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多大的人才能称“寿星”
在古代人如果活到七十岁,已经算是高龄了,故而尊称老人为“寿星”,而现如今,不管是多大的小孩子或者是大人过生日,都可称之为“寿星”。
寿星名又叫老人星,南极老人,即船底座α星,南部天空一颗光度较亮的二等星,亮度仅次于天狼星的恒星,也是南极最亮的星。寿星在夜空中能持续不断地发光,应了人寿长久的意愿,因此备受人们的欢迎,《警世通言》还中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更加让人们相信供奉这位神仙,可以让人们健康长寿。
(1)长寿老人冷谦扩展阅读
历史上的十大寿星
彭祖是中国传说中寿命最长的老寿星,相传他活了800多岁后,仙化而去。
汉朝吴普(三国时医家),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为名医华佗之弟子。精於医术,且专长於本草学及养生。吴普向华佗学练“五禽之戏”,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而尚牙齿完坚、耳目聪明,活了200多岁。
我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刘慧昭,著名高僧,公元526年生,816年卒,是我国最长寿的人,活了290岁。
唐朝陈俊是世界历史纪录最长寿者,享年444岁。
贾铬,元朝时一代名医,享年106岁,明朝初年还健在。他的长寿秘诀,是十分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饮食的保健作用。
明朝养生学家冷谦,享年150岁。一生注重养生,所著《修龄要旨》一类书,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发宜常梳”。
历史有明确记载的中国最长寿的人是清朝康熙年间至民国的李庆远(1679--1935),已被记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汤云山,清代乾隆50年,湖南江夏汤云山寿星活了141,乾隆御赐“再阅古稀”匾额。
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大的举人——98岁才中举的谢启祚,享年120岁。
吕紫剑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生于湖北宜昌,原八卦掌掌门。2007年1月24日成为全球最年长男性,也是中国史上最年长者。2012年2月20日在家中辞世,享年119岁。
『贰』 有没有从南宋末年,一直活到明朝初年的人
有很多。
元朝在是史学上界定的时间是1271年到1368年,跨越了97年,如果我们再算得宽松一点,从南宋灭亡(1279年)到朱元璋称吴王(1364年),那也有85年了,要找一个与朱元璋同时期的八十多岁的老人,相信不少,但是如果要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和事迹的,在正史上就不多了,那我们就要从乡野稗史上去找找了。
大家都知道的张三丰就不多说了,其但其生卒年月实在不可考。好在除了模糊的张三丰,还有以下的人。
冷谦,是明朝初年的一个道士,传说他在元末就已经满了百岁了,在明朝永乐年间才去世,这肯定是从南宋跨越到明朝的。冷谦既是道士也是音乐家,他对于气功及健身方面颇有心得,到今天还有《琴声十六法》一书留存下来。
黄公望,元末著名的画家和道士,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的作者。他勉勉强强可以算得上从南宋活到了明初,因为他生于1269年,这没问题,死于1354年。他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参加了起义军,在1356年就朱元璋被推为吴国公。
贾铭,元末明初的美食家,大致生存年限是(1269~1374),曾与朱元璋交流养生长寿之道,留存下来的还有《饮食须知》一书。
昆山人周寿谊,据说是从南宋末年活到明初,享年一百多岁。
根据王彝《乡饮酒碑铭》,洪武六年苏州府举行乡饮酒礼,知府魏观聘请了一百一十岁的昆山老人周寿谊参加。又据余熂《乡饮礼序》,洪武十二年昆山县举行乡饮酒礼,粮长李无逸也请来了周寿谊。
乡饮酒礼是儒家礼制中维系基层社区秩序的一种仪式。由地方上的权威人物将民众聚集起来,请年高有德之人为嘉宾,按照年纪安排座位,依照礼仪进行饮宴。通过这种仪式来培养民众尊老、尚贤之风。在这种场合聘请一位百岁老人居于上座,显然是非常合适的。
周寿谊的子孙中也多有长寿者。其六世孙周震考中进士,在家中修建了“世寿堂”纪念其事,还邀请名流撰文、题词纪念。其中当时的名士陆深就提到了周寿谊出生于宋、终老于明的事情:
三代而下,惟宋失天下为无罪,惟元兴最为事变。呜呼!能夷人数百年宗社于强弓健马之间,而不能禁一老坐观其子孙之澌尽瓦解,何其快也!若公者,手挈华夏之礼,以还华夏之主于克华夏之日,何其奇也!
