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广西长征的故事
红军发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瑶寨见证民族团结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居有苗、瑶、侗、壮等民族。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后,就进入龙胜境内。红军来到这里之前,国民党散布了大量谣言,使各族群众对红军产生了许多误解。湘江战役还在进行时,红军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
红军进入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后,一方面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方面采取召集群众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热情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并始终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
在杨永明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这个县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见到了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两条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据这个县原党史办出版的《红军长征过龙胜》一书记载,当年红军长征路过龙胜时,红3军团4师首长在白面瑶寨旁的这块巨石下,会见了当地瑶族起义首领。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压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曾发动了一场起义,但很快就被国民党政府镇压了。躲藏在这块巨石下山洞中的几名瑶胞中,就有当时起义的首领。
红军首长向瑶胞们宣讲了我党的性质、任务及党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为鼓励他们继续革命,红军还送给了他们一些枪支和弹药,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两条红军标语。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将这块刻有红军标语的巨石“龙舌岩”称为“红军岩”。如今,70多年过去了,这两条标语仍然保护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瑶寨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上万游人到此参观旅游。
在龙坪侗寨指挥救火 侗族群众热情支持红军
平等乡是龙胜县侗族群众聚居的一个最大乡镇。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
在平等乡的龙坪侗寨,记者见到了仍然耸立在寨子中央的“红军楼”。这是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它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这座原名“杨氏鼓楼”、现叫“红军楼”的古老建筑,记载着一段红军救火保侗寨的佳话。
在红军进入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后,国民党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烧粮,借以散布“红军放火”的谣言,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朱德对此十分重视,向各军团首长发出命令:连日桂敌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军团驻地烧毁民房,企图疲劳及嫁祸我军,破坏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各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于到达宿营地后及离开宿营地前,严密巡查。如遇火警,务必设法扑灭,救济受难群众。纵火奸细,一经捕获,应即经群众大会公审后枪决。
在龙坪侗寨宿营的是红军主力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间木楼突然起火,火借风势,大半个侗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迅速来到寨子中央的“杨氏鼓楼”上,亲自指挥红军战士救火,同时命令红军保卫人员密查纵火特务。在红军战士和寨上群众的奋勇抢救下,大火很快扑灭,“杨氏鼓楼”及鼓楼东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来。
当晚,红军保卫人员抓获了几名国民党纵火特务。第二天,红军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公审纵火特务,揭露敌特的卑劣行径,宣传红军及我党的政策,并发放救济款接济受损失的群众。侗族群众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红军,认识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侗族群众开始积极帮助红军,当向导、做挑夫,许多青壮年还加入了红军。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也被称为“审敌堂”,现今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贰』 九十岁以上的老红军有谁
向自轩,湖南桑植人,土家族,1926年3月出生,1933年4月12日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确认的“最小(男性)红军”。按照中国人农历纪年习惯,2014年4月12日,向轩迎来了90岁生日
『叁』 红军长征途中他们和谁战斗
长征发生在1934年-1935年,抗日战争是1937年爆发,所以不跟日本鬼子打,37年之前只有东北有鬼子,长江以内南没有,只跟容国民党打。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互相之间勾心斗角,老蒋只不过在名义上是中国的领袖,对于很多省份都没法控制。1934年老蒋用自己的中央军对当时以瑞金为首都的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反围剿,由于各种原因红军丢掉了根据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所谓的长征,多次试图重新建立根据地,但都没有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各省军阀都害怕红军在自己的地盘建立根据地,所以集中精锐部队试图把红军赶走,比较典型的是桂系(广西)白崇禧,湘军(湖南)何建,贵军(贵州)王家烈,川军(四川)刘湘,滇军(云南)龙云。同时,跟红军作战的还有蒋介石中央军薛岳的嫡系部队,他们的任务是全歼彻底消灭红军,跟地方军阀的作战目的不大一样。所以红军一路到处作战,主要就是这些部队。
『肆』 2020年,83岁可能是红军吗
你好,红军是指1937以前参加革命的人。84岁的人是1936年出生,考虑他的年龄,他应该不可能是红军。
『伍』 谁是红军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老兵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徐特立竟然义无反顾的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向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进发,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师秋朗:他那时候已经57岁了,他很少骑牲口,配给他的马他都是给病号,或者体弱的,或者女同志骑,他都是走。
凤凰卫视11月27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徐特立(1877—1968)
18岁开始教书
28岁开始创办多所小学
51岁加入共产党
57岁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
63岁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
曾子墨:1937年1月,毛泽东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指出,要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当中党内年龄最大的,从雪山草地跋涉走过来的徐特立老人,破例在延安搞一次祝寿活动。毛泽东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共产党内的一致拥护和支持。在全党范围内公开为一个人祝寿,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徐特立赢得了全体共产党人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的真实想法又是怎样的呢?
