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50岁佛经

50岁佛经

发布时间:2021-11-22 05:54:22

Ⅰ 我也是佛家弟子,信佛有半年,赵老师的现世因果教育光蝶已看完,佛经也经常看,每天上早晚课,勇猛精进

应该是最初的名字,登记在册的

Ⅱ 老子与佛教思想

我不知道你怎么就认为老子的思想会和佛教的思想一样,你去查阅下<佛说前世三转经>便会得知,一转阿含部,主要讲四谛,苦,集,灭,道,所谓苦,就是认识到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都会导致苦,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都是无常变化的,那怎么样才能够摆脱这样的宿命?就是涅盘(达到不生不死的本有状态称为灭)那怎么样达到涅盘,三十七菩提道品包括八正道,七觉支,四正勤等具体的学习和实行。
二转中观,主要是讲一切存在的都是假有的,没有个什么独立的,永恒的本性存在,都是因缘和合,存在的都是条件的满足而施设的,强说本性,本性施设为“空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转唯识,也是最了义的,为什么说最了义,因为他是在一切处,一切人,一切时间都成立的,那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来藏。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即涅槃证得。
下来在说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无为”之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
自持”则修身;以“致虚极,守静笃”则“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长生久视。故此,道教深信人通过一定的方术修炼,是能够返本还原与大自然之“道”同
一体性而永恒存在。
其实说幼稚点很简单,总的来说,佛教讲究真如本性,是通过将世间一切过度到无的理念,以更好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从而发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佛性,再超脱于彼岸,远离尘世之苦难。而道教则更多的是寻求真理,顺其自然之变化,不干涉,不作为,以期望能看透自然大道的本质,从而能够于天同道,获得长生。
所以说,无论是从理念,方式,还是最终目标,佛和道都完全不相同的。

Ⅲ 父母50岁,我是独生女,我死了,他们再生一个的几率会有多大

无论父母再生与否,都无法摆脱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自杀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有的人以为自杀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实那是被苦逼迫到绝路,已经超过死亡的恐惧,他以为一死就能解决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为。这种人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怎能说他对死不害怕呢?
在佛教里,根据《成实论》卷十举出,恶有“恶”、“大恶”、“恶中恶”三种,其中自杀亦教人杀是为大恶。《梵网经》也说,凡生者皆为我父、我母,故杀生即杀父、杀母。准此而言,自杀亦无异杀父、杀母。再如《大智度论》说,无论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杀之戒,亦将失其意义。
在佛教的不杀生戒中,自杀与杀他是同样的罪。佛教反对自杀的理由,是基于“贪、嗔、痴”三毒。
第一、自杀涉及到自我与贪
自杀的动机即使与宗教有关,如厌离身体、急于升天,或厌世间苦而兴起对离苦乐境的不当贪求,所以“有贪欲之咎”。有“贪”也就意味着无法解脱。从佛教的自觉觉他的精神来说,在救渡众生过程中,与其选择自杀,不如布施一切并努力为众生服务,这样才能转化贪心。
第二,与“嗔”有关
自杀中如果夹杂了自暴自弃的动机,这是一种对于自然生命的暴力行为,这种暴力的行为也违背了不杀生戒。所以,在佛教中自杀犯“波罗夷罪”,这种罪是最重的一种罪,属于断头罪,不通忏悔,即无法通过忏悔消除罪业。
第三,就是“苦”与“痴”
自杀源于痛苦,而痛苦就来自于无明。不明白生命的起源,不明白自杀的痛苦,这些都是愚痴的表现。我们知道,佛法所讲的苦不是单指悲伤中的苦痛,而是指一种现实的逼迫。所以苦是一种现实,不是一种答案。我们生命所追求的都是苦,因为当追求到的时候答案又变成了现实。所以,选择自杀就是因为还不了解世间苦的现实。
第四,自杀是障道的因缘
身体虽然是“臭皮囊”,但是却有“借假修真”的作用,是修道的增上缘。如果采取了自杀行为,自然无法成就道业。
第五,“罪性虽空,缘起是实”
罪从本性来说是空的,但它有因有缘,符合缘起法。因缘之中就存在因果的报应,所以“罪性虽空”的空不是指没有业力,也不是指没有罪,更不是指没有这个现实,而是说在罪和现实之中没有不变的本性,它是一个无常法。因此,对于自杀的问题,我们虽然知道其“罪性虽空”,但也要知道“缘起是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好好地面对自己的生命。
自杀的果报
佛经在戒律上讲明了不可以自杀,自杀是犯罪的。当然每个宗教都反对自杀,据说自杀的灵魂连阎王也不要,因为在他的簿子上没有登记,时间还没到你就作了逃兵,不行的。既然地下不要,天上也不收,人间又回不来,所以据说是很可怜的,比一般作鬼的还惨,漂泊无依。
我们中国的文化《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重视此身。所以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是这个意思,街上正在建筑的高房子,墙边是不能走的。这就是中国儒家的戒,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一个道理。
爱惜你的身体就是孝顺父母,因为父母看到子女有病痛是会痛苦的。佛教大乘戒律也有这样的含义,如果随便把自己的肉体出一点血,等于犯了出佛身上血一样的重戒,因为此身就是佛身,算不定你明天悟道了,你就是佛的应化身了。对身体上作任何一点伤害,等于犯了大乘的杀戒。
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也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大乘菩萨戒,自杀是犯了重戒,等于杀了佛、菩萨、罗汉。你的肉体就是佛的肉体,算不准你明天悟道成佛,而出佛身血是入无间地狱的罪。残害自己身体,任意糟踢自己,浪费自己生命,都是犯菩萨戒的。