在陆深看来,明朝的建立意味着“华夏”的复兴,周寿谊是从元灭宋到明灭元这一历史过程的见证人,而乡饮酒礼则是“华夏之礼”,周寿谊能够参加乡饮酒礼,是华夏复兴的一个象征,非常幸运。
周寿谊的名声,由于其后裔周震的努力而高涨。甚至出现了他曾面见明太祖的传说。据说太祖询问他养生秘诀为何,他答道:“清心寡欲”。又为太祖唱了吴歌:“月子弯弯照几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不过这件事并无当时人的记载可证实,恐怕是后人附会的传说。
王祯 (1271-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道家学者。一些书将其去世年记为1368年,很可能是误记,其实际去世年仍需进一步确认,但其逝世时肯定已经知道元朝即将覆亡了。
周德清(1277年-1365年)。江西高安人,元代散曲作家,代表作有《中原音韵》。他出生的时候,元军刚刚攻破临安不久,正在一路南下。他去世的时候,朱元璋已经虎踞江南。
明朝临淮县志(今蚌埠)一篇记载百岁老人的篇章里这样写到:
张茂才,字公秀,临淮县人也。开庆元年(宋理宗,1259年)生人。少时家贫,好习良学。为人好义慷慨,见敬于乡里。宋室倾颓,尝为县兵。元人即来,县令畏之而逃,乃罢。元至正十一年,岁九十余。初,其岁既高,始不能言,三年复而痊愈,乡人以为奇也。洪武二年(1369年)卒,奔者以千计。
『叁』 世上最长寿的男人
亚历山大·伊米奇,年2月4日出生于波兰,2014年4月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老年医学研究小组证实为在世的最长寿的男人。亚历山大·伊米奇于2014年6月8日早晨在纽约曼哈顿平静去世。亚历山大·伊米奇去世后,一位仅比亚历山大小一天名叫百井盛的日本男性获得了世界上最长寿的男人桂冠。
生涯简介
亚历山大·伊米奇,1903年2月4日出生于波兰,2014年4月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老年医学研究小组证实为在世的最长寿的男人。1939年,在被纳粹占领后,亚历山大与妻子逃离了波兰,并在俄罗斯的劳改营中幸存了下来,1951年来到美国。亚历山大的妻子是一名艺术家和治疗师,1986年在纽约去世。他们没有孩子,在他们的公寓里,到处都是他妻子的艺术作品。尽管拥有动物学博士学位,但是亚历山大对超自然现象的研究充满热情。“他拥有把逆境转变成积极因素的能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亚历山大的朋友说。
虽然亚历山大的高寿可以归因于饮食、锻炼和营养,但亚历山大的亲友认为,对生命的热情和好奇是他长寿的真正关键。
亚历山大·伊米奇是世界上最长寿的男人,但远非世界上最长寿的人。现在世界上至少有65名女性已经超过111岁。根据老人医学研究组织,现年116岁的日本女性大川美佐绪是仍健在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继承者
亚历山大·伊米奇于2014年6月8日早晨在纽约曼哈顿平静去世。亚历山大·伊米奇去世后,一位仅比亚历山大小一天的日本男性获得了世界上最长寿的男人桂冠。
美国“老年学研究小组”的一份名单显示,世界最长寿男性是日本人百井盛,生于1903年2月5日。日本琦玉市消息称,百井盛目前在东京的一家医院住院,5月中旬市政府负责人曾去探望他,看到其健康状况良好。2013年9月,他收到了清水勇人市长的祝贺信与纪念品。
其他传说人员:
黄帝
黄帝是中国的民族的祖先,中国人在这个星球上,无论生活在什么国度,并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龙的传人。 据传说,黄帝是一个百岁寿星。
彭祖
彭祖岁生日,在中国的传说,相传寿命最长,他住超过800岁的仙人。客场。彭祖名筏景,李瑶,舜,禹,夏,商,周,多代,要注意营养,善于烹调着称于世。他做做饭,色,香,形俱佳,身体素质疾病,不仅是世界各国人民像神一样喜欢得不得了。
汉吴普(医生),三国广陵(江苏省江都县)。名医华佗的门徒。精于医术,专门从事中草药和健康。吴普华学练“五禽戏玩”坚持锻炼90年,仍然牙齿完坚,聪明的眼睛和耳朵,活超过200岁。吴普和逻辑的草书“S&P本草”,原书早佚,一些本草及其他著作的后裔。现代仍然系列的印刷量。另一种编译“华方”,“华佗药方”之一,已佚。
刘挥召 ,南北朝,隋唐,刘挥召著名高僧,出生于公元526,816死了,是在该国最长寿的人,活290岁。
