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老年人 > 冯兰瑞老人晚年住哪里

冯兰瑞老人晚年住哪里

发布时间:2022-05-11 19:41:30

A. [泥活]中冯兰瑞老人是怎样一个人

冯兰瑞不仅技艺不凡,而且品德高尚是一个具有重名轻利的高尚艺德、精益求精的人

B. 冯兰瑞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桀骜不驯

思想家刘小枫曾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分为四组代群:“五四”一代、“解放”一代(三四十年代生长,五六十年代进入社会文化角色)、“四五”一代与“游戏的一代”。学者何家栋也有类似观点,他将20世纪中国思想家大致分成五代:世纪之交的一代、“五四”一代、“一二九”一代,“四五”一代和世纪末的一代,而这个道统的主链是梁启超——胡适——顾准。
当我们问及冯兰瑞,她属于哪一代知识分子时,她回答说,“按组织规定,1937年七七事变前参加革命的,都算红军。我是1934年初二被迫辍学后参加星光读书会,1937年春天参加自强读书会、救国会,勉强可以算‘一二九’一代吧。后来就是‘三八’式,我1938年1月入党。算‘三八’式也可以。”
冯兰瑞1920年9月生于贵阳的一个小康之家。在青年岁月,她和那个时代的优秀青年走着相同的思想之路。那一代人的追求,是争取民族解放,实行民主制度,发展经济,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以及争取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贵阳时,11岁的冯兰瑞就跟随姐姐上街游行,大同学高呼“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镜头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而到上高中时,她已三次被学校开除,第一次的起因是同教师辩论,第二次是因为挽留校长,到教育厅请愿,第三次则是因为与教会学校的“洋教士”发生冲突。
这个桀骜不驯的女子,终于在第三次辍学后不再上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名言帮助她作出了选择。从星光读书会、自强读书会到“重庆市各界救国联合会”,她逐渐成长为一个职业革命家。
这个时期对她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六舅谢凡生。这个长她7岁的舅舅,1931年离开家乡贵阳去了上海。舅舅请她父亲劝外婆允许他外出上学,他在信中说:“我的前途是要靠我自己来创造的。”在他,这意味着要走革命之路。在11岁的冯兰瑞心中,这有着某种人生启示的意味。爱好音乐、选修小提琴的舅舅,在上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后遭遇逮捕,酷刑夺去了他的左腿。
当亲友们将谢凡生营救回家乡时,冯兰瑞也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舅舅给她的最大影响,是让她有机会看到许多进步书籍,比如高尔基的《母亲》、绥那菲莫维奇的《铁流》等等。其中,《地底下的俄罗斯》、《俄罗斯十女杰》是她印象最深的两本。
1938年初,18岁的冯兰瑞在重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白天在外搞青年救亡运动,晚上刻蜡版印文件。
1940年,为逃脱国民党的多次追捕,冯兰瑞终于前往当时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延安。中央组织部分配她到中共中央青委,参加编写青年运动史。在完成十年内战青运史的同时,她还写了一本《徐特立传》。1946年秋,冯兰瑞与李昌结婚。随着战局的变化以及李昌工作的调动,她先后在张家口的《晋察冀日报》、华北军区《战友杂志》、上海《青年报》(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国青年报》、《哈尔滨日报》工作。青年时期的冯兰瑞一直让自身随着革命的洪流前进,到1954年时,她终于有了一点自己的职业选择。时任《哈尔滨日报》总编辑的她,兴趣从报刊编辑向学术方面转移。她放弃了报社的领导岗位,考入中央高级党校(即日后的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
文革中,“走资派”冯兰瑞和“黑帮”李昌在河南干校被分别监督劳动改造,但她一直没有中断看书学习。1974年,西方国家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当时于光远找到回京治病的冯兰瑞和几个人合作,选编《马恩列斯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书。此后,在国务院政研室和社科院,冯兰瑞都是在于光远的领导下工作。多年共同的经历让他们之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刀光剑影

