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现在著名诗人有哪些
牛汉(1923-),山西定襄人。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50年代初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80年代以来的新作,收入《温泉》、《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等集中。
穆旦,(1918年—1977年)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 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主要著作有: 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郑敏, 1920年出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又转入哲学系。1943年毕业后即赴美布朗大学,1950年转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研究院。1956年回国,到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部,从事英国文学研究工作。1960年调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其创作始于1942年。早期诗集有《诗集———1942—1947》;还有一些散文和评论载于《大公报》、《益世报》副刊。1976年10月后,在《诗刊》、《星星》、香港《八方》等杂志上发表诗作。由于艺术风格相近,与王辛笛、曹辛之、唐祈、唐湜、陈敬容、杜运燮、袁可嘉、穆旦等人于1980年合出诗集《九叶集》,并发表有关西方文学和古典哲学方面的论文多篇和翻译《美国当代诗选》等。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1958年任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生活,出版了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东风催动黄河浪》、《河西走廊行》,自选集《生活的赞歌》等,取材开阔,诗风热情豪放。1959年开始发表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反映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是一部宏伟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格调高昂,语言洗炼,富于地方特色。长诗分为3部:《动荡的年代》、《叛乱的草原》和《觉醒的人们》(未完成)。1965年调上海作协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去世。他还出版了与袁鹰合著的诗集《花环》和散文集《非洲的火炬》,以及《闻捷诗选》。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年出院。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多多,原名粟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2000年曾获首届安高诗歌奖,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过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举办过讲座和朗诵,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多多系朦胧诗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并与2005年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 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国外。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顾城(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集》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雷抒雁(1942- )当代诗人,兼创作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原名雷书彦。陕西泾阳人。著有诗集《沙海军歌》、《漫长的边境线》、《云雀》等.
昌耀,原名王昌耀,1936年5月9日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三阳港镇王家坪村。后任青海省作家协会荣誉主席,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曾担任过青海省政协六届委员、七届常委,九三学社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以及青海省文联委员等职务。1980年,长诗《大山的囚徒》在《诗刊》元月号发表,立即引起了中国诗坛的关注。随后有长诗《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哈拉库图》等问世。多年来,已出版的个人诗歌专著有《昌耀抒情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增订本、《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昌耀诗文总集》等。诗作多次荣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文学创作奖及许多文学期刊和杂志社的诗歌创作奖。诗集《昌耀抒情诗集》曾获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1986年新诗评奖候选篇目提名。先后有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过评论,介绍其人其诗。许多作品被评介到国外。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首届中国诗歌学会诗人奖”。2000年3月23日,昌耀因患肺癌在西宁逝世。