佛门里常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一个有福报的人,他无论身处哪里,哪里都是好风水;一个没有福报的人,他就是住在再好的风水宝地,也是一场徒劳。因为,福报不是求来的,更不是抢来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只有积攒了足够的善良与福德,好运才会常来光顾。
在佛家看来,有一种方式增福消业最快。这种方式就是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乃世间最大的福田,与其远行烧功利之香,不如在家好好侍奉父母。佛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善,不会大过于孝;最大的恶,不会大过于不孝。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他的心是不善的,和佛心是背道而驰的,故而拜再多的佛、烧再高的香,也难以得到加持。
在佛门里常说,人生是一个了缘的过程,所谓无缘不聚、无债不来,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因果。我们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父母和孩子的缘分要么是来还债的,要么是来要债的,相互拖欠,故而此生相遇,成为父母子女。佛说:若没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父母是三界内的最大胜福田。
所以,无论父母是否给过我们富余的生活,是否让我们吃穿不愁,我们都应该此生感恩父母,感恩父母辛苦把我们生下来,感恩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教导之恩。就如《三世因果》歌里写的那样,“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若是因果无感应,目连救母为何因”。
那有人就说了,我的父母从小没有给过我好的生活条件,让我吃了许多苦,也没有给过我幸福的童年,甚至常常对我暴力相向,我现在的成就也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与父母没什么关系。因此觉得父母未曾对自己有多大的恩,自己也就没有必要回报他们。这是大错特错的。
老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纵然父母言行有失,我们也不应该去责难他们,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已是对我们最大的恩。至于后己是享福还是受苦,难道不是自己的因缘果报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是。不论父母是对是错,我们都不应该心生厌弃,而是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孝心温暖他们。

Ⅳ 50岁的男人看什么书好

看动画片。。回往清新,单纯,天真,浪漫的世界里去。不要背负太重的事情了,轻松一下吧。。

Ⅳ 师兄你好!我今年50岁,年轻时堕过两次胎,现在很后悔,每天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因为时间有限

阿弥陀佛,师兄,年轻时堕过两次胎,现在很后悔,这说明您有所觉悟,后悔了就坚决彻底改正,现在最好是持戒念佛诵经,您现在吃素了吗,最好要吃素,佛教讲;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如救头燃,当勤精进,您已经50岁,该放下的要放下,不要忙其他事,《地藏经》每天念三分之一可以,最好是一次念完,因为您已经50岁了,《地藏经》里佛也要求我们要念佛,您做事时可以念佛。每天定个数,比如两万。三万。希望您精进修行,早日成佛。谢谢,阿弥陀佛。

Ⅵ 我才50岁,为什么我觉得我自已所有的一切都很失败,无能,

你这有点忧郁的症状吧?想开点,人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还有很多人并不如你!