1975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后,建立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这个由他领导的“秀才班子”,后来被“四人帮”称为“邓记谣言制造公司”。冯兰瑞亲身经历了这个只存在四载的机构的风风雨雨,她清晰地记得政研室先是同“四人帮”继而和“凡是派”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她前几年所写的回忆文章“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日子”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在文中,冯兰瑞对政研室负责人之一胡乔木在“批邓”运动中的动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周总理去世时,我们都很悲伤。毛主席去世时,大家却很迷茫,不知道国家会怎么走。”冯兰瑞说。在“四人帮”倒台后,批邓仍在继续。1977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同时发表“两报一刊”社论,题目是“学好文件抓住纲”,文中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但就在这个当时的“最高指示”发布后没几天,首都经济学界就在于光远的倡导下召开了第一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冯兰瑞说,会议实际上就是用行动突破“两个凡是”。1977年至1978年,经济学界举行过四次全国性的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这些讨论,构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一部分。
除参加会议外,冯兰瑞还与苏绍智合作,在《人民日报》发表多篇文章,如《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此文获198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等等。以后冯又参加了政研室集体写作《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一文。这是一篇按劳分配理论讨论总结性的文章,经过邓小平审阅,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署名,于1978年5月5日于《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全国各大报同日转载,中央台即日广播。
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之争已与今日的热门话题相距甚远,人们很难领略其中的风险、艰辛和要害。理论争论的背后,是社会发展的实际困境。冯兰瑞说:“当时工人的生活非常困苦。我们政研室去一些地方调查,出版了一本书《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那时候实行平均主义,八级工资制级差很小。民间流传‘四个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快干慢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奖金取消了,计件工资也停了。缺乏激励机制,大锅饭无法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生产上不去,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在冲破“凡是派”的障碍后,思想理论领域仍有无数暗礁。在冯兰瑞看来,1979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主持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是思想解放的高峰。而且,从1976年“四人帮”垮台到1979年初的理论务虚会前半段,可以说是上个世纪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第一次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过一段暂短的自由思想争鸣。她近年来多次提到思想理论界的坎坷的开端——“阶段风波”,就发生在理论务虚会闭幕不久以后。
在这次务虚会上,冯兰瑞与苏绍智有一个联合发言《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文章后来在《经济研究》的1979年第5期上发表。他们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必然要经过发展程度不同的若干过渡阶段。该文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两位“理论权威”指责他们,说此文“否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多次开会组织批判文章,而且不许发表作者的反批评。当时有“三中全会以来第一个割理论界喉管事件”之称(这时,张志新临刑被割喉管之事刚刚报道)。直到中央文件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对这篇文章的指责才告结束。
李锐与冯兰瑞在1940年的延安相识,他曾对这些往事评价道,“我常感到,当年从大后方去延安的女同志多矣,能够像冯兰瑞这样,如此英勇奋斗,决不向‘左’的权势弯腰,在学术上获得如此成就,真是太少了。”
冯兰瑞在自己的最新文集中感叹道,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人们往往“忽略了存在于平静沧海万顷碧波下的险滩暗礁”。本想尘封往事的她,近年来又拿起笔,记录她曾经历的思想战场的刀光剑影。

修竹成林

社会主义有没有失业、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样的话题早已消失在今人视野之外。但在80年代,这仍是意识形态的禁区,而且影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举措。冯兰瑞很早就关注这些话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她是国内最早研究劳动就业理论并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1980年发表的《劳动就业问题六议》等文章,指出我国现阶段不可能消灭失业,1988年,她率先提出以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取代行政配置,并明确了劳动力的商品性质。
为了研究体制改革和劳动就业问题,冯兰瑞曾去四川、安徽、浙江三省进行经济调查。她记得有一次在芜湖,看到那些“集体家庭宿舍”,每个不到20平米的房间住着两三家人。各家一张床,床前挂着布幔“隔开”。床头地上放着煤球和炉子、锅瓢碗盏、脚盆、脸盆和便盆。职工居住条件之恶劣,惨不忍睹。几家夫妻子女男女老幼同住一室,诸多不便,经常吵架和发生矛盾,就像恩格斯描绘的贫民窟。这些情景,“促使我不能不去关心、去研究他们的劳动工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想到一眨眼就是20年。”
冯兰瑞后来的研究工作,越来越进入社会现实层面。1993年,已73岁高龄的她,进入新的研究领域——社会保障。针对当时“多家分管、条块分割、政事不分、缺乏监督”的状况,她提出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1996年她发表了《中国第三个失业高峰的情况和对策》,该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国内外报刊转载摘登和引用的达30多家,并于1997年获《新华文摘》第一届“我印象最深的文章”作品一等奖。
在新世纪,她的研究从城市化、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深入到公民的迁徙问题,由此写了一篇题为《恢复“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的权利——对修改宪法的一点建议》,在《同舟共进》第6期发表,并送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参考。
今日的冯兰瑞依旧思维敏锐,关心国事。在聊天中,她提及去年沸沸扬扬的“郎旋风”。在她看来,郎咸平提出了国企改革中的问题,但并非首创。一些学者在10年前就对此有所关注,比如历史学家秦晖曾经连发四篇“论公平至上”,吴敬琏也曾提出要防止权贵资产阶级的出现。
关于所谓的“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之争,冯兰瑞也有自己的见解。她在几次会议上提出,要防止有人打着反“新自由主义”的招牌,来反对改革。“这个改革不仅仅是经济改革,也包括其他领域。”
我们在冯兰瑞的口述历史中穿梭了3个小时,85岁的她依旧神采飞扬。最后,她向我们,也向所有后辈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这或许也是贯穿她的学术生涯的命题。
离开冯老的家时,我们在院子里看到一片小竹林。她将自己的屋子称作“倚竹斋”,典出清代诗人黄仲则的《都门秋思四首》。1972年,一家人陆续从干校和边陲返京。造反派走后,院子里满是垃圾、杂草和碎石,假山、凉亭、喷水池都破败不堪。每到黄昏寂寥或中夜不寐,她就想起黄仲则的“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一次香山之行让她发现,原来北方同样宜竹,于是就在东侧窗下栽种了一株毛竹。现在,竹已成林。
http://www.mindmeters.com/arshow.asp?id=1696