韩东,1961年生,早年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92年辞去公职。著有《我们的身体》、《西天上》、《我的柏拉图》、《交叉跑动》、《爱情力学》、《爸爸在天上看我》、《吉祥的老虎》等小说、诗文集。
海子,海子, 原名查海生,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太阳,天堂选幕>>, 另有长诗<<土地>>(已由春风文艺出版设出版)、<<太阳, 天堂和唱>>, 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1989年 3月26日, 他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杰出的, 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容誉奖。部分作品已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 而他留下的大约200万字的诗作、剧本、小说和论文尚待整理出版。
西川,196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大学时代开始写诗,并投身当时全国性的诗歌运动,倡导诗歌写作中的知识分子精神。出版有诗集《中国的玫瑰》(1991)。翻译有庞德、博尔赫斯、巴克斯特等人的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1988)、《上海文学》奖(1992)、《人民文学》奖(1994)、现代汉诗奖(1994)等,被录入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名人录》。1995年应邀参加第26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6年作为加拿大外交部"外国艺术家访问计划"的客人访问萨斯卡图、图贾那和卡尔加里。其部分作品已被评为英、法、荷、西、意、日等国语言。
⑵ 北岛十一二岁是什么时候
1949+11=1960
⑶ 诗歌发展史的著名人物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现代诗歌诞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
1920年3月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
1921年7月 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1921年7月 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后有冯乃超等参加
1922年3月 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
1923年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待
1925年 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现
20年代代表诗人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诗人,曾任《新月》主编:《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20世纪20年代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曾与梁实秋等成立清华文学社:红烛》《死水》…
20世纪20年代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微雨》《为幸福而歌》…
20世纪20年代 穆木天,原名穆敬熙,现代诗人翻译家:《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
20世纪20年代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5年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1932年 《现代》:《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诗人发表诗作的重要刊物,施蛰存任主编
1935年 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孙作云首次提出现代派概念,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1936年 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出版合集《汉园集》,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1937年9月 七月派:《七月》(主编胡风)《希望》等杂志及丛书上出现诗人群,代表诗人有艾青等
30年代代表诗人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林徽因诗集》…
20世纪30年代 戴望舒,1905-1950,1926年创办《璎珞》旬刊,成名作《雨巷》:《望舒草》,《望舒诗稿》…
20世纪30年代 李广田,1906-1968,与卞之琳何其劳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汉园集》《春城集》…
20世纪30年代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
