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傅氏最长寿人

傅氏最长寿人

发布时间:2022-01-16 19:05:48

❶ 三国人物中,谁最长寿

NO.1:张臶 字:子明 终年:105岁
历史介绍:巨鹿人,隐士,少游太学,学兼内外,后归乡里。终身不仕,因此不算文武,文武中第一长寿者就是下面的来敏了

NO.2:来敏 字:敬达 终年:97岁
历史介绍:义阳新野人,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故益州牧刘璋遣迎琬妻,敏遂俱与姊入蜀,常为璋宾客。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后主践阼,为虎贲中郎将。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又免,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与孟光俱以其耆宿学士见礼於世。敏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是故废而复起。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

NO.3:吕岱 字:定公 终年:96岁
历史介绍:广陵海陵人,吴将。孙权时任上大将军,孙亮时,任大司马。

NO.4:司马孚 字:叔达 终年:93岁
历史介绍:河内温县人,司马懿之弟,历仕魏国五代皇帝,迁至太傅。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封为太宰,晋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NO.5:士燮 字:威彦 终年:90岁
历史介绍:苍梧广信人,东汉末交址太守,孙权派步骘至交州任职,士燮迎接了步骘。在其帮助下,步骘成功斩杀了苍梧太守吴巨,于是东吴在名义上占有了交州,士燮也被加封为左将军。士燮又修书给益州的雍闿等人,要求他们派人来投靠孙权。士燮因此又被加封为卫将军,他的弟弟士壹、儿子士徽、族子士匡也都封了侯位。226年,士燮病逝,终年九十岁。

❷ 世界上最老的人是谁

陈俊,我国福建省永泰县人,生于公元881年,卒于公元1324年,活了443岁,是历史记载中最长寿的中国人。

当年,陈俊行医到永泰,看见汤泉村(今称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山青水秀,温泉遍布,好山好水,就留下。陈俊为人正直,乐为乡里做好事,受到乡人的敬重。到了晚年,他无法自食其力,“子孙无有存者,乡人轮流供养”。后来,老人年岁不断增高,肌体逐渐萎缩,身躯变得愈来愈小,“形如小孩”。陈俊活到四百多岁的时候,整个体重,只剩下不到十斤(五公斤)。行动十分不便,于是众乡邻就用麻竹编制了一个特大的菜篮子装着老人,由供养人轮流抬着进出家门,因此乡邻们都称他为“菜篮公”。汤泉村人看到陈俊老人这样高寿,感到非常稀奇,都把他当成世间宝贝来供养,甚至是当成神明附体来看待。平时,乡亲们连到田间劳动,怕老人孤单,都喜欢把老人带到田边地头,一边劳动,一边与之聊天,饿时喂以人乳,彼此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陈俊去世后,乡邻们将他的遗骨塑像安放在汤泉庙作为纪念,并誉称为“小彭祖”(传说彭祖活了800多岁)。陈俊生平事迹被刻在一块木牌上,从元朝一直保留到清代。“菜篮公”的名字和传说至今仍在永泰县一带广为流传。当然,陈俊活到443岁只是县志中的记载,至于科学性如何,现在就不得而知了。

拓展内容:

长寿就是指寿命长。人可以无穷进阶,人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很强。

人活多大年龄为长寿?据古籍记载,人的自然寿命(天年)当在百岁以上。明·张介宾《类经·卷一·摄生类一》注:“百岁者,天年之概。”俗语有“百年以后”,即指死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有趣的寿称鲜为人知。喜寿:七十七岁,因“喜”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称。米寿:八十八岁,因“米”字拆开来刚好是数字“八十八”故称。白寿:九十九岁,因“白”字乃“百”字缺“一”,故称。茶寿:一百零八岁,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称。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书法家王靖先生作品《长寿》

书法家王靖先生作品《长寿》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灵枢·天年》云:“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尚书·洪范》篇云:“五福:一曰寿。”汉·孔安国《传》(《注》)云:“百二十年。”唐·孔颖达等《正义》(《疏》)云:“人之大期,百年为限。世有长寿云‘百二十年’者,故《传》以最长者言之,未必有正文也。”又,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中、下三等,但具体年龄说法不一。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唐·孔颖达等《正义》云:“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养生经》云:“黄帝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庄子·盗跖》云:“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太平经·解承负诀》云:“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太阴、中和之命也。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吕氏春秋·孟冬纪第十》云:“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

