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秋收起义四个团长结局
四个团长的结局:
第一团团长:钟文璋
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别字迎峰,湖南益阳人。毕业后参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科员、宣传队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排、连长。同年9月任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率部从修水向长寿街进军,路过金坪时遭叛军邱国轩部伏击失踪。
第二团团长:王新亚
王新亚在秋收起义中,率领二团攻打湖南浏阳后,不知下落。
第三团团长:苏先骏
1927年随工农义勇队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团长。起义失败后,他贪图安逸,不愿上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途中悄然离队。1928年初由中央派遣到岳州,担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军事部长。同年3月在长沙被国民党密探逮捕,随即自首叛变,任国民党湖南清乡司令部参议兼铲共法院处长。1930年7月与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被抓获,8月2日公审处决。
第四团团长:邱国轩
第四团是原黔军武装,临阵叛变。一九二八年二月,平江县委书记罗纳川决定铲除邱国轩这个土匪。在平江游击队多次追捕下,邱国轩最终被俘获。二月的一天,在平江县三眼桥西面的一个山坡上举行了邱国轩的公审大会,游击队将他拉出现场,就地枪决。
秋收起义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将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三个团:
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为主力编为第一团,团长钟文璋;以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萍乡等地的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二团,团长王新亚;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一个营和浏阳部分工农武装编为第三团,团长苏先骏。参加起义部队共约5000人。
此外,在起义前,还收编了当地的土匪武装邱国轩的一个团。起义部队以夺取长沙为目标,具体部署了各团的行动计划。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参加起义的铁路工人和农民,首先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两段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运输。
(1)长寿卢池扩展阅读: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另一个是1927年中共党人发动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起义——广州起义)。
参考资料:秋收起义-网络
❷ 世界五大长寿之乡分别在哪
中国巴马:长寿人口不断增加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在这里,90岁和10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寿星达到了110岁以上,是五大长寿乡中惟一长寿老人不断增多的地方。 巴马人长寿,首先得益于大自然良好环境的赐予。巴马属于亚热带气候,空气清新,每立方米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2000—5000个,最高可达到两万个,被称为“天然氧吧”。 喜欢劳动、饮食习惯良好、生活有规律,这也是巴马寿星多的重要因素。4月14日早上,记者来到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寿星黄布铁家里采访。老人已经104岁了,但每天不是去摘猪菜,就是下地干活,还做家务。他每天吃两顿,每餐吃两碗饭。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聋、眼不花,一头黑发。他常说:“每天不出去活动一下,吃饭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觉。”要不是亲眼看到他麻利地摘猪菜,我们真不敢相信他的话。 巴马人长寿还和饮食有关。他们经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笋、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火麻制成的油和汤含有大量的不饱和低脂肪酸。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对巴马进行调查后认为,不饱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正是巴马人长寿的关键所在。 除了以上几点,乐观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平安村平寒屯,我们遇到106岁的黄妈能时,她还背着小孙子。黄妈能耳聪目明,一边说话一边发出爽朗的笑声。她告诉我们,她现在五代同堂,还能记起年轻时唱的山歌。 中国和田:老人喜欢喝茶吃馕 新疆和田于田县的拉依苏村是另一个在我国境内的世界长寿之乡。最近,记者去那里进行了采访。 拉依苏村所属的拉依苏良种场场长沈勇告诉记者,拉依苏村有2400人,仅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16人。在他的引领下,记者见到了3户“长寿家庭”。 记者首先来到肉孜.买买提家。据沈勇介绍,肉孜老人已有110岁,身体健朗,还能干简单的农活。肉孜老人告诉记者,他每天天黑就睡觉,清晨鸡叫就起床。眼睛虽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还要干两个多钟头的活,今年他还帮儿子在院子里种了一亩地的棉花。老人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馕,晚上几乎不吃东西,“晚上吃饭睡不着觉。”他说。据肉孜的大儿媳妇讲,老人喜欢吃汤汤水水的东西,爱吃玉米做的馕。“我家的大孙子16岁啦,希望我公公能看到他重孙子的婚礼。”她说。 随后,记者见到了104岁的买提库尔班.肉孜和95岁的肉孜汗.肉孜。他们是亲兄妹,哥哥早晨起来喜欢散步,回家时顺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里喂羊。妹妹肉孜汗在50岁之前没得过什么大病,只是近几年来偶尔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馕,中午吃拌面、汤饭和馍馍,晚上吃半个馕。 在拉依苏,记者还见到了97岁的努热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岁的老伴。努热勒阿洪看电视能看到晚上11时,早晨7时起床,中午能吃一盘拉条子,不好甜食。他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开水。当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努热勒阿洪说,他年轻时身体很好,一个人开垦出了3亩荒地,现在身体还是挺结实。另外,他和老伴从来没吵过架,子女都很孝顺,跟邻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百岁老人还选美 最近,格鲁吉亚举办了90岁以上老人的“选美大赛”,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已有106岁———百岁老人选美,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这样的长寿乡才会发生。据统计,格鲁吉亚500多万人口中百岁寿星达2000多人,90岁以上的超过两万。而在阿塞拜疆,上世纪80年代初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曾多达63人。 外高加索人的乐观生活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记者在参加当地人的婚礼时,经常发现八九十岁的长者和年轻人一起又唱又跳。如果他们自己不说,人们都猜不出他们的真实年龄。