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編故事

重陽節編故事

發布時間:2023-09-15 05:42:18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1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一年後,恆景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斬殺瘟魔。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香,便戛然止步,昏昏沉沉的轉起圈來,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回憶去年的重陽節,我們一家都來到龍山公園去欣賞菊花展,那陣陣撲鼻而來的香氣和多姿多彩的菊花,還存留在我的腦海里……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2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善良的農夫叫阿牛。阿牛家裡很窮,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為治好母親的病,阿牛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葯。也不知吃了多少葯,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裡,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盪,盪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盪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盪,人稱天荒盪。他在那裡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盪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在夢中介紹種植菊花的方法。

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綉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裡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於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綉球狀的菊花。

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後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3

重陽佳節在九九,登高祈福為親友,遙望故鄉心默念,親人安康福永久。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地」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下百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4

傳說民間有一對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壓逃出家鄉,在一個蘆盪里搭起了草房遮風避雨,並就地種糧糊口,日子過得很艱苦。一天他倆在田裡幹活,忽然走來兩個衣裳破舊的人,一個眉粗眼大,持著個破爛袋,一個是面目清秀,腰裡掛著個寶葫蘆,開口就要討飯吃。這對夫妻二話沒說把准備自己吃的兩只黃面籠糕給了他們,自己餓著肚子。這倆人高興地邊吃邊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藍如寶,穿得化化爛,顏色依然好。」邊走邊撒下許多小草。

冬去春來,這里長滿了許多草,鋤也鋤不掉,夫妻倆覺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這草是去年那兩個人撒下的,聽他們唱著說,可以染色,然後夫妻倆割下草,漚在兩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變藍了,但染不上色,心想這下可上了當。沒過幾天,晚上颳起了大風,剛睡下,門外有人敲門,說要借一宿。這對夫妻便起床開門點上油燈一看,是去年討飯的,看他們可憐就把客人留下來,安排他們睡在大缸上並鋪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牆多餘的一袋石灰粉墊在草下做枕頭。小夫妻安排好,准備去睡覺。

客人說今天我討了點菜,另一個說我葫蘆里還有點酒,咱們一起喝,說著就拿起酒喝上了,說來也怪,葫蘆里有倒不盡的酒,一會兒大家都喝醉了。半夜裡他們酒性發作,把吃的酒菜都吐進缸里,並把當枕頭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早晨兩個人用木棍一攪,挾起破袋和葫蘆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倆發現缸水變黃了覺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試染,拿出後很快布由黃變成藍色。丈夫便追上那兩人,問了個明白,他們說這種草名叫藍草,加上適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從此夫妻倆就開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後他們才知道原來那兩個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們專教窮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麗的青藍布衣。梅、葛兩仙發明的用灰酒發酵使藍靛還原的方法,在各地廣為傳授,後人便將梅、葛二位師傅尊為染布的祖師爺。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區染坊內都掛上梅、葛二仙紙禡。

在湖南、湖北地區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染坊內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祭祀時除放上梅葛二仙紙禡外,還要放上觀音、財神、家堂的板印紙碼及酒菜等,供奉結束後祭品一起燒化,染坊內的師傅及幫手聚集一起開懷暢飲,祝福「染布缸神」常伴,祈求「染仙」保佑,來年染出的布品質好、色度牢,故舊時的民間染坊常見牆壁上貼有「缸水調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詞幅。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5

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6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民間故事繼承了《續齊諧記》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間藝人想像創造的情節,又產生了很多重陽節傳說的異文。

很久以前,XX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裡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炙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眯眯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夥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裡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7

重陽節是我國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的稱呼同古老的《易經》有關,《易經》中八卦以陽爻為九,所以將「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月是九為陽,而日也是九為陽,兩九相重為重九,兩陽相重為重陽,所以九月初九既稱「重九」,又稱「重陽」。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在我國很早就已成風俗。《武林舊事》中說,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從九月初一就開始吃重陽糕,初九重陽,皇帝還親自到萬壽山登高。清代,皇宮御花園內設有供皇帝重陽登高的假山。在民間,早期以登阜城門外五塔寺和左安門內法藏寺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薊門煙樹(德外土城)、八大處等為多。據《燕京歲時記》載:凡登高,必「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在重陽節日里,相對於宮廷,民間活動內容要更豐富一些,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陽糕等等。