看来,将60岁作为长寿的年龄,下限太低,绝大多数不一定认同。而过百岁者虽有之,但终属少见。80岁作为长寿的最低年龄,多能认同与接受。

祝福长寿、吉祥健康的中国画作品很多,有齐白石《长寿图》,吴昌硕《松鹤》,朱宣咸《人长寿》、《寿桃》,娄师白《长寿图》等。



❸ 谁知道“傅”、“付”、“赖”三姓的关系啊

看看这篇文章就知道傅姓与付姓与赖姓的关系了。

傅氏始祖―――傅说傅姓起源有四:一出自殷商名相傅后裔,也就是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传说,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以后,商朝只兴盛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要振兴朝纲,但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朝政的大臣。后来武丁在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名字叫说的圣人,此人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拴着绳索,像个囚徒。神人对武丁说:“这就是你要寻找的圣人。”武丁醒后,让人按照梦境中的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间一个叫做傅岩的地方(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找到了一个叫说(音yue)的奴隶,就将说带到朝中。说向武丁提了不少的建议,武丁便任命他为宰相,说因居于傅岩,所以人们叫他傅说。傅说的子孙以地为姓,称傅姓。二出自姬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裔孙大由封傅邑,故其子孙便以此为氏,称傅姓。三出自赖姓改傅姓。《赖氏族谱》记载,赖氏族人也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姓的,以其毗邻,兼有姻戚关系,所以有赖、罗、傅联宗之说。四清代部分满州贵州改姓傅。如傅恒,满州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州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州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傅姓郡望有:北地郡,战国秦始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相当于今宁夏贺兰山、青铜峡、山水河以东以及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清河郡,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于今河弱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傅姓以“清河”为其堂号。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傅姓最早的繁衍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省,史称“北地”。《中国名人大辞典》上说:“汉晋之世,北地灵州,傅姓最盛。”北地成为傅姓家族史上第一个繁衍基地。汉时,傅姓已开始由“北地”大举东迁至河北、河南、山东等省。这一时期,北地傅氏成了许多分支:迁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为河内傅氏,是西汉大司马傅嘉之族所在;迁浦江(今属浙江),为浦江傅氏,是西汉傅柔之族所在;迁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为扶风傅氏,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氏,后来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多是由“清河”播迁繁衍而云的。傅姓南迁开始于汉代,如迁入贵州的傅姓,后来形成这一带大姓。三国时有傅姓人口迁入四川。傅姓大举南迁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的迁居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有的迁居上虞(今属浙江)。唐朝末年,御史傅实为了避难迁居福建,是傅姓入闽始祖。南宋末年,清河傅氏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就成为当地望族。后来广东兴宁的傅氏就是由蛟萍分支云的。宋代以后,傅姓人口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郝氏始祖―――帝乙郝姓起源有三:一为出自子姓,其远祖为契,得姓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用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之地。又传说契是其母因吞食玄鸟(燕)之卵而生的,所以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强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殷商在其二十七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在今山西太原市),其后子孙便以封地为氏,称为郝氏。另一来源出自太昊(伏羲氏)时期,太昊有佐臣郝省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后世郝姓中可能就有来源于郝省氏这一支的。郝姓的第三个来源为少数民族姓氏,如乌桓族便有郝姓,乌桓也作乌丸,为东胡族的一支。又据《旧唐书》所载,唐时土蛮即有郝、杨、刘三姓。另外,西夏人、元人以及清满州人中均有郝姓。郝姓的郡望较为单一,为太原郡,这与其作为起源地有密切联系。太原郡是战国时庄襄王于公元前246年所设,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汉时其范围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何氏始祖―――何庶何姓来源有三: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始祖为何庶。相传黄帝之后,传至玄嚣,承袭姬姓,后再传帝喾,生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稷传十五世孙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公元前230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被秦所灭,避难逃亡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逃至江淮一带。因当地人口音“韩、何”不分,后将韩误写为何,为何姓正宗,是安徽、江苏一代何氏。二是唐代的“昭武九姓”中有何姓,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汉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三出自冒姓或赐姓。据《汉书五行志》所载,汉时有叫何苗的,本姓朱,冒姓何,其后繁衍形成何氏一支。另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代北(今山西、河北以北地带)复姓贺拔氏改单姓何氏。据《五代史》所载,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分布于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另外《兰州府志》记载,元末吐番宣慰使锁南,其子铭为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氏的。何姓郡望主要有庐江郡、东海郡、陈郡、郫县、扶风郡等。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东海郡,秦设置,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县北)。陈郡,秦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献帝时改为陈郡。郫县,秦始置县,为今四川成都西北的郫县,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河武。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右扶风,三国魏改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此支何氏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六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何姓堂号有“庐江”等。何姓发源为江苏、安徽两地,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区域,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何姓已从此地迁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何姓南迁始于晋代,南迁远至福建。隋唐之时,何姓在我国南北都有了很大发展,尤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五代及元朝时,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指甘肃、青海两地)和河北省境由于他族冒姓或赐姓何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庞大起来。何姓大举南迁福建始于唐朝,迁入广东省境内则要稍晚一些。明清之际,何姓已遍及全国各地,并且已有少数何姓人移居海外。 胡氏始祖―――胡公满胡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帝舜之后裔,得姓始祖为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荷泽县东北)而以姚为姓,后又因曾住在妫?河(今山西永济南,西流入黄河),后代中有以妫为姓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北部的阜阳、河南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二出自周时的两个胡国。一个为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诸侯国;在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18年左右被楚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妫姓胡氏融合;另一为归姓国,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年被楚灭,战国时为楚邑。春秋时被楚灭掉后,其国君子孙中有称胡氏的。三为他姓改胡姓。如西周时所立之国楚有胡广,本姓黄,后改胡姓;北魏时改代北纥骨氏为胡氏。另外在敕敕勒族等少数民族中有胡姓。