20世纪30年代 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
20世纪30年代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预言》《夜歌》…
20世纪30年代 南星,1910—1996,原名杜南星:《石象辞》《松堂集》…
20世纪30年代 辛笛,1912-,原名王馨迪:《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
20世纪30年代 覃子豪,1912-1963,主编《蓝星周刊》《蓝星诗选》和《蓝星季刊》:《自由的旗》《海洋诗抄》…
20世纪30年代 纪弦,1913年-,本名路逾,16岁开始写诗,曾创办《现代诗》月刊及季刊。
40年代中后期 中国新诗:人在《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上发表的现代主义作品,代表诗人有穆旦杜运燮等
40年代 九叶诗派:由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等所构成的诗派,作品有《九叶集》
40年代代表诗人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1916-1995,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20世纪40年代 陈敬容,1917-1989,原名陈懿范:《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
20世纪40年代 杜运燮,1915-2002,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诗四十首》《晚稻集》…
20世纪40年代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20世纪40年代 罗寄一,1920-2003,原名江瑞熙,1943年毕业于法商学院:《诗音乐的抒情诗》《一月一日》…
20世纪40年代 郑敏,1920-,中国现代女诗人:《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
20世纪40年代 唐祈,1920-1990,原名唐克蕃,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诗第一册》《唐祈诗选》…
20世纪40年代 袁可嘉,1921-,诗人,翻译家,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语系:《半个世纪的脚印》…
20世纪40年代 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温泉》…
20世纪40年代 屠岸,1923-,本名蒋壁厚,文学翻译家,作家,编辑:《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
50年代 现实主义:50年代开始全国报刊杂志上出版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李瑛郭小川公刘等
1953年2月 《现代诗》季刊:纪弦创办《现代诗》,参加该诗刊的还有杨唤林泠元思羊令野郑愁予等
1954年 蓝星诗社:余光中等成立蓝星诗社,代表诗人有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罗门蓉子等
1954年10月 创世纪诗社:洛夫张默痖弦等发起创世纪诗社,出版《创世纪》诗刊
1956年 现代派/新现代主义: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
1957年1月 《诗刊》:臧克家等诗人成立的专业性文学刊物《诗刊》
1957年1月 《星星》:《星星》诗刊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诗刊之一
50年代代表诗人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1920-,本名周起述:《孤独国》《还魂草》…
20世纪50年代 羊令野,1923-1994,本名黄仲琮:《贝叶》《羊令野自选集》…
20世纪50年代 方思,11925-,本名黄时枢:《时间》《夜》《竖琴与长笛》…
20世纪50年代 余光中,1928-,台湾诗人与散文家,主编《篮星诗页》:《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
20世纪50年代 洛夫,1928-,原名莫洛夫,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
20世纪50年代 罗门,1928-,原名韩仁存,台湾诗人:《曙光》《死亡之塔》《罗门诗选》…
20世纪50年代 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主持后期《蓝星诗页》∶《青鸟集》《七月的南方》《蓉子诗抄》…
20世纪50年代 痖弦,1932-,原名王庆麟,台湾诗人:《痖弦诗抄》《深渊》《痖弦诗集》…
20世纪50年代 昌耀,1936-2000,九三学社会员∶《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
20世纪50年代 林泠,1938-,本名胡云裳,15岁发表《流浪人》:《林泠诗集》…
60年代代表诗人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现代诗社的主要成员:《梦土上》《衣钵》《燕人行》…
20世纪60年代 任洪渊,1937-,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女娲的语言》…
20世纪60年代 杨牧,1940-,原名王靖献,曾主编《东风》杂志:《水之湄》《传说》《禁忌的游戏》…
20世纪60年代 叶维廉,1937-,在比较文学方面有突出贡献:《赋格》《愁渡》《醒之边缘》…