陈俊 长寿的世界历史,唐臣,在444年的年龄。福建省永泰县,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实际上是在福建省永泰县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镇汤埕村)。打开中国地名杂共和国的一个版本,下栏上赫然写着:陈俊,是之间汤希偬出生于1901年,在元太死了六十年。这是历史上记录进行调查,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岁生日。
孙思邈 ,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营养学家,在年龄101岁,100岁,仍然精力充沛,着书立说,写下了不朽的经典之作“千金翼方。 孙思邈能享受这么老了,我知道医生了解药物的主要原因是要注意食品科学。特别是,他专注于饮食预防疾病的医疗治疗,强身健体的作用,在他的名著“千金要方”写食治的特殊物品,强调说,在正常情况下,食物治疗的抗疾病医疗上对健康的影响治疗,体能第一。他的话,说:“在这住的地方,将资助在食品食物可以排在邪恶和公安机关,海尔智悦血液的目的,如果与食品平坦的弊病,解释的情况下,遣散疾病,可谓很好的工作。“
这是孙思邈长寿的秘密。这表明,为了活得更久,从来没有吃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什么样的机构,应该吃什么样的饮食,吃什么食物可以预防疾病,这是一门艺术。时要注意烂熟于心,用它来指导你的饮食和长寿,也向你招手。
贾铬 ,元代,当一代名医,在年龄为106年,明朝初年还活着。他的长寿秘诀,注意合理的饮食和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很大。
贾铭真传朱元璋高度重视饮食健康,活到70岁,成为长寿的皇帝的皇帝之一。
冷谦 ,明朝养生学家冷谦,在年龄150岁。生活中要注意卫生,类图书中,“秀玲精神”一书中提出了“16应该是”第一个是头发要经常梳理。焦香,明代学者,“姣尸林”写道:冬至午夜,梳头一千二百次,以表扬阳,岁的内脏循环,仙梳法。慈禧太后。每天的叫太监梳头,年过七旬,仍然一头黑发。
李庆云 -活256岁
在中国的一个老中医,李庆云先生,活256岁,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李庆云,生于1677年,死于1933年,世界256岁的晚期中医学者的共和国的最初几年,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长寿老人。在他的年龄100(1777年),一直是杰出的成就,中国医药,是政府的特别奖励。他200岁的时候,仍然经常光顾的大学讲座。在此期间,他收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访问。李庆云生活娶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长期素食,心脏的健康和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保持平静,开朗,常年枸熬水当茶饮。
汤云山,中国的清朝乾隆50年来,湖南江夏汤云山生日的活141岁。乾隆来决定,“然后阅读七十年代”的标题读到了一句“干廉洁的政府”线“叟宴1000年,141岁的生日,会议期间,乾隆和纪晓岚联盟”的六十年代团聚,增加37年“,第二行是”七十多年的年龄庆祝一旦春秋“。
谢七琢 ,中国科举历史上最古老的电梯 - 98岁的被引用在解七嘬,在120岁的年龄。
清朝末年,广东省的学者名叫谢七嘬的自少年时代,科举考试,希望能够走上科举考试的职业生涯。然而,天对不起的事情,他参加了在许多考试都名落孙山。但是,他是很执着的公务员考试,比吴敬梓学者也痴迷金范叙述,坚持继续参加考试。 98岁之前,他们转危为安。那年,他参加了在省城乡试,终于全面检查升降机。
谢七琢后来真的做了很多年的官方。直到120年前,他的死亡。他的一生娶三个妻子,两个妾,13个儿子和12个女儿,29个孙子,38曾孙,2个玄孙。他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混在过去的朝廷,应该算是一个奇迹,在历史上科举
『肆』 张三丰历史上这个人是什么样也是百岁老人吗
这是一高人推算的.你可以看一下,我没算是多少岁.