C. 冯兰瑞的性格特点

冯南瑞的性格特点,懦弱一切逆来顺受对什么都是逆来顺受,不会自由主张。

D. 《泥活》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冯老头因向孙子证明不是为了钱财做泥人,而把刚做完的《武松打虎》压坏。突出了冯老头的性格特点

E.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部分该怎么讲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练习1.选出对加点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结束,了结)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惹事 )
B.我自来又和你没甚冤仇(从来)
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就着菜把主食吃下)
C.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人讲了礼(说明礼节)
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给)
D.权在营里开了个茶酒店(姑且),多得林冲看顾(多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加点词都是宋元时期的口语,辨析词义时要结合语境去理解。A项中的“生事”不作“惹事”讲,应当理解为“设计制造事端”或“找麻烦”;B项中曲“下饭”在句子中作“菜肴”讲,而“就着菜把饭吃下”是今天的意思;C项中的“讲了礼”应该理解为“互相致礼”。排除A、B、C三项。正确答案是D项。

2.下列句中的“将”与“只见林冲走将入店来”的“将”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B.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
C.林冲钻将出来。
D.果品酒馍只顾将来。3.下列的“与”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
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
B.独卿与子敬与孤同。
进,与操遇于赤壁。
C.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D.传令与诸将。
报与三藏。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第一部分(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它对全篇有什么作用?以下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代了李小二从偷东西到自办酒店、自食其力的经历,表现林冲仗义助人的品质。
B.通过插叙和对话交代了这一回中主要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C.揭示了林冲与高俅的矛盾和斗争。
D.点明了林冲与李小二的亲密关系,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准备。5.林冲巧遇李小二,这一情节并未展现林冲与官府冲突,为什么一开始就写这一段?它对表现林冲性格起什么作用?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虽然落难,林冲仍然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表现了林冲性格的丰富性。
B.由于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后来李小二感恩图报留下伏笔。
C.为了使李小二知道林冲为什么由禁军教头变成囚犯。
D.表明此时的林冲有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软弱性。6.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断,完成后面的问题。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
(1)文中的"一个人"(军官)是指 ,"又一人"(走卒)是指 (2)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这两个人是谁,而是通过的观察来进行叙述的,从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看,这样写可以
[解析]这是一道阅读鉴赏题。学生如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明确闪进的两个人是李小二亲眼所见,就能判定(1)文中"一个人"(军官)是指陆谦(或陆虞候),"又一人"(走卒)是指富安。题(2)包含了文学鉴赏因素。陆谦和富安的出现,是通过李小二的观察来进行叙述的,小说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常常选择不同的视角,这应该是文学赏析的常识。文中这样写,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床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于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②孙子冯大刚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额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你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么快!"
③"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④"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⑤"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摆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⑦"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⑧"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刚忙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⑨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向下压去。
7.纵观全文,作者极力描写"武松打虎"的用意是( )
A.用来表现冯兰瑞精湛的捏泥技艺。
B.含蓄地点明冯大刚"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的原因。
C.用来反衬冯兰瑞对不正之风的痛恨。
D.为冯大刚赶集回来的言行作必要的铺垫。

