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人口老龄化数据
你的数据得从人口统计年鉴里一年一年扣,没有直接的历年数据。特别是2000年以前,数据非常难找。给你一个1998年至2007年的。注意是65岁以上,65岁才是我国分老年人口和非老龄人口的分水岭。
中国历年总人口统计(1978-2007)
单位:万人.%
年份 总人口 农村贫困人口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城镇 乡村
1978 96526 17245 79014 25000
1979 97542 18495 79047
1980 98705 19140 79565
1981 100072 20171 79901
1982 101654 21480 80174 4.9
1983 103008 22274 80734
1984 104357 24017 80340 12800
1985 105851 25094 80757 12500
1986 107507 26366 81141 13100
1987 109300 27674 81626 12200 5.0
1988 111026 28661 82365 9600
1989 112704 29540 83164 10200
1990 114333 30191 84142 8500 5.6
1991 115823 30543 85280
1992 117171 32372 84799 8000
1993 118517 33351 85166
1994 119850 34301 85549 7000
1995 121121 35174 85947 6540 6.4
1996 122389 35950 86439
1997 123626 36989 86637 4962 6.7
1998 124810 37942 86868 4210 8375 6.9
1999 125909 38892 87017 3412 8687
2000 126583 45844 80739 3209 8811 7.0
2001 127627 48064 79563 2927 9062 7.1
2002 128453 50212 78241 2820 9377 7.3
2003 129227 52376 76851 2900 9692 7.5
2004 129988 54283 75705 2610 9857 7.6
2005 130756 56212 74544 2365 10055 7.7
2006 131448 57706 73742 2148 10419 7.9 14901 11.3
2007 132129 59379 72750 1479 10636 8.1 15340 11.6
注:本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摘编自《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8》
这样看比较难复制,你直接弄到excel里再分列就行。
⑵ 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多少亿
2020年我国总人口预计达14.2亿人。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17.94下降到113.51,201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75亿人。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明确,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2亿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6‰左右,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2以下。
2020年,出生政策符合率和出生人口信息准确率都将升至90%;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流动人口目标人群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升至90%。
我国还将加强出生人口监测,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协调制定和完善鼓励按政策生育的经济社会政策。
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在社会保障、集体收益分配、就业创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2)中国2050岁人口数量扩展阅读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说,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数量仍然充裕。2015年,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10.03亿,是欧美发达国家总和的两倍。
2030年、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还分别有9.58亿、8.27亿。目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1/8,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很大。一直到2030年,我国的总抚养比低于50%,我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
专家认为,人口数量应转化为教育、人才、健康红利,才是真正的人口红利,推动劳动生产率增长。
国务院参事马力提出,我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必须以劳动力素质替代劳动力数量,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建议长期加大人力资本、创新投资,实施终身教育,要求30岁以上劳动力具备一门技能。
⑶ 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亿是什么情况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接近2.4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有专家认为,认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康养产业的进步有十分巨大的潜在推动力。从需求角度来说,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旺盛,但是房价高、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变差的城市环境并不适合养老;从供给角度来说,乡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逐步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在提高,此外乡村的资源环境好,对老年人有着天然吸引力。
⑷ 在2050年中国会有多少人
2050年中国人口预测:11亿六千九百万
说明:
1、数据来源包括:统计年鉴上的总人口数、专出生率、属生育率,2000年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死亡率,历年小学招生人数(倒推出生人口数)等。
2、以2009年为基期。09年的分性别和年龄的人口结构数据综合了以上各项数据进行推测。
3、生育率参考了2003-2008年抽样调查的各年龄段生育率,并略作调整(将总和生育率调整到1.5)。
4、死亡率直接使用了2000年人口普查死亡率(因为正常情况下各年龄段的死亡率基本上是固定的,变化非常缓慢)。
5、抚养比的计算过程中,把0-14岁调整到了0-19岁,这样相对更符合国情。
⑸ 据说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1/3,未来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近日,中国新闻网出了篇稿子,标题就是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1/3。不少人吃惊于这么庞大的数字,也让很多人疑惑,如果按照这样一个趋向走下去,那么未来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有专家断言,在2050年时,国家的人口可能会锐减到13亿,但是社会的劳动力应该还是在半数以上。人口老龄化其实并不可怕,大家可以通过培育新生代来缓冲这种老龄化。但是说到底,谈起2050年的变化,国家其实比我们更加操心于人口方面的问题,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要跟着国家对于人口的计划走,就一定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了。
⑹ 中国50年以后大约有多少人口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我国
人口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
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当前我国人口形势仍存在新一轮
出生高峰、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老龄化等热点问题。山东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吕荣
侃教授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
——我国现代人口转变尚未完成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完成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
然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转变。但吕荣侃认为,我国确实已经在
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了人口转变,但还不能认为这一过程已经完成。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比较特殊: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自发的。由于发达国家
