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不是描寫重陽節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不是描寫重陽節的

發布時間:2023-09-20 03:45:52

Ⅰ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描寫的是什麼節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開放分類: 文學、詩詞、唐詩、王維、七言絕句

目錄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解題】
• 【註解】
• 【韻譯】
• 【評析】
• 【作者簡介】
• 【寫作背景】
• 【詩詞鑒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題】

獨自在異鄉闖盪,每到過節時就會思念自己的兄弟,知道兄弟登上高處插上茱萸作重陽節紀念時,已經少了一人來參加了。

【註解】

1、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2、茱萸zhūyú: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韻譯】

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

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

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

【評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作者簡介】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寫作背景】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詩詞鑒賞】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簡單的意思】
作者一人在外面做客,每次想到好的節日,就更加想念親人。作者在遙遠的地方知道兄弟們正在登高了,兄弟們都插了茱萸,就剩下作者沒有。
【賞析】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雲:「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像,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

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古人在這一天有什麼習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描寫是重陽節,古人重陽節的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版菊花、采中草葯、遍權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不是描寫重陽節的擴展閱讀

重陽節民俗活動

1、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Ⅲ 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的佳節指的是什麼

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的佳節指的是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Ⅳ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描寫重陽節的詩句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描寫重陽節的詩句。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回載於《全唐答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閱讀全文

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不是描寫重陽節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九九重陽節孝心獻老人課件 瀏覽:234
請問18年最低養老保險是多少 瀏覽:197
為什麼有的皇帝長壽 瀏覽:888
多後是春節和重陽節答案寒假作業 瀏覽:711
交滿社保有退休工資 瀏覽:748
企業員工到了退休年齡不想退 瀏覽:590
50至60歲徵婚 瀏覽:641
兄弟該怎麼養老 瀏覽:483
長壽花花苞開花後怎麼養 瀏覽:823
沈陽養老院都有哪些 瀏覽:511
童顏養生怎麼樣 瀏覽:779
體檢一下要多少錢 瀏覽:280
老年活動母親節開場白 瀏覽:746
公司錄用達到退休年齡的人 瀏覽:320
為社區老年人照相活動方案 瀏覽:910
陝西養老退休金怎麼計算方法 瀏覽:854
會員孝順反饋 瀏覽:593
一個人在公司養老有什麼待遇 瀏覽:855
為什麼老年人經常喊餓 瀏覽:659
淘寶拉新活動老年機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