關於重陽登高,有一個傳說:相傳古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人,有一天遇見一位白須飄胸的仙翁。仙翁對桓景說:「你家九月九日有大災難。你趕快回家,叫家裡人做彩囊,裡面裝上茱萸,掛在手臂上,一同登上高山,再喝點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災難。」桓景到九月初九都照辦了。當晚回家一看,大吃一驚,所養的牲畜全都「暴死」。此事很快傳開。此後,每逢九月初九,人們就紛紛插茱萸、帶菊花酒外出登上高山。久而久之,成為習俗。《千金月令》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的方便,還自製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

這一登高傳說,現在看來當然是不可信的。不過從中卻可以看出古人懷著一種美好的願望,即如何避禍消災、健康長壽。因為重陽節正值天高氣爽的季節,人們登高遠眺秋色佳景,心曠神怡,而登高本身就是一種有益的體育活動。菊花酒飲後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茱萸可以驅蚊殺蟲,入葯可治遺的精、腹瀉、嘔吐和便秘等症。古人把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同消災防病聯系在一起了。

自古至今,重陽就是文人筆下的常客。大詩人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中寫到:「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造化群山嶽,瞭然楚漢分。」王維則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吟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句真切地描寫出重陽登高活動和詩人與親人深厚的情誼,廣為後人所傳誦。

有關重陽節的傳說故事(8篇)8

據記載,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陽」,乃是因為《易經》以一、三、五、七、九為天數,即陽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即陰數,其中「九」又稱「老陽」。九月九日因其月份、日數均為「九」,故稱「重陽」,又叫「重九」。

漢魏時期,這個節令的解釋及民間風俗就已經形成。魏文帝曹丕在《與鍾繇書》中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登高大約起於漢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魏晉南北朝時,「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宴飲。」

隋人杜公瞻在注文中說:「九月九日宴會,不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漢唐時期重陽節有到野外登高的風俗,因此,漢唐時期的人們常常在這一天舉行野宴。可以看出,晉代是相當重視重陽節的。

但是,重陽節被正式確立,卻是唐朝的事情。唐代,大臣李泌奏請皇帝,正式確立重陽節,官方布告民間重陽節為「三令節」之一。正是因為唐代官方正式確立了重陽節,這一節日才在民間被大肆推崇並流行起來,節日的風俗沿襲了漢晉以來登高、飲酒、采茱萸等傳統。

宋明以後,重陽節的活動代代相傳,到了清代,重陽節的風俗盛行不衰,舉國上下歡度重陽。

重陽節到了今天,仍然很受重視,只是現在的人們,更多地將這一節日用到了老人身上。

❷ 重陽節的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在陰歷九月九日。按照中國古代關於數字的二元分類,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的月份和日期都為陽數,所以稱為「重陽」,也稱「重九」。

那麼你們知道有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嗎?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


重陽節故事一: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關於重陽節的故事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在評論區里告訴我吧。

❸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重陽 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 節日 ,那你知道重陽節的民間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重陽節的 民間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篇【1】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 登山 ,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篇【2】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 傳統節日 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三國 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篇【3】
重陽節的名稱得來是因為,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則是雙九,也就是重陽日。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一個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 傳說 。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 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 。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 ,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 辦法 。費長房說: “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 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著全 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從此,重 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猜你感 興趣 :

1.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2. 關於重陽節的神話故事

3. 重陽節傳說故事

4.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

5. 傳統節日的民間故事

❹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精選7篇)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重陽節的傳說故事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1

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2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源自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3

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4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

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

重陽節傳說

費長房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

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著全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

從此,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5

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早在漢代,就有飲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唐代王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那麼,重陽節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呢?這里有一個傳說。

