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长寿老人 > 长寿姜子牙

长寿姜子牙

发布时间:2020-12-31 21:00:36

1.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身世: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

139岁。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

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但72岁那年姜子牙被文王请出山,帮助周室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1)长寿姜子牙扩展阅读: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政治、军事家,被誉为兵家之祖,他所著的《六韬》,又称为《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

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军事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由于姜子牙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此后姜子牙一直受历代统治者的崇尚,被誉为武圣。

739年唐玄宗下诏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朝时姜子牙所著的《六韬》被列入武经七书,他本人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在武庙中,更是以姜子牙为首。

在元明时期,姜子牙逐渐被神化,明代万历年间,道士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在民间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姜子牙

2. 姜子牙为什么长寿

首先,姜子牙长寿是个相对问题。那时的人普遍短命,活到50就该谢天谢地了,相比之下姜子牙的长寿自然显得不可思议;其次人家也是对养生有一定经验的,活个百十来岁实属正常。

3. 姜太公几岁出山的历史记载他寿至139岁,真有这么长寿的人但是在那个时代,要活到100岁是不可能的

1、姜子牙83岁出山。
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也尊称他为「尚父」。 姜太公姜子牙是东海上(现今河南许昌,另一说法是安徽临泉姜寨)人士。在商朝时当过小官,商末民不聊生,纣王暴政年年,姜子牙辞官离开商都朝歌,隐居於蟠溪峡。并在磁泉边以长杆、短线、直勾、背身而钓的奇妙方式去钓鱼。静待多年,最後感动了求贤心切的周文王,姜子牙隐居10年,当他83岁时,周文王再度到访,在文王诚意请求下,姜子牙被拜为司马,辅佐文王。因为周文王曾对姜子牙说:「您真是我的太公呀!」,故後人尊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太公望 姜子牙老年得志,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练武、励精图治,并策划推翻商纣的暴政。卒之在公元前1066年率兵三万,大败商军於牧野,为武王奠定周朝。因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分封於齐(现今山东),是齐国的始祖。諡号为齐太公。

2、《史记》记载,姜子牙(前1156年—前1017年),寿139岁。

3、分析
1)从史书看是真的。我们后人有怀疑很正常。
2)需要考虑到:
古代气候稳定
空气质量超高
无尾气排放
植被茂盛
食物无污染
作物无化肥无农药更胜今日有机食品
没有亚健康状态
无香烟
只能酿低度酒且无勾兑....
种种条件都适合长寿。
按现代医学理论,人是可以活到150-160岁的,姜子牙精擅养生,在当时的环境活到139岁虽然另人惊叹,但并不违背常识。

4. 姜子牙和张三丰摆在一块儿对比,谁才是“最佳长寿老人”

如果从给出的历史资料来看的话,是张三丰活得更久一点,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长寿老人”,毕竟,张三丰活了二百多岁,而姜子牙活了一百三十多岁,这么看的话,张三丰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只不过,张三丰这个岁数,民间一直还有异议,还不能完全相信,而姜子牙这个已经被考证,是史实。


姜子牙也是不容易,一辈子劳心劳力的,还能有这么大的岁数。姜子牙可是大器晚成的优秀代表,古人能坚持到七十岁以上的本就不多,结果人家姜子牙七十多岁才C位出道,出道以后就跟着周朝大杀四方,成为君主的智囊团首席,后来更是有了自己的封地,所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5. 真相,姜子牙活了139岁是真的吗