解说:就在徐特立2月1日60岁生日的前两天,也就是1937年1月30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正在陕北保安的徐特立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师秋朗(86岁延安自然科学院学员):朱总司令有句话嘛,叫他当今一圣人,或者叫现代圣人,他是圣人啊,那孔子是过去的圣人,徐老是现在的圣人,所以他受人尊敬,他比其他老的更受人尊敬。
解说: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徐特立竟然义无反顾的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向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进发,成为红军队伍中的龄最大的长征老兵。
师秋朗:他那时候已经57岁了,他很少骑牲口,配给他的马他都是给病号,或者体弱的,或者女同志骑,他都是走。
解说:据徐特立后来回忆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骑马的时候大约有二三千里,而且从不给其他人造成负担,在战士的眼中,徐特立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在身体力行的时候,他经常身背手拉一些红军小战士,一次次把地他们从死神手中拯救回来。
谢绍明(85岁,延安自然科学院学员谢子长之子):他就讲他们在长征路上,怎么走啊,怎么苦啊,怎么互相帮助啊,有些小孩,也有小的呀,长征也有些红小鬼,也有十一二三岁的,他说掉队了,我们得拉上,我还得背他呢,徐老给我说,我一边拄着棍我还得背着他要走呢,他说你们现在不就是娃娃么,他就说你们现在娃娃,我们都是年纪大的大人。
解说:1934年12月初,准备抢渡广西全州境内湘江的中央红军,与围歼的国民党军队苦战数日,最终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伤亡巨大,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戴永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血战湘江的时候,大家情绪很低落,击退了敌人以后,那个军队死伤惨重,可是老头就从山坡上跑到高处,振臂高呼,许多想掉队的年轻人,红军战士,看到徐老头那个样子,也就站起来跑了。
『陆』 中央红军过广西为什么觉得桂军难以对付
一、广西是直到明朝末年还是十省重犯的流放地,文人,罪犯都被迫在此地流放,对当地有一些影响,加上环境恶劣,“民气强梁”,广西人是移民类型,北方基因和本地基因的结合使广西人在环境适应性上是相对强的;
二、广西是山地丘陵地理,兵势如水的战争定律在特殊的地域发挥着普遍的作用;邻近的广东和越南在历史上对广西军事的发展提供了来自海外的理念和资金支持;
三、广西民族团结,融合彻底。古代流放文人武将的后人只视自己为中国人,而少数民族更是以中华民族为傲,直到今天,广西绝对是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稳定、最拥护大一统的省份!
四、桂系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军全国,取代蒋,这是桂系跟其他满足于当土皇帝的地方军阀的最大区别;所以桂系全力建设广西模范省,目的在于日后建立模范之中国。(可惜最终没有成功,但广西人比起其他那些见风使舵的家伙来说,要有骨气的多!!)