张三丰生卒年探微
明清两朝文献记载张三丰的生年,的确少得可怜,对于生年问题,只有从张三丰着的《云水集》诗中寻找端倪。《云水集》明清两朝目录家又未著录,现今看到的《云水集》,是康熙末年汪锡龄编纂的《张三丰全集》本和嘉庆、道光间李涵虚的重编本,原本难以觅见,故此作一番考证。
首先看记载《云水集》来源,陆西星云:“张三丰,……子道意、孙鸣鸾、鸣鹤。鸾入明初,迁淮阳。六世孙花谷道人(即鸾嫡孙)与余为方外友,其家有林园之胜,老仙尝至其家,叩以当年轶事,则书云游诗若干首,宝诰数章,丹诀一函,命藏之。花谷每为余言,不胜使人遐想也。”
如果张三丰把己着授于花谷道人,则与史实相违背;张三丰早已飞升,怎能又至其家?陆西星生于正德十五年(1520),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陆与花谷道人为友,年龄恐不相上下,这样,花谷道人最早也不生于成化、弘治时代,怎么也遇不到先祖张三丰;如果张三丰授给其孙或重孙,还符合当时情形。明初张三丰,确实住过淮南王景云的家中,顺便探望其晚辈,也属可能之事。
汪锡龄有《云水集序》云:“三丰先生元明间所作者也,永乐时,胡广等收入《大典》之内,世间少得其本。嘉靖中,诏求方书,仍从《大典》中 出梓行,颁示国师等等。锡龄于康熙五十九年(1794)得此本于扬州书肆,宝而藏之,即花费了相当的时间,阅读了残存《永乐大典》,寻找张三丰的诗,结果无有发现,也许是残卷关系,正如近人李致中所说:《永乐大典》现“仅存帙的百分之三多一点。”不能拿现在残卷来说过去《大典》,无张三丰的诗。那是不正确的,也是武断的。《云水集》不管是家传,还是来自《大典》,但有一点基本完全一致,那就是花谷藏书是也。
关于张三丰生年问题,还是由《云水集》寻求答案,最关键的是《悠悠歌》,北岳作,时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岁也。“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1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从诗情况反映,还未能遇人传至诀,惆怅消磨岁月哀叹。集中还有《上曲》与《恒岳》二诗,有“西望常山只白云”和“结庐仙岭上”。张三丰所谓的北岳恒山,是河北的曲阳县,非山西浑源州之北岳恒山,浑源州之北岳,乃是顺治十七年(1660)由曲阳恒岳,移祀之地。
由此歌之四十八岁,逆朔则知张三丰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丁未岁。此时为南宋理宗淳祜七年,金朝已亡十二年了。
《云水集》中另有一首诗,大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两个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诗喻元终明始意,盖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也(1368),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
张诗作于元末,有一最好旁证,是宝鸡金台观《张三丰遗迹记》之碑,此碑中有张用浣跋诗云:“一自飞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尘。”(见前)。此碑为天顺六年(1462),往上逆推,恰巧为元至正二十六年,正是九十八年,所以诗有“一自飞升近百春”之句。由此说明《云水集》中有些诗完全可以信赖的。因此,我认为张三丰,至正末游魂,较为可*,也符合史实。
至于文献上记载游魂之事,除元末说外,多数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之说。主元末者,为杨仪撰《高坡异纂》,还有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以及贾汉复等修《陕西通志》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
洪武说,为杨溥的《禅玄显教编》,其次为《大明一统志》、《献征录》中的《张三丰真人传》,还有宝鸡金台观范宗镇所立之碑,《稗史汇编》,以及《明史》等等文献,可谓洋洋大观,究其实都不过沿袭杨溥之说而已。
有些文献,认为张三丰为金时人,较著名者,为陆深的《玉堂漫笔》,还有何乔远的《名山藏》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金王朝灭亡在元太宗六年(1234)正月,金为天兴三年,南宋为理宗端平元年。此时张三丰还未诞生,此说不攻自破,根本不能成立。
《云水集》部分诗,还是真实的史诗,完全可*的。如《遥挽刘仲晦相公》:“时至元十一年(1274)冬月初旬也。博学其余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记矣脱风尘。举世谁知我,登朝屡荐人。八盘他日过,清酒奠公神。”整流器这有《博陵上仲晦相公》与《答刘相公书》,以及《廉平章以书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感而咏此》的诗。