20世纪60年代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新诗潮诗歌第一人:《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70年代 朦胧诗:7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大批的优秀诗人发表新风格的现代意象诗,形成所谓的朦胧派
1978年12月 《今天》:北岛芒克等创办《今天》,推出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朦胧诗人的作品
70年代 白洋淀诗群:属于朦胧诗人群,白洋淀是聚集高官子弟的河北知青点,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等
七十年代末 新现实主义:在《诗刊》《星星》上发表的新现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有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
70年代代表诗人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70年代 江河,1949-,原名于友泽,朦胧诗人之一:《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
20世纪70年代 北岛,1949-,原名赵振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
20世纪70年代 芒克,1950-,原名姜世伟,1978年与北岛创办《今天》:《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
20世纪70年代 多多,1951-,出生于北京,朦胧诗代表之一:《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
20世纪70年代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1969年开始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新诗:《双桅船》…
20世纪70年代 刘自立,1952-,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今天》的重要成员:《欢乐颂》…
20世纪70年代 严力,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可能还不错》《黄昏制造者》《严力诗选》…
20世纪70年代 杨炼,1955-,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的重要成员:《礼魂》《荒魂》《黄》…
20世纪70年代 梁小斌,1954-,朦胧诗代表诗人:《少女军鼓队》…
20世纪70年代 顾城,1956-1993,朦胧诗代表诗人:《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诗》…
80年代 新边塞诗派诗歌:昌耀等以《绿风》诗刊为平台形成“新边塞”诗派,以咏唱西部为主
80年代 大学生诗派:80年代在中国各大学兴起了前所未有的诗潮,共有4个梯队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
1982年~1986年 第三代/新生代/新世代/后新诗潮:前朦胧诗人之后,中国出现一大批更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生代诗人
1984年 莽汉主义:李亚伟等创立非理性式的反文化的莽汉主义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等
1984年 整体主义:石光华宋渠宋炜和杨远宏等人创立整体主义诗歌流派,主要活动时间在1985-1989年间
1984年4月 海上诗派:“海上”(该词源自“上海”倒置)诗派在上海成立,成员有王寅孟浪刘漫流陈东东等
1984年7月 圆明园诗派:北京诗人成立圆明园诗社,并自办诗刊《圆明园》,成员有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等
1985年2月 撒娇派:京不特和默默在上海成立撒娇诗社,创办诗刊《撒娇》,胡同和孟浪加盟
1985年春 他们诗群:,《他们》创刊并成为第三代诗人崛起的重要标志,于坚韩东成为第三代的代表诗人
1985年5月 丑石诗群:《丑石》在福建霞浦诞生,后发展为全国性的民间诗歌报刊
1986年5月 非非主义:周伦佑蓝马杨黎等人发起的非非主义诗歌流派,90年代以后进入“后非非写作”时期
1987年 一行诗社:严力在纽约创立一行诗社, 并出版诗刊《一行》,任主编
80年代 神性写作:以绝对精神为创作原则所形成的一类诗歌,其代表诗人有海子骆一禾戈麦等
1987年 新乡土诗派:湖南诗人江堤彭国梁陈惠芳发起新乡土诗派运动,并出编了《世纪末的田园》等刊物
1987年 知识分子写作: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等提出的写作概念,代表诗人有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
1988年 《倾向》:陈东东张真老木西川贝岭等在北京创立《倾向》诗刊
1988年12月 《女子诗报》:中国首份女性诗歌刊物《女子诗报》在四川西昌诞生,主编是晓音
80年代代表诗人(上) 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80年代代表诗人(下) 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子 小海
20世纪80年代 周伦佑,1952-,知名诗人,诗学理论家:《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燃烧的荆棘》…
20世纪80年代 于坚,1954-,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20世纪80年代 翟永明,1955-,当代女诗人:《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翟永明诗集》…