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安定郡为汉设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县地。胡姓堂号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发源地以今河南淮阳一带和今安徽阜阳一带为中心,汉代时开始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南迁入湖北、江西。其中,迁去甘肃省境内的胡建一族,后汉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成为后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来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时,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东部)德善乡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西向南不断迁徙发展,进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晋末年迁入福建。后胡氏由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贾氏始祖―――贾公明贾姓来源有二:一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西周时,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将唐封分给他的弟弟唐叔虞,不久,周成王的儿子康王继位时,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当天子的堂兄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号为贾伯。春秋时,贾国被晋国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二出自狐偃之后。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完成霸业的狐偃(晋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之事上发生了争斗,贾季因避祸便逃往翟国,他的子孙便以贾为姓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贾氏虽出自不同的祖先,但均是以曾食邑于贾为氏,其发源地为一处,即贾地,为今天的山西襄汾县西南一带。秦统一以前,贾姓主要还是以今山西省为其繁衍基地。秦汉之际,贾氏便播及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河北等省境。其中一支在向西发展,经河南、陕西一路播迁到今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一带,至汉代已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贾姓便以“武威”为其郡、堂号。贾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但因贾氏族人多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大举繁衍,故南迁气势不大。唐宋以后,才有了改观。但总的分布趋势是,贾姓历来多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分布区域,可见,历史上贾姓是我国一个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江氏始祖―――江元仲江姓起源有二:一出自嬴姓,是颛顼裔孙伯益的后代。传说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子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到十几代,经夏、商到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成立江国。春秋时江国被楚国所灭,江国子孙以国名江为姓,遂有江姓。二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代以邑名“翁”为姓。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他的子孙也姓江。兄弟六人同列进士,被誉为“六桂联芳”。江姓的郡望、堂号主要有:济阳郡,西汉置济阳县,治所在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东晋后被废。这支江姓的开基始祖为东汉江德。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九国之一,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以后,有时为郡,有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和唐朝又改陈州为淮阳郡。六桂,六桂乃“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时的泉州。泉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丰州始置州,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相当于今天福建全省,后改为闽州。唐景云二年,改武荣州置州,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市)。江姓以“济阳”、“淮阳”、“六桂”为堂号。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以国名“江”为姓,有的北上到淮阳(今属河南),再往北迁到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以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有的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石棣县东北)以及郧阳。还有一支江姓族人,大约在西汉时在江贞的率领下迁往今山东济水之南,以“济阳”为郡号。晋时有陈留人江琼,为冯翊(今属陕西关中一带)太守,“永嘉之乱”时,弃官逃奔,其子孙因居凉土(今属甘肃),世传家业。唐朝时,江姓已遍布北方地区。江姓南迁开始于唐朝初年,“安史之乱”后,江姓大举南,到宋初,南方江姓人口发展壮大,出现了“六桂”堂号。南宋时济阳郡江姓的确率领族人迁入江西都昌,传到江晔(八郎),为闽、粤、赣江姓始祖。江晔生有三子:江万里、江万载、江万顷。江万里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国。他的弟弟和子孙再由江西迁入福建宁化石壁村。明清以后,江姓遍布全国。 蒋氏始祖―――蒋伯龄蒋氏姓源较为单一,主要出自姬姓,始祖为蒋伯龄。据《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云逝,成王继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摄政。其弟兄们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师东征,平定了叛乱。此后,周公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其中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固始县),建立诸侯国。春秋时(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蒋氏。蒋姓郡望主要是乐安郡。乐安郡为东汉永元七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相当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县地,三国魏改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蒋 姓堂号主要有“乐安”等。蒋姓发源地为河南,自被楚灭国后,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迁居陕西境内,又一支于东汉末迁往山东东莱郡(相当于今山东胶莱河以东以北和乳山河以东地区),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汉哀帝时,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蒋翊波封为兖丹刺史,传至十世孙休,自乐安迁至义阳羡县,其子孙还有渡江散居湖(今江苏境)、源江奉化之三岭。又据史料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大将蒋横因遭谗言,其九个儿子避难四方,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并成为开基当地的始祖。唐初,已有蒋氏入闽。宋以后,福建、广东蒋氏已盛。总之,蒋氏初期仍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至秦汉之际,向西移至陕西关中一带,向东迁入山东省境,并在此繁衍最为旺盛,在今博兴县、寿光县一带成为一大望族。蒋氏南迁始于汉代,东汉时已在今江苏省境繁衍的非常昌盛,故东汉以后,蒋氏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其后蒋姓也主要以浙江、江苏、福建、安徽、广东等为其繁衍地。 金氏始祖―――金日磾 金姓来源较为复杂,但主要有以下三支:一为少昊金天氏之后。相传少昊为古代东夷首领,又为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巳姓子孙,作为黄帝的继承人,曾在位八十四年,建都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称金氏。这一支源自黄帝血统的金氏,史称金氏正宗,发源于今山东境内,后逐渐向南繁衍。另一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西汉时,匈奴休屠王太子日磾归顺汉室,汉武帝对他甚为器重,后来与霍光、桑弘羊等一起受遗诏辅政,是功在汉室的辅国大臣。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汉武帝因而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后代就以金为氏。金氏的第三个起源为少数民族金氏或各种原因的改姓金氏。如十六国时,前秦羌族首领有金氏。据《旧唐书》载,唐时新罗国王姓金。新罗为朝鲜古国名,与高句丽、百济并立,7世纪中叶统一朝鲜半岛大部,与唐朝有着密切关系。又如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王钱镠,因镠与刘同音,国内刘姓人为避讳,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再如金时女真人、清满族人等均有金氏。金氏的郡望主要有彭城郡、京兆郡等。彭城郡最早为西汉时改楚国而设,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其范围大致为今山东微山县、江苏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邳县西北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等,南朝宋时改为郡。

