻城孝感乡。民国《南溪县志》就有记载:麻城孝感乡人多势众,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护。
当初麻城孝感乡人入川的线路,一是由水路经武昌到荆州再到夔州至重庆再至川西,再就是走陆路从麻城到黄陂再到孝感县,经云梦至巴东,再由巴东到川西。
如今的麻城,许多地方还残留有码头和驿道的遗迹。当年孝感乡移民,就是从那里出发,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四川的。他们不管是“奉旨入川”,还是被迫迁徙,怀想家乡的热土,没有不留下思亲情,抛洒思乡泪的!

移民产物
麻城大批迁徙农户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每年推选不负众望者回乡探望,往返带送家信和两地土特产,以至于年年如此,相约成习,被世人称之为“麻乡约”。
“麻乡约总行”设在重庆西二街口子上,外面招旗高悬,三开间的大门面,两边各为黑漆红面柜台,十分醒目气派。至清代咸丰中期(1855年左右),麻乡约逐渐衍变为专业客运、货运、送信的民间帮派组织,经营客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轿行”,经营货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货运行”,经营送信的叫“麻乡约民信局”,三者合称“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当时最大的“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在重庆、昆明等地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业务不但近至西南三省的穷乡僻壤,还远至汉、沪、津、京、滇缅、滇越等地。
“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延续到1949年结束,但它带动的乡情传递,至今绵绵不绝,还成为我国通信史上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邮政之先河。
移民及其后代定居四川,对家乡的思念却绵绵不绝。据统计,川渝两地还保存有504座湖广会馆。会馆多为移民中佼佼者发起修建,是移民及其子孙后代们祭祀先祖、庆祝集会的文化活动场所。移民们被巴山蜀水阻断的亲情,在这里可以得到释放。
众多来麻城寻根的移民后裔提供的地名,虽然有不少读音和个别文字上的变化,但越过700多年的沧桑,仍然可以在现如今的地命中找到当年的影子。有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青山、锁口河等。从这些地名可以看出,当年麻城孝感乡的地域清晰可现。
此外,川渝两地和麻城的乡风民俗与方言俚语依然相通。不管是日常生活的婚丧嫁娶,还是一些特别方言的寓含意义,两地人都相互认同,听起来也格外亲切。
麻城市五脑山帝主庙供奉的是紫薇侯张瑞,据说系三国时西蜀车骑将军张飞转世,是麻城人心目中的邑神。在四川和重庆,同样可以见到类似的庙宇,供奉之神也是帝主。可见,在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中,来川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是文化、信仰的迁徙与传承。
移民开发
长期以来,川渝两地寻根问祖者走了不少弯路,有的即使追根溯源来到麻城,一般市民也是一脸茫然,无法告之当年孝感乡移民的具体情况。
无独有偶,距离麻城100多公里的地方却有个孝感县。但前往寻找孝感乡的移民却都是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原因是族谱上清楚的记载着,孝感乡是麻城孝感乡,孝感县虽然也不少人移民四川,但他们自己的祖籍也有不少是麻城孝感乡。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老人把睡觉说作“回麻城去了”。
移民寻找麻城孝感乡的现象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2007年度,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有苏的倡议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设置了《和谐共生——四川人文生态环境“麻城孝感乡现象”考察》的研究课题,由四川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麻城市移民文化研究专家、政协主席凌礼潮为副组长,聘请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及四川省社科院有关专家教授为课题组成员作出课题规划,实施考察调研。
今年1月22日,在麻城移民文化研究专家、麻城市政协主席凌礼潮的组织下,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下设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现象专门研究机构,专门研究麻城移民文化,旨在把麻城移民文化发扬光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光绪十年《黄州府志》记载,麻城境内沿举水河畔有渡口52处,其中官渡11处,义渡26处,民渡15处。在孝感乡境内由北向南依次是朝圣门、五里墩、湛家园、十里铺、月亮岩、张家咀、上夹洲、下夹洲、四季门、新店河、冯家凉亭、螺壳潭、陶家园、新河坎、张家洲前河、张家洲后河等近20个渡口。这些码头,平时可供上百只船只同时停泊,汛期可停10吨级木船。
在众多渡口中,一处名为高岸河(一说为高安河或高杆河又高杆堰)的地名在湖广迁川的家谱中屡有提及。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上,清晰地记载着高岸河的地理位置:“高岸河,在县南十里铺,合桃林河,下歧亭入江。”
为纪念明清两朝“湖广填四川”这一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时间,同时也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来麻城寻根的川渝两地游客的精神需求,麻城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加大孝感乡移民文化资源挖掘力度,加大孝感乡移民文化宣传力度,加大高岸河古移民遗址保护力度,加大高岸河寻根源融资建设力度,规划筹建《寻根园》,恢复当年的码头、驿站、店铺、寺庙等建筑再现当年先民的壮举与城镇的繁华,方便后人在举水河畔缅怀仙人的精神,寄托浓浓的相思。
今年4月25日,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期间,高岸河“孝感乡移民始发处”纪念碑几经酝酿后正式揭碑,前来凭吊瞻仰的移民后裔和麻城当地人络绎不绝。
站在麻城市南湖办事处十里铺村高岸河码头上,眼前的举水河奔涌不息。放眼远眺,依然可以想象出当年麻城先民就是在此码头集结,告别父老乡亲,登船沿举水河与长江相汇后溯江而上,直抵四川的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