20世纪80年代 王小妮,1955-,当代女诗人:《我的诗选》、《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20世纪80年代 欧阳江河,1956-,原名江河,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透过词语的玻璃》…
20世纪80年代 廖亦武,1958- ,1983年与周伦佑等人创办民间诗刊:《后朦胧诗全集》…
20世纪80年代 孙文波,1956-,当代诗人:《地图上的旅行》《给小蓓的俪歌》《孙文波的诗》…
20世纪80年代 吕德安,1960-,当代诗人,画家:《南方以北》《顽石》…
20世纪80年代 韩东,1961-,80年代与李亚伟等人推出先锋派诗歌新潮:《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
20世纪80年代 骆一禾,1961-1989,1983年开始发表诗作和诗论,两次获奖:《世界的血》…
20世纪80年代 孟浪,1961- ,原名孟俊良,当代诗人:《本世纪的一个生者》《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20世纪80年代 陆忆敏,1962-,第三代诗人代表之一:《后朦胧诗全集》
20世纪80年代 陈东东,1961- ,第三代诗人代表,1981年开始写诗:《海神的一夜》…
20世纪80年代 万夏,1962-,1984年与李亚伟等共创莽汉主义诗歌流派:《后朦胧诗全集》…
20世纪80年代 杨黎,1962-,1986年和周伦佑等创办《非非》:《小杨与马丽》…
20世纪80年代 张枣,1962-,中国先锋诗歌的主要代表:《春秋来信》…
20世纪80年代 李亚伟,1963-,1984年与万夏等人创立了莽汉诗歌流派:《后朦胧诗全集》…
20世纪80年代 西川,1963-,原名刘军,曾与友人创办《倾向》:《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
20世纪80年代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杰出的当代诗人:《河流》《传说》《但是水、水》…
20世纪80年代 小海,1965-,本名涂海燕,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
1991年春 《现代汉诗》:芒克唐晓渡孟浪默默等在北京创立《现代汉诗》诗刊
1993年3月 网络诗歌:1993年3月诗阳通过电脑互联网大量创作发表诗歌,成为第一位网络诗人,网络诗歌诞生
1994年 《存在诗刊》:1994年底陶春等创立诗歌民刊《存在诗刊》,发表70后诗人部分作品
1995年 《橄榄树》: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网络诗刊出现,诗阳担任主编,后有马兰鲁鸣祥子京不特桑克等加盟
1996年 《终点》:诗歌民刊《终点》创刊,范倍担任主编
1996年 70后:90年代中后叶开始出现一大批70年代出生的诗人,70后概念最早源于民刊《黑蓝》
1998年5月 《翼》:周瓒穆青翟永明等在北京成立女性诗歌刊物《翼》
1999年 《界限》:《界限》网络诗刊成立,创办人包括李元胜等
90年代 中年写作:中年写作概念开始建立起来,概念原提出者是肖开愚,后得到欧阳江河等的理论支持
90年代 个人写作:90年代诗坛出现以个人写作为特征的诗歌创作立场,代表诗人有王家新等
90年代 信息主义:诗阳等提出以信息论为基础的信息主义诗歌理论,代表诗人有诗阳九歌诺然克莱尔等
90年代 民间写作:诗坛出现强调叙述的客观化并注重语言口语化的诗人,代表人物有伊沙徐江侯马等
90年代 第三条道路写作:莫非树才谯达摩等提出在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外的写作概
⑷ 给孩子的散文李坨北岛读后感
给孩子的散文》 北岛/李陀编 中信出版社
最近上网买了几本书,其中有李陀、北岛编的《给孩子的散文》。书到手,却大为失望。头一个感觉是没章法,不像是给孩子看的,给大人看呢,也未必佳。
第一伤 编选者太想文以载道,载己之道
我以为,散文无论什么起手式,都能往下写,它是最讲究兵法,又不露行迹的。而书中所选的篇幅,手势还是太重了。换句话说:太像作文。这大概是由于编选者太想文以载道,载自己之道,太想让现在的“孩子们”受到有益且迫切的教化,而忘记了孩子的心灵对外界事物是选择性吸收。
编选者似乎特别偏好委婉抒情的风格,譬如鲁迅,选了《野草》集里的《好的故事》和《雪》。但抽离当时的写作背景看,这两篇都显得大而空,不是小孩子该进去的方向。因孩子写东西,不易实,让他们唱高调,说空话,他们一学就会。这两篇也不能显示鲁迅大作家的体量,反倒不如他的另一篇小文《风筝》来得切实可爱。《风筝》里的鲁迅对童年、对孩子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忏悔者的姿态,这是很要紧的。近来《风筝》绘成了图画书,我读给六岁的女儿听,她指着书上一幅幅图画,作者寂寥的心思,小孩子全看明白了。
再想想李陀在受访时说的:“就是我们中国一提起儿童和青少年读物,似乎就是儿童故事和儿童漫画这两样,细想想,这其实很不正常,知识领域那么广阔,难道我们的孩子就靠这点营养长大?”如果说绘本被简单地称作“儿童漫画”,那么全世界的孩子都读错书了。小孩子看点儿小孩子味儿的东西,有何不可?非要拿大人的二流作品来认真研读,难道我们是在培养文学批评家吗?
对孩子该读什么,鲁迅说过一个浅显的标准——不要一做起文章来就“过于高深,于是就很枯燥”,让孩子们望而生畏。他希望中国作家要多写一些“浅显而有趣”,而且“插许多图”的科学读物。今人对孩童的见解,还是绕不过迅哥啊。
第二伤 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说教味
这本集子伤也伤在:教辅书的味道太浓。像是编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孩子看的,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说教味。也许编选者对儿童的印象,还停留在自己小时候。有这样的心理镜像,所选文章难免欠通脱。用陈丹青的话说,就是不够“元气淋漓”。
如果以篇幅计,选文也有五六页长的,但大多是短文。要说这本集子体现了散文的精华,我很难同意。其涩有之,其拧巴有之,这难道就代表了汉语之美?
