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 《寄權器》 這首詩的注釋、解釋
解釋:露水打濕來青蕪草時天自色已晚,溪水飄流黃葉讓人感到無窮的涼意,時間迫近重陽,心思家人是否否回家,眼前籬笆邊種的菊花與秋風卻讓思念卻步。
出自:皇甫冉的《寄權器》
原文:露濕青蕪時欲晚,水流黃葉意無窮。
節近重陽念歸否,眼前籬菊帶秋風。
(1)重陽節的說明擴展閱讀:
皇甫冉生當亂離,頗有漂泊之嘆,流連景物之餘,東南山水,常賦予他以好句,如"燕如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積水長天隨遠色,荒林極浦足寒雲","泛舟因度臘,入境便行春","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驚"等,並皆清逸。
皇甫冉所作詩句精玄微妙,《全唐詩》言他"天機獨得,遠出情外。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評他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他的詩作《巫山峽》更是名揚詩壇,其詩曰:"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雲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該詩文詞清麗,意境明朗,渾然天成,音韻流暢。
劉禹錫過巫山時,見古人題詩千餘首,獨挑皇甫冉等四人的詩各一首為代表,而明代胡應麟則認為四首中皇甫冉的最佳。故《巫山峽》又有唐人三峽詩魁首之稱。
『貳』 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如何讓重陽節過得更有味
從政治生活上看重陽節是主要針對老年人的表達對老年人的敬佩或者是對哪年人的尊重所以說要想讓叢友傑更有味道應該多注意只是多組織些老年人的運動活動。
『叄』 大家幫我想想初一重陽節的主持詞一定要看問題說明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自古眾多詩人吟頌寄懷,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他的還有:
奉和聖制重陽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懷
【唐】崔元翰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
【唐】白行簡
降虜意何如,窮荒九月初。三秋異鄉節,一紙故人書。
對酒情無極,開緘思有餘。感時空寂寞,懷舊幾躊躇。
雁盡平沙迥,煙銷大漠虛。登台南望處,掩淚對雙魚。
同徐侍郎五雲溪新庭重陽宴集作
【唐】獨孤及
萬峰蒼翠色,雙溪清淺流。已符東山趣,況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肅,黃花門館幽。山公惜美景,肯為芳樽留。
五馬照池塘,繁弦催獻酬。臨風孟嘉帽,乘興李膺舟。
騁望傲千古,當歌遺四愁。豈令永和人,獨擅山陰游。
重陽日有作
【唐】杜荀鶴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偷撏白發真堪笑,
牢鎖黃金實可哀。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陽
【唐】高適
節物驚心兩鬢華,東籬空繞未開花。百年將半仕三已,
五畝就荒天一涯。豈有白衣來剝啄,一從烏帽自欹斜。
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噪暮鴉。
重陽日酬李觀
【唐】皇甫冉
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
愁看日晚良辰過,步步行尋陶令家。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
【唐】李嘉佑
欲強登高無力去,籬邊黃菊為誰開。
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
重陽日上渚宮楊尚書
【唐】李群玉
落帽台邊菊半黃,行人惆悵對重陽。
荊州一見桓宣武,為趁悲秋入帝鄉。
重陽日賜宴曲江亭,賦六韻詩用清字
【唐】李適
早衣對庭燎,躬化勤意誠。時此萬機暇,適與佳節並。
曲池潔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氣滿,台殿秋光清。
朝野慶年豐,高會多歡聲。永懷無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陽日即事
【唐】李適
令節曉澄霽,四郊煙靄空。天清白露潔,菊散黃金叢。
寡德荷天貺,順時休百工。豈懷歌鍾樂,思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資始終。未知康衢詠,所仰惟年豐。
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適
炎節在重九,物華新雨余。清秋黃葉下,菊散金潭初。
萬實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歡心暢遐邇,殊俗同車書。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鏘鏘間絲生,濟濟羅簪裾。
此樂匪足耽,此誠期永孚。
重陽夜集蘭陵居與宣上人聯句
【唐】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燭刻,籬菊暗尋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長。[廣宣]
奉陪裴相公重陽日游安樂池亭
【唐】李郢
絳霄輕靄翊三台,稽阮襟懷管樂才。蓮沼昔為王儉府,
菊籬今作孟嘉杯。寧知北闕元勛在,卻引東山舊客來。
自笑吐茵還酩酊,日斜空從絳衣回。
重陽日寄浙東諸從事
【唐】李郢
野人多病門長掩,荒圃重陽菊自開。愁里又聞清笛怨,
望中難見白衣來。元瑜正及從軍樂,甯戚誰憐叩角哀。
紅旆紛紛碧江暮,知君醉下望鄉台。
重陽感懷
【唐】劉兼
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萬疊故山雲總隔,
兩行鄉淚血和流。黃茅莽莽連邊郡,紅葉紛紛落釣舟。
歸計未成年漸老,茱萸羞戴雪霜頭。
載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蜀國江山存不得,