Ⅶ 唐僧取经都取来了哪些佛经,请大师详细说一下.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京师西郊,道俗相迎者数十万,人群拥挤,甚至进不了城。当时唐太宗在洛阳,玄奘将带回的经像放在长安弘福寺,就去洛阳向太宗汇报。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见闻写出来,又劝他还俗从政,前一条玄奘答应了,后一条却难从命。玄奘要求译经,太宗安排他在弘福寺建立译场。玄奘回长安后,组织了一套包括证义、缀缉、录文、证梵、安字在内的翻译班子,同年五月就开译《大菩萨藏经》,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同年慈恩寺建成,寺内专设译经院,玄奘搬入此寺译经。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为了存放经卷,玄奘又要求在寺内另造一塔,即今大雁塔。自永徽至显庆之间,玄奘译出毗昙类经典,晚年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他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文,正因为这样,持《起信论》为非中国撰述的学者,以玄奘此译为论据。

麟德元年(664),玄奘因疾而在玉华宫逝去,临终前,命僧翻读所译经典名目,又嘱死后不要葬在宫、寺附近,寻个山中清净处埋掉。

玄奘回国后的近二十年内,共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另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等作品,一些表、启、书等则收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从玄奘泽籍来看其思想的组织,范围很广,但以瑜伽行派的思想为主。这一系的经典,玄奘译有“一本十支”中的“一本八支”,一本是《瑜伽师地论》(弥勒著),十支是《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此二为世亲著)、《显扬正教论》、《摄大乘论》(此二为无著撰)、《杂集论》(安慧集)、《辨中边论》(弥勒颂,世亲释)、《唯识二十论》(世亲著)、《唯识三十论》(世亲著)、《大庄严论》(弥勒颂,世亲释)和《分别瑜伽论》(弥勒著)。最后两论玄奘未译。《唯识三十论》在印度注释很多,著名者有十家(即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和智月),玄奘依窥基的建议,以护法一家为主,糅译十家,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最能代表玄奘的瑜伽学思想。又译有《解深密经》五卷(此经八品,正宗分之七品全部被《瑜伽师地论》引用)。

玄奘于瑜伽学的代表性观点是三性说和阿赖耶识缘起说。三性,亦称三自性,即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在真谛译作分别性、依他性和真实性)。遍计所执自性指“周遍计度”,即普遍地观察和度量,产生虚妄分别,执著虚妄的如梦似幻的现象为实有。依他起自性说明一切现象都依“他”而起,这个“他”,指各种条件,特别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此而知万法为“似有”。圆成实自性指圆满成就万法的真实性体,只要认识到万法依他而起,在此基础上远离遍计妄执,而能体认到圆成实性。

依他起自性中的“他”,归结为种子,这是玄奘所认为的世界的终极原因。种子必须具有产生结果的功能,其来源有二,一是先天具有的,二是新熏的。种子具有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和引自果六种特征。

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起万法,阿赖耶识通过末那识的中介,由六识直接变现外境。阿赖耶识即真谛所译的阿黎耶识,末那即真谛所译的阿陀耶识。

为了说明识体的作用,玄奘又介绍了护法的四分说,即每一识体都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层次。相分是识体的认识对象;见分是识体的自身的认识相分的能力;自证分是能够证知见分的认识能力的功能;证自证分是对自证分的再证知。阿敕耶识的最深层本质可以追溯到这个证自证分。

在修证方面,玄奘认为要通过转依才能得涅盘,得无上觉,转依就是转掉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转得依他起中的圆成实性。

在达到解脱的过程中,须历五个阶段,称唯识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

因明也是印度瑜伽学派的思想内容之一,陈那对之阐发尤多,他著有因明八论,其中的《因明正理门论》,玄奘于贞观二十三年(649)译出,陈那的弟子商羯罗主对此论之释,为此论入门阶梯而作的《因明入正理论》,玄奘则于贞观十九年(645)先行译出。古印度之因明,在其认识论部分立有现量、比量和圣教量,陈那废除了圣教量,留现、比二量,又对比量作进一步的分析。玄奘创造了一个“真唯识量”,是在戒日王为他举行的无遮大会上提出的。他采用宗、因、喻三支的逻辑方法,依照护法的唯识理论而说明境不离识的观点。

