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未買過養老保險的如何補交錢
以個人名義參保的,如果漏繳不能夠進行補繳,只有由單位原因造成的漏繳才能夠進行補繳,並且補繳五險。如果單位沒有做申報(沒有給開戶)的只能補繳養老。繳納一段時間後,中斷想補繳地可以找代理公司補繳。
繳費單位(不含個體、自由職業者)漏繳職工養老保險費的,應帶以下材料到各社保經辦機構辦理基本養老保險費個案補繳:
1、職工檔案和養老保險手冊;
2、《補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申請表》;
3、勞動合同、工資發放明細表員工補繳當月個稅證明等;
4、其他相關材料。
❷ 養老保險一天沒交過,補交得花多少錢
養老保險最低繳納年限為180個月15年時間,可以多交到時就可以多領取,醫療保險需要繳納20-25年,到退休年齡申請退休享受養老金待遇和醫療報銷,養老金繳納多少是根據當地去年社平工資進行計算的,並且每年都不是一樣的
❸ 養老保險以前沒交的個人可以補嗎
看情況,如若是單位漏繳造成的,可由單位申請補交。養老保險是累計計算交費時間,到退休年齡交費滿15年了,就可以有養老金了。
三險:
三險是最基本的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
三險屬於社會保險,現在通常說的是"五險一金",具體五險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一金即:住房公積金。
繳納三險是國家社保政策規定的,任何用人單位都應該為員工投保。只要你與所在單位簽署了正是勞動合同,它就應該為你投保。
但是這三險並不是完全由你的單位繳納,而是由你本人和單位共同繳納。按照職工工資,單位和個人的承擔比例一般是:養老保險單位承擔20%,個人承擔8%;醫療保險單位承擔6%,個人2%;失業保險單位承擔2%,個人1%。
五險一金:
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險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保費,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完全是由企業承擔的。個人不需要繳納。這里要注意的是「五險」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五險一金」的繳費比例
目前北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單位20%(其中17%劃入統籌基金,3%劃入個人帳戶),個人8%(全部劃入個人帳戶);醫療保險繳費比例:單位10%,個人2%+3元;
失業保險繳費比例:單位1.5%,個人0.5%;工傷保險根據單位被劃分的行業范圍來確定它的工傷費率;生育保險繳費比例:單位0.8%,個人不交錢。
公積金繳費比例: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住房公積金繳費比例。但原則上最高繳費額不得超過北京市職工平均工資300%的10%。
(統籌基金即:在養老保險制度從國家—單位制逐漸向國家—社會制轉變的過程中需要國家統籌,以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1)以企業繳費為主建立社會統籌基金;(2)由職工和企業繳費為主建立個人帳戶;(3)政府負擔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費用。這種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半基金制有利於應付中國人口老齡化危機,逐漸分散舊制度到新制度的轉軌成本,逐步實現由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到個人養老保險制度的轉變。)
四險一金的繳納額度每個地區的規定都不同,基數是以工資總額為基數。有的企業在發放時有基本工資,有相關一些補貼,但有的企業在繳納時,只是基本工資,這是違反法律規定的。具體比例要向當地的勞動部門去咨詢。
關於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支取,是在法定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領取,是由設保登記部門來發放,比如「養老保險,要達到法定的年齡才可以,失業保險金的領取也是要具備條件,比如你到戶口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辦理失業證明,同時又辦了求職證,就是指你失業以後還必須有求職的意願,這樣的條件才可以領取。
如果失業之後不想工作,那麼就不能給發保險金。另外,養老金和失業金是不能同時享受的。
❹ 4月份退休,但是得補交十萬元左右養老保險,沒錢補怎麼辦
沒有錢補。就退不了休。你只能去借錢交這些錢了。後邊領退休金後還別人嗎?應該是不補交也可以吧。但你領的退休金也就很少了。
❺ 社會養老保險如今年沒錢交明年能:補交嗎
社會養老保險如今年沒錢交明年能:補交嗎
已經斷交了,在之前,完全可以補交。
新政策出來後,是不允許補交了。
你具體情況,可以社保局咨詢下,以便自己更好的安排。
❻ 補繳養老保險費10年,個人賬戶沒有錢,是怎麼回事
不知道你指的是農保還是城鎮職工保險?個人補繳保險是全額的,職工保險補繳必須要單位出證明才可以,只需補繳個人部分。次月可以查詢個人賬戶里的錢。
❼ 單位沒錢不補交養老保險怎麼辦
如果單位暫時沒有錢繳納欠費,可以自己先墊付繳費並要求單位打欠條,待單位有錢的時候再還給個人。這樣就不會影響個人辦理退休手續也不影響養老金的領取。
❽ 養老金沒錢補交怎麼辦是不是工齡沒了
退休後補繳即可,工齡不會消失。
1、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15年的,可以延長繳費至滿15年。社會保險法實施前參保、延長繳費5年後仍不足15年的,可以一次性補繳至滿15年。
2、工齡是指職工以工資收入為生活資料的全部或主要來源的工作時間。工齡的長短標志著職工參加工作時間的長短,也反映了它對社會和企業的貢獻大小和知識、經驗、技術熟練程度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