❹ 王政君:西汉最长寿的太后,管住了四个皇帝,却葬送了西汉江山吗

公元9年,王莽篡汉称帝,自此持续两百多年的西汉王朝宣告灭亡,虽然王莽如愿以偿坐上皇帝的宝座,但是传国玉玺却一直在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那儿,没有玉玺他如何让天下人信服,他之前为了拿到玉玺已经多次碰壁。

这一次王莽决定让自己的堂弟王舜向王政君索要玉玺,王政君不但不答应还怒骂王舜:王家人之所以有今天,完全依靠汉家的恩典,你们不知道感激也就罢了,还趁其衰弱时夺权篡位,你们忘恩负义,猪狗不如,我是汉家老寡妇,活不了多久,等我去世以后,我要玉玺陪葬,你们谁都拿不到。

王政君说完泪流满面,她身边的侍从也跟着哭了起来。

王舜却说,王莽如今势大,他想要什么东西谁也拦不住,你想藏起来恐怕也是无济于事。

王政君冷静地想了想,自己确实保护不了玉玺,于是她非常气愤地将玉玺扔到王舜身边,玉玺砸在地上,摔碎了一角。王莽拿到玉玺后非常兴奋,在未央宫大设宴席庆祝。

从王政君的反映可以看出,她坚决反对王氏篡权,她忠于汉朝并无政治野心。

❺ 定陶王的妻子傅氏,本是顺风顺水的皇后,为何最后却被迫在丈夫墓前自尽

其实她自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候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最大的依靠没有了。毕竟实在那样复杂的年代,如果身后没有任何人依靠,仅仅靠自己是根本活不下去的。那时候的政治环境是非常恶劣的,这种情况下,活着也是非常屈辱的活着,根本不可能像从前那样,所以说还不如死去,这也是为什么那时候她不反抗。

事实上在皇帝刚死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的人找自己的麻烦了。傅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这样的人肯定能够想到自己之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既然之后的生活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还不如死了一了百了,这样自己也不会受尽侮辱。

❻ ,熬死所有对手!史上最长寿皇后王政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的热播,让刘墉、和珅、纪晓岚这三位历史人物家喻户晓。在电视屏幕上,刘墉和纪晓岚是清官的化身,和珅则是贪官的代表。然而历史上的这三个人真像“清宫戏”里演的那样吗?近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纪连海出版新书《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正面诠释了三位大臣的角色,对其作了鲜明的性格刻画和史实澄清。刘墉根本就不敢得罪和珅,和珅是纪晓岚着力帮衬的顶头上司,原来,历史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大戏。

刘墉不敢得罪人

在《宰相刘罗锅》中,刘墉机智幽默、刚正不阿、敢于为民请命的父母官形象,特别是与和珅斗智斗勇、最终扳倒一代贪官的故事,深深印在人们脑海中。但是纪连海的新书中说,历史上的刘墉是一个明哲保身的中庸之臣,他一生只有一次在“国泰案”上与和珅有分歧,从而与和珅交恶。在“国泰案”中,刘墉错误理解乾隆帝的旨意,与正确领会皇帝意图的和珅暗中冲突,最终置皇帝的伯丈于死地。此后,刘墉为了不得罪乾隆与和珅,一再讨好乾隆。

至于为何刘墉没有公开与和珅对抗过,纪连海分析了两条原因:一是刘墉当官做人的正直程度不如其父,由于亲眼所见生父刘统勋被冤,刘墉从小就学会了“官场政治”,从不得罪任何人。二是两人之间官职和地位始终不平等,刘墉的官职总是低于和珅,没有机会也不敢公开对抗。

