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杨家将中的杨四郎到底结局如何
杨四郎最后与家人团圆,寿终正寝。
四郎被辽将献于萧太后请功,四郎宁死不屈,慷慨陈词,大骂太后,但是未表明身份。萧太后很喜爱杨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见得杨四郎生得一表人材,于是招降四郎。四郎为报金沙滩血债,忍辱负重,隐瞒身份,将“杨”字一分为二,化名“木昜”。
萧太后大喜,招为附马,将琼娥公主许配给四郎。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杨家将故事简介
北宋初年武将世家杨家的兄弟八人,其中七个是亲兄弟,一个是义兄弟,所以被称为"七郎八虎"。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因为杨家将战功显赫,潘美看到杨业和杨家将领都很受皇帝的重视,瞬间觉得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了危险,于是就想办法对付杨家将们,开始对他们进行打压,好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㈡ 重庆长寿区高强是做什么工作
人物履历这个农村娃文化不高,但力气大,在石家庄大郭村火车站当搬运工扛包,那时一个月只能挣8元钱。当了3年搬运工,高强想到了学厨师,学了半月没钱缴学费便辍学。高传忠回忆,高强没有灰心,在出租房里拿起炒锅练翻菜,端起米筛学摇锅。后来,高强去一家饭馆应聘。老板问他要多少工资,高强说:“别先谈钱,你先看我手艺如何再说。”就这样,高强凭借自学的厨艺留在了饭馆。这家饭馆来往的顾客多是做工程的,见高强精明能干有闯劲,就介绍他到装修队做工。干了3年厨师,高强就跳槽了。干了一段时间装修队小工,朋友见他有头脑,讲诚信,就让他包工程。打工仔当包工头,高强想都不敢想,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回家向村里乡亲借了3万元钱开始包工。高强第一个工地亏了100万元,他觉得这辈子再也爬不起来了,打算回家种地。朋友们安慰他,不要怕失败,再借钱给他继续做,再亏了这些钱就不要了。在朋友的鼓励下,高强再次创业,这一次赚了200多万元,他终于翻了身。做装修,搞建筑,事业越做越大。2008年,高强成立河北瑞盛房地产开发公司,真正涉足房地产。
公益行为
2009年大年三十,高强在父亲的带领下,分别拜望组里70岁以上的老人和因病困难的邻居。那天,父子俩走访了8家人,每走一家就了解一家的困难,帮忙出点子找门路,最后送上500元红包。高强就找他的父亲高传忠商量为村民修房子的事。他没同意,“儿子最初借钱包工程,有的邻居有钱也打埋伏,高强当搬运时那么困难,邻居去了他那里,他包吃包住还给车费,对方回到老家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高传忠说,他起初觉得为村民修房子不值得,何况为35家人修房子花的不是小钱,儿子挣钱也不容易。2010年2月,回到河北的高强又打电话跟父亲商量这事。高传忠终于想通了,他觉得这是好事,应该支持儿子。高强的举动唤起了同是5组村民的高勇、陈亮、高雪良对家乡的关注。他们3人也在外当包工头,今年特地放下手中工程,回兴庄村参加别墅建设。“不只是修别墅,还要发展产业。”工地技术员高雪刚介绍,高强还计划捐出1000万元,等35户居民入住后,原有的宅基地全部复耕,然后邀请水土、种养业专家来现场把脉,因地制宜发展果树、山羊、鱼虾等产业,农户按土地多少分红,收益全部归村民。
人物评价石堰镇人大主席韩志书说,兴庄村的强农园新居动工启动以来,高强除了希望政府在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方面帮助协调外,没向政府伸手要过一分钱。“这个亿万富翁很低调!”韩志书说,去年11月7日强农园奠基仪式,高强要求不请记者做报道,不请区级领导,只要求镇领导做个见证;今年上半年,当地媒体听说高强回到老家,找到高强想采访,他还是拒绝了。韩志书说:“如果高强在家,这次你们采访,可能一样会被拒绝。”“典型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石堰镇党委书记杨通胜说,高强不但为35户村民捐建别墅,还要捐1000万元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房屋产权归入住者所有,产业收入他也不收分文,经济上零回报,他是真正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心想回报家乡。韩志书说,高强的善举也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新思路,强农园只占地12亩,35户居民宅基地有60多亩可以复耕,大大节约了耕地。他的举动还会带动更多外出发展的人员关心家乡建设。]
㈢ 杨四郎的原型是王继忠和韩延徽,对吗
杨四郎是杨业四子,天生俊朗,武艺高强,据说是当时京师众多少女心中的理想郎君。杨四郎年少叛逆,他的父亲和母亲时常对他不认可,这也使得杨四郎有了忍辱负重的性格,而杨四郎也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不过杨四郎只是民间传说人物,他的真正原型是宋朝官员王继忠,如果了解王继忠一生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和杨四郎有很多相似之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王继忠,一起来看看吧。
“杨家将”故事里,在宋辽“金沙滩之战”中,杨四郎被辽人俘获,招为驸马。十五年后,杨四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这个故事,被京剧改编为 《四郎探母》。但杨四郎的历史原型并不姓杨,而是促成了澶渊之盟的王继忠。
按《宋史》记载,杨业七子之中,无一人被俘,且只有幼子战死沙场。而宋真宗赵恒藩邸旧人王继忠的经历,与杨四郎颇为相似。
王继忠自幼与赵恒相识。相传赵恒为开封府尹时,曾经叫来算命者,给他的几名亲信摸骨。当算到王继忠时,算命者道:“此人可讶。半生食官禄,半生食胡禄。”真宗笑而遣去。
宋真宗即位后,王继忠迅速得到升迁,终至定州副都部署。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辽军围攻定州,定州都部署王超命王继忠率1500名步兵侦察敌情,结果被辽军发觉。
王继忠部被围困,而王超却拒绝支援(潘仁美曾拒绝支援杨家将),致使王继忠部全军覆灭,王继忠本人被俘。随后,王超向朝廷报告军情,言“副总管王继忠陷没”。宋真宗以为王继忠阵亡,非常伤心,下诏追封王继忠为大同军节度使,又恩荫王继忠的四个儿子为官。
次年,辽圣宗大举兴兵南侵, 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这时,真宗收到一封从辽营中辗转送来的密信,写信人正是王继忠。宋真宗这才知道真相:王继忠被俘后,萧太后得知他是宋真宗藩邸旧人,便招为己用,授官户部使,还将一名契丹贵族女子许配给他。王继忠表示,将尽心效忠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