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
⑸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有:席慕蓉、徐志摩、林徽因、海子、舒婷。
1、席慕蓉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2、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3、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4、海子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5、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一说龚舒婷),1952年生,福建厦门人。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省文联、作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
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委员。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
⑹ 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
现代诗代表诗人:
朦胧诗代表诗人:食指、北岛、顾城、杨炼、多多、舒婷、芒克、江河、梁小斌、严力、王小妮。
第三代代表诗人:韩东、于坚、杨黎、何小竹、于小韦、海子、李亚伟、默默。
知识分子写作代表诗人: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臧棣、翟永明、柏桦。
中间代代表诗人:伊沙、陈先发、余怒、赵丽华、杨键。
70后代表诗人:尹丽川、唐煜然、魔头贝贝、沈浩波、周公度、芦哲峰、乌青。
80后代表诗人:丘勒、春树、巫女琴丝、水晶珠链、鬼鬼。
90后代表诗人:边琼、高璨、蓑依、林成武、肖子洛。
(6)北岛70岁扩展阅读:
1、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致死,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
2、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
北岛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定居香港。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散文集《蓝房子》《午夜之门》《时间的玫瑰》《青灯》和小说《波动》,代表诗作有《回答》《一切》等,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
北岛曾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洛哥阿格那国际诗歌节诗歌奖、古根海姆奖、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奖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⑺ 关于朦胧诗的争论
一、艾青对北岛诗歌的批评
北岛在70年代前期就和艾青相识,《今天》及“朦胧诗派”正式登上文坛也和艾青的支持有一定关系。但“朦胧诗派”登上文坛之后,便引来了诸多批评。事实上,“朦胧诗”这个称呼在当时来说是含有贬义的,它主要指的是这些诗晦涩、难懂。记得前几年在一次演讲中,北岛还有些生气地说: 我们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是“朦胧诗人”。
《今天》
或许正是因为和北岛关系比较亲近,也比较熟悉北岛的诗,1980年的时候,艾青在《与青年诗人谈诗》中以北岛的《生活》为例对晦涩难懂的现代诗进行了批评。北岛的这首《生活》,内容只有一个“网”字。艾青这样批评道:
有些人写的诗为什么难懂?他只是写他个人的一个观念,一个感受,一种想法;而只是属于他自己的,只有他才能领会,别人感受不到的,这样的诗别人就很难懂了。例如有一首诗,题目叫《生活》,诗的内容就一个字,叫“网”。这样的诗很难理解。网是什么?网是张开的的吧,也可以说是爱情之网,什么都是网……
艾青
值得注意的是,艾青虽然说这首诗难懂,但其实他自己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可以说是爱情指网,什么都是网。那么艾青为什么还要点名批评这首诗呢?小新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当时“老诗人”和“新诗人”的论争已经比较激烈,作为诗坛泰斗的艾青不得不表态,况且当时的主流话语要求他反对“朦胧诗”。
2. 艾青关心青年诗人,但又和青年诗人的创作观有矛盾,他虽然能理解这样的诗,但觉得这种创作观念不正确。
当时的艾青,应该确实是抱着关爱青年诗人的态度。因为在对北岛的《生活》作出批评之后,艾青也对北岛的其它诗歌做出了赞扬。
北岛
二、青年诗人的愤怒和艾青的还击
但因为艾青的诗坛泰斗地位、北岛的青年诗人领袖地位,以及当时的特殊氛围,这番批评终究还是引发了一场极为激烈的论战。反应最激烈的并不是北岛,而是其它青年诗人。当时青年诗刊《崛起的一代》甚至还推出了一个专栏,名为“无名诗人谈艾青”。
专栏中的文章都将矛头指向艾青,其中更是包含着一些非常过分的言论。比如诗人黄翔在文章中声称要把艾青的诗歌送进火葬场:
你还是永远去唱你那时代的“牧歌”吧。你和你的诗歌正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死去,在一代人中死去,我们要趁你还活着的时候把你的牧歌送进火葬场,绝不为它建筑一座诗歌的“纪念堂”。
⑻ 中国现代诗人有哪些
1.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2.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曾用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3.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南湖、海谷、云中鹤等笔名。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4.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的《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等。
5.易白,字一心,本名王增弘,1986年生于广东汕头,中国当代著名独立学者,先后出版发行有诗集《心界》,文集《偶然记录》、《一心》,长篇小说《逃兵》,唱作发行音乐专辑《走走走》、《那人那事》,其中《亡魂之歌》、《故乡的港口》、《门缝窥人》、《抹不去的彝乡记忆》、《嘴》、《子弹的爱》、《蚂蚁的呐喊》等作品轰动一时,被多家报刊媒体刊发和转发,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引发了易白现象。
6.北岛,原名赵振开,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
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赴美留学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回国任教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表示五四给他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是无法接受的。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
枪杀遇难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他为《学生报》的《李公朴先生死难专号》题词:“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来!”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
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