劉家豚犬取何難。張儀舊壁蒼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獨對斜陽更惆悵,錦江東注似波瀾。
重陽日寄上饒李明府
【唐】劉商
重陽秋雁未銜蘆,始覺他鄉節候殊。旅館但知聞蟋蟀,
郵童不解獻茱萸。陶潛何處登高醉,倦客停橈一事無。
來歲公田多種黍,莫教黃菊笑楊朱。
重陽東觀席上贈侍郎張固
【唐】盧順之
渡江旌旆動魚龍,令節開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
茱萸房濕露香濃。白雲郊外無塵事,黃菊筵中盡醉容。
好是謝公高興處,夕陽歸騎出疏鬆。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
綺陌擁行騎,香塵凝曉空。神都自藹藹,佳氣助蔥蔥。
律呂陰陽暢,景光天地通。徒然被鴻霈,無以報玄功。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六韻
【唐】權德輿
嘉節在陽數,至歡朝野同。恩隨千鍾洽,慶屬五稼豐。
時菊洗露華,秋池涵霽空。金絲響仙樂,劍舄羅宗公。
天道光下濟,睿詞敷大中。多慚擊壤曲,何以答堯聰。
丁巳重陽
【唐】司空圖
重陽未到已登臨,探得黃花且獨斟。客舍喜逢連日雨,
家山似響隔河砧。亂來已失耕桑計,病後休論濟活心。
自賀逢時能自棄,歸鞭唯拍馬韉吟。
旅中重陽
【唐】司空圖
乘時爭路只危身,經亂登高有幾人。今歲節唯南至在,
舊交墳向北邙新。當歌共惜初筵樂,且健無辭後會頻。
莫道中冬猶有閏,蟾聲才盡即青春。
喜王駕小儀重陽相訪
【唐】司空圖
白菊初開卧內明,聞君相訪病身輕。樽前且撥傷心事,
溪上還隨覓句行。幽鶴傍人疑舊識,殘蟬向日噪新晴。
擬將寂寞同留住,且勸康時立大名。
浙上重陽
【唐】司空圖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離恨初逢節,貧居只喜晴。
好文時可見,學稼老無成。莫嘆關山阻,何當不阻兵。
重陽
【唐】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於人。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重陽山居
【唐】司空圖
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
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閑。
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
重陽山居
【唐】司空圖
詩人自古恨難窮,暮節登臨且喜同。四望交親兵亂後,
一川風物笛聲中。菊殘深處回幽蝶,陂動晴光下早鴻。
明日更期來此醉,不堪寂寞對衰翁。
重陽四首
【唐】司空圖
檐前減燕菊添芳,燕盡庭前菊又荒。
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節更悲涼。
雨寒莫待菊花催,須怕晴空暖並開。
開卻一枝開卻盡,且隨幽蝶更徘徊。
青娥懶唱無衣換,黃菊新開乞酒難。
長有長亭惆悵事,隔河更得對憑欄。
白發怕寒梳更懶,黃花晴日照初開。
籬頭應是蝶相報,已被鄰家攜酒來。
重陽阻雨
【唐】司空圖
重陽阻雨獨銜杯,移得山家菊未開。
猶勝登高閑望斷,孤煙殘照馬嘶回。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唐】韋庄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重陽日荊州作
【唐】吳融
萬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濁醪任冷難辭醉,
黃菊因暄卻未開。上國莫歸戎馬亂,故人何在塞鴻來。
驚時感事俱無奈,不待殘陽下楚台。
重陽阻雨
【唐】魚玄機
滿庭黃菊籬邊拆,兩朵芙蓉鏡里開。
落帽台前風雨阻,不知何處醉金杯。
重陽宴集同用寒字
【唐】張登
錫宴逢佳節,窮荒亦共歡。恩深百日澤,雨借九秋寒。
望氣人謠洽,臨風客以難。座移山色在,杯盡菊香殘。
欲識投醪遍,應從落帽看。還宵須命燭,舉首謝三官。
重陽日至峽道
【唐】張籍
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陽夜旅懷
【唐】鄭谷
強插黃花三兩枝,還圖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後,惆悵多於未醉時。
重陽
【唐】趙嘏
節逢重九海門外,家在五湖煙水東。
還向秋山覓詩句,伴僧吟對菊花風。
重陽日即事
【唐】趙嘏
病酒堅辭綺席春,菊花空伴水邊身。
由來舉止非閑雅,不是龍山落帽人。
重陽日寄韋舍人
【唐】趙嘏
節過重陽菊委塵,江邊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龍山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重陽日示舍弟
【唐】趙嘏
多少鄉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開。
新霜何處雁初下,故國窮秋首正回。
漸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驅馬傍塵埃。
侯門無路提攜爾,虛共扁舟萬里來。
旅中過重陽
【唐】朱慶餘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
草際飛雲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重陽日陪韋卿宴
【唐】朱灣
何必龍山好,南亭賞不暌。清規陳侯事,雅興謝公題。
入座青峰近,當軒遠樹齊。仙家自有月,莫嘆夕陽西。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唐】樊忱
凈境重陽節,仙游萬乘來。插萸登鷲嶺,把菊坐蜂台。
十地祥雲合,三天瑞景開。秋風詞更遠,竊抃樂康哉。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題塗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
東籬獨酌一陶然。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九日與友人登高
【唐】鮑溶
雲木疏黃秋滿川,茱萸風里一尊前。幾回為客逢佳節,
曾見何人再少年。霜報征衣冷針指,雁驚幽夢淚嬋娟。
古來醉樂皆難得,留取窮通付上天。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
【唐】崔國輔
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