除了乐观的心态,当地人的饮食也很讲究。在格鲁吉亚的长寿乡阿巴哈吉亚,当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面包和粥。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两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时还要放葱、芹菜等。此外,当地人还常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葱、红辣椒以及当地产的无花果,不吃香肠、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动物油脂和糖果。他们不喝咖啡,主要喝当地产的“格鲁吉亚茶”。 巴基斯坦罕萨:六七十岁不算老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来到巴基斯坦的罕萨山谷,在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后,他写出了闻名世界的《失落的地平线》。在书里,他把罕萨称为“香格里拉”。 罕萨山谷距离我国的新疆仅30多公里,4.5万罕萨人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据记者了解,在罕萨,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病,六七十岁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岁仍可在地里劳作,健康地活过一百岁在这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 为了解开罕萨人的长寿之谜,英国医生罗伯特.麦卡森进行了实地考查,发现了罕萨人长寿的秘诀。一是饮食:罕萨人喜欢吃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薯类、芝麻等。他们还喜欢适量饮用一种由葡萄、桑葚和杏制成的烈酒“罕萨之水”。二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罕萨山谷附近有许多冰川、河流,这些水体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常年饮用有利于人体健康。罕萨人在种庄稼时也用这种水进行灌溉,从来不施农药,种出来的瓜果蔬菜特别有营养。三是生活习惯:罕萨人多以务农为生,古朴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远离了现代社会的恶性竞争,又为自己的长寿增加了一块砝码。 厄瓜多尔比尔卡班巴:没有金钱概念 在厄瓜多尔南部山区有一个叫比尔卡班巴的村庄。1970年,村里一个叫米格尔.卡尔比奥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来第一次去看病。这次眼病使比尔卡班巴闻名于世,因为米格尔当时据称已活过了120岁。 据当地政府介绍,比尔卡班巴大约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岁以上的老人。由于一百年前这个地区还比较落后,没有完整的人口档案系统,这个数字很难证实。但不管怎样,这个山村是公认的西半球最长寿之地。村里有位102岁的卢西拉老太太,几年前还能在小镇的狂欢节上跳舞。在被问到为什么长寿时,她说:“我们走路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干活。” 记者了解到,比尔卡班巴人喜欢吃豆类、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数人每周只吃一两次鸡或鱼等动物食品。当地人还喜欢饮用泉水,科学分析发现,当地泉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其中铁、镁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国科学家尤金.佩因把这里称为“免疫岛”,因为当地人很少得心脑血管疾病。科学家认为,这主要归功于当地人没有金钱和竞争概念,喜欢劳动,这使得他们对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动物和高热量食品,使得当地人拥有缓慢稳定的新陈代谢。 长寿的确有秘诀 国际上公认基因遗传、地理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饮食习惯是长寿的四大关键因素。世界五大长寿乡的居民,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基因上,巴马县老龄委对当地144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后发现,祖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占29%和38%,父母寿命超过70岁的为41%和37%;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人的长寿有15%要取决于遗传因素。 对于饮食,五大长寿乡的饮食结构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类、薯类、玉米、水果吃得多,动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饭量小。据国际自然医学会调查,5个地方的人日均摄入热量1640千卡,明显低于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标准。 另外,五大长寿乡基本都位于偏僻地区,民风淳朴,居民热情友好、乐观向上、喜欢清净,这也是长寿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长寿乡的居民都身体力行着现代人最难实行的长寿原则:劳动一生。专家认为,现代人追求尽兴、刺激,缺少劳动意识,快速的社会节奏又常常使人处于紧张状态,这些对长寿来说都是背道而驰的。现在,除了巴马,其他几个长寿乡都出现了寿星减少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现代生活的影响。比如在比尔卡班巴,过去20年当地政府一直用“长寿”来进行旅游宣传,结果游客越来越多,人口不断膨胀,当地人逐渐告别了原本淳朴的生活方式,开始对可口可乐这样的东西习以为常了 以上解答希望能够帮到您!
❸ 龟虽寿中哪四句诗写尽人生暮年壮志
龟虽寿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龟虽寿》(七上)
【原诗】
神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这首诗是抒发人生的咏志诗。曹操以神龟,腾蛇,老骥作为比喻,表明宇宙万物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中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颂说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 “ 老骥伏枥 ”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 “ 犹有 “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 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❹ 《三国演义》的武将中,谁得善终最长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三国这个分裂动荡的年代,不少人或为名族大义或为理想信念或者为基本生存,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当然有很多有名的武将,但不少人却因为战争或饥饿灾病而未能得以善终。
比如周瑜,吕蒙和马超都英年早逝。而关羽、吕布和颜良都死于战火之中。他们有超凡的能力但却如一颗颗流星般转瞬即逝,让我们惊艳却又痛惜不已。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得以善终,寿命较长的武将。接下来我将分别阐述。
在三国时期,纷争四起。对于武将来说,在外打仗无疑是在刀刃上舔血。所以能够善始善终的,都是有勇有谋的,有非凡能力的,知道处世之道理的。
当然我们也不应忽视,还有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是清明的还是腐败的。同时还有统治者是否有远大的抱负和见解。所以考虑他们能够长寿甚至善始善终,应从多方面分析。我们通过分析其令人“羡慕”原因,加以内化,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