张三丰写的诗与正史也完全吻合,《元史?刘秉忠传》:“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忠于书无所不读。……至元元年(1264)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方计。……而秉忠犹仍其野服散号,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显秩。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中书省事。……十一年(1274)扈从至上都,其他有南屏山,尝筑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出内府钱具棺殓,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刘秉忠撰《藏春集》,尾有附录,王磐撰《刘太保神道碑铭》内中有云:“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表,还大都,以冬十月壬申葬大都西南二十里崇,福乡之原。”
刘秉忠逝世这年,完全与张三丰的诗符合,不过张三丰的诗是指埋葬时间,而非逝月罢了。刘秉忠生于元太祖十一年(1216)岁次丙子。张三丰写挽诗时正在任上,其余二首也在任县令时所咏。惟有《廉平章以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而咏此》,从诗的内容来看,此时张三丰小于刘秉忠三十一岁,而写挽诗时,张三丰为二十八岁。刘秉忠是邢台人,中为缁衣,后改其服。
《云水集》有《呈廉阁老》诗云:“真人不露真,玄门不露玄。方士乃何物,自然徒纷然。尧舜享高寿,无为静也吉。几曾饵金石,而乃得遐年。我爱廉夫子,忠悃心拳拳。上书攻异教,肝同铁石坚。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了房师避谷,志和隐钓船,素与天子近,不谈汞和铅。功成身勇退,英雄则在焉。帝王自有一,其在白云边。凡为大臣者,孔戒心当先。我爱廉夫子,正气与阵贤。时人有廉孟之目。”另一首《送廉公之江陵》,“我有老亲,头已白矣。我得微官,公之德矣。公自爱才,我非贪禄。公往江陵,民皆受福。”
《元史?廉希宪传》,“廉希宪,字善甫,布鲁海牙子也.……侍母居中山。……世祖为皇帝,希宪年十九入侍,见其容止议论,恩宠殊绝,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一日方读孟子,闻召急怀以进,世祖问其说,遂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方士请炼大丹也。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为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十二年右丞阿里海牙下江陵,图地形上子朝,请命重臣开大府镇之,帝急召希宪还,使行省荆南。……希宪疾久不愈,十五年(1278)春,近臣董文忠言江陵湿热,如希宪病何!即召希宪还。……十七年(1280)十一月十九日。……卒年五十。”
张三丰这诗与廉希宪之史实,已完全吻合,《呈廉阁老》,可能在至元十一年,此时廉希宪诏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之时。不久又奉旨到辽东,任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后又召还,有江陵这行,时间是至元十二年五月间。廉希宪南行经过真定路中山府,(即今之定县)。故有张三丰送行之诗。从诗中反映此时张三丰正在任安喜县令,所以有“我非贪禄”之句。中山府,北宋为中山府博陵郡。元为真定路中山府,领县三:附部为安喜县、外县为新乐县、无极县。张三丰为博陵县令,实际就是安喜县县太爷。张三丰称廉孟子,方士炼丹及受戒,都符合廉希宪之传,而且廉希宪幼时“侍母居山中”,而任江陵府之职时,经过中山,寻访故地与友人,也是情之所趋,理所当然。也说明张三丰的诗是真实的记载,信得过的史料。
廉希宪生于元太宗三年(1231),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那么廉希宪长于张三丰十六个春秋。张三丰在什么时间辞去县令呢?还是由他诗文来证实。《上天梯》云:“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辞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非角儿,掉头离火宅。”还有《三十二岁北游》诗,故有“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之咏。三十二岁为至元十五年,此时廉希宪居大都,张三丰是否去探望故交?有此北行,总之官是不做了,一身轻,又是夜里由家中出走,为了生死路,到处任遨游,开始求师访道的生活。