“铁齿铜牙”是结巴

纪连海书中的纪晓岚,更是与张国立扮演的纪晓岚完全两样。电视里的纪晓岚风流倜傥,铁齿铜牙,历史上的纪晓岚却是个“貌寝短视”的结巴。首先,纪晓岚貌丑,是个近视。纪连海介绍说,时任左都御史的纪晓岚奉命查办一起命案,可是看不清死者脖子上是否有绳子的勒痕。其次,纪晓岚是一个结巴。书中说到,嘉庆帝的师傅朱珪这样评价纪晓岚:“口吃善著书”。可见,电视剧中的纪晓岚形象是经过修饰的,并不真实。

《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中还写到,纪晓岚与和珅同朝为官,不但没有公开对抗,反而是忘年交。纪晓岚大和珅26岁,但工作中纪晓岚是和珅的下级。在工作上,两人之间既有争吵也有配合。在人际关系上,年老而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晓岚对和珅帮助不小。

❼ 最长寿的太后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太后 王政君 王政君(前70─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县)人,出身于官宦之家。 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政君十八岁那年应诏入宫,迈出了皇后之位的第一步。 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驾崩(熬死的第一个皇帝), 刘骜(王政君与汉宣帝的儿子)三岁, 皇太子刘奭在宣帝驾崩的当天,登上未央宫前殿的龙位,他就是汉元帝,刘骜是他的长子,前被立为皇太子。 但是王政君还没有立即成为皇后,因为刘奭不喜爱王政君。 元帝想把皇后的凤冠戴在傅妃的头上。 但是,在他那个时代,刘骜既立为皇太子,皇后的桂冠按传统的规制当属于王妃。 元帝整整跨躇了三天,他还原引来非议,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立王妃为皇后。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元帝病重, 元帝宠臣侍中史丹闯进元帝寝宫,顿首涕泣而言;“皇太子名闻天下,臣民归心。今臣听陛下有废立之意。若是这样,请陛下先赐我死吧!”元帝见状,长叹一声,说:“没有此事。皇后谨慎,先帝又疼爱太子,寡人岂敢违先帝之意?” 刘骜保全了皇太子的名字,王政君也保全了皇后的凤冠。 公元前33年(汉元帝竟宁元年)五月,元帝死于未央宫,终年四十三岁。刘鳌继位为汉成帝,尊王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 绥和二看(前7),成帝驾崩,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即皇帝位,是为哀帝。哀帝尊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 王政君生于汉宣帝时,一生经历七朝,历尽沧桑,她一人虽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但愚庸无能,软弱寡断,终于断送了汉朝刘姓的江山。公元13年(新朝始建国五年)二月,太皇太后忧愤而死。享年84岁,她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之一。太皇太后的遗体被运往渭陵,与元帝合葬。

❽ 傅氏家族出过哪些名人或者高官权贵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傅乐焕,教授。山东济南人
傅中玉[清]字昆冈,浙江海宁人,居江苏常熟
傅震垣,湖北麻城人。
傅华亭,原名正舜。山东巨野人。
傅传作,湖北石首人。
傅依备,研究员。湖南岳阳人
壬戌科殿试,宁宗因父皇三年之丧未满,宣布不亲试,命省试第一傅行简为进士第一名。傅行简中状元后,官授承事郎,历官秘书郎、校书郎、著作佐郎。傅元天,曾用名傅长林。傅廷标[清]字因其,号半村,仁和(今杭州)人,寓台州(今浙江临海)。傅立民,上海市人

❾ 历史上的傅悦是个什么样的人

傅(fu)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辅佐殷商

傅说
[1]
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其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名句,为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基石;他的治国方略,改变了商朝持久的没落,他落难时所创造的“版筑”(俗称打墙)营造技术,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巨大进步。
高宗武丁尊他为“圣人”,就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历史上人们总把他敬之为“圣人”、“天神”、“梦父”及天策星。一些文人名士如屈原、李世民、杜牧、王维、司马光、苏轼、孟子等,均撰文赋诗颂扬他的卓才高德。
商王武丁是一位胸怀远大,懂得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民间,比较了解社会底层的实际情况。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冢宰代他管理,而他则从旁观察了解,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但贵族中找不到理想的得力助手。其实,他心目中是有人选,就是他在民间生活时结识的智者傅说,所谓梦见圣人,那只是他无奈中的一个手段而已。他相信傅说能辅助其成就大业,但他深深地感到,在那个贵贱等级分明的政权环境中,启用一个身份被定义为奴隶的人,就是越“雷池”。要不拘一格选拨人才,必然会遭到王公权贵们的坚决反对。怎么办?商代的人十分相信鬼神,武丁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编个故事:上苍托梦引见,一个可以辅政的圣人,就在王国之境中。并叫人按其梦中所见圣人面貌神态画成了画像。先对照王

傅说
朝官员进行寻找,没有一个人对得上号,便派郑达等大臣们到处去寻找。
结果,在傅险(亦即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以东的圣人涧),找到一个相貌完全对号,叫做“说”的人。

