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老年人 > 守庙的为什么大部分是老年人

守庙的为什么大部分是老年人

发布时间:2022-05-11 16:58:12

『壹』 孔子从守庙者那知道了答案为什么还要叫子路来试一下从孔子的行为中你学到了什

因为从中我们学到了为人要谦虚谨慎,要对人及物,要有一个空心用大的行为,与人为善的行为

『贰』 为什么老年人都喜欢去寺庙做义工

不但老年人喜欢去,年轻人也喜欢去。

『叁』 可以守庙为生的人是不是上世也是守庙人

不见得,人真的会有上世下世吗,如果有的话今世为人来世还为人么?

『肆』 “孔子问守庙者曰......”是什么意思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

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

覆。'孔子顾为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

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言

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

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

具。”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

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

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

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子路说:

“请问有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

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

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

欹器,用来放在"座右",就是以此来警觉自己。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

来使自己警觉的铭文(格言等)。"欹器"并不叫人无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

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满,因为,灌满水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

益。"

此文发表于2007年8月16日的《大河报茶坊》上

在瑞典的东方博物馆保存有一批中国仰韶时期的彩陶。其中有一件颇类葫芦

的、上部圆鼓形、下部圆锥形的陶壶,下腹部靠圆锥的最粗处,有两耳左右对

称,作栓绳子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称之为打水的容器,并盛赞六、七千年前

的中国古人就能巧用浮力,可是,中国的专家却说这是一件欹器的雏形。

据《孔子家语·之恕》和《荀子·宥坐》,孔子曾在鲁桓公庙里看到过欹器。

他问庙里的看守,这是什么东西,看守告诉他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宥坐之

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没有水就倾斜,灌满了水就翻过去,灌一半的

水却能垂直正立(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是这样的吗?看守回答说是。

孔子就让子路取来水试了试,果不其然。此时,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说:“哪

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啊!”在古代“宥”与“右”、“坐”与“座”同义,“宥

坐”就(把某物)指放置于座位右边以为劝戒,这也是后世座右铭的来历。可

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欹器在汉朝末年的战乱中失传了。

由瑞典东方博物馆保存的欹器雏形来看,在座位右边放置欹器,历史十分久

远。不仅三皇五帝之时,就有名叫“侑卮”的劝戒之器,甚至远在仰韶文化时

期的部落酋长们也很可能有类似的举措。此后的数千年里,尽管时续时断,但

总体上还是延续了下来。据记载,西晋时,大将军杜预曾为晋武帝造过欹器,

南北朝时,祖冲之也为萧子良造过,还有随朝的耿询等也造过。现在,故宫博

物院里就陈设有一对铜质镏金的欹器。它是1895年“光绪御制”的。器高45.5

厘米,长18.7厘米,宽14厘米。样子很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框架的

中央吊挂着一个直径12厘米、高147厘米的筒状容器。筒两边的乳钉形轴与框架

内侧的针状轴衔接,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转动。这种装置巧妙地利用了物

理学中的力矩原理,能够根据水量的多少摆出欹(倾)或正的姿势,起到警示

作用。

在吐鲁番以东42公里的戈壁滩上,有一限斯塔那古墓群。其中一个墓室中有6幅

壁画,第一幅画的就是一个欹器。这个墓主人看来非常谦虚,不但生前时时告

诫自己“戒盈、戒满”,就是死后还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分。

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澴,在儿子被抱走坐上大清王朝的宝座后,赶紧在自

己家里摆上了欹器,并在旁边写下了一段话,提醒自己不要不知足。这段话

是: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

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些许

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尽管光绪皇帝父子都在自己的座右放置了欹器,但大清朝依然没有逃脱灭亡的