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唐】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重九日宴江陰
【唐】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唐】李乂
涌塔臨玄地,高層瞰紫微。鳴鑾陪帝出,攀橑翊天飛。
慶洽重陽壽,文含列象輝。小臣叨載筆,欣此傾巍巍。
九月九日
【唐】李治
端居臨玉扆,初律啟金商。鳳闕澄秋色,龍闈引夕涼。
野凈山氣斂,林疏風露長。砌蘭虧半影,岩桂發全香。
滿蓋荷凋翠,圓花菊散黃。揮鞭爭電烈,飛羽亂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虛側月張。怯猿啼落岫,驚雁斷分行。
斜輪低夕景,歸旆擁通莊。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
【唐】李頎
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
雲入授衣假,風吹閑宇涼。主人盡歡意,林景晝微茫。
清切晚砧動,東西歸鳥行。淹留悵為別,日醉秋雲光。
九日登高
【唐】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廣陵道中
【唐】羅隱
秋山抱病何處登,前時韋曲今廣陵。廣陵大醉不解悶,
韋曲舊游堪拊膺。佳節縱饒隨分過,流年無奈得人憎。
卻驅羸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鉉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會諸賓。黃花泛酒依流俗,
白發滿頭思古人。岩影晚看雲出岫,湖光遙見客垂綸。
風煙不改年長度,終待林泉老此身。
九日雨中
【唐】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目極暫登台上望,
心遙長向夢中歸。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
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庚午歲九日作
【唐】齊己
門底秋苔嫩似藍,此中消息興何堪。亂離偷過九月九,
頭尾算來三十三。雲影半晴開夢澤,菊花微暖傍江潭。
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風飛向南。
九日登玉山
【唐】錢起
霞景青山上,誰知此勝游。龍沙傳往事,菊酒對今秋。
步石隨雲起,題詩向水流。忘歸更有處,松下片雲幽。
九日閑居寄登高數子
【唐】錢起
初服棲窮巷,重陽憶舊游。門閑謝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盡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幾處管弦留。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
【唐】宋之問
鳳剎侵雲半,虹旌倚日邊。散花多寶塔,張樂布金田。
時菊芳仙醞,秋蘭動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蹕扈歸天。
九月九日望蜀台
【唐】蘇頲
蜀王望蜀舊台前,九日分明見一川。北料鄉關方自此,
南辭城郭復依然。青松系馬攢岩畔,黃菊留人籍道邊。
自昔登臨湮滅盡,獨聞忠孝兩能傳。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九日登高
【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聖,夢里見尋仙。
『肆』 醉花陰 佳節又重陽的又字說明了什麼
又字說明了李清照再次不禁觸景傷情。重陽是菊花節,菊花開得極盛極美,李清照一邊飲酒內,一容邊賞菊,染得滿身花香。菊花再美也不能送給遠方的親人。
「佳節又重陽」一句有深意。古人對重陽節十分重視。這天親友團聚,相攜登高,佩茱萸,飲菊酒。李清照寫出「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後,馬上接以一句「佳節又重陽」。顯然有弦外之音,暗示當此佳節良辰,丈夫不在身邊。
「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是有很濃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達了她的傷感情緒。
『伍』 有否重陽節敬老圖片加文字說明的
有啊,很多的哦,下面 有個我找一個網站,快去看看吧 http://pic.people.com.cn/GB/31655/6405173.html
『陸』 下面是同學們擬寫的四副對聯請選擇一幅作為重陽節的對聯並說明你的理由
下面是同學們擬寫的三幅對聯,請選擇一幅作為重陽節對聯,
A:艾旗版招百福,蒲劍斬千邪。(端午節權對聯)
B:觀菊來瑞鶴,繞膝戲玄孫。 (重陽節對聯)
C:天上則瓊樓玉宇,人間亦貝闕珠宮。(中秋節對聯)
————————————
菊花在秋天開放,重陽節賞菊是我國民間習俗。重陽節又稱老人節,繞膝戲玄孫,說明對聯中的主人年事已高, 是敬老的對象。
『柒』 結合材料並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如何讓重陽節更有年味
看主體,
黨的領導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注重文化建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政府,以人民為中心,對人民負責,切實履行文化建設職能
社會各界,發揮作用,積極參與。
『捌』 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如何讓重陽節更有節味
慶祝重陽節,讓孝愛文化代代傳承。「百善孝為先!」孝同和諧相伴與愛心同行,重陽本來就有敬老、惜老的意思。尊敬長輩孝順父母,一直也都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也推動著重陽節成為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重陽節之際,傳遞孝愛文化、弘揚傳統美德應成社會共鳴。