漢代,河南汝南有個叫恆景的人。一家人守著一塊薄地,安分守己得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為了替鄉民除害,恆景決定去終南山拜訪一個叫費長方的神仙。費長方給了他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學習降妖的法術。恆景遵照老人的話勤奮的練習。一天,費長方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瘟神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一包茱萸葉子,一瓶菊花酒,叫你家鄉父老都登高避禍。」恆景回到家鄉,他把費長方的話告訴鄉親們,大家就按他說的話做了。恆景來到村口等著瘟神。一會兒,狂風怒吼,瘟神來了。看見鄉親們都在山上,瘟神想去作崇,卻被茱萸的香味與酒氣熏倒了。一回頭,又看見恆景手持寶劍向他撲來,連忙迎戰。他倆鬥了幾個回合,瘟神斗不過,轉身就逃。恆景拋出寶劍,就把瘟神釘死在地。汝河兩岸的百姓又過上了太平的日子。

從此,人們就把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保留了下來。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6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並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並派舜領重兵駐於黃河北岸,監控丹朱。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並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麼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麼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於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

丹朱建重陽店的時間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說明重陽店的建店時間有4000餘年了。因舜最後繼承了堯的帝位,名聲遠揚,丹朱則慢慢被後人遺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陽店是確信無疑的。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7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裡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後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後,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

❺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傳統文化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精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需要傳承並且發揚光大,重陽節也是其中之一,下面分享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1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瘟神,只要他一出現,村裡的人就會病倒,老百姓受盡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恆,瘟神奪走了他所有親人的生命。他發誓要學習法術,戰勝瘟神。他四處尋訪名師,不畏路途的遙遠和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終南山上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他一學就是十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斬妖劍,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重陽節恆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讓大家把茱萸葉插在身上,每人喝一盅菊花酒,自己則持酒仗劍,准備治魔。快看,瘟神殺氣騰騰地往村子這邊來,可是村子裡一個人也沒有,瘟神正納悶呢,忽然一陣茱萸香和菊花酒氣撲鼻而來,熏得他頭暈腦漲。抬頭一看,村民們都躲在山上呢,氣得瘟神哇哇叫著沖上山來。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神刺死劍下。滾滾黑氣退卻了,老百姓歡呼雀躍,在山頂上慶祝勝利。從此,九月初九登高的活動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2

民間傳說:登高尋九節菖蒲: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5)重陽節編故事擴展閱讀

重陽節幾乎是處在年尾時段最後一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陽節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因為必須要依靠前人總結的教訓、祖先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種 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

中國古人,對於先祖的無限敬重、對於祭祀的.高度重視,都由此文明根源而來。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麼,重陽節能被列入「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就可見這個節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簡短3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裡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後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後,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群眾為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

❻ 重陽節的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

中國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快到了,我們來了解一下重陽節的傳說吧。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歡迎閱讀。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一

東漢時期,汝河村民受盡瘟魔的蹂躪,一一喪命。青年恆景的父母也因瘟疫而死,自己也差點喪命。

恆景病癒後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找到一位法力無邊的仙長。

仙長贈與他降妖寶劍,恆景日夜修煉,終成大器。在仙長的指引下,恆景九月九回到家鄉,把鄉親領到山上,成功斬殺溫魔。

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二

重陽節的名稱得來是因為,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則是雙九,也就是重陽日。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一個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傳說。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 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 。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 ,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費長房說: “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 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著全 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從此,重 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

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後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

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希望這種傳統的節日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四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❼ 重陽節的故事有哪些

同行終還是把它就是變出於手藝自己就是沒有那立厲害重陽節的故事最早還是那個王維吧,他就是鞭長莫及,少一人嘛,他自己就是沒有那個取那個分是可以的樣傑的故事最早還是那

❽ 重陽節的小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

你聽過哪些關於重陽節的故事呢?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冤魂的祈求

晉代人干寶,是一位很有學識、文筆優美的史官。在他的《搜神記》一書里,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淮南有一女丁氏,嫁給當地姓謝人家。謝家是一大富戶。她的婆婆陰險毒辣,千方百計虐待丁氏。她總是被強迫著,一刻不停地干繁重的家務。哪怕是有一點點的不順眼,就會遭到惡婆婆的拳打腳踢,百般折磨。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那天,含恨懸梁自盡。

