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列舉二十四孝圖故事中的三個故事並概括內容
一、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兩斗白米,一隻牛蹄子,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資蚊飽血孝順的是什麼動物擴展閱讀:
1、《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2、《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
3、二十四孝圖其他故事節選: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
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B. 有沒有用一個動物或者植物來講孝道的故事,人也可以,有沒有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期江夏人,年少的時候父親就早早去世,只有年老專體衰的母親和他屬相依為命。
一日母親深感不適,經過求醫問葯,得知用新鮮的竹筍做湯就可以醫好自己。因為正值凜凜
寒冬,根本就沒有鮮筍,小孟宗非常希望母親的身體好起來,可是又無計可施。擔心憂愁中
小孟宗獨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他的哭聲打動了身邊的竹子,於是奇跡發生了,只
聽呼的一聲,地上就瞬間長出了許多的嫩筍。小孟宗看到時心裡特別的高興,他小心的摘取
了竹筍,歡歡喜喜的回到了家裡。回到家之後,馬上用竹筍為母親熬好了筍湯。母親喝了筍
湯之後身體果然大有好轉。孟宗後來大有作為,官至司空
C. 古時候有位兒子非常孝順 夏天他會脫光衣服幫他的父親驅趕蚊子是叫什麼
恣蚊飽血
二十四孝之一,晉朝人吳猛,幼年母親早逝,與父親相依為命。由於家貧買不起蚊帳,每到夏夜,吳父常常因蚊蟲叮咬而睡不好覺,吳猛年紀雖小,但非常有孝心,為了讓父親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讓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飽了血就不再叮咬父親。
D. 重陽節與動物的故事
愛孩子這是個連老母雞也會做的事情,重陽節日的來臨,讓我忽然想起這句話了。
沿著這句話推下去,我們是否可以查問下:孝敬老人,什麼動物做得較好?耳熟能詳的故事似乎也只有「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了,也有人說黑魚在母魚產仔後會眼睛瞎掉,無法覓食,那些小魚們為了母親能活下去便自動排隊送到母親的嘴裡……
重陽節孝道故事
對這幾個故事,我們稍作分析,便不難看到古人為了孝道的教化,人為地進行了善意的篡改。
羔羊跪乳絕對是因為吃奶的方便,而不是什麼感恩;小黑魚葬身母魚腹中,那是因為剛出生的它們還不具有逃生的能力,圍著母魚尋求安全感時卻不幸成為母魚果腹之物。
只有烏鴉的反哺行為似乎還可說得過去,但據從事動物研究的人員表示,在生物學上,「慈鳥反哺」是沒有依據的,甚至連烏鴉中哪一種是白居易所說的「慈鳥」,都無從考證,所以這個故事肯定也是古人的臆想。
或許有人為此感到難以接受,因為古人津津樂道用以諄諄訓誡我們的例子就這樣破綻百出。
雖然我們不想承認,但我們無法從動物中尋求到孝順的楷模,更無法從人類自身加以舉證。
或許有人要用《二十四孝圖》加以反駁,可當我們靜下心來,對二十四孝子一個個仔細分析的時候,卻感覺其中許多都是荒誕不經的,甚至有違人道的。
什麼嘗糞憂心、哭生竹筍、恣蚊飽血、乳姑不怠、埋兒奉母……也有矯揉造作的,如聞雷泣墓、扇枕溫衾……當然如仲由負米、懷橘遺親、扼虎救父之類還比較可信,但也說不上感人。
因為這等事情為父母者做得比兒女出色得多,也司空見慣得多。
但不管怎麼說,在我們的觀念中一直感覺古時的老人要比今天老人風光得多,威風得多,滋潤得多。
究其原因,與統治者的提倡有太大的關系。
孝敬老人是作為社會統治體系的一部分,如同「君君臣臣」一樣,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必須如此的問題,不然就違反了社會規則,你就無法被社會相容。
社會把家庭權利交由老人掌管,晚輩對老人的孝順從某種意義上,是對權勢、金錢的服從。
順從長輩的意願,也就是順從了社會,順從了統治者的管理。
所以老太爺作為一家之長,說一不二的威嚴才能保持幾千年。
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老人從家庭中坐北向南的崇高地位一下子畏縮到犄角旮旯里了。
不得不承認,今天的老人普遍無社會地位,無經濟能力,由原來的強勢家長成為弱勢對象。
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孝順就成為一種自願而非被迫了。
缺乏社會的輿論監督、強制約束,讓孝順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一時間面臨重重困難,所以對愛的呼喚成為當下弘揚人文精神的一個主旋律。