慶祝重陽節,讓家國文化盡情流淌。無國無以為家,無家不能成國。重陽節被定義為老人節,就是為了重構和諧幸福的家文化,形成小家帶大家的良好社會氛圍。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生活徹底告別了「票證時代」,走過了「溫飽階段」,迎來了「全面小康」。在慶祝重陽節之時,在民族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光明前景之際,13億多人民群眾更應讓家國文化在神州大地盡情流淌。
『玖』 重陽節的作文怎麼寫
作文材料的選擇——「重陽節」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范圍,提高選材能力。
2、幫助學生積累一定量的素材。
3、在作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說明:本教時旨在讓學生學會選材,但作文課作為語文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起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所以確立了如上目標。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范圍。
2、幫助學生積累一定量的素材。
3、在作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說明:作文課的主要功能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不斷積累,並善於把所經所見所聞所感流暢的表述出來,做到有物有序有旨。但是作文課也有著育人的功能,葉聖陶說作文先做人,基於以上的理解,所以把教學目標1、2、3定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范圍,提高選材能力。
說明:如何拓寬寫作的題材,對現有學生來說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回憶交流,導入新課: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詩題是什麼?詩歌表述了什麼怎樣的情感?從詩中可看出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明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重陽節思念遠方的親人。登高、插茱萸。
2、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描寫了怎樣的場景?
明確:過重陽節宴請友人、賞菊、喝菊花酒。
說明:設計本環節旨在引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並且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課的教學氛圍中。
二、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重陽節」 是中國尊老敬老的傳統節日,是人們向長輩和其他老年人送上祝福、表達感恩之情的特殊日子。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向爺爺奶奶們表達自己的祝福和關愛,陪老人聊聊天、給他們捶捶背,或者陪家人登高、賞菊、吃糕……
有關重陽的故事有許多,能夠入文的材料也有許多,那麼,如何拓寬有關「重陽節」的題材,開掘作文材料呢?
說明:本環節點出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帶著目的進行學習活動,便於學生學習活動的明確性、有效性。
三、體驗比較,拓寬選材
(一)多角度選擇文體
關於重陽節這一話題,可以何種文體入筆?
明確:
可議論文,如對重陽節尊老敬老活動或這一節日或由這一天人們的尊老敬老聯想到平時人們對老人的行為等等的感慨。
可說明文,如介紹重陽節的來歷、習俗、傳說等。
可記敘文,如介紹重陽節這一天對老人、對家人所做的感恩的好事,或搞的活動,或對某位尊敬的老人的懷念等等。
(二)多角度選擇素材
1、選材要「實」
必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材料,不管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如果以親身經歷為材料,便可以保證不會在材料上與人「撞車」,就有寫出自己獨特性的可能。一言以蔽之,選材角度要求實,「實」在文體上,「實」在材料上,「實」在獨特上。
①經歷與熟悉。
學生寫作記述文在選材時,不要只是盯著自己看過的優秀作文,而應盡可能地從親身經歷與非常熟悉的生活中選材。如為身邊的老人做一次飯,整理一次房間,打掃一次衛生,梳一次頭,送上些水果、送上些問候等,自己熟悉的,寫起來就得心應手。
②特定與特殊。
在特定的、特殊的情況下,人的感受和一般情況下往往有區別。比如,一直受到長輩們的寵愛,但偶又一次,自己的某一可有可無的要求在拒絕,或自己某一無禮的言行傷害了他們,此時,學生的反映、感受、情感的變化起伏會大不一樣,把它入文,就可能成就一篇好文。
2、選材要「小」
選材角度小,文章既可寫得實在,又給人選材新穎的印象。
如:《重陽節有感》、《重陽的來歷》、《重陽節習俗簡介》、《難忘重陽節》、《重陽節的早晨》、《重陽之夜》、《記一次重陽登高活動》等。
入文的材料可寫為長輩們所作的事:如自己拿起電話,給家中的老人及身邊的長者送去節日的祝福,替長輩們剪手指甲,陪他們說說話等;或者重陽節這天發生的故事;或者自己對重陽節的感受;或者對重陽節習俗、來歷的介紹等。
說明:如何選才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本環節試圖從文體的選擇和材料的選擇上拓寬學生的選材范圍。因為文體的局限,也限制了部分同學對材料的選擇。如果能拋開「記敘文」這種文體的思維定勢與局限性,那麼,同學就會人人有話可說。對於重陽節這個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無從入手,覺得較為抽象,不知該如何入文,讓學生選擇實實在在的、細小的材料,選擇自己經歷過的熟悉的材料,那麼,就能交易成文,也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習作賞析,積累選材
重陽憶
——寫給爺爺
昨日翻找抽屜時,突然翻出爺爺的身份證。相片中的爺爺面龐小而削瘦,一雙小小的眼睛努力睜大依舊只顯出一條眼縫,若瞌睡狀,但嘴巴大大張著,似有未盡之言。這是很多時候爺爺留給我的模樣。
四月的第二日下午,我收拾完爺爺的屋子正要離開時,爺爺蜷在古舊大木床的一角,爺爺問,妮,晚上要過來不?