該女生前受盡凌辱,死後冤魂不散。她的靈魂常常依附在巫祝(神漢神婆之類的)身上向人們祈求:“做人家的媳婦太辛苦了,沒日沒夜地幹活。終年勞累不得休息。求求各位婆家,到了重陽節,讓媳婦們休息一天吧。”

據說,丁氏的祈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後來,許多人家開始善待媳婦。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媳婦們休息,叫做“媳婦休息日”。這,也許就是今天三八節的萌芽吧。還有一些地方,每逢重陽,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順便讓女兒休息一下。到了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以死抗爭,陰魂不散的丁氏,當之無愧地,應該是我國女權運動的先驅者了。因為她的貢獻,後人為其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突發的大水

相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腳下。一家老小任勞任怨,忠厚朴實,小日子過得挺紅火。

一天,家人收工歸來,路上碰到一個年老的雲游道人。因為天快黑了,便把他帶回家過夜。由於人多屋少,主人就在灶房裡打了個地鋪。自己和妻子兒女擠在草鋪上睡下,卻讓老道睡在了正屋的炕上。

第二天天剛亮,庄戶人叫醒妻子給道人做了一頓好吃的.,殷勤招待。又做了滿滿一袋白蒸饃,送給遠行的老道。道人臨走前,仔細地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和周圍的環境,千叮嚀萬叮囑地說:“到了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切記切記!”

庄戶主人感到很奇怪,心想:這老道會不會有毛病啊?但轉念又一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全家人的性命要緊。到了九月九,還是到高處走一走吧。權當讓家人看看風景,也是一件美事。

重陽節那天,庄戶的主人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米酒,登山遊玩。還沒有等他們到達山頂,從半山腰處的山洞裡,突然冒出一股大水直沖山下。一會兒功夫,位於他家的整條山溝都被淹沒了。站在高處的這家人,眼見這一幕,全都嚇傻了。這才明白,老道為什麼讓他們全家九月九登高了。

這事傳開後,人們每逢九月九,便扶老攜幼登高望遠、上墳祭祖,以祈求平安。一年一度,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三尺清鋒斬妖魔

很久以前,有個後生叫桓景。他和父老鄉親們,守著一方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誰知天有不測風雲,當地忽然流行起瘟疫來,人們不斷地死於非命,情況十分危急。

有人告訴桓景,這是因為附近的河裡,來了一個妖怪,經常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他又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神通廣大,本領高強。桓景決定,前去拜師學藝。

他翻越了一座座大山,跨過了一道道河流,歷盡千辛萬苦。有一天,桓景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向他點頭。桓景心想:這莫非是引路的和平鴿嗎?

果然,鴿子飛一段距離,便停下來等他。就這樣,他跟著白鴿,很快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地跪下,誠心誠意地請求:“求師傅大發慈悲,救救鄉親們!”他的善心和誠意感動了仙人。隨著大門的啟開,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笑眯眯的說:“弟子為民除害,為師自當助一臂之力。”

費長房先送他一把青龍斬妖劍,又教了他劍法。等桓景學有所成,師傅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是降妖除魔的好日子。你趕緊回鄉滅掉妖怪,解救百姓。為師另給你茱萸葉一包,菊花酒一瓶,到時讓鄉親們登高避禍。”說完,師傅用手一招,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了家鄉。

桓景回到家,緊鑼密鼓地籌備有關事項。到了重陽那天,他就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桓景把師傅給的茱萸葉子分給眾人,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拿出菊花酒,每人喝了一口,可以百毒不侵。一切安排妥當後,他手提青龍降妖劍,來到住著妖怪的那條河邊,准備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河面上波濤翻滾,狂風怒吼。妖怪探出頭來,看見山上的人群,便飛身躍起,直撲眾人,卻被仙酒及茱萸的氣味嚇得不敢上前。它一回頭,迎面碰上寶劍出鞘的桓景。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人一妖,直斗的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戰了三百多回合,瘟魔不敵,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把瘟魔死死地釘在了地上。

從此,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們,再也不受瘟魔的侵襲了。

;