命运。可见欹器的劝戒作用非常有限,它不过就是一个形式。不过对这种形式

也不能一概否定,毕竟它把“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直观地演示了

出来,聪明的人、有理智的人不应该不有所震动。但由于贪婪是人的本性,特

别是那些有能力的官员,大都是进取心较强的人,对于名利的追逐比一般人更

强烈(也许此说有些片面?),故而对他们就更别想用个简单的比喻就能使之

淡泊下来。所以,反腐败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制度。我想,如果在加强警示教育

的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再多些制衡,重特大腐败多发的势头就会有所遏制。

*欹(音〔欹qi」)器,是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欹器有一种奇妙的本领: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

少量水后,罐身就竖起来一些,而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

把水倒净,尔后又自动复原,等待再次灌水。

『伍』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翻译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翻译: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语句出自《荀子·宥坐篇》,是战国时期荀子创作的文章。宥,同“右”。宥坐,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本篇记录的是孔子的事迹,其中包括孔子观鲁桓公之庙而论欹器、杀少正卯、困于陈蔡等内容。

作品原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翻译: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庙,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皿?”守庙人说:“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不注水的时候就会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

作者简介: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陆』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和"诲女知之乎"的意思

第一个是: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第二个是:(我来)教你什么是求知吧。

满意请给好评,谢谢

『柒』 如果守庙人邋遢,神仙还会去住吗

既然你说的是寺庙,真就不知道寺庙里住的是出家僧人,而不是什么守庙人。寺庙里供的是佛菩萨、阿罗汉、龙天护法,而不是什么神仙、妖魔鬼怪。

你说的是什么庙啊?不是像是寺庙。

『捌』 二贤庄旅游的问题

在山西的历史英雄人物里,单雄信是很特殊的一个。狐偃、先轸、卫青、霍去病、关羽、徐晃、尉迟恭、薛仁贵、郭子仪、狄青……这些人在勇武过人之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忠”,忠于当时的王朝,各自的主子。但单雄信不是。他反对完隋朝接着反对唐朝,在昔日义军纷纷转变性质的时候,他似乎有一种割舍不下的草莽英雄情结,面对所谓“大势”决心不予合作,慷慨赴死。这样一个在举世滔滔中保持了个人尊严的人,是值得后人去追怀的。6月中旬,在一个风狂雨暴的下午,我就去拜访了盛传多年的英雄故乡———长治市西郊二贤庄。

单雄信生活和厮杀的年代,是在距今1400年左右的隋朝开皇、大业、唐初武德年间,悠悠千余年过去,自然剥蚀,战火兵灾,人为诬妄矫饰再加上某个伟大年代的人工毁坏,地上文物(如果确曾存在的话)还能存留多少,本身就是一个令人生疑的话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到这里也就没抱太大的希望,如果能亲手抚摸一下前代遗下的古木故土、断瓦残砖,亲耳听一听当地父老口耳相传的一些前朝轶事,也就于愿足矣。

但是在6月20日我来的这个下午却不凑巧,两个多小时的踏访、察看工作还没有做完,庄寨上空就突然风起云涌,大雨如注,我只好钻进厢房内躲雨,坐看狂风“啪啪”地拍打殿门,默默感受这千年高岗上的风雨威力。

那天下午的考察是在尚进才的陪同下进行的。尚进才,长治日报社老记者,多年致力搜集、疏理单雄信事迹,有研究性文章在当地文史刊物上发表。尚进才即是二贤庄当地人,自信为单家后人(当地有“单尚不分”之说,传雄信反唐累及家人,为避政府追杀多有改姓“尚”者)。有他的陪同当然是最好的了。