我說要。一鍋的粥到了晚上肯定變涼。
我替爺爺掖緊了被子。我說,爺爺我走了。
爺爺點點頭,眼睛閉上。一會又突然睜開,晚上要記著過來呀。爺爺喃喃。
嗯。我點頭,我回身把爺爺卧房的木門帶上,復又帶上廚間的門。厚重的木門咯吱響了一下,哐的一聲,結實的合在門框上。
屋外,雨,清清涼涼的下著。
晚上,上Q時遇到弟弟,弟問,爺爺好些了沒?
沒,依舊喊痛,起身時都需要柱腳(勾櫓)了。我說。
你有沒有經常過去照顧照顧他?弟又問。
嗯,依舊一天三回,下午剛幫他洗了衣服,一會還要過去,夜半估計他會餓著。我答。
若是我這有手機或是電話就好了,你和他說說話,他的精神會好些,他這幾天也念叨你。我又說。
十點時,母親回來,我收拾一下便要過去。
母親擺手,過去做什麼,我也是守到這時才過來,他睡下了,你父親沒在家,你一女孩子大半夜的在路上來來去去也不安全。
爺爺的粥還沒熱,我解釋著。
我睡得並不安穩。
六點半時,我起身,四月初的天清冷迷濛,一層薄霧將遠遠近近的屋子,樹木,道路與遠山掩映的朦朧。近老屋時,遇見鄰家長輩,妮,今天起這么早呀。我回笑,阿太(同姓曾祖輩),你也起得甚早。
爺爺屋子的門已打開,四十瓦的白熾燈的映照下,屋子裡的一切看得分明復帶了幾絲陌生感。我疑惑,爺爺去哪了?
靠牆的飯桌上,殘著一個啤酒蓋兒。我嘆了口氣,又喝酒了。昨日農歷十五,按照鄉俗,不能刷洗馬桶便盆等穢物。我回到裡屋,拎出便盆,在茅廁門口刷洗的當兒,遇到阿炮太,問起,你爺爺呢?
我說,不曉得,估計到街上吃早餐去了,剛剛桌上又見了啤酒蓋。
前些天我遇到他時也跟他說起,不是他們不讓你喝酒,你的身體也得顧著。阿太放低聲音,生得是胃癌,我們又不能明著說……
我點頭。
霧已散去,浙南的小村的早晨顯得了清晰白亮的輪廓。我走出家門,沿街問著爺爺的行蹤。
剛剛見著他柱著柱腳往橋頭的早餐位去了,該是吃早餐去了吧。一位大嬸這么告訴我。
我沿著她和其他人的指點,一路走到了位於公路邊上的家。
我喚起母親,媽,爺爺不見了。
我們最後在鎮中學門前的小溪里找到了他,在擁擁擠擠的目光里,他瘦小的身子俯卧在溪水上,水面生涼,他的身子像草葉樣浮在水面上,一絲不動,或許,就是水裡長出的一株草,一株花。
這個早晨,我的天藍外套像一朵藍花或是藍火在穿鎮的柏油路上飛跑著。
溪邊的人們告訴我,一早起到溪邊洗衣的女子曾聽到物體撲通落水的聲響,之後有一物體爬起的身影,然後落水的聲音再度響起,心怯的女子扯起衣籃轉身便跑。
這個女子是否知道,這一刻,我生命中如此親密的老人,與我陰陽相隔。我的身子軟軟得垂下。
村人們幫忙抬身子,從這片我昨日浣洗衣物的水裡,扶起他的身子。半米深的溪水,我輕易直起了身子,一位老人,卻將他往後所有的日子,種在了這里。
母親打了父親的電話,母親打了在台州求學弟弟的電話,母親打了在縣城叔叔大伯家的電話。此後的一切似在霧里。彷彿我在四月早晨的一場霧里走到了一塊異地,在那塊地上發生了生活外的一些事,那塊地里有煙裊裊升起。
奶奶說,妮念的經真好聽。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念著念著,偶爾,我們還在爺爺蓋著金色經文被子的身子前說一些事,一些與生前的他或是身後的他有關的事。有時,我似見他胸口微微起伏,掀起經被時,帶出的,卻已是開始冰涼的氣息。
道士說到幾時到溪邊喚魂,母親說該請誰,誰還有誰幫忙後事事宜,還有父親,忙著與相幫的人商量幾時讓殯儀館的人來接,需要給多少紅包合適,捎帶的是什麼牌子的香煙,我們在對這些事情的忙碌中,被動的接受了一個人離開身邊的事實。
車子來接他的那個早上,我被衣著鮮艷的道長要求迴避,我的生辰與爺爺的收殮時間不符。我終於還是隨著車子下去了。這個時候我才發覺,我從未與爺爺一同到過縣城直到此刻,我不知道他去縣城奶奶家時,都是在哪個路口等的車,他被簇擁上車子時,可有好心的女孩給他讓座,他隨著車子賓士在浙南的這條山路時,他曾想到些什麼,他從縣城奶奶那回來時,他又給自己帶回了什麼。
我的誦經聲響起,隨著弟弟撒下的紙錢一路紛揚。