Ⅲ 关于江西麻城县孝感乡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麻城一直是湖北的,我们这里很多人祖籍是南昌筷子巷

Ⅳ 湖北麻城孝感王氏家谱

王之旦,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元顺帝至正末年迁忠县野鸭池。48字辈:文献朝金安邦,作述万世之光。尔如克家有子,善守可以源长。一心必怀忠正,立志定念明良。道德成时大用,功名留国恒昌。

Ⅳ "孝感"(湖北)这一地名有什么来头

孝感得名的由来

湖北省孝感市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另有一个以孝命名的县级市在山西),孝感市源自孝感县,而孝感县最初叫孝昌县(今孝昌县的取名即依据于此)。
据孝感政府网介绍:
“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其来历不同寻常。据史记载,南朝宋世祖孝武帝刘骏(454—464年在位)是文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立为武陵王,驻西阳(今湖北黄冈东)。元嘉三年(453年)文帝长子刘助杀父篡位,改年号为太初,刘骏率部进行讨伐,讨“逆”成功,取得皇位。刘骏为了巩固皇权,倡导孝行,改年号为孝建,并下令嘉奖有孝行的人,“孝梯义顺,赐爵一级”。随即,于孝建元年(454年),刘骏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东境、郧县南境置一新县,命名为“孝昌”,以褒扬此地孝行之昌盛,同时也表明其以孝治国的决心。至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于同光二年(924年)改孝昌为“孝感”,意指孝亲之情感天动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这个名称的由来,充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势。 ”
据本人了解,四川德阳有个孝感乡,而四川籍人多自称祖先来自“麻城孝感”。因此,孝感在历史上享有“移民圣地”的美誉。
古人编定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占了三个:董永、黄香、孟宗。且黄香和孟宗都是正史有传的真实人物,董永虽是传说人物,但亦有所据。
孝感简氏系明成化年间,在江西填湖广的大背景下,由江西新余迁来的。据1988年的一次统计,原县级孝感市境内(今分化为孝昌县、孝南区)有简姓人口近700人。

Ⅵ 龙氏寻根 家里祖籍湖南麻城县孝感乡,老家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青莲乡白山沟村,祖父龙保全,爷爷龙廷奎,

你好!你要找的可能是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麻城孝感乡是全国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四川,重庆很多都是从麻城孝感乡移民过去的。当时有一句俗话: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

Ⅶ 来自湖北麻城孝感的陈氏家族,现在四川巴中,请问有人知道我们的祖先吗我们是庭、德、洪、先、绪派。

当初祖先“ 湖广填四川” 由湖北 麻城县 陈家坡 出发 ,到(四川 南充 双河 官儿沟)现今 四川 南充 双桥镇 官儿沟定居。后发展七大房 在官儿沟 黄连沟 高志沟居住,,,,听长辈说,,辈份是20个字辈循环使用,,,,,