太公是殷周交替时的一个关键人物。以往,有关他的享年,从十岁到一百三四十岁⑴,什么说法都有。究其原因,除了文献记载的有限,更重要的还是缺少一个可资参照的年表。另外,有关周文王等人的年龄问题,也有类似的情况,且与太公享年的研究有着密切的。现在好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找回了一个“失落的年表”⑵,我们正可据以进行新的探索。同时,由于我们的研究,只能算作断代工程的“拾余”,所以,也可从一个侧面对“新年表”的正确性和适用程度,起到一定的检验作用。 一、太公享年的大体范围 春秋以前的史料,如《尚书》、《易经》、《诗经》、甲骨文、金文等,没有明确涉及太公年龄的内容。战国至两汉的著述,多把初见周文王时的姜太公,说成是一位老者,尽管在形容老的程度上各有不同。如《荀子》和《韩诗外传》里就说:初见文王时的太公是“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浑然而齿堕矣。”《尉缭子》里说:“太公望”年过七十“及遇文王”。《孟子》说:太公和叔齐“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楚辞》说:“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史记》说:“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淮南子》说:“吕尚使老者奋,项托使婴儿衿。以类相慕。”《说苑》里有太公望“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等等。 然而,近日见到网上有一篇名为《姜太公之高寿》的文章(见新乡历史文化专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见,文中说: 顾颉刚先生的《太公望年寿》认为,古文献中记载的姜太公年寿数,都是战国时代齐国游士的妄谈。“太公”原意为“老太爷”,但后人误以为太公是长寿之意,正好像彭祖名字中有“祖”,老子姓名中有“老”,就误以为彭祖、老子是年逾八百岁(似应为八十岁)的老人。而且从《诗经·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原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搏击的迅勇情况看,九十岁的老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顾颉刚推测,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终于八十岁左右。 我们认为,要想深入研究太公的具体享年,首先也需要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并且觉得,说“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终于八十岁左右”,是很难让人信从的,明显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四点: 首先,说太公高寿“都是战国时代齐国游士的妄谈”不妥。正如我们前面所举,荀子、尉缭子、孟子和屈原,都是战国时人,又都说过太公高寿,但却无一人是“齐国游士”者。 其次,仅据《诗经·大雅·大明》里的诗句“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描写,就认为“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显然是想象的成分过多了。历史上老当益壮征战沙场的人不胜枚举。况且,“鹰扬”一词,恐怕关键还要落实在一个“率”字上;太公本人,未必一定是要“身先戟斧”的。 第三,说“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实际上也就是说,姜太公在遇文王之时是二十岁左右。这不但和其它典籍不能相容,也不合情理。比如,太公的阅历和韬略从何而来?“吕牙在殷”和“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⑶该怎么解释?尤其是太公的女儿邑姜为“周王妃”(详后),也都没了着落。 第四,《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比起荀子、屈原等人的说法还要长些,当另有所据,比如齐国的“史记”--《齐乘》之类。因为,司马迁是没有可能看到《汲冢书·竹书纪年》里所说,齐太公卒于周康王六年的。 总之,把“渭水垂钓”⑷时得遇周文王的姜太公定位成一位老者,并把他的享年初步定位于百年以上,无论是从情理上推想,还是从史料上参照,都要更妥当些。 二、关于文王的在位时限 为了进一步研究姜太公的享年,需要先确定一个“参照系”,就是周文王的在位时间。因为,就目前所知,惟独周文王的在位状况,与姜太公的生平有比较明确的“系年”关系。 有关周文王的在位情况,《尚书·无逸》说:“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吕氏春秋·制乐》说:“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后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这是说执政时间长短的。《古本竹书纪年》说:文丁(即殷纣王的祖父)十一年“王杀季历(文王的父亲)”,这是和文王即位有关的记载。有了这两项史料,再参照“断代工程”的新年表--文丁在位为十一年,即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其子帝乙(即帝纣的父亲)即位,我们就可以把文王的在位期限,也定在公元前--年了。另外,对于文王的卒年,也可以直接采用倪德卫先生的研究成果。倪先生依据《逸周书第二十三小开解》、刘歆《世经》等当中的有关天象,所得研究结论也说:“文王五十年,是公元前年。”⑸ 把文王在位的第五十年定于公元前年,可使许多事件获得明确而合理的解释。首先是文王改元的时间。以往,有关牧野大战之“十一年”(或十三年),是文王十一年,还是武王即位后改元的十一年,一直悬而未决。现在,把文王终年定位于公元前年,就等于排除了武王即位改元“十一年”的可能性。因为,从公元前文王即位到公元前武王克商,中间也就五十五年,是容不下文王执政五十年再加上武王改元“十一年”,共六十一年的。 四、太公享年考略 要想确定姜太公的享年,我们以为须待讨论的关键问题,实际上主要是三个:一是太公前往西歧投靠文王时的那一年,年龄是多大?二是那一年是公元前的哪一年?三是太公卒于何年?先谈第一个问题,《荀子·君道篇》里说: 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哉!以为亲邪?则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为故耶?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好丽耶?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浑然而齿堕矣。 接下来,在《韩诗外传》里,亦有“以为娇好耶,则太公年七十二,浑然齿堕矣”等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不同的仅是把“州人”改成了“舟人”。