❿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你看:千岁宝掌和尚活了1072岁宝掌千岁和尚是老祖寺常住的开山祖师。
宝掌和尚是中印度婆罗门贵族的儿子,出生时间相当于我国战国时期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公元前414年)七月七日午时。他生下来就有很多瑞象,骨气不同常人,眼睛大,鼻子长,两耳垂肩,双眉高挑,左手紧握成拳总不展开,父母知道这孩子将来一定不同寻常。才满九岁,父母就带他投奔佛陀精舍出家作沙弥。当师父帮他剃度落发的时刻,他突然愉快自然地放开了一直握拳的左手,掌心还露出了一颗珍珠。他虔诚地把这颗掌中明珠呈献到本师像前,还首次双手合十顶礼。在场亲见的和众多听说此事的人们都说这是奇事。他的剃度师父也就以此命名他法号宝掌。
宝掌法师既实现了夙愿,离尘出家,从此就精勤修行,严持戒律。举止威仪,如同高山顶上虬劲的青松,肃然挺立于霜雪之中。虽名闻利养、喜怒哀乐的八风轮番吹袭,都不能动摇他励志修行的德操。由于他是在佛陀入灭后九十多年才出生人世,所以常叹息自己没有能够亲自听闻佛陀的言教。于是,他就不顾寒冬酷暑,废寝忘餐,殚精竭虑研读佛陀宣讲的经、律、论三藏,依教奉行,历练不殆。他还期望能学到教外别传的禅宗,为了这个目标,他发足外出,参访圣贤知识,广受教益,走遍了五个天竺国度,历时五百多年。
他决定到东土震旦——中国去寻找真谛。
时在东汉末期桓帝之初的建和至永兴年间(公元147—153),从今天的尼泊尔进入中国的云南到达四川,第一站是和宾头卢尊者登峨嵋山,朝礼普贤菩萨,住在大慈寺十余年。经常二十天才吃一餐饭,而且坚持诵经不断。当时汉灵帝丞相何进大为惊叹而赞诗说:“他是如此勤奋勉力,当经文从他的口齿里飞快地诵读出来的时候,就像岩壁上的清泉急速地喷泻。当他半夜里息心静坐的时候,常常可以听到躲在台阶前的那些将被度化的神鬼感激的哭泣。”宝掌师常对人说:“我有夙愿要住世千岁,今年已是六百二十六岁了”。因此,世人都尊称他为千岁和尚。接着他又到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于金刚窟。
当时正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战事不断的时候,有道家李道元麻衣子法号达真人等,皈依佛门,改穿僧衣随侍千岁和尚。到了古义丰郡,就是现在的黄梅县,那里是上古时代伏羲皇帝演画卦爻的场所,汉代称为云台山的山区,正确的名称应当是“云丹山”。
千岁和尚看见这里山连着山、岭叠着岭,还有高峻巍峨的两峰并立,不禁高歌赞叹:“我站在高山顶上举目四望,见万里无云、群山如画、风烟弥漫,翠绿的丛林里不时传来牧童的笛声。那皎洁的月光把满天照得像秋天碧水般剔透清澈。我不禁紧系鞋带,撩起衣袍,乘着白云,和大伙同到那清凉的天国去悠闲地嬉戏。”于是就在这块古佛住过的地方,搭起了栖身修行的茅蓬草庵住了下来,一直停留了百十几年,却很少有人知道。某一天,偶然听说高德佛图澄隐住在陕西终南山,于是他又背着衣钵,拄着竹杖前往询问佛法。佛图澄接待千岁和尚,问道:“这些平凡庸俗的世中人,忠与奸、好与坏之间想化解、融洽,是不可能的啊。”千岁和尚回答说:“我说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也只有见到葭灰飞动方可能说妥当准确。”
这个时期,西晋的朝纲腐败,政局动乱。塞外五个民族起兵渡过了黄河,烽烟四起。千岁和尚辞别了佛图澄,仍然回到了双峰茅蓬隐修。他的精神感动了山中猛虎,处处跟随护卫。虽然外面战祸纵横,然而紫云山中的晨钟暮鼓却没有停息间断。因此,千岁和尚经常告诫常住大众,说:“窗外射进来的霞光随着帘子的摆动照在空榻上,外面十里松荫邀伴着绿色青苔,一切都那么安静。你们不要去驱赶在竹林里啼叫的子规鸟,恐怕会惊醒那些雷虎,从树林脚下出来。”