我每夜每夜的做夢,夢里,爺爺若往常吃飯,回屋,雙腳一縮探向被窩,只是納悶,妮,咱村的人怎麼現在一個都不見呢。
爺爺不是我親爺爺,直到現在,一些村人提起他時仍習慣在他面前加個狗字。從祖輩,祖祖輩,我家一直窮到現在,甚至窮得爺爺的兩個哥哥都沒有娶上媳婦。爺爺是幺兒,終於得機會有了媳婦,那女子也在三十來歲時離家而去另嫁他人。別人對爺爺的稱呼也僅僅是因為家貧而被村人們小瞧。父親在兩三歲時終於被爺爺的姐姐,我的親奶奶過繼給了爺爺當子嗣。我的卑微的爺爺,到死時,仍是卑微的活著,他最歡喜聽到的話是,你有個好孫女呀,照顧你照顧得多好。每每這時,爺爺總是笑若菊花。
沒有誰的離開是完完全全做好准備的,我不知道爺爺的匆忙離開,都落下了什麼。或許,爺爺的一部分離開了,一部分,仍落在人間。我常常會想起這句話,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重陽節活動——登高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終於讓我盼來了。我們學校首次組織五、六年級的同學到野外進行一次登高活動。
這一天大清早,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上山去,大約走了半小時就到了目的地。吃過了早飯,我便和幾位同學去觀看風箏比賽。
風箏競賽場的人可真多呀!把整個賽場圍得嚴嚴實實,真是里三層外三層。突然一聲哨響,風箏陸陸續續飛上天空,不一會兒,各式各樣的風箏在蔚藍的天空翱翔。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展翅高飛的蒼鷹……最吸引人的那還要數栩栩如生的龍和蜈蚣了。那條龍抬起頭來,尾巴高翹,擺出一副神氣的樣子。蜈蚣也不甘示弱,不一會兒,就超越那條龍啦 !場上的人都為它喝彩。我剛揉了揉眼,可不知怎麼的,那龍和蜈蚣糾纏在一起了,也許是龍害怕自己比不上蜈蚣吧,而作出兩敗俱傷的做法。不一會兒,它們倆都斷了線,掉進了山谷,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惋惜,都埋怨龍不應該那樣自私。它們的主人像箭一樣沖下山谷,尋找自己的風箏,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時間非常緊迫,但是它們的主人一點也不灰心,把風箏重新安上線再放飛……到了最後還是蜈蚣取得第一名,龍獲得第二名……風箏比賽在一陣陣熱烈的歡呼聲、掌聲中結束了。
吃了午飯,就到我們學校的運動員大顯身手的時候,登山活動開始了,只見運動員們在半山腰上摩拳擦掌,做好預備姿勢。又是一聲哨響,運動員爭先恐後地向上攀登。你看,我班的小玲同學就要拿到紅旗了,「哎呀」,真糟糕!她被石頭絆倒了,摔得個四腳朝天,惹的大家哈哈大笑。她爬起來再跑,可是來不及了,紅旗被五〈2〉班的同學奪走了。
這時,太陽漸漸地西下了,金色的陽光照在同學們的笑臉上好像盛開著朵朵鮮花。
重陽的來歷
今天是重陽節,你們打算干什麼呢?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對重陽節沒什麼紀念意義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陽節不但是有紀念性也是有意義性的。接下來我就說說重陽節的起源吧:
「中秋過後又重陽」,起源於漢初的重陽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要說重陽節的來歷,那可不是一個輕松的活兒!
重陽節的具體日期是:農歷九月初九。因為是二九相重,故成為「重九」;同時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難 忘 重 陽 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到了!
