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很多农村里的空巢老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人们从农村到城市的距离,虽然很远但是却非常的便捷。人们可以来往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小小的农村无法阻挡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在向往着城市的生活,都希望在城市里面奋斗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像一些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这部分老人可以说是最需要照顾的,特别是医疗的服务,还有护理的服务。像这些空巢老人,他们是由家族里面的人进行安排照顾。子女多的他们会轮流按月进行轮班制。如果家庭经济稍微好一些的,他们会每个人凑点钱请人进行照顾。总的说来无论是哪位老人在一般家庭里边都能得到比较好的安排。个别家庭矛盾较多,不和睦的除外。
B. 空巢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该怎么保障
一个“中心”是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安享晚年的保障。大家熟悉的“一零定律”,就是把身体健康看做“1”,其他则是后面的“0”,身体垮了,其他的都没了意义。因此建议中老年人睡眠起居要有规律;每天坚持晒太阳15~20分钟,但要避免暴晒或中暑;每天喝水6~8杯(每杯200毫升),少量多次为宜;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种类多样化,并且控制油、盐摄入。
从健康管理上来看,中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医保卡、自制急救卡(写明姓名、住址、联系人电话、血型、主要疾病和用药)和急救盒(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学会自我监测脉搏、体温、血压等;每半年体检一次为宜。另外,情绪健康不可忽视。
两“点”做到一身轻
糊涂一点。很多中老年人爱把 “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 挂在嘴边,中老年人们是有生活智慧,希望孩子多听。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主见,想法跟老一辈有很大分歧。意见一旦被挡回,中老年人心理会有很大的落差。一方面建议中老年人调整好心态,对儿女的生活“难得糊涂”。另一方面,子女要多忍让多尊重,遇事主动征求父母意见,耐心倾听。
潇洒一点。许多中老年人一辈子忙工作、忙儿女,年轻时的兴趣爱好都放弃了,现在是时候关心一下自己了。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发现,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可以帮中老年人增寿7.5年。养花、遛狗、下棋、钓鱼都能让生活更有滋味。也可带上老伴,出去看看,畅游山水,不仅能开阔眼界,心态也会更年轻。
三个“忘记”更快乐
忘记年龄。从心理学上来说,怕老和怕死紧密相连,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能。但我们缺少死亡教育,多数人无法正确面对死亡。儿女们应该多关心、多观察中老年人的情绪;社会也应建立一种支持体系,让中老年人了解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忘记自己的年龄,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忘记怨恨。不要总回忆过去的仇怨和坎坷。这一辈的中老年人可以说经历过很多苦难,但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计较和纠结,因为它们和如今幸福的生活比起来都微不足道。
忘记欲望。适度的欲望可以督促人努力奋斗,但这多针对于年轻人。步入中老年,工作上已退到二线,生活上节奏减慢,收入也会减少,因此,需要在追逐欲望和知足常乐间,找到一种平衡。把目光多放在已得到的事物上,少去和他人攀比。
四“老”陪伴不空虚
有个老伴。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美国研究发现,伴侣和婚姻生活对中老年人健康意义非凡。如果夫妻间经常散步、谈心、闲庭憩坐,往往会勾起美好回忆,使双方心理年龄年轻化。
有个老友。人是社会性角色,需要有朋友、圈子做支持。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林恩·伊莱斯研究发现,与5个以上亲密朋友一直保持接触的中老年人,死亡率降低22%,平均延寿7年。
有个老窝。家给人一种熟悉和安全的感觉,人老了更需要这种归属感。不少儿女在外工作把父母接了过去,但陌生的环境会让中老年人感到孤独。这种情况下,儿女更应该多和父母交流,抽空带他们转转,熟悉下周边环境,提升安全感,为他们交朋友牵线。
有点老底。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很多中老年人并没有为晚年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如今“421”型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养老观念也需要升级,中老年人应该为养老提前储蓄,要有理财意识。
记住五“要”显年轻
要学。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听、说、读、写等多样化认知能力的锻炼,并且接触新的知识,比如学习一门外语、摄影、音乐等,都能够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等认知障碍性疾病。
要动。对中老年人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坚持下去最重要,推荐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经络拍打操等“慢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150分钟。
要笑。研究发现,每天大笑1次具有抗击心理衰老的功效。哪怕回想大笑场面,也能使压力激素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分别降低39%和70%。中老年人可以多看看相声、小品,多和天真烂漫的小朋友接触,让自己开怀大笑。
要俏。林语堂说过“优雅地老去,也不失为一种美感”,人老了仍要注重外表,不时买几件新衣服精心打扮自己,这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要聊。“空心”中老年人最害怕的便是寂寞,自己应该多和同龄人交流,避免“孤独”,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区的活动和兴趣小组,找到有共同话题的聊伴。
以上就是空巢老人幸福生活的小方法,空巢老人不应该用电视消磨时间,而是应该多参与社区所组织的活动,在与同龄人相处的同时,中老年人更易收获乐观、积极的心态!
