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余华60岁

余华60岁

发布时间:2022-05-25 13:32:16

1. 余华的生平

余华,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曾为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于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25岁写出《18岁出门远行》,主要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唤》、《活者》、《许三观卖血记》,中篇小说则有《我胆小如鼠》,随笔集《灵魂饭》等。因其作品影响力大,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挪威、日、韩等语言。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活者》《许三观卖血记》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和苏童齐名。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风格以景致,奇异,怪诞,隐秘以及残忍,并显真实。他的作品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独具个性。也因为其自信的性质,文风潇洒诙谐。

余华是浙江海盐人,60年出生。曾在年轻时候当过牙医,后为了能进文化馆工作开始写作。

早期的余华受卡夫卡影响,作品风格冷硬。与冷静而残酷的叙述中,揭示了人性的恶。早期代表作为《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等。

进入90年代以后,先锋派渐渐放弃了探索,余华也不例外。从《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这三部长篇小说来看,余华的转型不可谓不成功。他的叙事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不过从对人性探求的这个层面来看,余华丧失了以往的力度。

沉寂多年之后,余华出版长篇《兄弟》,文字拖沓、呆板,叙事上也失去了往日的简洁。将他不善于描写细节的弱点,进一步放大了。而且从内容上看,并没有什么突破,只是对以往一次拙劣的重复。

2. 介绍一下作家余华,还有他的作品"活着".

余华,一九六O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后随父母移居浙江海盐,现居北京。曾从事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一九八七年开始发表一系列实验性很强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有:《世事如烟》《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中、长篇小说。其中《活着》荣获一九九八年意大利格林扎纳 卡佛文学奖。《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
_____________

《活着》中的叙述者“我”是个民间歌谣的搜集者,因下乡采风结识了老农福贵,并由此得知福贵一生悲惨的遭遇福贵是个旧社会的败家子,滥赌丧尽家财后,以下半辈子的血泪来偿赎前半生的荒唐。小说的重心即是福贵点滴回忆自己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呼卢喝雉到一无所有的始末
时序纵横半世纪,人事的沧桑却仿若昨日。小说最后孑然一身的福贵只有老牛为伴,而他还殷殷勤勤地以家人的名字唤着老牛。

这是一个讲平凡人受苦受难的故事。

余华的叙述目的是一种深切的人道关怀,是在黑暗中寻找一点生命的灵光,它给人带来的是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抚慰。

3. 余华的所有作品有哪些

余华著有小说:《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鲜血梅花》《战栗》《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4. 余华的生活历程

1960年 l岁

4月3曰中午,余华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现为浙江省中医院)。父亲华自治,山东人,部队转业后在浙江省防疫大队工作。母亲余佩文,绍兴人,浙江医院手术室护士长。余华有一哥哥华旭。

1962年 3岁

由于父亲完成了浙江医科大学的专科学习,回到浙江嘉兴市海盐县人民医院任外科医生,余华全家遂随父亲迁至海盐。余华从此在这个江南小城开始了漫长的童年生活。

1963年 4岁

余华进入当地的县幼儿园。对此,余华的记忆是:“我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我母亲经常这样告诉我,说我小时候不吵也不闹,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她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到了晚上她来接我时,发现我还坐在早晨她离开时坐的位置上。我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我的那些小伙伴都在一旁玩耍。”

由于父母很忙,上班后就将余华和哥哥锁在家中。兄弟俩惟有的乐趣便是“经常扑在窗口,看着外面的景色。”

1965年 6岁

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当哥哥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背着书包上学时,余华便跟在哥哥身边也开始了上学的生涯。“他上课时,我就在教室外一个人玩,他放学后就带着我回家。有几次他让我坐到课堂上去,和他坐在一把椅子里听老师讲课。”

1967年 8岁

余华在海盐县向阳小学上小学。同时对医院环境越来越熟悉,“那时候,我一放学就是去医院,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游来荡去的,一直到吃饭。……我父亲当时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从手术室里出来时的模样,他的胸前是斑斑的血迹,口罩挂在耳朵上,边走过来边脱下沾满鲜血的手术手套。”

1971年 12岁

余华读小学四年级,全家搬到医院里职工宿舍。对此,余华曾回忆到:“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到凄惨的哭声。那几年里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

1972年 13岁

7月,余华小学毕业。此时,适逢海盐县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父亲为他和哥哥办了两张借书证。从那时起,余华开始阅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他几乎将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都读了一遍,包括《艳阳天》、《金光大道》、《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等等。他说,当时自己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9月,余华进入海盐中学读书。

1973年 14岁

余华继续在海盐中学读书,并渐渐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每天放学同家的路上,他都要在那些大字报前消磨一段时间。余华自己认为:“在大字报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的发掘了出来,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什么虚构、夸张、比喻、讽刺……应有尽有。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在大街上,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我开始喜欢文学了。”

