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人自杀率调查:为什么老年人自杀率高
摘要:老人自杀是社会转型阵痛的具体表现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在转型时期都遭遇过此类问题。目前我国自杀率最高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其中9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专家指出,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内心孤独感已成为老年人最大心理困扰,必须借助社会力量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老人自杀率调查:为什么老年人自杀率高如何干预
【亚洲老年人自杀率很高,这是为什么?】
例如在韩国,这个年龄段的自杀率翻了五倍,从1990年的10万人中有14个自杀到2009年的10万人中有77个人自杀。在台湾,老年人自杀率要比其他年龄段的自杀率高两倍。在2010年10万人中有35.8人自杀,而全国的平均数是17.6人。中国70-74岁的城市居民在20世纪中叶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中33.76人,而这个数字在19世纪中叶是13.39.。
预测这些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
2011年一项报告显示亚洲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接下来的20年间还会不断的恶化,自杀率不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发现中国大陆,香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和新加坡老年人自杀率都很高,但是讽刺的是,这些国家最近发展都很快,家庭收入的上升使得老年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与之对比的是,在那些欠发达的国家,自杀率很低,保持很平稳,例如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和斯里兰卡。
专家认为亚洲一些国家地区快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卫生服务。在金融或健康危机之后,老年人的自杀率总是出现不寻常的波动。但是现在专家认为由于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给老年人带来的社会压力也许是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2009年中国对304例老年自杀的调查研究显示,导致老年人自杀的三个原因为:身体疾病或受伤(59.2%),饮食,睡眠或者其他日常行为的巨大改变(37.8%),金融困难(34.5%)。该调查还发现,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老年人受到了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人们涌向城市工作,家庭也出现了分裂。
在中国,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里能够照顾老人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年轻的劳动力都从农村地区流向工业地区和发展的大城市,农村地区老人的照顾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2012年底,中国老年人口达到了1亿9千4百万,预计到2020年还会增加300万。
中国目前正在采取紧急措施来解决老年人自杀问题。今年8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宣布将降低成本,简化繁文缛节,启动更多资金为老年人服务。这些服务包含如:日常护理,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和紧急援助,额外的土地使用和税收补贴。目前一项新政策阐述的是如果子女不定期回去看父母的话,父母可以依此起诉子女。
现在亚洲很多国家因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工人,过去在家里照顾老人的都是妇女,现在这些女性也在外面工作。因此,农村的劳动力锐减,剩下老年人照顾着同样羸弱的老伴。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自杀率高都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因为自杀率是可以控制的,我们是有办法防止自杀的,只是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导致自杀的发生。
事实上,中国现在采取的措施是有作用的,新加坡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1995年,新加坡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该年一项全球调查发现新加坡的华人男性自杀率居世界第二——十万人中有60个人自杀。但是该调查发现马来新加坡人自杀率却非常的低,10万人中只有2人自杀。心理健康专家都惊呆了。在这个小岛内,人们都在问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后来发现是社会变革对中国家庭带来的影响,年轻的中国人都不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
新加坡政府立即对此采取措施,卫生部为老年人组织了社会活动,通过社团增进老年人之间的联系。还开设了很多项目来消除隔阂。这些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1995年到2005年之间,新加坡老年人的自杀率显示为逐年下降。数据显示,2009年新加坡老年男性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28.7人,老年女性的数据为19人。
香港最严重的自杀流出现于1997年中英政府交接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时期。1997年到2003年间香港老年人自杀率出现了超过50%的上涨。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时期,老年人自杀是因为他们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
这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看法,这些老年人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他们不想去医院,不想承受任何病痛,他们完全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自那开始香港政府就开始采取措施来控制老年人的自杀率。医院设置了一站式的精神病诊所为老年人提供评估,管理以及治疗。最开始只有寥寥无几的一站式诊所,现在在香港这种诊所遍地开花。医院推出的这种诊所都配备了防自杀小组直接为老年人负责。
小组组织精良,会教育社工一类的前线人员,培养他们关爱老年人的能力。香港65岁老年人自杀率是平均自杀率的2到3倍,但是自此之后就从2003年的峰值下降到2011年的10万人中23.3人自杀。