这时有一位来自海上仙岛的亻屋亻全仙人来到这里,邀千岁和尚同上南岳山去。在祝融峰上为群仙说戒,感化了白猿进果、黑虎守门、神龟献上灵芝草、紫鸾伏于法座下。千岁和尚在南岳度过了数十个结夏安居。之后,又到庐山去访问耶舍尊者。尊者一见到千岁和尚就盘问道:“这里路深猿啼、虬松起舞,乱石坐卧、云雾飘浮,只有牧童能够到达这里唱歌。请问老大德是从哪里来的?”千岁和尚笑着回答:“藤萝长到万年就盘挂到树木上,请问土地到什么时候生出荠草来?”尊者说:“药苗刚刚出土成长,竹根刚刚栽种。”说罢,就和千岁和尚相互搀扶着,登上金轮峰,礼拜舍利塔。住了一夜,他们又一起下山到南康。在这里听说达摩祖师从广东来到了建邺。千岁和尚就与耶舍尊者珍重道别,前往白下,去见达摩,咨询决疑悟道的心要。达摩见了高声唤他一声:“老阇黎!”千岁和尚顿然地应答一声。达摩大师哈哈大笑,千岁和尚立即言下大悟,顿时觉得“七百多年来心中的疙瘩,竟然如坚冰一下子融化开了。”在回归的路上作偈说:“我在梁国的都城遇见了达摩导师,参究禅法,明心见性了。现在我要飘然行脚到浙东浙西,去看尽那里的好山好水。”于是,千岁和尚往来于泗洲,寻访了智者大师,又和他顺着泗水东流而下,由千顷到达了琴溪。在现在被称为赤鲤古潭的地方,还留有唐代裴休手书的宝掌石存在啊。千岁和尚又到延陵,去访紫髯道士,邀他一同到天台山去,经过石梁飞瀑,登上了赤城山,拜访昙猷尊者。千岁和尚指着麦田说:“这起伏的麦浪就象波涛汹涌的大海水,那满车满车装的是不是汗水呀?”昙猷尊者听罢振摇着锡杖说:“漂亮的言词,满口的空话,果报如此,功德如此!”千岁和尚辞别了尊者,接下来就是上华顶峰,礼拜长耳定光古佛;航南海,拜观音大士;遂即到四明山,带领竺历法师进入四川,拜谒禅宗二祖神光和尚;又越过棉竹山,过白帝城,在旅途凉亭的墙上题写:“日出东边雨又飘,栈前栈后草萧萧,不知道良师益友居住何处?在弯弯山道和白云深处,数次向樵夫打听过,都不知晓。”于是就离开了四川,再返回雁荡山,重新遍游那气势磅礴、莽莽苍苍的雁荡七十二峰上的寺庵,在大龙湫瀑布休息的时候,友会了博具那尊者。榜庵曰:“观不足,额手望天柱岩的美景而忘记归来。”隐士陶弘景真人就是为此而建造了这“忘归”和“观不足”二座游亭啊。还镌写了一首诗:“我曾经过目观尝了天下的名山,其中只有这里的美景难以用图画记录下来,山前的白头老翁在这里已经住了一千年,仍然说这一生都还观不足。”
千岁和尚听说傅大士住在双林寺宏扬佛法,特地前往参访。他请问“如何是佛的正法眼藏”,傅大士把十指交叉躬敬地回答说:“两手空空提着锄头,步行的人骑着水牛,人明明从桥上走过,却只见桥在流动而水不流。”。千岁和尚又接着追问,“莫不是教外别传?”大士说:“碧水倒映着孤峰,寒潭迎照着明月,你我都不知道它的本源,须弥山就在你的脚底下越过”。千岁和尚与大士居游了数年后,就前往渔浦,攀越赤符、大岩等许多名山胜地,又回到司空山,隐居于古庙之中。高士沈约经过这里看望了千岁和尚,在石上镌书曰:“寒风吹破了故旧的窗纸,片片雪花飘落在供台。把三衣统统都披到身上,仍然象浸到水中一样的冷,还是去捡柴草,拨开地炉深深的积灰,看有没有未熄的火种。”已经是冬天了,千岁和尚应约到了舒城。他邀三祖僧璨大师游罗浮山,参访道家大德葛洪真人于梅花坞的洗耳泉。千岁和尚见了吟诗曰:万顷青山,一分梅花三分竹,行吟住宿,难道只许你仙人独享?”葛洪真人也和道:“禅翁到来的时候,恰好这局棋刚刚下完,茶也煮熟了,岂不好吗?”三祖在旁,轻轻拍掌笑道:“稚川,稚川,你不要故作推辞怕忙碌,还是赶紧去挖笋子来,烧柴草煮饭吃!”说罢三人大笑,这笑声把山上的石头都震落下来,如今,这个落石洞还在梅花村的旁边呢。
此时,唐王朝刚刚开始建立,千岁和尚又回到双峰老祖寺。他说过“我走尽了中国的八百个洲,这座山偏偏可称得上修道之人游访居住的地方”的话。这期间,他礼拜了禅宗四祖道信和尚,逗留请益,并且请他去住持老祖寺。