再稍晚,《史记滑稽列传》里,也有类似的说法: 《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 由三宗史料可以看到,在荀况、韩婴和司马迁的心目中,太公见文王时的年龄,都是七十二岁。尤其是荀况,虽为赵人,但曾三作“稷下领袖”,其言必定源自齐人或齐典。那么,这一“认定”,能和其它有关的典籍相容吗?我们说,可以的。比如,《说苑》里有“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⑻的话。《说苑尊贤》里有:“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朝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这里“年七十钓于渭渚”、“年七十而相周”中的七十,因系整数,故可视其为约数。又如《尉缭子·武议篇》里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食盟津,过七十余而主不听,人人谓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非‘武议’安能此合也?”这里所说的“过七十余而主不听”后“及遇文王”,也是支持太靠文王时是七十二岁的。当然,不同的说法也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太公八十而遇文王”,我们以为这种说法比较晚近,其中多有文学夸张的性质。如李白的《梁甫吟》里,就有“君不见朝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的句子,有论者也把其当着史料信从⑼,或是把“姜太公时年八十有三”当作史料应用⑽,就不足取了。二是有人主张“‘七十’、‘七十二’、‘七十余’均非具体数字,乃我国古代表示‘至大无极’的一种神秘数字”⑾。落实到年龄上,如前所述,认为是古人用以表示年长的意思,并不能代表姜太公的年龄,太公当时的年龄应更小许多。我们以为,把七十二岁减少十岁,或者二三十岁,也许并不影响太公老骥伏枥的形象,甚至从生理上说,还更加合乎常情,比如牧野大战之时他可以更年轻些。然而,仅凭想象得到一个数字,既无新发现的史料支持,又和现有文献记载相抵触,恐怕也是不足取的。 第二,是太靠文王的具体年分。据前面“文王在位时间”的讨论可知,机动的范围并不大,也就是文王被从羑里放归到其卒年,即公元前--共七个年头的初年或次年。因为,即使排除神话性质的“同梦说”⑿不论,参照《尚书大传》的“羑里营救说”、《楚辞·天问》的“屠偶识说”以及《鬼谷子·忤合第六》的“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等史料,都不难想象得到,太公和文王的相识,并非始于渭水之阳的鱼钓。《太公六韬》和《史记周本纪》里说的,太公和文王的初遇,是因文王做了一个梦,又经卜师占卜,结果果然在荒山野岸遇到了“坐茅以渔”的太公,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信从的。比较之下,还是宁可相信《史记齐太公世家》里的话: 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周西伯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须密、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另外,在《说苑·指武》篇里,还有细节的记载:“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密须氏疑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讨论到此,初步的结论已经有了:即太靠文王之年,最大的可能应是文王从羑里回归的初年,即公元前年。这年他是72岁;72加上,姜太公应生于公元前的年。 第三,是太公的卒年,相关的史料主要也是两种。一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一是《古本竹书纪年》记有“周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今本竹书纪年》记有“周康王六年,齐太公薨”。不难看到,司马迁的说法是“盖”字当头,无从追索;而《竹书纪年》的记载却是定位明确,毫不含糊。问题是,《竹书纪年》的这一记载,可信程度又如何呢?须得作进一步的考证。 众所周知,出土于西晋汲郡(今卫辉)古冢的《竹书纪年》,宋代时已经亡佚。今天所流行的本子,无论是“今本”还是“古本”,都是后人依据西晋以后的各种史籍汇集而成,难免真伪互见,参差不齐。不过,所幸的是,有关太公卒年的记载,却是实证仍在,而且来路明确的。所谓实证,就是著名的“齐太公吕望表”碑文,碑文中有:“(晋)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冢而得竹策之书,藏书之年,当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其《纪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参考年数,盖寿百一十余岁。”文中的“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正是今、古二本汇集之源。原碑虽已丢失,但“下真迹一等”的拓片,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所谓来路明确,又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该碑的落款清晰--“太康十年三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造”。太康十年是公元年,距汲冢被盗的太康二年(一说太康元年或咸宁五年),中间只有八年。另据《晋书》束皙、荀勖、卫恒等人的列传,《汲冢书》原为“蝌蚪文”竹简,随即被转运收藏到了朝廷秘府,翻译过程有相当的时间。立碑人卢无忌,应是在京都洛阳的秘府,亲自目验了那支(或为两支)“四十字”⒀的牍简。碑文中有“太公之裔孙范阳卢无忌,自太子洗马来为汲令”的文字,可为佐证。二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为公元前年,“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是在公元前年,也就是说,《汲冢书》确是在地下埋了近六百年的战国真迹;周“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至少确是战国时期,约略与荀子同时的魏国人的看法。 查核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年,太公的享年应为公元前年--年,即岁。它和“齐太公吕望表”中所说的,“盖寿百一十余岁”也是相应而不悖的。此外,还可以参照《吕氏家谱》、太公故里(今卫辉太公泉镇)人对始祖太公的祭祀,续加说明:太公的诞辰是农历八月初三,冥诞是农历十月二十。一生经历了商武乙、文丁、帝乙,帝纣和周武王、成王、康王等七代王朝,服务了包括殷帝乙、纣王和周文王在内的五位帝君。可以说,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6.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