8.这段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人物,请选出正确的项来(多项选择)( )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行动描写 D.心理描写 E.环境描写

9.祖孙对话的主要作用是( )
A.借孙子的话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冯兰瑞的捏泥技艺确实非同凡响。
B.巧妙交代冯兰瑞的手艺已被窒息二十多年,如今才获得新生。
C.突出"芮庄泥人冯"的盛名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D.进一步为冯兰瑞压坏"武松打虎"埋下伏笔。 10."‘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的修辞方法是( )
A.反问 借代 B.反问 拟人 借代
C.反问 借喻 D.反问 拟人 借喻 11.选择"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句话照应的前面的话( )
A.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
B.冯兰瑞开怀地笑起来。
C.怎么个快法呢。
D.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12.对结尾处"压"字的妙处分析正确的项是(多项选择)( )
A."压"字跟"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B."压"与"狠狠"配合,传神地表现出冯兰瑞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压"把冯大刚的梦打破了,这象征着不正之风在刚直不阿的性格面前是只有消灭。
D."压"与开头描写"武松打虎"相映成趣,艺术地塑造了冯兰瑞的高大形象,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E."压"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既在意料之外,又有情理之中,而且"卒章显其志",确实简洁有力。13.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14.用一个单句概括冯兰瑞这个人物形象。(不超过30个字 )
答:冯兰瑞是一个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的、泥活手艺精湛的老人。15.小说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
A."武松打虎" B.泥活 C芮庄泥人冯 D.祖孙二人
答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练习题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加点词都是宋元时期的口语,辨析词义时要结合语境去理解。A项中的“生事”不作“惹事”讲,应当理解为“设计制造事端”或“找麻烦”;B项中曲“下饭”在句子中作“菜肴”讲,而“就着菜把饭吃下”是今天的意思;C项中的“讲了礼”应该理解为“互相致礼”。排除A、B、C三项。正确答案是D项。
2D3C4A5C6[解析]这是一道阅读鉴赏题。学生如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明确闪进的两个人是李小二亲眼所见,就能判定(1)文中"一个人"(军官)是指陆谦(或陆虞候),"又一人"(走卒)是指富安。题(2)包含了文学鉴赏因素。陆谦和富安的出现,是通过李小二的观察来进行叙述的,小说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常常选择不同的视角,这应该是文学赏析的常识。文中这样写,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F. 泥活 王月麟 阅读答案

1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泥活

2 选文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作用?

反问句,表达作用是:对《武松打虎》的赞赏之情。

3.冯兰瑞老人在审视自己的作品时,先是“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似乎有悟”。那么他又为何摇头?他悟处了什么?

摇头是对自己作品不够满意,他悟出:武松拳背(或“细节”)还不够传神。

4 作业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来表现冯兰瑞老人的高超技艺?

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行动(动作)描写。

6 听了孙子的打算后,冯兰瑞老人为什么要亲手会点自己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武松打虎》?

冯兰瑞老人创作《武松打虎》,是为了艺术追求,并非为了牟利,孙子的话让他非常气愤和失望,所以毁掉自己的艺术品。这更好表现了冯老汉 ①不仅技艺不凡,而且品德高尚。 ②性格刚直,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G. 泥活 阅读答案

1. 武松膝镇住大虫花脊,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掀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抢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
2. 冯兰瑞做泥塑绝不是为了钱,从中体现出他不仅技艺不凡,而且品德高尚。他性格刚直,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阅读全文

与冯兰瑞老人晚年住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孝敬长辈诗词 浏览:532
企业拖欠养老保险时效 浏览:214
50岁女人的声音 浏览:183
深圳三甲医院体检哪里预约 浏览:694
乳山9万养老保险 浏览:399
老人脸肿起来有泡看什么科 浏览:780
老年人眼花吃什么药好 浏览:80
老人在养老院摔骨折怎样写起诉书 浏览:531
1993定额养老保险 浏览:209
被偏爱的越不孝顺 浏览:976
考上士官学校在哪里体检 浏览:731
年轻人老年人思想差异 浏览:976
小学庆重阳节活动新闻稿 浏览:401
退休时将领失业金时的社保补上 浏览:534
青年志愿者协会敬老院之行策划书 浏览:432
醉花阴这首词提重阳节意义何在 浏览:371
长寿冠海棠用什么图 浏览:349
父母支付宝花呗有多少额度 浏览:540
baby父母叫什么 浏览:71
父母脚肿也不疼怎么回事 浏览: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