付出=回報,作為對等法則很容易被人接受。
人在權利、金錢蠱惑下很自然萌生出對強者的崇拜之情,如對達官貴人、商界大亨、藝術大腕們的忠誠竭心、諂媚趨炎之愛;生理上的渴望也很容易使兩性之間萌發出愛的情感,如夫妻、情人之愛;種族延續的本能,幾乎讓所有的動物都不自覺地產生舐犢之情,也就是所謂對兒女的愛;而渴望被群體認可、渴望人生價值被證明的高期望值下,也容易產生對宗教、政治信仰的迷愛;當然在思想契合、志趣相同等前提下,朋友知己之愛的產生也是自然的。
唯獨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似乎無法從中得到人所想要的,心理上就不免產生失衡,於是就逐漸冷淡了父母、老人。
見於此,目前贍養老人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靠傳統道德的約束,已經失去了權利背景,所以無疑會成為空談。
靠法律強制脅迫,似乎缺少了家人之間的脈脈溫情。
解決的方法只有靠個人素養的提高,靠社會輿論的監督,靠對孝道思想多渠道的引導。
一個人本著一顆做人的良心,推己及父母,推己及人,真正地把尊重、把理解作為孝敬父母的內容,這樣才能談及對社會的關愛。
或許這才是重陽節為子女者所應該自省的。
E. 關於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孝心話題
導語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標准。動物都懂得「反哺」,人更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道德行為,不僅僅是個人家事,也是為人應對社會承擔的一份責任。。
然而在當今的社會中,「孝心」似乎已經是一個「過氣」的詞語,它在年輕人中已經引不起強烈的感情。人們似乎已經淡漠了。
一、現在很多人不懂得孝順
1、2005年11月初,南京大學校園的公告欄里貼出了一封信,署名為「一位辛酸父親的來信」。
親愛的兒子:
盡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唯一一個大學生之後,心裡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了。從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到掛蚊帳縫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的確,你考上大學,你爸媽確實為你驕傲。雖然現今的大學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這畢竟是你爸媽幾十年的夢想。我們那陣鬧文革,家裡又窮,上不了大學。這也就是我們以你為榮的原因。然而,你的驕傲卻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份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你說你學習很忙,沒時間寫信,但咱們院子里你高中的女同學,卻能收到你洋洋灑灑幾十頁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從收發室門口過,我和你媽看著你熟悉的字,卻不能認領。那種痛苦是什麼樣子的,你知道嗎?
後來,隨著你讀二年級,這種痛苦煎熬逐漸少了,據你那位高中同學說,是因為你談戀愛了。其實,她不說我們也知道,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當時,你媽剛剛下崗,而你爸微薄的工資,顯然不夠你每天出入酒吧網吧,KTV餐廳。在這樣的狀況下,你不僅沒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來了一封長信,大談別人的老爸老媽如何大方。你給我和你媽心上戳了重重一刀,還撒了一把鹽。最令我傷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這之前,我在報紙上已看到這種事情。沒想你也同時看到這則新聞,一時間相見恨晚,及時嫻熟地運用這一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雖然,得知真相後我並沒發作,但從開學到今天,兩個月里,我一想到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經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交閱歷之外,還能否增長一丁點感恩的心?
看完這封信,我就覺得心酸呀!真的很心酸!不懂得知恩圖報,只知伸手要錢,不懂得體貼父母,只把父母當做搖錢樹,已是當今青少年乃至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我不知道這樣的事在石家莊的大學里有多少,但我知道一點,每天晚上7點以後,您可以到咱們石家莊大學附近的網吧去看看,看能不能定上一個空位。您就可以知道現在石家莊有多少大學生在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每天上網聊天玩游戲?