姜子牙究竟活了多达年岁,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回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答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的生卒年大致为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即113岁。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说法。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姜太公历经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在那个医疗不发达的古代,能有如此高寿,简直堪比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彭祖了,彭祖除了长寿就没别的本事了,姜太公可是干了很多大事的,他一生的成就不可谓不辉煌,虽然他的前半生郁郁不得志,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姜太公在他八十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他这种耐得住寂寞的淡定和坚韧品质,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7. 姜太公长寿吗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记载】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姜太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高寿的人,姜太公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当时周朝规定,姜太公五世之内皆返周而葬,五世之后才能葬于齐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时他在道教和民间的地位也较高。他出身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姜子牙生于宛西(今日的河南南阳西部一带),自幼聪慧。据说,他还能预测世界上将要发生的大事。

当时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纣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统治期间战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国各朝代都为他建立了神庙,而道家也传说他升天成仙了。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历史考证
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陵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离文王陵1公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姜太公祠内设有衣冠冢。

8. 历史上姜子牙,张三丰真的那么长寿

这只是传说。姜尚八十拜相基本是神话成份居多,张三丰寿200多岁,个人认为传说的成份居多。甚至说永乐年间张三丰已经成仙,会腾云驾雾,多半不可信。但是张三丰长寿是真实的,活到100开外也不是没可能。

9. 姜子牙活了139岁,他的长寿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姜子牙的长寿的秘诀就是小就修炼道教的内家修炼之法,还有他经常去钓鱼,附近的环境好,空气清新,从而养成他超然的性格。加上他长期吃鱼,鱼的营养价值高,所以他可以活到139岁是很正常的。

接着想说的是姜子牙在在钓鱼的过程中,除了磨练自己的毅力,关键还是锻炼了自己的耐性。让姜子牙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宠辱不惊,不会给外界影响到,干扰到。也可以快速看出事情的发展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就是古代的食物是纯天然的,一点污染都没有,不像我们现代,食品经常出事。加上鱼类的蛋白质非常高。可以从医学的角度上看,估计姜子牙活到150岁以上都是有可能的。

10. 姜子牙活了多少岁可靠吗

可靠的。

姜子牙遇见姬昌时已经七十几岁了,依然精神矍铄。

史料记载他生于公元前,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受封为齐王,这段史实是不能被篡改的,对于一个注重养生之道的人,又处于古代,可以说他的确让人惊讶。

(10)长寿姜子牙扩展阅读:

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

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东海上【史记.齐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

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阅读全文

与长寿姜子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年大学政治时亊教学工作总结 浏览:547
宜春和桂林哪个适合养老 浏览:593
湖北宜昌养老金 浏览:899
如何攒够养老金 浏览:145
老年人约70 浏览:326
建立一个养老院多少钱 浏览:951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画 浏览:601
提前退休工资政策 浏览:653
养老保险非法集资 浏览:148
张小斐敬老院趣事 浏览:538
昆明市今年养老金交多少 浏览:8
怎么做到孝敬老在人 浏览:931
对父母不孝指哪些方面 浏览:714
婚前父母出资买房首付怎么算 浏览:14
南京颐和养老院价格 浏览:186
老年人盗汗和缺钙 浏览:456
中退休工资查询系统 浏览:602
老人脸上的雀斑叫什么 浏览:625
养老院雷暴到底是什么意思 浏览:828
统筹养老金交15年领多少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