原来人口增长速度并不太高,惯性影响也不大,因此当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
下,人口转变就趋于完成。而我国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国家计
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控制下,实现人口转变的。因此任何政策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
生育水平的反弹和逆转。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很高,即使生育水平降低了,但惯性
增长的周期还很长,要达到人口零增长,还要几十年的转变。
因此中国人口转变并没有完成,是否完成有两个标志:一是经济社会标志,在
经济社会转型基本完成、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时候,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已经建立了人口转变的坚实物质基础,生育水平已经没有逆转的可能。二是人口本
身的标志,生育水平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人口达到稳定的零增长。
按照这种标志,中国完成人口转变的时间约为2045年前后。这个过程要完
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提是保持低生育水平的稳定,绝不可以有任何的麻痹和松
懈。
——如何应对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
近两年,全国很多地区陆续进入建国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应对这次高峰已
经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是前三次高峰的延续。第一
次发生在1950年到1957年,平均出生率在30‰以上,总和生育率最高时
达到6.378;第二次高峰是1962年到1970年,平均出生率达35.7
2‰,总和生育率为5.7;第三次1985到1990年,这次是在计划生育政
策实施后出现的。
第四次出生高峰是第三次高峰的延续表现,因为第三次高峰时出生的孩子现在
陆续进入婚育期,育龄妇女突然连年增加,导致了即使生育水平不提高、出生率也
会提高的局面。这是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是客观规律。加上我国200
3年改变了婚姻登记办法,使本来就增加了的育龄妇女又有所增加。以山东为例,
2003年登记结婚比2002年增加了14.2万对,2004年又比2003
年增加了9.33万对。同时晚婚率大幅降低,从98%以上降低到70%左右。
据统计,山东省2004年人口出生率已经上升到12.5‰,比2003年上升
了1.08个千分点。使第四次出生高峰提前到来,大约将持续到2015年结束。
这一预测的前提是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5以下。因此,应对出生高峰的基本方针
就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出生性别比失衡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世界上一般认为,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为103~107。我国出生性别比
异常是从1984年开始,而且日趋严重。如果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必将造成严重
的婚姻挤压现象,在夫妻婚龄差超过社会文化许可的范围时,可能导致两性伦理的
崩塌。如婚配失当、婚外恋、性行为混乱、离婚率上升、买卖婚姻、拐卖妇女等社
会问题,威胁社会安定。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B超仪器监测
胎儿性别的迅速普及,出现了人工选择胎儿性别的现象。加上重男轻女观念在农村
根深蒂固,农业生产方式对男劳动力的需求、对养老的需求形成了男孩偏好,形成
了性别歧视的意识形态,从而造成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的问题。
除了严禁人工选择胎儿性别的行为、加强对B超检查的监控外,从根本上说,
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保
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改变男孩偏好的意识。
——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
吕荣侃介绍,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65岁以上者)在总人口中的比
重日益增长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使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人口老龄
化是社会进步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表现,所以,最早出现这一问题的是欧洲,目前
最严重的也是欧洲。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欧洲国家不同,是与计划生育政策“一卵双生”的。
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却有着惊人的速度,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洲发达国
家上百年的历程。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可能达到2
0%,绝对数将达到3亿。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的,是典型
的“未富先老”,因而老年保障问题将十分突出。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某
些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本来农村的出生率要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要低一些,
速度也要慢一些。但实际上,有的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当高,因为青壮年大量外
出打工,造成了大量“留守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年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加快发展老龄产业,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显得更为迫切。
⑺ 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超1/3,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这是由于在计划生育下的问题,寿命的延长,医疗技术的提高,生育率的降低。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的增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降低的结果,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了低年龄组人口数量的减少,死亡率的下降则导致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从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形成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生育高峰连续推动。人口惯性是人口自身发展的规律,现有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在1949年至1958年、1962年至1976年、1986年至1990年,出现过三次生育高峰,这会在21世纪上半叶演化为三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
除以上直接因素外,一些间接因素也推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例如,城镇化快速发展,通过提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降低生育率水平间接推动人口老龄化进程等。
⑻ 2040年中国人口能有多少人
“十三五”时期出生人口有所增多,“十四五”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回老龄化带来的死答亡率上升影响,人口增长势能减弱。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
从人口总量看,《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总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并稳定在适度水平,2020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2亿人左右,2030年达到14.5亿人左右。
(8)中国2050岁人口数量扩展阅读
“十三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稳增长,2021—2030年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加。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到2030年降至17%左右。
另外,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波动将下降,劳动力老化程度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三五”后期出现短暂小幅回升后,2021—2030年间将以较快速度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