迅速吃好晚飯後,我從口袋中掏出一把早已准備好的精緻的小剪刀,跑到爺爺奶奶身邊,說:「爺爺奶奶,我給你們剪指甲,好嗎?」爺爺聽了,一愣,帶著懷疑的神情說:「乖孫女,你也會剪指甲?」「會!」話雖這么說,可我卻心虛得很,畢竟我從來沒剪過指甲呀!不過我相信:只要用我的誠心,就一定能完成任務。不是有句老話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說干就干,我拉過爺爺的手,開始行動了。哇!爺爺的指甲好硬哦!萬事開頭難,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剪了第一刀。「爺爺,痛不痛?」「不痛不痛,這哪會痛呀!」爺爺滿意地坐在沙發上說,「爺爺這是在享我孫女的福啊!」
突然我發現爺爺有個手指頭上竟沒有指甲,我急了,問:「爺爺,你這個手指頭的指甲呢?」爺爺見我著急的樣子,連忙說:「小平平,別急!這是我在部隊時弄掉的。那是一次軍事練習,我們正在訓練擦槍,由於我一心想快些,用力聽了爺爺的話,我趕緊去摸,那肉果然已很硬了。是呀,都已經幾十年了,能不硬嗎?爺爺可真是個堅強的人哪!我一邊摸著他的手指頭,一邊這么想著。
剪好了爺爺的手指甲,輪到給奶奶剪了。我捏過奶奶的手,發現雖說奶奶是個女的,可手卻很厚,而且也很粗糙。我心裡格登了一下。奶奶見了,猜出了我的心思:「是不是也想聽聽奶奶的故事?」我抬頭看著奶奶慈祥的眼睛,點了點頭。奶奶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我們年輕的時候可沒現在這樣的好條件。因為你爺爺在外面當兵,所以家裡的事、田裡的活都由我包幹了。我這雙手干過的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它可作出了大貢獻呀……」聽著奶奶的話,我竟忘記了給她剪……
一次剪指甲竟讓我懂得了那麼多,這得感謝這個重陽節呀!但願在人們的心裡天天是重陽!
九九重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如期而至,終於來臨了!
在放學的路上,我一邊走,一邊想,該為爺爺,奶奶,作些什麼.我安靜的坐在長石凳上,雙手搭在下巴下,東想想,西想西,抓耳撓腮,可還是想不出來。
走到家門口,我一拍腦門,想出來了,做一張賀卡,雖然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能代表我的孝心。
我選了一張顏色鮮艷,同時也代表了青春活力陽光的紙,我在紙上工工整整寫了5個大字:「重陽節快樂!」
我還寫了對老人的祝福。做完以後,我將紙悄悄的塞進爺爺書桌中間的縫隙中,雖然臉上無任何喜悅的表情,但心中是那麼的愉悅,是那麼的舒暢!
我走進我的小書房,靜靜的聆聽爺爺房裡的聲音。
時間慢慢的消逝,爺爺也發現了這張賀卡,叫我過去.我的心」撲通撲通」的直跳個不停,爺爺說:「這個賀卡是你做的吧?」我說:「恩。」他又說道:「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但如果你要來感謝或來祝福的話,那你還是實際一點,幫我掃掃地之類的事吧!」我點了點頭。
九九重陽,讓我懂得,要對老人多關懷一些,要多與老人分擔一些易做的事情,同時也在此,向各地老人表示祝福:願你們永遠年輕,永遠健康,快樂,幸福!
重陽節有感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了,能為爸爸媽媽做什麼好呢?「唉,真是大傷腦筋。」我不禁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回到家裡,我剛想和媽媽討論一下重陽節的事,突然發現媽媽的臉色很難看,我忙問怎麼了,媽媽說她頭很痛,沒有力氣,我便幫媽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忙著擦灰,掃地什麼的,做著做著便發現干這些事並不容易,僅僅做了一會兒就覺得累了,心想要是天天做的話那豈不是要厭煩死了嗎?那媽媽天天做的話……想到這兒,我不禁感到十分慚愧,我怎麼沒想到在平時幫一回媽媽呢?