香港这个预防措施显示这种实实在在的服务正是扭转亚洲老年人自杀的一部分。随着这些社工的老去,本身又会转化成一个问题。20年后能够为老年人服务的人更少后,该问题又会变得更加严重。
【农村老人视自杀为合理养儿防老不可靠】
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老人自杀率5‰
据悉,这项研究从2008年开始,历时6年,足迹遍布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刘燕舞是主要研究者,他画出了一条“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曲线,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已从20年前的1‰上升到现在的5‰,并保持在高位。
“有的农村老人告诉我,他们有三个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在他们眼里,这三个儿子最可靠。”刘燕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的老人比年轻人更看得开。
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肖水源教授说,中国老人自杀比例是其他群体自杀比例的3倍。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曾透露,截至去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数据还显示,中国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已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城镇化的痛苦:情感缺失经济压力大
农村老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走上自杀这条路呢?刘燕舞透露称,这或许是他们化解城镇化痛苦的特有方式。
“农村老人的子女大量涌向沿海城市务工赚钱,并将子女接到城里上学,转而将老人留在家中,大多数老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刘燕舞说,经济上的压力会让一些生病的老年人选择自杀。
中国是一个有着“老有所养”传统的国家,老年人自杀更多是因为情感缺失。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后,激烈的工作竞争让他们无暇顾及老人的生活和情感。
刘燕舞认为,不到万不得已,老人不会轻易选择自杀,自杀背后更多的原因是绝望。蔡明玉的邻居说,以前村里人还能互相串串门、聊聊天,现在村庄人口大规模减少,传统的社交方式日渐缩减。一项调查显示,51.7%的中国老年人表示,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在家看电视,农村空巢老人又不能像城市老人那样拥有较多养老资源,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就既没有孩子照顾、又没有养老院可去。
值得一提的是,某地的乡村医生刘敬珍表示,如今村民对待老年人自杀的态度很漠然,很多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少村民甚至觉得,得了重病或瘫痪,选择自杀,对子女也好。
【四大困难让农村老人自杀率升高】
1、生存。主要涉及粮食供给的困难;
2、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风湿、中风瘫痪,以及一些癌症疾病等所导致的身体疼痛;
3、精神。农村老人乃至大部分农村缺失应有的公共活动,精神状况具有荒漠化的倾向;
4、日常照料。随着打工大潮的兴起,劳动力广泛外流,农村老人的日常照料缺乏有效的载体,从而加剧了前述三个方面的困难。一些老人在无法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选择了自杀这种个体化的极端手段。
“老有所养”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当下面临比较严重的挑战,在农村,尤其如此。
过去,老人因为有宗法制度和宗族组织的保障,他们占有比较有利的位置,能够在家庭内部掌握财产的分配权和劳作、生活等安排权,作为家族的老人,他们较少有自杀问题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集体承担了部分老有所养的功能,如集体内部按人口和劳动力相结合的口粮等资源分配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人利益。在集体养老和家庭照料相结合的情况下,老人自杀现象较少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获得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但是,客观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老人的养老模式复归至传统时期的家庭养老,但家庭养老所需要的文化制度和组织载体不复存在,部分农村家庭内部子女出于一些原因而不愿意承担养老责任时,老人只有独自面对。显然,具备劳动能力且身体健康的老人还能养活自己,反之,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自杀就是无助老人重要选项。
另一不可忽视的现实原因是,当前社会已经出现较高的经济分化,这给农村中年人——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主要支持群体——带来的集体焦虑是,如何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社会中激烈的竞争。从这个角度说,他们也是弱势群体。而作为比他们更加弱势的老人,就成了他们要甩掉的包袱,这对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来说,尤其如此。
【如何干预农村老人的自杀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需正确面对农村老人自杀问题。可以说,老人自杀是社会转型阵痛的具体表现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在转型时期都遭遇过此类问题。其次,加强制度建设,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兜底。例如调查表明,新农保和新农合的有效实施,对于缓解农村老人自杀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加强组织建设,为老有所养提供组织保障。在我们发现湖北京山农村的老人自杀问题后,当地政府积极建设农村老年人协会,丰富老人的公共文化生活,实践表明,这些探索对于缓解当地老人自杀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② 中国历史上那个朝代60岁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过60岁老人活埋的说法。
典故:
1、秦朝
有关于秦始皇的说法是,秦始皇下了一个六十岁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弃老者没有劳动能力,白白浪费国家粮食。