2、2006-09-11 出售孝心
淘寶網上一則帖子引起了社會的轟動。上海一個署名為「田明」的人發了這樣一個帖子:「假如您的兒女對您不孝順的話,假如您想感受一下孝順的話,不妨租個孝順的兒子試試……最好是在同個城市,可以給您倒茶陪您聊天,說順心的話給您聽,還可以給您捏捏背揉揉腿。一天100元。」雖然已有超過幾十位網友瀏覽了該男子的信息,但並無出價記錄。
二、古人孝心故事
1、「代父從軍」花木蘭
2、「鹿乳奉親。」說的是古時候的郯(tán)子,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都患有眼病,聽說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頭。郯子知道後,就披了一張鹿皮,來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機擠取母鹿的乳汁,拿回來供雙親享用。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卧冰求鯉。」說的是古時候有個叫王祥的,天寒地凍的時節,繼母想吃活魚。王祥來到河邊,脫掉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體來融化堅冰。忽然,河面上的堅冰自動裂開了,從裂口處蹦出兩條活鯉魚。王祥拿著活鯉魚回家孝敬繼母。
4、「扇枕溫席」說的是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三、現代孝心故事
1、田世國換腎救母:山東漢子田世國在瞞著母親的情況下,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身患尿毒症的母親。手術很成功,但老母親至今不知道捐腎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上海中山醫院接受的幾百例捐腎手術中,子女給父母捐腎的這是唯一一例,多數都是父母給子女腎臟。
2、張尚昀背母求學:2001年7月,張尚昀在長春稅務學院申請休學,背著患病的媽媽打工。邊打工邊自學,其間,張尚昀參加長春稅務學院6個學期的考試,5次拿到獎學金。2005年6月,張尚昀參加河南省稅務系統公務員招考考試,在數千名考生中,取得了稅務稽查崗位筆試第一名的成績。
四、百善孝為先
1、沒有孝心就沒有愛心
孝心是一個人具有愛心的前提條件。沒有孝心的人,就沒有愛心。如此之徒,人人盡可得而誅之。沒有孝心的凡人會遭到世俗的鄙視,沒有孝心的「偉人」更會遭到歷史的唾罵。
李鬼欺騙李逵,「弱者、強者都被他的謊言欺騙」。
漢高祖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其父母為項羽所擒,當項羽威脅要蒸其父母時,劉邦卻無恥地說:「願分得一杯羹。」如此不孝之徒,隨時漢王朝的開國元勛,卻依然遭到歷史的鞭撻。孝是天下的大義,無孝之人不論是凡人還是所謂的偉人,都會遭到歷史的遺棄。
正面例子:《地震中的父與子》
2、沒有孝心就沒有責任心
陳毅元帥不僅僅是我們黨的好乾部,而且也是一個「孝子」的楷模。他在「忠孝兩難全」的情況下,始終感到心中內疚。1962年陳毅出訪,途經成都探望重病的父親,他親手給母親洗尿布。母親有難色。他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洗上十條,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啊!」一個好乾部,好的企業負責人,他應該是孝敬父母的楷模。一個沒有「孝心」的領導,不可能愛民、愛員工。
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平時滿口「人道」,然而他卻是一個不教的逆子,一個月只給母親100元生活費,自己花天酒地,卻對鄉下的母親不管不問,令人所不齒。所以後來因貪污被槍斃。
3、孝心是檢驗人格的標准——孝心是一場「考試」
「孝心」是一種能夠以小見大看到這個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質的試金石。這樣說來「孝心」對每個人本身就是一次「考試」。
①近日,甘肅一民營企業招聘一名集團公司副經理,把「孝敬父母」作為招聘條件之一
②曾經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交提案,建議把幹部的「孝心」納入考核幹部的條件之一,
③2004年11月14日,由浙江省嵊州團市委、教體局、少工委主辦,嵊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承辦的「孝心考場」正式開考。總之,「孝心」是一次「考試」,是對一個人人格的測驗。
4、孝心是社會賦予的責任
試想,一個沒有「孝心」的社會,是不可能和諧的社會,一個沒有孝心的兒女,不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不孝敬父母的人,也不可能「孝敬」社會。
五、如何孝順?