❾ 有關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 #能力訓練# 導語】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下面是 分享的有關重陽節的民間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1.有關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前咐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道家奉配拿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九月初九的這天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很早以前,有一種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

恆景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2.有關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重陽節,一個舊有的傳統節日,現在已經很少人慶祝了。有人甚至是不懂這個節日的存在,他們所知道的也不過是九月初一到初九是九皇爺大誕。

九月初九,是我們傳統節日中其中一個已經鮮為人知的節日。每一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離開家到處去旅行或爬山。

原來,這是有它的典故的。話說,在東漢時期,有一個能預言未來的道長。他懂法術,並且擅長驅魔。

有一天,他向他的門徒說,災禍之神將在農歷九月初九降臨人間。他交待他的門徒到鄉間去將災禍之神征服。道長給了他的門徒捆紮好的草葯及一壺菊花酒。他要他的門徒將這些葯和酒帶去給人們以化解災禍。

他的門徒乘仙鶴而去,將道長的草葯和菊花酒分派給眾人。同時,把他們帶到山上去。喝了菊花酒及草葯,災禍之神就不敢接近他們了。

當災禍之神到來村莊時,發現村裡的人都不見了。它發現人們都跑到山上去了,就趕緊奔到山的那邊去。可是,它是怎麼也接近不了。後來還被道長的門徒刺傷。

從此以後,每到農歷九月初九,人們都會到山上去或出外遊玩,以避開災禍之神。談到九月初九,最為人知道的還是從九月初一到初九慶祝的九皇爺誕。這在馬來西亞各個地區都很多人慶祝。

3.有關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培悔搭。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庄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陞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庄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庄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4.有關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極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裡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後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後,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群眾為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

❿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精」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精」

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重陽文化作為我國民俗文化的瑰寶,其內涵豐富而博大精深。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歡迎閱讀。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一

很久以前,汝南縣有個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幾片地,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時候曾聽大人說過,汝河裡住了一個瘟魔,每年都會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為了替鄉民除害,桓景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他就決定前去拜訪。

誰知他翻越了千山萬水,還是找不到仙人的縱跡。有一天,他忽炙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不斷地向他點頭,桓景走近前一看,鴿子忽然飛了兩三丈遠,落地後又不斷地向桓景點頭。就這樣,桓景跟著白鴿,終於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的跪了兩天兩夜。到了第三天,大門忽然開了,一個白發老人笑眯眯的對他說:“弟子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進院吧”。

費長房就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練習降妖的法門。有一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說完,就用手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鄉,就把費長房的話向大夥兒說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帶著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分給每人一片,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說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當後,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村中,等著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汝河裡狂風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來。忽然抬頭看見人群都在山上歡聚,它便沖至山下,卻被酒氣及茱萸的香味嚇得不敢上前。一回頭,又看見桓景抽出寶劍,和瘟魔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斗他不過,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寶劍閃著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釘死在地上。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人們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一代代的傳到現在。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二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放紙鷂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登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後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編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5年養老院轉讓信息 瀏覽:772
中石油辭職後怎麼辦理養老保險 瀏覽:152
家庭退休人員補繳養老金多少 瀏覽:751
美國老年養老院視頻 瀏覽:698
老人失控怎麼辦 瀏覽:152
老人機怎麼解除按鍵鎖 瀏覽:978
江油預約體檢多久收到簡訊 瀏覽:810
孕27周體檢什麼 瀏覽:931
70歲老人去世叫什麼 瀏覽:947
用退休工資做擔保可以嗎 瀏覽:912
3600基數養老金能領多少 瀏覽:121
老人斑怎麼去除掉圖 瀏覽:631
寧波的養老金每月可領多少錢 瀏覽:390
2016年50歲是什麼生肖 瀏覽:534
丈夫要求妻子必須孝順自己的父母 瀏覽:147
父母哪些行為會造成不良示範 瀏覽:856
如何讓父母買單 瀏覽:320
淄川區農村養老保險繳費 瀏覽:385
老年人一坐起就嘔吐什麼原因 瀏覽:519
孝順瀾庭別墅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