“奉贤国大光 德贤道正昌 加明乾坤远 忠心四代长”

Ⅷ 湖北孝感市区有哪些名人

1、孙叔敖

孙叔敖(áo)(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河南省淮滨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据今2600多年。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

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

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

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

2、董永

董永,西汉时出生在西溪镇丹阳里(又名千乘)的董家舍。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稍长,下田劳动,赡养父亲。因家贫经常帮人做工谋生。

农活忙时,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邻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大孝子。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

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董永孝贤被列入汉“二十四孝”之一,广为传颂。

3、费祎

费祎(?-253年),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湖北孝感市孝昌县)人,深得诸葛亮器重。

曾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论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至,始终不为所屈。孙权甚异其才,自礼遇之,费祎也因常使吴。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

当时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诸葛亮死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死后,葬于广元市昭化古城城西,墓碑为清朝光绪年间昭化知县吴光耀所立,墓志铭为其长女所书。

4、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5、黄香

黄香(约68年—122年 ),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

黄香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

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Ⅸ 湖北孝感市大悟县四姑镇吴氏源自哪里

九刘十八李,吴姓也是大户族,会有很多分支派系吧。

Ⅹ 我的祖籍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祖上三兄弟到四川仪陇县,字辈有景、庆、孝、为、先。有知道的请回答,姓

在明清时期的确有湖广填四川一说,根据孝感清朝的县志确有此事,孝感现在有些姓氏传承下来的族谱也有记载。你讲的麻城县孝感乡也能证明有这件事情,在明代孝感和麻城都是县(在封建社会构成县的一个硬指标就是达到多少户),就是因为当时孝感县大量移民到四川加之之前孝感出现过瘟疫,所以在人口骤降的情况下降孝感降级为乡划归麻城县管。
根据你提供的字辈是很难确认姓氏的。第一、在孝感出于各种姓氏这间的关系有些姓氏是共字辈的(如一部分姓张的和姓黄的共祖先共族谱、姓田姓胡姓程姓苗的共祖先、还有刘杨不分家的说法)。第二、你说的字辈是什么年代的,因为一般一代人编字辈只会编二十代左右,二十代过了再有当时活着的人编,二十代前老祖宗传下来的人不可能全部聚在一块甚至联系不上(如我们家族就有在清末去河南的到民国后期就联系不上了),字辈也就出现同一祖宗传下来的人字辈不一样。也有能联系上但喜欢另立门户的(我们村有个姓就是这样)。
针对你的情况我提点建议:首先搞清楚你们家族的来历,为什么到四川,又是怎么去的。去的时候家族背景是怎样的,因为在孝感很多老人向子孙一代一代的口头讲家族是怎么个来历,历史上有哪些族人离开了(出于什么离开)。文明程度高一点的族谱里还写得很清楚。
你们祖籍是湖北孝感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听老人讲:孝感迁移去四川的数姓杨的最多。

阅读全文

与孝感老人祖籍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80岁老人退休金调整 浏览:725
什么是长寿核心 浏览:241
老年大学有什么问题 浏览:659
山东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基数 浏览:771
九九重阳节手工制作图片大全 浏览:473
子女和父母住一起居住证怎么办 浏览:804
成都平安养老保险 浏览:774
长寿老人每个月有多少钱 浏览:226
2017年养老金个人帐号利息 浏览:331
中老年人如何生活得有尊严 浏览:565
农民的养老金用不完怎么办 浏览:175
孩子孝顺的顺口溜 浏览:514
反复和父母说不要吃什么 浏览:520
老年大学主要职责范围 浏览:791
70岁老头吃伟哥 浏览:393
重阳节作文给爷爷洗脚 浏览:807
大棚里的长寿花是怎么养的 浏览:116
体检结果红霉素偏低怎么办 浏览:378
小明孝敬老人的一段话 浏览:532
近水体检中心怎么样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