还有一事与生卒年关系不大,但是在张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因为明代文人对此很重视,不可忽略,就是张三丰跋《蓬莱仙奕图》,这也是研究张三丰有价值的史料,此图赠给淇国公丘福时间是永乐二年(1404),也有记载是永乐十年,须要澄清这个历史事实。
最先记载此事是《禅玄显教编?冷谦传》,有云:“冷谦,字启敬,号龙阳子,武陵人也。元中统初,与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博学精于易,尤深百家方术,靡不洞习。至元间秉忠为相,谦乃弃释从学,游云川交赵孟俯,尝同往四明,故宋相史弥远家,观李思训画,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绘称。……国初仕于朝,为太常博士。逆旅人贫,谦数给之。一日就馆壁,画为公门状,语馆人曰:吾且与尔同入。……谦引手推门,门开挽馆人入见,是大帑屋,金宝百货充 ,谦令恣取之。……捕馆入至吐实,乃正其幸,而谦迄漏骱焉。谦尝至元六年(1340)五月五日,作《仙奕图》,以遗三丰遁老,三丰遁老者,即所谓张刺闼也。迨永乐二年(1404),三丰题此图,以归于太师淇国丘公。其图作奇峦异沼,林木室宇,种种轩轾,屋内为仙奕。沼中荷花正艳发,群仙姝采其傍。张题及谦终事。但云:天朝维新,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予将访君于十洲三岛,恐后人不识,奇仙异笔,混之凡流,故识此,盖张且讳之也。”
祝允明(1460--1526)撰《野记》与《禅玄显教编》完全一致,不过祝在尾处有“本朝仙迹,称周颠及张为最着,奇遁之事,称谦及山西金箔张。”还郎锳的《七修读稿》,查继佐的《罪惟录》,皆作永乐二年,《稗史汇编》作永乐三年。而郎锳对此图,提出怀疑,但是立论根据不足,难以推翻《野记》之说。
《双槐岁钞》和王鳌着《震泽长语》,皆云:此图为丘福所有,为永乐十年,《张三丰全集》也同此说。
问题是张三丰把《仙奕图》赠送丘福,是永乐二年?还是永乐十年?看看《明大宗实录》:“永东七年(1409)秋七月癸酉,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总兵官。……八月甲寅,是日总兵官淇国公丘福。……战败,死年七十六。”丘福死后,追削爵迁家属于岭南。记载此事,有薛应旗《宪章录》,叶向高撰《夷考》,朱国桢撰 《皇明史概》,谈迁撰《国榷》。在永乐二年丘福是靖难功臣中的显赫人物。张三丰题跋《仙奕图》和赠给的时间,为永乐二年,甚是吻合当时实际情况。如果是永乐十年,那时丘福已经死去两年多了,难道说送给远戍家属不成?这是不可能的事。说明永乐十年,根本不能够成立,也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永乐二年才是正确的。
或有人问:永乐皇帝遣使访张三丰,丘福与张三丰来往,为何不面奏永乐皇帝?丘福那不成为欺君之罪,实际大大不然。永乐即位之后,大封靖难功臣,另一方面诛戮建文旧臣,这一时期皇位并不十分牢固,所以无暇顾及建文出走之事。皇权巩固后,才于永乐七年(1409)十二月,遣户科给事中胡潆访张三丰,以后连年遣使。这段历史时间弄清楚了,《仙奕图》题跋的年代,也跟着迎刃而解。此《蓬莱仙奕图》,乃是后至元六年五月五日,冷谦为张三丰而绘的。
张三丰卒年问题,也是老大难的事。不过文献中大体上还有些零星记载,都穆云:“正统间犹在。”(见前)杨仪云:“天顺末,或隐或现。”《大邑县志》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邑人左翘撰有《鹤鸣观记》云:“或居此而获黄白飞升,张三丰先生在此化去。”宝鸡金台观碑,范宗镇云:“天顺中,仙乐下迎异香七日,遂冲举。”(抄录之碑)郎锳云:“天顺三年(1459),又来谒帝,寻见其像,须鬓竖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携笠者。”顺治间《祥符县志》云:“天顺二年羽化于成都鹤鸣山,诏封通微显化真人。”雍正七年(1729)《河南通志》与县志同。而《盛京通志》云:“既而羽化于甘州张指挥园中,后屡峥他处。”嘉庆间《郴州总志》云:“张三丰曾结庐于此仙升,指书石为乡人别。”还有陆深云:“天顺末或隐或现。”何乔远与王圻也持此说。《郴州总志》正统中,张三丰结茅桂东了髻山。
从上可见,冲举于天顺时期,觉为可信。至于“后屡见他处”,实属不可信赖。如此下限到天顺八年(1464),逆推到贵由二年(1247),那么张三丰就活了二百一十八岁,实在不可思议,人究竟能否有此高寿,只有由养生家和医学家来解答了。我们不过是根据文献立论,庄子云:“存而不论。”