1974年 15岁

余华继续在海盐中学读书,并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除了学工学农之外,余华和大多数学生一样,经常在下课铃响时匆匆地冲进教室,或者在上课铃响时,却依然满校的闲逛。有段时间,余华曾是迷上了音乐简谱,并试图将鲁迅的《狂人日记》谱写成音乐。“我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一首歌,而且是一首无人能够演奏,也无人有幸聆听的歌。”

中学期间,余华曾担任学校黑板报的采编工作,并常常采写通讯报道之类的文稿。

1977年 18岁

余华中学毕业。参加**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落榜。

1978年 19岁

3月,由父母安排,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余华后来说:“我实在不喜欢牙医工作,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

由于武原镇卫生院对面就是海盐县文化馆,余华每天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来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羡慕。但是,当时的文化馆一作人员都需要一技之长,或音乐,或美术,或写作,余华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掂量之后,认为文学最有可能使自己进入文化馆,于是开始写作尝试。

1979年 20岁

余华被安排到浙江宁波进修口腔科。此间,余华接触到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康成对余华的早期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明白了小说细部叙事的魅力。“那五六年的时间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写作基础,就是对细部的关注。现在不管我小说的节奏有多快,我都不会忘了细部。”

1980年 21岁

余华继续进行小说写作的尝试。据余华父母的回忆,在这一阶段,余华除上班之外,所有时间几乎都呆在虹桥新村26号自己那间临河的小屋中,以异常执着的精神做着文学的梦。

1981年 22岁

除了川端康成之外,余华开始慢慢地接触其它外国作家。据余华哥哥华旭回忆,他常

常不分昼夜地与当地文学圈内的朋友们分享阅读和写作的快乐。

1983年 24岁

余华开始接触马尔克斯等拉美作家作品,并继续小说创作。

1月,在《西湖》第l期发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此系余华的处女作。同年,《西湖》第8期又发表短篇小说《“威尼斯”牙齿店》。

11月,余华欣喜地接到时任《北京文学》编委周雁如电话,赴京改稿。这次改稿之行,使余华开始了写作历程的重要转折。

12月,在当时影响颇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随后,余华借凋到梦寐以求的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 25岁

1月,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其中《星星》获得当年的《北京文学》奖。

5月,在《东海》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8月,余华正式调入海盐县文化馆。

1985年 26岁

3月,与当时的海盐县文化馆文秘干部潘银春女士结婚。

9月,余华与另一位浙江青年作家赵锐勇一起,历时二十余天,沿长江两岸进行考察。这也是余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门远行。

1986年 27岁

春天,余华与朋友在杭州逛书店,意外发现仅有的一册《卡夫卡小说选》,朋友先买下了。为此,余华以一套《战争与和平》换取了此书。从此,“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

冬天,余华赴北京两直门的上园饭店参加《北京文学》的笔会,遇见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李陀。余华将自己的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交给李陀审读,李陀看完后说:“你已经走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后来,余华承认:“李陀的这句话我一辈子忘不了,就是他这句话使我后来越写胆子越大。”

1987年 28岁

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收获》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

2月,余华赴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讲习班的学习。7月结束,返回海盐。

1988年 29岁

余华分别在《北京文学》和《收获》发表《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重要作品。

9月,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期间与莫言、刘毅然等同学。

鲁迅文学院读书期间,余华开始广泛接触包括马尔克斯、福克纳、胡安·鲁尔福等大量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并陆续创作了一大批先锋式的中短篇小说。

1989年 30岁

4月,受山东电视台邀请,与刘毅然等作家班同学数人一起穿越西部,沿途考察了新疆、甘肃、青海和西藏等地,历时一个多月。暑期赴山东威海,为山东电视台撰写《穿越西部》专题片。

9月,在《上海文论》第5期发表重要论文《虚伪的作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秩序的不信任,并全面阐释自己内心真实的艺术哲学和审美观念。

此外,还在《钟山》、《北京文学》、《人民文学》等杂志分别发表了《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一批极具先锋意味的中短篇小说。

年底,余华调入嘉兴市文联,为《烟雨楼》编辑。

1990年 31岁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华的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不久,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也出版了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

除读书之外,余华还开始了第一部长篇《细雨与呼喊》(后改名为《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

年底,余华研究生班毕业,获文学硕士,并回嘉兴继续修改《细雨与呼喊》。

1991年 32岁

8月,与潘银春女士离婚。

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余华的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

在《收获》发表了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细雨与呼喊》,后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余华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 33岁

与作家班同学陈虹女士结婚。余华认为,妻子陈虹对自己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受聘为浙江文学院合同制作家,聘期约为一年。