到了晚上,媽媽終於支撐不住了,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我想到了媽媽的辛苦,便為媽媽端茶送水,拿報紙,這雖然是一些小事,但我卻看到媽媽感動的目光,我哽咽了,想起平時與媽媽頂嘴關心時的情景,我不禁臉上火辣辣的,怎麼沒有想到在平時關心一下父母呢?我怎麼沒有在平時幫助一下父母呢?其實這就是現在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的通病: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從不考慮長輩的感受!所以我們不能只在重陽節。
重陽節的早晨(作文)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也叫作「老人節」。我們可以在這一天登高望遠,欣賞菊花,還要尊重老人、孝敬長輩。我心想:「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我該為爸爸媽媽做些什麼呢?」
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看到爸爸媽媽睡得正香。我心想:「我為爸爸媽媽准備早餐吧!」說干就干,我胡亂扎了一下頭發,就悄悄地來到廚房。做什麼好呢?我環顧四周,看見桌上昨天晚上剩下的一大盆飯,對了,就做簡單的稀飯吧!我學著媽媽平時做飯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打開煤氣灶,把鍋放上。不一會兒,水開了,「哧、哧」地響著,我掀開蓋子,一股熱氣冒了上來,我不禁嚇得倒退了一步。等熱氣稍微消了點兒,我「騰」地一下,把整碗飯倒進了水裡,水花四濺,我還是堅持住了,快速拿來鍋蓋給蓋上了。不一會兒,鍋蓋頂了起來。我打開鍋蓋,呀!稀飯已經好了!我看著自己的傑作,滿意地笑了笑!想到爸爸媽媽誇贊的樣子,我就興奮地去喊他們起床。
我跑到他們門口停住了,對了,好事做到底。我又輕手輕腳地走到衛生間,幫爸爸、媽媽擠好牙膏,倒上洗臉水。看看一切都准備得差不多了,我才去叫他們起床。
爸爸說:「你真能幹!」媽媽驚訝地說:「我們的女兒是長大了!」
我要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能有更多的休息時間,而不僅僅在歡樂的重陽節。
今天,我因為作文沒有題材可寫,所以爸爸叫我做一件事——洗襪子,然後再以此寫作文。
我剛把盆端起來,就打了個寒顫:「啊!這么冷!那洗起來就更不用說了。」我把手伸進水裡洗襪子,覺得這冰冷的水像萬根鋼針刺到骨頭里一樣痛,我連忙把手縮了回來,但是為了寫作文,只好硬著皮頭又洗起來,我擦好肥皂,搓了幾下,再捶一捶,放在水裡泡一會兒擰干後晾起來。
我想:「爸爸每天都要洗衣服、洗碗……難道他就不冷嗎?」我這才感覺到爸爸的辛苦,雖然自己的手凍得像紅蘿卜似的,但是看著洗得干凈的襪子,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
五、布置作業
請圍繞重陽節這話題,圍繞一個中心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說明:本教時意圖通過重陽節這一話題作文,既幫助同學積累一些有關重陽節的材料,豐富同學寫作素材,又旨在通過重陽節這一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所以在構思教案時,緊緊圍繞著這一話題來設計環節。學生的習作,是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幫助學生有效積累
『拾』 中國簡短傳統文化說明
元宵節
中華傳統文化可真不少:有舞龍耍獅、過年、中國結、對聯……今天,我給大家講元宵節.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節,古代稱為上元,元宵節就是上元的晚上,含有本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漢朝時,朝廷在這一天祭祀道家的太乙天神,從黃昏直到天明,所以晚上能夠破例不戒嚴,准許老百姓觀看.張燈慶祝開始於唐朝,這是佛教徒從西方傳來的習俗.本來只是十五這一夜,以後增加十四、十六兩夜.陳列的燈彩也越來越華巧,花樣也越來越繁多.皇家辦得更是豪華.唐睿宗時曾在長安宮城多架起一座高20丈得「燈輪」,上面纏著彩色絲綢,裝飾金玉,懸掛5萬盞燈.唐朝詩人蘇味道曾作詩《正月十五夜》,描寫當時燈燭通明的熱鬧場面:
火樹銀花合,
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
明月逐人來.
宋代起人們把謎語寫出來掛在燈上,猜中得獎.
元宵節的應食也叫「元宵」,或稱「湯圓」.各地湯圓風味不同,但作為團員的象徵卻是一致的.正如台灣民諺所說:「吃了湯圓好團圓.」讓我們期待台灣回歸、祖國統一的那一天早日來到!
話說重陽節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我們課本上學過的唐朝的唐詩,還有沒學過的宋朝的宋詞、元朝的元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琴(古箏)棋(圍棋)書(書法)畫(國畫);還有民俗節日(比如中秋、重陽、春節)等等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華成語.
就像我見過的陳漢東伯伯,他用成語接龍的方式把2008個成語圍成五個環,象徵著2008北京奧運的五環.
第一環是:天下第一、一脈相承、承前啟後、後繼有人-------意有未盡、盡忠報國、國利民福、福壽齊天.
第二環是:天下為公、公正廉明、明心見性、性烈如火------意在筆先、先入之見、見物思人、人眾勝天.
第三環是:天下一家、家見戶說、說短論長、長命百歲------食不求甘、甘拜下風、風和日麗、麗日中天.
第四環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廣財疏、疏財仗義------世代相傳、傳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環是:天長地久、久負盛名、名副其實、實事求是------來去自由、由淺入深、深明大義、義薄雲天.
陳漢東伯伯創作的中華成語龍,從天開始,以天結束形成了五個大圓環.不但很有意義,而且又好記又好玩.我想,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