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担心老者当中有经历过战国洗礼的贤能之人,怕他们因为暴秦而谋反。于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阳城出现一只怪物,像老鼠又有点像猫,便禀报到了皇上那里,皇上下令贴出告示:谁能认出这是什么野兽,就赏赐给他多少地亩和银两。
再说这城里有一家人,父亲已60多岁,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儿子便将他垒在了墙的里边,留出一个洞每天送饭和水给他吃喝。城门那里发现了怪兽和官府贴出告示后,儿子告诉了垒在墙里的父亲,父亲让他于袍袖内藏一只狸猫,暗地里到怪兽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兽看见猫全身颤抖,那就是一只老鼠。老鼠在某种情况下也会长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猫,这就是证明,你就揭告示,要赏你地亩银两时,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
儿子照着父亲说的去一试验,果然那怪兽颤抖,便揭告示去领赏,官府里问他是谁指教的这个办法,他如实说了一遍,并提出不要一切奖赏,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咸阳官府禀报朝廷,结果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废除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众欢呼“万岁”。
但是史料就连“活埋”的事也没查到,更没废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时期
宋辽檀渊之盟后,战争停止了,北宋王朝却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面积国土。十年生聚,加上不愿做辽奴的人大量回迁到中原地带,到宋真宗时代,中原地区人满为患,社会也逐渐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六十岁的老人既不能戍边,也不能劳动,只有吃饭的份,还得儿女照顾着。
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负担。突然有一个皇命传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岁一律活埋。有仁义者,忍悲含泪,给自己的父母准备了棺木和食品,送他们去了九泉;有不孝者,干脆就那样活埋了自己六十岁的双亲。但是正史上也没有记载。
3、上古时期
由于土地贫瘠,社会资源匮乏,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失去劳动力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凡是年满60岁的老人,一律要被处死、活埋,或被抛弃在荒郊野外任其冻死饿死,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还仓”。
4、元朝
元朝统一中原后实施残酷的高压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为几等,而且还对老年人采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达到羞辱汉人和减少人口的目的。
(2)自杀超过60岁没有死扩展阅读: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一种叫瓦罐坟的风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满60岁的父亲安置在村外的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天送一次饭并加上一块砖,待360天后砖把坟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亲。
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
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只能存在在不发达历史阶段(根据野史,可能在史前时期至秦朝时期),随着社会进步、粮食的丰富、礼仪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学的中国学者说,韩国、中国、印度、日本、印尼等国家均有同类故事传世。由这样的故事推断,遗弃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个民族普遍现象。
一位欧洲学者曾经详细介绍了古代社会处死失去健康的国王、巫师、祭司的习俗,有的民族的巫师年迈以后甚至挖个坑让后代将自己活埋。
③ 60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自杀吗
一辈子没有孩子和家庭的生活,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态和感受。有些人认为这样的生活无拘无束,即使离世也毫无牵挂,是一种超脱和自由。然而,也有人觉得这种生活孤独无助,死后无人送终,这是所谓的"失败"。
60岁的前央视主播张宏民,在街头吃冰棍的照片被人拍下,引发了一场关于他晚年生活的讨论。他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事业,至今没有孩子。尽管他的成就和地位很高,但他的晚年生活依然显得有些孤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凄凉。生活是个人选择,张宏民没有走大多数人都选择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选择是错误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网友在他的照片下留言批评,认为他的选择是错误的,甚至有人恶意猜测他的生活状态。在这些网友看来,没有孩子是极大的错误,甚至有人"鼓励"他60岁还不算晚,现在开始组建家庭还来得及。这些评论对张宏民老先生来说,无疑是一把锋利的刀子。
无儿无女的好处是,你可以没有牵挂和压力,生活质量可能会更高。然而,这样的生活也存在弊端。在壮年时,你或许不会觉得没有孩子会对生活产生多大影响,但到了老年,你可能会因为无儿无女而感到非常不便。养老的大小事宜要自己操办,生病时也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没有子女的关心和照顾。
在选择独享晚年之前,老人们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储备充足的养老金,这不仅是生活的保障,也是应对紧急情况的底气。2、 有一个可信赖的紧急联系人,这样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3、 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于维持生活的健康运转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选择独享晚年生活并不是一种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网友们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这并不能成为攻击张宏民老先生的理由。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④ 最后的爱——一种新的农村自杀现象!
