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的節日故事。
我國古代把九叫做來「陽數自」,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❷ 重陽節與動物的故事
愛孩子這是個連老母雞也會做的事情,重陽節日的來臨,讓我忽然想起這句話了。
沿著這句話推下去,我們是否可以查問下:孝敬老人,什麼動物做得較好?耳熟能詳的故事似乎也只有「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了,也有人說黑魚在母魚產仔後會眼睛瞎掉,無法覓食,那些小魚們為了母親能活下去便自動排隊送到母親的嘴裡……
重陽節孝道故事
對這幾個故事,我們稍作分析,便不難看到古人為了孝道的教化,人為地進行了善意的篡改。
羔羊跪乳絕對是因為吃奶的方便,而不是什麼感恩;小黑魚葬身母魚腹中,那是因為剛出生的它們還不具有逃生的能力,圍著母魚尋求安全感時卻不幸成為母魚果腹之物。
只有烏鴉的反哺行為似乎還可說得過去,但據從事動物研究的人員表示,在生物學上,「慈鳥反哺」是沒有依據的,甚至連烏鴉中哪一種是白居易所說的「慈鳥」,都無從考證,所以這個故事肯定也是古人的臆想。
或許有人為此感到難以接受,因為古人津津樂道用以諄諄訓誡我們的例子就這樣破綻百出。
雖然我們不想承認,但我們無法從動物中尋求到孝順的楷模,更無法從人類自身加以舉證。
或許有人要用《二十四孝圖》加以反駁,可當我們靜下心來,對二十四孝子一個個仔細分析的時候,卻感覺其中許多都是荒誕不經的,甚至有違人道的。
什麼嘗糞憂心、哭生竹筍、恣蚊飽血、乳姑不怠、埋兒奉母……也有矯揉造作的,如聞雷泣墓、扇枕溫衾……當然如仲由負米、懷橘遺親、扼虎救父之類還比較可信,但也說不上感人。
因為這等事情為父母者做得比兒女出色得多,也司空見慣得多。
但不管怎麼說,在我們的觀念中一直感覺古時的老人要比今天老人風光得多,威風得多,滋潤得多。
究其原因,與統治者的提倡有太大的關系。
孝敬老人是作為社會統治體系的一部分,如同「君君臣臣」一樣,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必須如此的問題,不然就違反了社會規則,你就無法被社會相容。
社會把家庭權利交由老人掌管,晚輩對老人的孝順從某種意義上,是對權勢、金錢的服從。
順從長輩的意願,也就是順從了社會,順從了統治者的管理。
所以老太爺作為一家之長,說一不二的威嚴才能保持幾千年。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老人從家庭中坐北向南的崇高地位一下子畏縮到犄角旮旯里了。
不得不承認,今天的老人普遍無社會地位,無經濟能力,由原來的強勢家長成為弱勢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孝順就成為一種自願而非被迫了。
缺乏社會的輿論監督、強制約束,讓孝順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一時間面臨重重困難,所以對愛的呼喚成為當下弘揚人文精神的一個主旋律。
付出=回報,作為對等法則很容易被人接受。
人在權利、金錢蠱惑下很自然萌生出對強者的崇拜之情,如對達官貴人、商界大亨、藝術大腕們的忠誠竭心、諂媚趨炎之愛;生理上的渴望也很容易使兩性之間萌發出愛的情感,如夫妻、情人之愛;種族延續的本能,幾乎讓所有的動物都不自覺地產生舐犢之情,也就是所謂對兒女的愛;而渴望被群體認可、渴望人生價值被證明的高期望值下,也容易產生對宗教、政治信仰的迷愛;當然在思想契合、志趣相同等前提下,朋友知己之愛的產生也是自然的。
唯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似乎無法從中得到人所想要的,心理上就不免產生失衡,於是就逐漸冷淡了父母、老人。
見於此,目前贍養老人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靠傳統道德的約束,已經失去了權利背景,所以無疑會成為空談。
靠法律強制脅迫,似乎缺少了家人之間的脈脈溫情。
解決的方法只有靠個人素養的提高,靠社會輿論的監督,靠對孝道思想多渠道的引導。
一個人本著一顆做人的良心,推己及父母,推己及人,真正地把尊重、把理解作為孝敬父母的內容,這樣才能談及對社會的關愛。
或許這才是重陽節為子女者所應該自省的。
❸ 幼兒園重陽節簡短小故事
重陽節的故事 1.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2.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3.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4.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孟學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❹ 重陽節的故事,短一點啦
東漢時期,汝南縣一村莊,有一名叫桓景的小夥子。有一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桓景的父母在這場瘟疫中病死了。
桓景聽人說,這場瘟疫是汝河裡的一個瘟魔作惡引起的。於是,桓景決定為民除害。當時,東南山中住著一位名叫費長房的大仙,桓景便來到此處拜師學藝。學藝時,桓景不分晝夜的苦練。
一年後,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然後,讓桓景騎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那天,他領著父老鄉親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每人分一片茱萸葉,用以驅瘟魔;隨後,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了一口,用以防瘟疫之疾。把鄉親們安排好後,桓景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中,獨坐屋內,只等與瘟魔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