在一切安顿就绪之后,千岁和尚就北渡黄河至嵩山少林寺,礼拜初祖达摩的面壁崖。接着又北上幽州,游西山,访华严室利尊者于潭柘寺;游历上方山,到真定,礼拜大菩萨,遇见了白足企都仙和尚。千岁和尚和他对话,使他感到真诚挚爱。千岁和尚就带他又回到黄梅,访问五祖弘忍大师于东禅寺,和他们来往十分莫逆,达数十年之久。后因兵扰蕲黄,时局不安,千岁和尚又重返江浙,隐居于浦江与赤岩之间。当时在淀溪,有位朗圣僧,是五祖弘忍的法孙,他平静安逸,独居修行。千岁和尚和他十分友善,经常写信叫白狗送给朗禅师,朗师养了一只黑猿,由黑猿把回信带给千岁和尚。所以唐南康郡王韦皋就此在墙上题诗说“白犬驰书至,昔猿洗钵回”。不久,朗公圆寂。千岁和尚也就渡过涛涛长江,挂笠在会稽云门寺。当时正是唐高宗显庆二年丁巳岁(657),千岁和尚已经是高龄一千零七十二岁了。这年七月七日,他忽然向如光、慧云二位徒弟说了一段偈语:“本来以为没有生和死,今天也要显示生死了,我得去安住于成佛之道心,来生我还要转世再来到这个世界。”说完就闭目入定。七日之后,又苏醒过来,嘱咐徒众说“我灭度之后,你们就在这里修塔供养。日后,会有人来迎接我的遗骨回归中天竺。希望你们要切切注意,不要拒绝啊!”说罢就与世长辞。徒众们谨遵遗命,就在若耶溪的南岸建塔,掩葬千岁和尚的真身。每当风雨交加的时候,墓塔会放出亮丽的光来。到了龙朔二年(662)五月初五日,正好有一位印度僧人来到,环绕师塔顶礼,塔门自动打开,人们看见塔内大师的真身舍利放出耀眼的光芒,宝骨洁白庄严,带有明亮的红色纹理,令人肃然起敬。那位印度僧人祷礼完毕,提起千岁和尚头骨振动着,那全身的骨架关节紧密有系,没有一块散落。印度僧人把骨架放入池中漂洗后,仔细藏入包裹,背负着向西而去。这时,天空云霄中显现出种种瑞相,还隐隐传来美妙的佛音梵曲,多日不绝于耳。洗骨池至今还在舍利塔的左边。
查阅千岁和尚生前所经历的地方有数十余处,处处都已建成了寺庙。唯有黄梅双峰老祖寺最为庄严壮观。因为是在四祖、五祖于黄梅弘扬佛法之前所建,而千岁和尚年岁又最高,所以后人都尊称为老祖寺。
我(行森)现今有愧的住持老祖寺,在瞻仰顶礼这位古德的时候,就象瘦粼的竹子,面对大风吹来无力站稳,令人胆颤心惊。是啊,这数千年来,有多少名山大川中的寺院丛林,在建后又遭毁坏的,推想着也不知道有多少。然而在这里却是殿阁檐楹,开朗完整,吐云吞月,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毁,乃至于周围泉石松竹都蕴含着当年的古貌,如若不是有千岁和尚的高德,如何能够得到象有神灵般的护卫呢?行森常常阅读五灯、祖传,其中对于千岁和尚的记述都过于简略。正好我因为住在深山,闲暇较多,所以就详细察阅考证象《古会稽记事》、《唐汇搜奇》、《白氏类林》、《罗浮旧志》、《天台会纂》、《法苑珠林》、《雁荡集》等书目,将其中有关千岁和尚生平行实的内容记录下来,恭写成文。以有益将千岁和尚苦修道行的榜样,如日月高照,使后世来人能有所借鉴啊。
行森顶礼,谨作赞词:
怀悲愿,露古颜。孤筇直过万重关,竿头风月滩滩别,足底烟霞处处闲。
称幽兴,唯此山,惊回龙梦出潺氵爰。奇石蟠松无限意,双峰绝顶许谁攀?http://hi..com/%D4%B8%C9%FA%BC%AB%C0%D6%CD%C1/blog/item/b058b8ca65e14615bf09e622.html

阅读全文

与傅氏最长寿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南京老年大学08年招生 浏览:366
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浙一体检哪个好 浏览:206
老年人血管老扎不好怎么办 浏览:919
正科什么时候退休年龄 浏览:757
全国养老机构做得好的城市 浏览:417
泾县琴溪养老院投资人 浏览:843
圣诞老人要做什么事 浏览:410
老年人应注意什么营养 浏览:569
80岁父亲送猪肉迷路 浏览:261
老年人一天吃饭很多顿是什么原因 浏览:586
中老年人最适合穿什么鞋 浏览:37
公司交400的养老保险 浏览:717
甘肃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办法 浏览:623
养老保险清零怎么处理 浏览:221
养老金按月缴纳怎么算 浏览:141
长寿个体营业执照怎么办 浏览:405
老人不爱和儿女们住在一起怎么办 浏览:617
没有养老金的人多吗 浏览:399
北京退休金比外地高多少 浏览:326
养老院消防安全责任书 浏览: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