另外不家佚名《张三丰仙师外传》一说,也附带一提。《外传》有云:《方壶胜会图》,“三丰绍兴辛卯八月十五日生”。宋高宗绍兴无辛卯,考宋干道七年(1171)为辛卯,此时是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外传》为说部之书,难以为信史,故不考证。方壶即方从义,是龙虎山道士,元代绘画家。元、明两代有些文集提到此人的画。奉旨寻访张三丰的吴伯理,乃是方壶的弟子也。
关于张三丰卒年问题,还是以朱祁镇 的《御刚张三丰铜碑》之诰命为依据,因为诰命是为活人而写,说明张三丰那时还混迹人间。以诰命年代和文献相结合,我们认为张三丰卒于天顺末年,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伍』 世界上活的时间最长的人是谁
我国古代的寿星中,享年逾百岁,甚至几百岁的老老寿星不少: 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现在地球上的中国人,无论生活在什麼国度,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龙的传人。 相传,黄帝是一位百岁寿星。他之所以能年逾百岁,是因为有一套长寿秘诀。 彭祖 彭祖是中国传说中寿命最长的老寿星,相传他活了800多岁后,仙化而去。彭祖名筏铿,历尧、舜、禹、夏、商、周多代,以讲究营养、善於烹调著称於世。他做的饭菜,色香味形俱佳,强身健体延年,不但世人喜欢,连上帝都喜欢得不得了。 吴普 汉朝吴普(三国时医家),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为名医华佗之弟子。精於医术,且专长於本草学及养生。吴普向华佗学练“五禽之戏”,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而尚牙齿完坚、耳目聪明,活了200多岁。吴普且辑有本草书《吴普本草》,原书早佚,为后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现代尚有人辑出铅印本。另又编集《华佗方》,一作《华佗药方》,已佚。 慧昭 我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刘慧昭,著名高僧,公元526年生,816年卒,是我国最长寿的人,活了290岁。 陈俊 世界历史纪录最长寿者,唐朝陈俊,享年444岁。翻阅福建省永泰县志,有一个惊人发现,世界历史上最长寿者,居然是在福建省永泰县汤泉村(今永泰县梧桐镇汤埕村)。翻开民国版县志杂录,栏下赫然写著:陈俊,生於唐僖宗中和辛丑年间,卒於元泰定甲子。这是有历史纪录在案可查的,至今发现的,最长寿的老寿星。 孙思邈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兼营养学家,享年101岁,百岁时还精力充沛,著书立说,写成了不朽经典《千金翼方》。 孙思邈之所以能享如此高龄,除了他本人知医识药外,讲究饮食科学是主要原因。他尤其注重饮食的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作用,并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写有“食治”专篇,强调在一般情况下,应把食物的治疗保健作用放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首位。用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安身之本,必资於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这便是孙思邈的长寿秘方。由此可见,要想长寿,绝不是吃饱喝足即能达到目的。什麼样的身体应吃什麼样的饮食,哪些食物可防治哪些疾病,这是有讲究的。当你把这些讲究都烂熟於心并用它指导你的饮食生活时,长寿也就在向你招手了。 贾铬 元朝时一代名医,享年106岁,明朝初年还健在。他的长寿秘诀,是十分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饮食的保健作用。 朱元璋得到贾铭真传后,十分注意饮食保健,活到古稀之年,成为历代皇帝中比较长寿的帝王之一。 冷谦 明朝养生学家冷谦,享年150岁。一生注重养生,所著《修龄要旨》一类书,提出“十六宜”,第一就是“发宜常梳”。明代学者焦竑“焦氏类林”写道:冬至子夜时,梳头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为“神仙梳头法”。清朝慈禧太后。每日叫太监梳头,年过七旬,仍青丝满头。 李清云 世界最长寿的人——李清云!