小乘经典的组织,玄奘译出一切有部的“一身六足”中的“一身五足”。一身是《发智论》(迦多衍尼子著),六足是《识身足论》(提婆设摩著)、《法蕴足论》(大目乾连著)、《品类足论》(世友著)、《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著)、《界身足论》(世友著)和《施设足论》(大迦多衍那著)。《施设足论》没有译出。又译有解释《发智论》的《大毗婆沙论》(题五百罗汉造)二百卷,译有《俱舍论》。

大乘经典的组织,除了译介瑜伽行派一系外,玄奘又译出般若部的《大般若经》,该经十六会,二百七十五分,作为全经主要部分的第一会就有七十九分共四百卷。经中有六会与过去所译的般若类经属同本异译,如第二会原有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合译的《放光般若》二十卷、竺法护译《光赞般若》二十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二十七卷;第四会原有东汉支谶《道行般若》十卷、三国之吴国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六卷、苻秦昙摩蜱和竺佛念合译《摩诃般若钞经》五卷、罗什译《小品般若经》十卷;第九会原有罗什《金刚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一卷。另外六、七、八三会也有旧译本。对于旧译,玄奘都加以重译或改译。

玄奘认为,“佛法大乘,般若为本”(《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所以他对这部经典的翻译尤为重视,而过去所译,都未窥其全貌。玄奘专门在僻静的玉华宫译此巨制,有人曾建议他依照罗什的做法,删繁就简,玄奘全依梵本,不作一点省略。自显庆五年(660)正月一日起译,至龙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日译完,这样六百卷的著作规模,使中土学人大吃一惊。

但玄奘更为流行的般若部经典译作则是集《大般若经》中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思想的各品而成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在译完般若部后,玄奘又想译宝积部的《大宝积经》,但只试译了几行,身体不行了。此经后由菩提流支译出。

玄奘还译出中观部经典《广百论本》,以瑜伽思想贯通中观学派。

玄奘还译出大乘戒律方面的经典《菩萨戒本》一卷,此卷是从《瑜伽师地论》中的《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录出,称为《瑜伽戒本》,可知玄奘对戒律的重视。

玄奘还译有密教类经,《不空羂索神咒心经》、《诸佛经陀罗尼经》、《六门陀罗尼经》等。

玄奘于净土则持弥勒净土信仰,愿生兜率天。他在国内时就有此信仰,到天竺后得知无著、世亲都持此愿,更加坚信。临终之前,他默念弥勒佛,并命旁边的人同称:南谟(现译南无)弥勒如来。据说他曾作《赞弥勒四礼文》,载《法苑珠林》卷十六。