导读:母亲讲述这些自杀故事的时候,甚至都流露出赞赏的态度,这让我感到害怕。
立了春,母亲就已经70岁,父亲也69岁了。每次去看望他们,聊得最多的问题,大多是死亡。春节也不例外,团圆的时刻,或许更容易想起那些缺席的人。
其实,按照老家的习俗,春节有一半是和死亡相关的,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去上坟。这些年,田里开始出现一些孤零零的坟头。自从新世纪政府取消农业税,种田变得有利可图。农民开始对田地斤斤计较,很多人的“祖坟”,都不在自家田里,想进祖坟就很难了。
前几年,村里一位叔叔在秋天来到自家祖坟。庄稼刚收割完毕,田野里黄黄的。这不是一个上坟的日子,但他仍在父母的坟边徘徊良久。很有可能,也大致盘算了属于自己的方位,他有把握在死后能够埋在这里,因为这块土地虽然属于邻村,主人却正好是自己亲戚。
他是村里的一个能人,种田的第一把好手。两个儿子和我年龄相仿,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在进城打工潮出现之前,叔叔是村里最受欢迎的人,谁家的农具有点问题,都会找他帮忙。两个儿子长大,和别的青年一起到城里打工,叔叔帮助他们建好了房子。他尽力想在两个儿子之间做到完全的平等,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和老伴一起住。
他在村外到自留地边搭建了一栋小房子,倒也清净。有一年冬天,他半夜起来上厕所,摔了一觉,虽然发现、抢救还算及时,但还是落下偏瘫的后遗症。他很顽强,坚持走路,但是始终没有恢复到病前的状态。
他最终选择了上吊。他自杀前的那个春节,我正好回老家过年,和他聊了几句。他说话还不利索,更多是微笑着向我致意,我能从他的微笑中看出一丝不甘和忧伤。我猜,他肯定是始终无法接受自己病后的状态。他是很多年来第一个选择上吊的人,其他人都选择喝农药。
我家隔壁的小婶,就是喝的农药。她老公(我称为小叔)是村里的木匠,也是唯一会拉二胡的人。夏天的夜晚,在邻居们的鼓励下,他会拉几首曲子。几年前,小叔得了胃癌,去城市的大医院做了一次手术,回来后人变得非常瘦。他几乎每天都到我家坐上几分钟。根本吃不进去饭,他说,去做这个手术真是浪费。
小叔又活了两年。他去世后,小婶就和儿子一起生活。等儿子出去打工后,她就是长期一个人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发现自己也得了“癌症”。据我母亲说,小婶的自杀,是疼痛实在难以忍受了,她甚至自己悄悄挤破了腋下的肿块。那天,村里有人买了杏,小婶尝了一颗,很甜。她去镇上买了几个,回来感叹太贵了。到下午,她就喝下了足量的农药。孩子在整理她的东西时,发现床榻下藏着一千多块现金。小叔死后,她一直很节俭,她知道,钱始终是一个问题。
父母所讲的自杀故事中,最让我震惊的是另一位邻居。他和我父亲同岁,有三个儿子,都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妻子去世得很早,他独自带大了三个儿子。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家几乎是全村最穷的,三个男孩子吃饭,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是,三个儿子最终都高高大大,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了媳妇。
老三外出打工了,他就住在老三家,但是吃饭却要到后院的老二家里。有一天中午,老二惊慌慌地跑到我家,问我父母有没有看到他老爹。我母亲记得,“你爹刚才到河南边老房子那里了。”那栋草房子摇摇欲坠,用来堆放柴草。老二就到了河南边,发现门是开着的,他老爹平躺在地上,旁边是农药瓶。老二吓得当场哭了起来。
母亲说:“他到老房子去喝药,是怕吓着孩子。”
我问:“他也是得了癌症吗?”