活了256岁 我国的一位老中医,李清云先生,就活了256岁,而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 李清云出生於1677年,死於1933年,在世256年岁,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1777年)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的时候,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清云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 煮水当茶饮。 汤云山 汤云山,我国清代乾隆50年,湖南江夏汤云山寿星活了141岁。乾隆御赐“再阅古稀”匾额,同时在“乾清官”行“千叟宴”,席间乾隆与纪晓岚就141岁寿星为题对句,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谢启祚 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大的举人——98岁才中举的谢启祚,享年120岁。 清代,广东省有个名叫谢启祚的读书人,自少年时代起就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从科举走上仕途。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但是,他对科举考试十分执著,比吴敬梓《儒林外史》中所叙述的范进还要痴迷,坚持继续参加考试。到了98岁高龄的时候,才时来运转。那年,他参加省城乡试,终於考中了举人。 谢启祚后来还就真做了许多年的官。直到120岁才去世。他一生娶过三个老婆,两个小老婆,有13个儿子,12个女儿,29个孙子,38个曾孙,2个玄孙。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科举场上混过去的,应该算是科举史上的一个奇迹
『陆』 冷谦的运动健身法
属坐功类,共八段:一闭目冥心坐;二鸣天鼓;三撼天柱;四赤龙搅水津;五搓手热;六背摩后精门;七左右轱辘转;八攀足频。
养生十六诀
他倡导的养生健身法简而实用,其中“长生十六字诀”,长生十六字诀”,即“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作者称其为“至简至易之妙诀也”。此十六字诀是水火相济 养生法。其养生理论是中医学上的肾命水火说。肾命水火说认为,命门的相火和真水,相互依赖,保持平衡状态,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一吸便提(即提肛门),气气归脐”,就是用提肛导引之法,来补肾命火;“一提便咽”(即吞咽津液),以滋肾水,这样,肾命“水火相见”,如此导引补水配火,调补肾之阴阳,水火相济,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阳气虚弱和阴精不足,是发生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如果一个人阳气不足,五脏六腑的功能就会减弱;如果阴精不足,五脏六腑就会枯竭,从而导致各种虚损病的发生。人到中年以后,身体各脏器功能逐渐减弱,容易发生阳气和阴精不足,注意温补阳气,滋补阴精尤为重要。冷谦“长生十六字诀”,即“一吸便提,气气归脐”,通过提肛导引,温补阳气,并以“一吸便咽”,补火配水,两者相互配合,补阳滋阴,使身体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长生十六字诀”是一种“提肛”和“吞咽津液”相结合的健身法。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防治肛肠和泌 尿系统生理性老化,另一方面唾液中含有一种唾液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可延缓内脏器官功能的生理性衰退。“提肛”和“咽津液”巧妙配合,有利于强身长寿。 “长生十六字诀”具体做法较为简单,略得空闲,行住坐卧姿势均可。先平心静气,轻轻吐气三口,意一到处,便可行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津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到腹部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即提肛)以意力提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起,直至后顶至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即脑海),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久久行之,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