二贤庄,在文学作品中和当地一些老人中都有“八里二贤庄”的叫法,此叫法据尚进才讲,是因为二贤庄位于古潞州府治西门外八里(隋制,1里约等于今0.5华里)的地方。而这个距离,和今天的上党门距二贤庄的距离(约4华里)也是一致的。二贤庄并不是一个村子,它是一个独立的,地势明显高出周围村寨的封闭性庄园。尽管缺乏正史和地方志的记载,这种地势作为一种反体制的地方豪强势力的据点,作为一种军事或半军事建筑的依托在事实上是很适宜的。而据次日的当地五六位老年人的回忆,这个地方仅仅就在民国时期,还是比现在大大高出许多的。现在,站在进庄的路上就能看见那片新修的仿古庄园,而在六七十年前,庄子右面是一条深沟,人称柳荒沟,人们一般避免行走;庄后和庄左是一条不大不小的河,从河滩仰望庄园更是崖壁百丈;庄子前面有一条黄土路可通庄园,从路上往庄上看,除了满眼土崖和酸枣圪针树,什么也看不见。老人们更回忆,在那时,二贤庄前还有一座腐朽不堪的老吊桥,吊桥下的沟里没有水,人和牲口可以行走。根据这种记忆描述,二贤庄分明是一个带军事性质的建筑,即便不是单雄信生活年代的形制,也可能有后世的类似人物经营过。然而请到的老人们记忆这个地方最多的却是二贤庄庄前重修过一次的舞台和它作为“二仙庙”的香火繁盛之状,———清末至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民间社团最活跃的时代,这一点与现在民间力量的式微大为不同———那么二贤庄或二贤寨是什么时候、怎么样演变为“二仙庙”的?它经历的是一条真实人物在漫长历史中被神道化、庸俗化的道路?还是一条人们为躲避政治迫害以另一种方式隐晦地纪念前贤的道路?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在庄园内,尚进才提示,在新的砖墙外,还保留着一段古老的夯土墙,———这正是我想看到的东西。在现有庄园右侧墙外,我们拨开丛生的灌木,便发现了一段两三米高的旧墙,夯土每层厚约13-14公分,然由于夯土建筑在历史上延续年代过长,我们无法据此断定什么。倒是老人们介绍的另一件往事更有些价值。据步马村的老支书讲,上世纪70年代大修大寨田,村民们在平整二贤庄右面二三百米远的那块地时,锄头斫不下去,人们细看发现那是一段绵延很长的夯土。由于庄稼覆盖,我无法见到这段夯土遗迹,但如果此事确凿,至少表明,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候,二贤庄不仅比今天高,而且规模还要大出很多。
二贤庄庄内的原有建筑,现在人们能记起的是“二仙庙”和据称是“秦琼养病楼”的一幢砖木结构二层楼。按说,依此楼的建筑材料和风格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建筑时间,但它已在1951年被当时的地方政府拆毁,所有材料全部运走盖了长治市大礼堂或烈士陵园。

二贤庄门前右侧原有一株四个成人才能合抱的古槐,一直流传是秦琼曾拴马的树,此树也在1951年被砍倒,运去修大礼堂。树后来用在礼堂的哪些部位,二贤庄周围村庄的人据说还有人记着。</P>
<P style="TEXT-INDENT: 2em">庄园院内靠后部位有一个洞穴,解放前的守庙和尚老兴有进去过,说能容二百来人。上世纪80年代新修庄园时洞口被填埋,现在只能看到微凹处和荒草。

我看到的二贤庄,姑不论它是否曾住过单氏豪杰,是否曾是五路天下英雄的总调度部,从其规制看总该是一个经过精心经营的军事性庄园,地势险要,风景优美。然看它的历史,却是一部自然倾圮史和人为篡改、无知破坏史。现在,庄园里保存的最有价值的文物是几十块“五指砖”,砖呈方形,一个五指手印清晰地印在砖上,是为特色;专家鉴定确为隋唐时古砖。但这块砖也只能证明此庄为隋唐旧地,由于其它建筑荡然无存,无法传达更多的信息。

二贤庄的东南西三面是蒋村、湛上、步马三个村子,庄子最后的主人何时离开已不得而知,二贤庄就由三村轮流代为经管。庄上原来住着和尚守庙,庙会由三村轮流主办,直至1949年以后这种集民间集会、物资贸易、祈福敬神为一体的活动被当作“封建迷信”禁止。