在《收获》发表重要长篇小说《活着》,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河边的错误》。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1993年 34岁

8月,调离嘉兴市文联,并定居北京,开始职业写作。

8月27日,儿子余海果出生。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说集《夏季台风》。

5. 活着的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写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6. 余华的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中文名: 余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960年4月3日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 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

代表作《活着》
《兄弟》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阅读过的作品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金光大道》、还有《牛虻》、《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实际上像我真正有书可读的时候,已经十八九岁了,这是很可悲的。我读过一位伟大的诗人叫艾略特的传记,他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古典的现代的名著几千部,他已经全部读完了,以后的时间他也不需要再读了。我到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我才刚开始“读”。那时候我们中国的文学杂志虽然都很差,从文学质量上来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那时候还没有其他种类的杂志,只要是杂志,就是文学类的,什么破杂志都能卖30多万份。后来我读到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给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那时候我马上就明白这一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去读经典的作品。从那时开始,我就买了大量的19世纪20世纪已经被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所以那几年我成为了一个很不错的读者,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我写的跟他们不一样,但我知道怎样去判断,如何去把握叙述的过程。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一些很费劲的小说,写的是《世事如烟》之类的作品,那时马原说我“把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写得很不好看”。现在我发现,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看不下去,我喜欢的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比如不久前我重读的《静静的顿河》,感觉与从前完全不同。并非我在阅读上变得懒惰了,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也不见得就轻松、通俗。阅读与写作紧密相关,为什么我们会对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写作时了解应该如何让读者去阅读,这种心理或有意、或无意。 任何时代,都有不浮躁的读者。读书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不是参加派对,不是社会关注的热闹。写作与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在大学学习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诉我说:“我的大脑就像是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最后他这样说:“因此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他的原话是用来抵挡当时老师的批评,在大学时他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现在重温他的看法时,除了有趣之外,也会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经受太多的反驳。

7. 余华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山东高唐。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

1973年小学毕业。

1977年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10月,余华因心脏早搏,被迫休息了一个多月。《兄弟》上下两册基本消耗了作家两年的时间。

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7)余华60岁扩展阅读:

余华说:我们的生活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发生在自己和亲友身上的事,发生在自己居住地方的事,发生在新闻里听到看到的事等等,它们包围了我们,不需要去收集,因为它们每天都是活生生跑到我们跟前来。我写下的是我们的生活。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写了很多当时哥伦比亚报纸上的事件和话题。《第七天》不能和《百年孤独》比,人家写下的是一百年的孤独,我只是写下七天的孤独,而且人家的一百年只用了二十多万字,我的七天花费了十三万字。

8. 余华人没死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
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2]。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3]。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9. 余华写《许三观买血记》时有多大

35岁1995年写完并发表《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杭州湾里的一座小城。这小城里的小胡同,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径。还有石板铺成的小街,用脚踩上去有晃晃悠悠的感觉。还有一条从余华家窗下流淌过去而使余华讨厌的肮脏阴沉的河。余华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浙江人,父母都是牙医。他从小就感到家中有一种压抑和困禁,渴望自由开放。余华生于1960年4月3日,1977年高中毕业后待业。从1978年开始当了5年牙科医生,1984年《北京文艺》给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岁那一年,他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创作,曾经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后来他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1984年他写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小说,开始展露了他独具个性的文学才华。1988年的年初他发表了极有影响的《现实一种》,作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余华自己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信,他感悟到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残酷状态,也可以用一种非常潇洒的轻松情调来描画。接着,他又发表了《世事如烟》、《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小说,又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余华从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世事如烟》等作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以跳跃式的姿态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高度。他越来越自如地开拓了自己的文学天地,构筑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

10. 余华现在多少岁,死了吗,妻子是谁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现年54岁。现代作家。妻子叫陈虹,也是个作家。

与余华60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企业工龄满30年退休工资多少钱 浏览:692
孝顺和养老金哪个更重要 浏览:647
当兵体检化验尿检查什么 浏览:599
2020职业健康体检报告有哪些 浏览:715
养老金指数和怎么计算 浏览:641
孝顺父母敬长辈解释 浏览:603
60岁老头老觉得冷为什么 浏览:371
60岁养老金银行卡密码 浏览:159
秋冬季节古人如何养生 浏览:776
均衡饮食与食疗养生有哪些 浏览:62
60岁以上银行卡 浏览:508
长寿有几个火车站 浏览:853
父母怎么认识作文 浏览:728
为什么老人老了会自言自语 浏览:703
工龄25年退休金计算方法 浏览:47
西安交大老年大学2018 浏览:942
握固与长寿 浏览:235
无锡市滨湖区老年大学2019年春季招生 浏览:690
养生培训班哪里学 浏览:607
太原市近年养老保险缴纳数额 浏览: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