C. 空巢老人的意思和含义
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
D. 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有时高龄老人他们也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却还要辛苦在地里劳动,不能不让子女心疼。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更严重的是,他们的退休金和养老保险极低,甚至有的老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
(3)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
因为孩子不在身边,平时只能两个人,很是孤独寂寞。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有时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4)缺少人照料。
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都不在身边。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更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儿女虽然在外打工,但还是没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治病。当前,孤身老人暴病无助的情况,在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在步人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这些悲剧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切实重视和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否则,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E. 面对空巢老人我们该如何尽责
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年轻人选择了去城市打拼,只剩年迈的父母留在家中,成了空巢老人。面对空巢老人,我们应该如何尽责呢,以下是我的个人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常与加人打电话报平安
实在回不去的也要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下老人,报告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只有这样,老人才是幸福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不仅是家庭的宝,更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他们。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F. 空巢老人的危害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因此我一定要多加了解空巢老人心理,多与老人交流沟通,那么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危害?
1、空巢老人一般孤独感强
社会化生活方式,子女不在身边以及年龄的增大等因素都会增强老人的孤独感。有些空巢老人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觉外,别无他事,这种生活产生孤独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个人方面:多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可以和同社区的老人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互相照顾。政府方面:可以健全养老机制,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予更多支持。社会方面:可以动用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动员社会自愿者帮助老人。
2、空巢老人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显着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空巢老人抑郁症是老人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抑郁症的产生显然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又退休在家,一天没有事情可做,很容易产生抑郁症。
G. 空巢老人主要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1、空巢老人一般孤独感强
社会化生活方式,子女不在身边以及年龄的增大等因素都会增强老人的孤独感。有些空巢老人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每日除了进餐和睡觉外,别无他事,这种生活产生孤独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需要社会、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个人方面:多参加社区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可以和同社区的老人结成对子,互帮互助,互相照顾。政府方面:可以健全养老机制,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予更多支持。社会方面:可以动用社会力量,筹集社会资金,动员社会自愿者帮助老人。
2、空巢老人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显着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空巢老人抑郁症是老人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抑郁症的产生显然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又退休在家,一天没有事情可做,很容易产生抑郁症。
3、空巢老人失落感强
大都空巢老人没有工作,没有事业,特别容易产生失落感,对于那些退休前位高权重的人,这种感觉会更强。这时的空巢老人会感觉自己老了,没有用处,情绪低落。对于这种失落感,老人可以适当找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让自己过的更加充实。
4、空巢老人容易产生衰老感
空巢老人衰老感是指老人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做事有种力不从心。人生进入老年,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当空巢老人出现这种衰老感时,要正确认识,坦然面对,也可以适当加强身体锻炼。
H. 空巢老人的需求
老人心理健康小知识:
1.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始终是老年人心理最为强烈的一种专需求,即便在物质匮乏时属老年人也渴望有儿孙绕膝承欢,有老伴相濡以沫。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主要来自于子女的孝敬,子女的亲情是老年人的强烈期盼和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来自配偶的关心和爱护,老伴之间的那种相依、相随、相助的默契感也是子女的感情无法取代的。此外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邻里以及领导关心等也是老年人情感依托的主要对象。
2.尊重需求
老年人由于离退休,进入“弱势社会团体”,其社会角色,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影响到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支配权。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通过资源交换以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为。老年人由于缺少可交换的资源和价值,地位趋于下降。此外,由于子女在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独立和成熟,使老年人的父母角色越来越模糊,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也逐渐降低。这一切容易使老人情绪低落、消沉抑郁,出现焦虑、孤独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敬。
3.文化娱乐需求
老人退休后,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用于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娱乐活动来摆脱孤独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