五、中央军的军官多数是军校出身,他们摆架子,打仗怕死,在士兵中没有威信。广西军就不同,他们的军官都是从士兵升到班长,再经过教导队训练或者进入黄埔军校广西分校读书,然后当排长、连长,所以他们官兵关系好,战斗力强。
『柒』 90岁老人会是红军吗
2017年90岁,那么出生是在1927年,红军在1937年被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所以一般来说,应该不是红军(毕竟不到10岁就参军,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95岁以上,那么可能性会大一些。
『捌』 广西开国将军有哪些
1、黄惠良
黄惠良(1912-1975),壮族,广西平治县(今属平果县)人。1927年在果德(今属平果)参加农民赤卫军。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115师团组织股长、旅组织科长、团政治部主任、旅政治部主任、团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师政委等。建国后,任东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委、辽宁省军区副政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5年在南宁市病逝。
2、李天佑
李天佑上将和韦国清等广西将军一样,参加了百色起义。他1914年生于广西临桂六塘圩高坡寨,1928年加入了北伐军,次年参加了百色起义。他15当连长,20岁当师长,是王牌军38军首任军长!堪称传奇。
四野所属部队有18个军,其中第38军、40军、41军、54军,被称为王牌军。38军由东北野战军1纵改编而成,被誉为“万岁军”。朝鲜战场38军攻克德川,俘敌2000多人。而后,直插三所里,围歼美军“开国元勋”第2师。
在解放战争时期三战四平和四战四平战斗中,李天佑正是这两场血战的指挥员。当时的国民党新一军在孙立人指挥下,攻破了四平,松花江,还丢了长春。第4次进攻四平,是李天佑的第一纵队,半小时就率领部队攻进了城内,全歼国民党19万守敌。
1948年11月1日,东北野战军改名为第四野战军,李天佑率领的第一纵队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李天佑成为38军首任军长。
经历抗美援朝后,1955年授衔38军梁必业和梁兴初同授中将,李天佑是上将先后在广西军区、广州军区和总参谋部任职。
3、韦杰
韦杰(1914年3月29日—1987年2月3日),广西省东兰县人。壮族。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优秀的军事指导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4、冼恒汉
冼恒汉(1911-1991),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人。壮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文革”中,主政甘肃省,搞派性斗争,对甘肃的混乱局面负有责任,一九七七年被免职,隔离审查,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他在对原甘肃省委书记张仲良在大跃进时期所犯错误的平反持否定意见。
5、莫文骅
莫文骅(1910-2000),原名莫万,字六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韦杰
网络-冼恒汉
网络-莫文骅
『玖』 广西壮族解放军将军
韦国清、李天佑等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少广西籍革命志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最早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衔的广西籍将军有:
韦国清(1913~1989),东兰人,上将。
李天佑(1914~1970),临桂人,上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二次至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率部担任军团前卫,在广西灌阳县新圩阻击敌军两个师,激战3昼夜,掩护中央机关纵队横渡湘江。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平型关战斗,参与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等。解放战争期间,组织与指挥部队参加三下江南、战四平、夺取新老开原等战役、战斗。率部参加辽沈、平津以及解放华北、华中、华南等战役。解放后,任广西军区司令员,负责组织指挥广西剿匪作战。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
莫文骅(1910~2000),南宁人,中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二次至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与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期间,在辽沈战役中,率部参加塔山阻击战,取得阻敌11个师的重大胜利。率部参加平津、衡宝和解放广西战役,参加领导广西剿匪作战。解放后,任福州军区副政委、装甲兵政委等职。
冼恒汉(1911~1991),田阳人,中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湘赣、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率部参加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以后的反“围剿”作战。长征期间,率部担任红二军团前卫,抗击国民党军无数次围追堵截。抗日战争期间,率部参加晋西北和冀中地区反“扫荡”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等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奉命开赴延安,参与保卫党中央,转战陕北。参加宜川、荔北和扶眉、兰州等战役。解放后,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等职。
韦杰(1914~1987),东兰人,中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二次至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长征期间,任军团侦察连连长,二渡赤水,先敌抢占娄山关,为夺取桐遵战役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随后率部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为大部队顺利渡江开辟通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安阳和上党、平汉、陇海战役,挺进大别山,解放定陶、太原等战役。率军参加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等。解放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军军长,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回国后,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覃健(1911~1959),东兰人,中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二次至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率部参加漳南和盐城、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解放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参谋长,参与指挥长津湖战役等。回国后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黄新友(1909~1985),百色人,少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三至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和林南、道清、安阳战役,以及豫西伏牛山东鹿战役和平汉路破击战等。解放后,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韦祖珍(1912~1982),东兰人,少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三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率部参加辽沈、天津、渡江、衡宝、解放广西等战役和广西剿匪。解放后,任广州军区政委兼广西军区第二政委,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