“哪里是癌症。他消化不好,去镇上拍片子。医生说很严重,他怀疑是癌症,连药都没有开。”父亲在旁边补充。
这三个自杀的人,都和我家关系不错。母亲讲起这些事的时候,非常平静。用她的话说,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该怎么收场。
他们的家庭,都还算得上和睦,在村里,也不算特别贫穷。他们都得了重病,或者自认为患上了致命的疾病。这是他们自杀的主要原因,既然病是治不好的,又何必拖累自己的儿女,何必浪费医疗费?他们的孩子,都和村里别的人一样,在城市打工,看上去日子越过越好,家里的房子越来越好就是证明。
北大教授吴飞前些年曾在华北地区做过有关农民自杀的调查。上世纪90年代,华北农民自杀率惊人。剧毒农药的普及,让自杀变得非常容易。吴飞发现,很多自杀都因为极小的家庭矛盾,而农村妇女更容易自杀,因为她们的生活更加绝望。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农村自杀率有显著下降趋势,这很有可能得益于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生存状况的普遍改善。
母亲向我讲述的这三起自杀,却都发生在新世纪。这是一种新的自杀倾向:当一个老年(60岁以上)农民患上重病,既没有治好病的希望,也没有治病的钱,他们更不愿意拖累子女,自杀就成为一个合理的选择。母亲讲述这些自杀故事的时候,甚至都流露出赞赏的态度,这让我感到害怕。
小时候在农村居住,从来没见过自杀的老人。最有可能自杀的是年轻妇女,她们孩子往往很小,要面对和婆婆相处的难题,还有生活的种种绝望。但是,这些自杀往往会受到谴责。一个自杀的年轻妇女,没有资格葬在祖坟。她被认为有很大的冤屈,变成鬼的话,也有很大的可能会出来吓人。谁家的媳妇自杀了,全家人都会面对村里无声的道德责难,很难抬起头来。
和自杀相比,周围人对自杀态度的变化更让人心惊。我母亲那种赞赏的态度,目前已经是村里的主流。自杀的大多是老人,他们为孩子省下了看病的钱,孩子们当然也会为他们办一场像样的葬礼。自杀者的葬礼,和那些自然死亡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观念的巨变:在人们心目中,自杀已经是一种正常的死亡。我没有和自杀者的子女交流过这个问题,有长辈自杀,他们内心中想必有巨大的不安,但是周围的人们确实不会责怪他们,反而过来安慰。
像我父母这一代农村老人(60-70岁),有着非常独特的命运。我祖父这一代年老时,即便躺在床上,仍然掌握着整个家庭的权力。子女们都在身边,陪伴父母最后一段时光。但是,如今我父母这一代老了,他们的儿子们大都在外地务工。这一代老人,都有为父母养老送终的经历,但是他们却不得不面临自己无法养老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他们丧失了在家庭内部的话语权。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带回来各种老一辈无法理解的信息,也带来了各种老一代无法掌握的知识。老年人无法理解年轻一代的生活,就更谈不上能够掌控他们的生活。和只有春节才回来几天的子女相比,他们更愿意和年龄相仿的邻居交流。在他们和子女中间有一条深渊,那城市的美丽世界,他们没有见过,也不愿见。他们残生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死后能否葬进祖坟,在黄土之下,和先祖们团聚。
我们永远无法弄清楚,那些自杀的老人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主导他们心境的,到底是对子女最后的爱(省医药费),还是亲手结束自己的决心?是绝望,还是希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是他们对自己生命所下的最后一个决定。
贫穷到底有多可怕?可怕到什么地步?