1、孝順從現在做起 [劉墉做客「實話實說」]
人生短短幾十載,能和生我們養我們、疼我們愛我們的父母一起度過的時光又有多少?我親眼見過自己的一位堂哥掙了一大筆錢後,准備孝敬父母時,卻見到了母親的靈柩。那悲痛,是一種迷茫、一種懊悔、一種欲哭無淚。「子欲養,而親不在」啊!
朋友們,珍惜這僅有的時光孝敬自己的父母吧。
2、孝順從小事做起
每天主動給媽媽倒水,捶背,母親節給媽媽買朵花。少頂嘴。
父母是最容易得到滿足的,就像歌里唱的那樣:「常回家看看,幫爸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足以讓老人家得到安慰。
純潔真摯的孝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平分生命》 《風雨中的萬壽菊》 《女兒的綠瓶子》
3、孝順從心靈做起
「每月給父母寄點錢花花,就敬到孝心了」。這是一些人的「常規做法」。其實,這也是對「孝心」的曲解。孔子在論孝道時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如果只注重物的供養,那和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
有人作過調查,假如有100塊錢,美國人會花99元買保健品,1塊錢買葯;我們則相反。
不要把孝順父母當作一種責任,「孝敬父母是兒女的福氣」。——孝順父母是我們一生的作業。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篇文章之後眼圈是紅紅的……這是一個真看過實的發生在德國感人故事。9歲的孤兒德比為了尋找母親,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愛,他每幫助一個人,就請求他去幫助另外的10個人。他想以這種愛心傳遞的方式,總有一天自己的母親也會成為被幫助的對象。他對母親深沉的愛感動了整個德國,人們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動,德比成了德國的小名人。然而不幸的是,德比卻遇刺身亡。在他彌留之際,無數的德國母親假扮德比的母親來陪伴他。愛如潮水,涌動在每個人的心房……
1994年2月,德國北部城市科部侖茲還是一片冰天雪地。伊特洛孤兒院就坐落在萊茵河畔,高大的院落肅立在風雪中顯得格外寂靜。這天早晨,孤兒院50歲的特麗婭修女外出辦事,走到大門口時突然隱約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她循聲找去,在門口的樹叢中找到了一個有著金色頭發的男嬰。修女將他留下了,並給他取名德比。
轉眼7年過去,德比在孤兒院里健康長大,他心地善良,但性格卻有些憂郁。天氣晴朗的時候,修女們帶著孩子們,穿過樹林,到河邊的青草地上散步。樹林邊鎮子里的人們指著他們對自己孩子說:「這些孩子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如果你不聽話,也把你送進孤兒院!」
聽了這些話,德比非常傷心,他忍不住問修女:「嬤嬤,我的父母為什麼不要我,他們是不是不愛我?」德比的聲音里充滿了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迷惘。修女吃驚地問:「你怎麼會這么想呢?」
「大家都這么說,我們都是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德比答道。修女安慰他:「雖然我沒有見過你的媽媽,但我相信她一定是愛你的,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母親。當年你母親之所以拋棄你,一定是很無奈的。」德比沒有說話,但是從此他彷彿突然長大了許多,經常獨自站在孤兒院的窗口,眺望窗外的萊茵河,靜靜流淌的河水帶走了德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2003年母親節,節日的溫馨氣氛再次燃起了德比對母親的強烈渴望。那天每個電視台都在熱播慶賀母親節的節目,他們拍攝了孩子們在母親節里為媽媽奉獻愛心的鏡頭。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在汗流浹背地幫父母修剪草坪,他的母親在一旁看著兒子,激動得熱淚盈眶。德比對修女說:「我也想幫我父母幹活!你知道他們在哪裡嗎?」
修女沉默了,幾年來,沒有任何關於德比父母的消息。德比傷心地跑到街上,街上有那麼多母親,可沒有一個母親是他的。望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德比哭了。
幾個月後,9歲的德比離開孤兒院,到附近一所小學讀書。一次課上,老師給學生們講了一個故事:「古時有個皇帝,愛上圍棋游戲,決定嘉獎游戲的發明者。結果發明者的願望是讓皇帝賞他幾粒米,在棋盤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放上兩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四粒……依此類推,直到放滿棋盤。結果最後是18000萬億粒米,總數相當於全世界米粒總數的10倍。」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