吴西(1903~1948),扶绥人,少将。1930年参加龙州起义和中国红军第八军。参加第四、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和冀中平原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进军大西南,解放成都战役,同时负责对国民党起义、投降、被俘军官教育改造工作。解放后,任海军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卢绍武(1906~1978),武鸣人,少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三至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在冀鲁豫边区参加创建和保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平汉、解放广西战役和广西剿匪。解放后,任广西军区司令员、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黄一平(1903~1980),贺州人,少将。1925年,中共广东区委委派为农运特派员,回广西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带领农军在桂平、武宣、平南等地区坚持武装斗争。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抗日战争期间,率部转战津浦路东、路西,参加黄桥决战。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围攻长春、辽西会战,平津、渡江战役和解放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战役。解放后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覃士冕(1914~1981),东兰人,少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三次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平型关战斗和开辟鲁南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为保卫临沂,指挥一个旅阻击国民党一个师和快速纵队的进攻,连战20余日,以少胜多。解放后,任广西军区第二政委、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欧致富(1915~1999),田阳人,少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二至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进军晋东南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参加晋东南粉碎日伪军“九路围攻”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期间,率部参加辽沈、平津、湘赣等战役。解放后,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姜茂生(1911~1985),凤山人,少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二、第三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红军长征北上后,在闽西南敌后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转战闽西、苏浙皖地区。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苏中“七战七捷”、鲁南战役和淮杞、济南、淮海战役。解放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覃国翰(1912~1997),大化人,少将。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和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间,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和开辟平北抗日游击区等。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古北口阻击战,晋北、大同、察绥等战役。解放后,任广西军区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黄惠良(1912~1975),田东人,少将。1930年参加中国红军第七军。参加第三次至第五次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平型关战斗、晋东南粉碎日伪军“九路围攻”的战斗,以及百团大战,挺进东北等。解放后,任辽宁省军区副政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拾』 广西在长征时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
是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10)红军广西90岁扩展阅读:
湘江战役的背景: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进抵湘桂边界。这时,蒋介石企图依托湘江天然屏障,构筑第四道封锁线,包围中央红军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形成一个“口袋阵”。
他封何键为“追剿”总司令,并提出让何键同薛岳和周浑元会合,将被追入广西的中央红军压缩到湘江以东、龙虎关以北的全县(今全州)、灌阳、兴安三县范围东西不足60公里、南北不到100公里的三角地域。
同时,蒋介石要求广西和广东军阀(他们还有30多个团)协助拦截中央红军,再扎紧口袋,迫使中央红军进行决战,依仗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在中央红军硬闯湘江这道“血网”时将其全部歼灭。
这是蒋介石的一箭双雕之计。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那么两广的地方军阀在同中央红军交战中会受到严重削弱,从而给蒋介石提供一个吞并他们的良机。
踏上征途的中央红军,已无法隐蔽自己,不得不勇往直前跨过湘江。过了江就必须按预定目标挥师北上,同在湘西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蒋介石一看地图就可以知道中央红军的路线,就是两个月以前红六军团经这里同贺龙会合的路线。为此,蒋介石调兵遣将30万,参与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长征的悲壮史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湘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