Ⅷ 老人临死的时候放什么佛法心经

临死前佩戴大随求咒
造重罪也会去个好地方,以下是事例
《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大梵当知昔有比丘有少信心。于如来戒有所缺犯而行偷盗。现前僧物及常住僧物。四方僧物独将入已。而是比丘后遇重病受大苦恼。有一优婆塞婆罗门起大慈悲。书此神咒系病比丘颈下。系已应时一切病苦悉皆消灭。于后寿尽命终堕于阿鼻地狱。其比丘尸殡在塔中咒在尸上。其比丘塔今由现在满足城南。因此比丘暂入地狱。诸受罪者所有苦痛。悉得止息普得安乐。其地狱中所有火聚亦皆消灭。是时狱卒见是事已甚大惊怪。具以上事白阎罗王。时阎罗王告狱卒言。是大威德先身舍利。汝等可往满足城南看有何物。于是狱卒受教而去。于初夜分到彼塔所。见塔光明如大火聚。于其塔中见比丘尸。尸上有此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复有诸天围绕守护。于时狱卒见此咒力不可思议。遂号此塔名为随求即得。是时狱卒寻即回还。具所见事白阎罗王。其此比丘承此咒力罪障消除。即得生于三十三天。
《金刚顶瑜伽最胜秘密成佛随求即得神变加持成就陀罗尼仪轨》:昔摩竭陀国有一婆罗门。名俱博婆罗门。不见佛不闻法。不六婆罗蜜行。不四无量住。日日杀食猪羊熊鹿鹅鸭龟等类。各日日五十或一百生。二百五十年命过。即去人间到阎罗王宫。即阎罗王白帝释言。此罪人赐何地狱。罪轻重何。帝释告白。是人罪不可量。算数不可计。善金札无一善。恶铁札不可尽计。速阿鼻地狱可送遣。则狱卒请事投入。尔时地狱忽然为莲花池。弥满八功德水。其中在种种莲花。所谓青白红紫。而色胜诸莲。每其花上坐各罪人无诸之苦。则马头牛头阎罗王申云。此狱奇异。此罪人谬赐也。地狱变成净土。罪人不异佛。我见闻如是事者。尔时阎罗王往诣帝释宫。此俱博不罪人。神变如上说。帝释答云。二生之善无曾一尘许。不所知我。则诣佛界白释迦文佛言。俱博之善如何。神变如是。尔时佛告帝释言。俱博自生不作一善。唯可见人间之骸。帝释则来见人间葬所。俱博葬所西去一里有卒睹波。其中在此根本真言。朽卒睹波真言堕落地上。其文一字随风彼俱博系骸上。尔时帝释来。归奇异八地狱移每地狱如是遂成不受苦。尔时俱博并诸罪人皆共具三十二相圆满八十种好。一时莲花台藏世界成诸佛菩萨。上方世界之无垢佛是俱博也。
以上什么意思呢,以下是翻译
曾经有一个婆罗门名叫俱博,自出生起就不行一善,每天杀害50到100的生命,如猪羊鹿龟等来食啖,活了250岁才死,杀业恐怕是上百万的,死后堕落阿鼻地狱;才入地狱,忽然猛火全部熄灭,化成八功德池,清红白紫各类莲花充满其中,俱博婆罗门与诸罪人都坐在莲花上,所有痛苦全部停息。把大地狱一切苦难全部消灭。阎罗王大惊,启奏帝释天,帝释天也不能得知缘由,于是去问释迦佛。释迦牟尼佛告诉帝释天,让他去俱博的人间葬所观看。离埋葬俱博100里的地方有一座枯朽的佛塔,塔里安放着《大随求陀罗尼》根本真言(长咒),咒文里面有一个字随风飘落,飘到了俱博的身上。这时帝释天归来,看见八地狱全部被移除,俱博和众多罪人坐在莲花上,圆满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一同往生到莲花藏世界成为诸佛菩萨,上方世界的无垢佛,就是俱博婆罗门。

Ⅸ 佛经说现在处于减劫,现在平均寿命比佛在世时要少30岁.而唯物的观点是过去平均寿50岁,现在70岁

佛经说的是大循环,现世间只是小循环。平均年龄与战争、自然灾害有莫大关系。

Ⅹ 人是不是真的信命啊50岁以上的回答。

这个不能绝对的说,应该信还是不信,因为真正的命是谁也算不出来的。即使真的由命来决定,有些时候也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我们不必去拘泥于命运怎么安排,尽心尽力去努力做事,但努力了若是还不成功,也顺其自然,不去强求,做到问心无愧,随遇而安。都说五十知天命,只是说 世间有些事,经历多了,心态放开了,不去强求了,可能就是人们说的知天命了吧。

阅读全文

与50岁佛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辽宁2000年退休涨工资文件 浏览:393
2018洛阳企业退休金上调 浏览:158
儿子二十岁了对父母脾气大怎么办 浏览:960
孝顺感恩善良重要吗 浏览:211
女生家里老人得癌症了怎么安慰 浏览:430
老人机如何打开盖子 浏览:354
女处级干部退休年龄92 浏览:423
张家港重阳节习俗 浏览:17
无锡中桥周边有哪些养老院 浏览:582
重阳节登高活动主题题目 浏览:408
福州a3要去哪里体检 浏览:263
老年大学钢琴班汇演 浏览:865
长寿路200号电话 浏览:629
养老院都干什么活工作 浏览:866
甘肃直招士官院校学生体检在哪里 浏览:756
养老金能代领吗 浏览:649
检查老年大学工作开展情况 浏览:206
交了40年养老保险 浏览:693
小孩的父母很感谢他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972
怎么登录六十岁农村养老金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