关于单氏世系、单李恩怨、单雄信之死和单家后人的现有线索

二贤庄之所以得名,之所以牵动后人追寻凭吊,是因为曾居住过著名的绿林好汉、瓦岗义军将领单雄忠和单雄信两兄弟。特别是单雄信,武艺出众,仗义疏财,深孚众望,性格倔强,不屈不挠,慷慨赴难,是一个让人“服气”的历史人物。那么单雄信身世如何?他是怎么到二贤庄的?关于他的那些小说、评书故事真实性如何?根据正史和尚进才搜集到的家谱资料、碑刻资料,现有的线索是这样的:

新旧唐书对单雄信均有记述,称他是山东曹州人。山东东明县一位叫单本立的人提供的《单氏族谱总序》和《景字辈总序》也支持了这个说法,并勾勒出单氏家族东迁潞州的概况。

单雄信(581-621)祖籍曹州,祖父名登,曾助北周宇文氏统一北方,战功卓著,拜护国将军,守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公元579年雄信之父禹袭父职仍守东昌。隋开皇元年(581年),隋将李渊率部攻周,围东昌,单禹与之血战七昼夜,城破后被俘不屈被李渊所杀。单李积怨当由此始。单氏一家由家将保护出逃,不敢在山东久留,辗转来到潞州。很可能当时因单家官宦之家,出逃时携有金银,所以能在潞州盖庄园、置田地,定居下来。而观现在的二贤庄地形,孤居高岗,不与周围村落接近,也正是隐居避祸之所在。

单氏兄弟二十岁左右,已个个武艺精通,更兼他们豪爽仗义,扶危济困,当地人敬称他们为“二贤”,所居之地后来也就成了“二贤庄”。

二十多岁的单雄信已名噪绿林,成为“九省五路绿林英雄都头领”。现在当地父老犹能指称一些英雄的姓名,如称王伯当是单雄信的亲密助手,好多事务都由他们俩共同决定,称北面的好汉是王君可、史大耐,南面的好汉是黄河上的鲁明星、鲁明月兄弟,西面的好汉是少华山上的齐国远,李如(王圭)等。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37岁的单雄信同王伯当、徐世责力等一起加入瓦岗军,成为这支反隋义军的重要将领,单雄信被任命为左武侯大将军。隋朝旧将李渊从太原起兵后,迅速发展壮大。他们既和义军一同反隋,又与李密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王世充等互相攻击。在瓦岗散将,瓦岗旧部纷纷投唐之际,单雄信率部投靠了反抗唐朝的王世充。公元621年,唐郑交兵,王世充向李世民称臣,单雄信单骑突围,血战被擒,誓不投降,被李世民斩于洛阳渚上,时年41岁。

『玖』 佛经里的守庙人是什么意思

守庙人是看护庙门及殿堂的人,他是俗人不是出家人,其中有的有信仰,有的无信仰,负责管理打扫、接待香客等事,由庙主付给相应的生活费用。这种寺庙一般不住有出家人。

阅读全文

与守庙的为什么大部分是老年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些类人的养老金要停发 浏览:12
退休员工可以买社保吗 浏览:859
怎样提高老年人的性功能 浏览:449
上海银行养老金提前领取 浏览:205
镇江枫叶红老年公寓 浏览:751
江苏省劳模退休工资增加百分之五吗 浏览:797
长寿火车站打车多少钱 浏览:23
父母真的烦怎么办 浏览:932
灵活就业人员社保退休后可拿多少钱 浏览:61
池州秋浦敬老院电话 浏览:177
我老人家不懂得配合怎么办 浏览:17
吃面养生总是反胃怎么回事 浏览:16
2019社保养老金涨多少 浏览:4
福州退休金补贴 浏览:158
贵州最长寿老兵去哪里了 浏览:620
长寿路到康王南路 浏览:46
广州社保个人退休年审 浏览:184
将养老保险转回户口所在地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849
2017感动中国人物孝敬父母的 浏览:948
石家庄养老院有哪些服务 浏览: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