有一位63岁的老母亲,为了获取 20万的意外保险金给儿子筹集关节置换手术,从9楼一跃而下。
或许,直到坠地的那一刻,这位母亲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份无私无畏的爱,纯粹却愚昧,遗憾又无奈,注定是一次徒劳无功的白白牺牲。因为她的保单早已过期,而自杀并不在被保范围内。信息闭塞的她,并没有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充分了解。她只是单纯地以为,自己好像找到了一个解决自己痛苦和儿子余生的路子,像是在极夜之中看到一点微微光亮。为了这点光亮,她愿意付出一切,当然不吝以命换命。
贫穷罹遭厄运,是多么的绝望而无力。就像是夜行时误入沼泽,越折腾,越绝望,所有的垂死挣扎都于事无补,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慢慢下沉,生命和世界一点点消失在眼前和脑海,只剩下一片漆黑死寂。
最让我感到鼻腔泛酸的一幕是,新闻的主角,楚先生的母亲,当天破天荒地买了一份十几块的水饺。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在异常节俭的老人看来是多么极不寻常甚至称得上是奢侈。我似乎看到一个两鬓花白的老人,平静的品尝完这盘水饺,然后义无反顾的冲向阳台,打开窗户,带着长久的绝望和唯一的希望,坠落。
想起很早的时候看到一则同样让人绝望的新闻。
一个小男孩因为偷肉被抓,他的父亲过去求情,一见面,这个七尺汉子就扑通一声跪下了。说孩子不是心眼坏,而是一年多没吃过肉,心里馋。肉贩听完心头一软,大刀剁下一块送给了他们。当晚,他们吃了人生中最丰盛的一顿晚饭。然后在夜里全家卧轨自杀了。
我不知道父母是抱着何种心情吃完的最后一顿饭,会不会还克制情绪努力有说有笑,装作什么都不会发生像过年一样,或许父亲还难得地喝了一碗酒,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含着笑默默看着,孩子像小饿狼似的大快朵颐。也不知道父母最终用什么样的方法说服孩子躺在轨道上,会不会在火车轰隆隆来临的时候,他们还在拍打着孩子的胸脯,柔声讲着睡前故事,哄着他们入眠。
直到飞驰而过的火车,碾过贫穷,碾过尊严,碾过那些微薄的梦。
关于此类的悲剧新闻,全世界每天都在发生,不胜枚举。
在温饱之前,贫穷就意味着死神。因为可能吃过的每一顿都是最后一顿,一不小心,就死了。
在温饱之后,贫穷就意味着毫无抗风险能力,因为任何一个猝不及防的厄运都可能会变成击垮你和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心理学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意为当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时,通常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其它的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在那种情况下,人的意识全部被饥饿占据,所有的能量都用来获取食物。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后,人才会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
贫穷,正是威胁到了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当一个人极度缺乏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根本不会在意自己的形象,别人的看法,以及所谓的道德。
这正是贫穷和弱势群体的可怕之处。
⑤ 鹧鸪哨最后是怎么死的
在《鬼吹灯》系列小说中,交代了鹧鸪哨是在移居美国后自杀而死的。鹧鸪哨自杀之前诅咒应验,患上了血液病,这种血液病非常痛苦,没有医治的方法,于是鹧鸪哨选择自杀结束痛苦,死的时候60岁左右。
鹧鸪哨是最后的搬山道人,但是为了寻找能够破解诅咒的雮尘珠,鹧鸪哨曾经拜了尘长老为师,学习了摸金校尉的本领。
搬山道人的本领在寻找雮尘珠方面的作用并不大,所以鹧鸪哨死前只教了外孙女雪莉杨摸金校尉的本领。
并不是只有扎格拉玛族的后裔才有鬼洞族的诅咒,只要进入精绝古城,就会被无底鬼洞辐射,身上就有诅咒,这种诅咒世世代代遗传,离无底鬼洞越远,应验的时间就越晚,鹧鸪哨是被诅咒中的人中活的时间最长的。
胡八一他们在诅咒应验之前找到了雮尘珠,成功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