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人孝順嗎
日本人不似中國人,親子觀念比較淡泊。
日本人大多從高中畢業後,家長就要求孩子自立,這時候的孩子很多就自己去打工,如果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一般都是靠自己打工賺來的錢,其次,日本的福利制度等比較健全,就好似美國,福利完善,所以很多老人都選擇和孩子分開,自己獨居,他們大多不是靠孩子的贍養費來度日,如此一來,孩子和家長的關系就不似中國那麼依賴,從而也不會有那麼深的感情。
其次,日本的生活節奏較快,生存壓力也大,導致很多家長(特別是父親)很少能好好的照顧孩子,(不是有很多日本男人要加班么,就曾出現過父親加班回來孩子已經睡覺而來而早上去上班的時候孩子還在睡覺,以至於孩子和父親的感情很淡薄,日本不是有很多戀母戀姐情節么?還不是有很多男人很陰柔么?個人覺得這個現象也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我的結論就是,日本人整體不似中國人的親子感情濃厚,因此整體也沒有中國人那麼孝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全是我接觸日本文化以來的個人心得,僅供參考。
❷ 西方國家有孝敬父母的文化嗎
西方人當然也是孝順父母的,他們同樣會給父母贍養費。只不過西方人和東方人區別在於。
西方人相對獨立。不僅孩子獨立老人也獨立。
所以一般孩子18歲以後就不會再用父母的錢了。而老人往往也不用孩子的錢。但並不是說他們就不給父母贍養費。中西方孝敬父母之差異 一個天經地義一個可有可無
「孝」是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孝敬父母」是指對父母的孝順和尊敬。「孝順」即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意志。
而英文中難以找到完全對應「孝」的詞彙。有人將《聖經》中的「honor」譯為「孝」,而「honor」的本意是「給予高度尊敬」,並沒有奉養和順從之意。
中西方在孝敬父母問題上差別甚大:前者認為是天經地義,後者卻認為可有可無。在西方,奉養父母、為父母養老送終並不是子女必須履行的責任,大多數西方人腦子里不會經常考慮孝敬父母問題,於是設立父親節、母親節,提醒人們注意這件事。
家庭
我們習慣於幾代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即使子女婚後與父母分開居住,相互之間的聯系也很緊密。而在西方,一般是小家庭,子女成年,必須離家自食其力,結婚後一般與父母分開居住。即使兒女與父母同住,彼此之間關系平等,不依賴父母。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百事孝為先」,牛羊尚能跪乳,何況人乎?在生活上關照、侍奉父母是必須的。西方人雖然也熱愛、尊敬、關心父母,但是並不像我們那樣,過問父母的飲食起居。他們認為,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互相尊重就夠了,過多噓寒問暖,有干涉隱私之嫌。
在德國、瑞士等西方國家,孩子可直呼父母的名字。對此,我們中國人不能理解,認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禮貌的。我們一向有「子不言父名」之諱。在美國,老人搬家,請搬家公司,兒女不必一定前來幫忙;周末,兒女前來幫父母收拾庭院、修剪草坪,父母可能要付工錢。某西方外交官的父母來北京探望,全家老少到前門烤鴨店品嘗烤鴨,結賬時竟然實行AA制。
養老
近年來,我國實行醫保制度,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就醫問題,但由於國家還比較窮,無力拿出更多的錢為老年人免費養老。現在,老年人進養老院的很少,基本上還是居家養老,靠子女服侍、奉養,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傳統。
而西方老年人精神上強調獨立,不願意依靠子女,生病靠醫療保險和醫護人員,養老靠國家優厚的福利待遇,不需子女插手。老人和子女經濟上來往不多,父母不供養成年子女,反之子女也不需贍養老人。
西方老人一般住養老院或在家中養老,作為子女前去探望,大多數情況下,也僅限於節假日、生日等。
❸ 世界上最孝順的國家是那國
我知道最不孝順的是日本
❹ 世界上主要國家國民性格
世界上各國的國民性格大有不同,都是由民族發展過程中由眾多因素影響導致,以下就是主要國家的國民性格:
1.美國。美國人尚武好文、推崇教育、尊重學歷和珍惜知識、重視國民教育。
美國是一個推崇教育的國家,他們既相信天道酬勤,又承認天賦差異,所以從基礎教育開始,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在通識教育的基敗李礎上引導、鼓勵孩子們能夠在知識的海洋里尋找到自己的珍珠。
美國還是一個尊重學歷的社會。在美國,完成碩士學位大概需要1-2年,理工科博士畢業大概需要5-8年,人文學科博士需要3-6年,每當順利畢業,人們會自豪地在名片中加入博士的前綴,意味著他在相關的領域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貢獻了自己的一份新知。
2.日本。日本人的國民性格主要是:崇尚自然、忠誠、勤勞。
崇尚自然:日本人的自然觀與日本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民族的固有神道信仰有密切的關系。自然是神聖的,自然是敬畏和尊崇的對象,不能對其褻瀆。
忠誠:在他們崇尚的武士道上就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作為一個武士,戰死沙場才是榮譽。
勤勞:米蘭博科尼大學(Bocconi University)勞工法教授康提(Maurizio Del Conte)接受電訪時表示,日本人平均年假為每年16.5天,相對於法國的37.5天。根據此份調查,日本勞工平均一年用了9.5天年假,法國為34.5天。日本人非常勤勞」這一評價。
3.中國。中國人勤儉、保守、孝順、慈善、重人倫、法自然、重中庸、求實際、尚情誼、崇德化。
是美國傳教士A.H.史密斯。於1894年出版《中國人的氣質》(或譯《中國人的性格》)一書,列舉了中國人愛面子、勤儉、保守、孝順、慈善等26種性格特點。
中國近代學者梁啟超曾對中國人的國民性做過頗為深刻地研究。中國社會學家孫本文在《我國民族的特性與其他民族的比較》一文中,認為中國民族有重人倫、法自然、重中庸、求實際、尚情誼、崇德化6種特點,而這6種特點有優點也有缺點。
(4)哪個國家的人最孝順擴展閱讀: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是一個民族的共同特徵。一個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察廳遲該民族的文化和歷史。
韓國人的國民性格分析:韓國人的缺乏忍耐力、性子急和日本人不相上下。
在首爾(漢城),經常聽到的韓語是「叭利、叭利」(快快)。對韓國人來說,干什麼都快是美德。睡覺「叭利」,起床「叭利」,吃飯也「叭利」,學習也「叭利」,如廁也要「叭利」。所以中國最能聽懂的也是這句「叭利」。
但是韓國人的性子急和日本人的急躁卻不盡相同。如果說,日本人對骯臟的環境和浪費時間容易急躁的話,那麼韓國人則與其相反,對環境還有一定的忍耐力,主要在人際關繫上容易急躁。
❺ 外國人是不是沒有孝順的概念
他們每年來11月的第四個星源期四是感恩節,感恩節晚餐結束之後家人們還要在一起刷碗,就這一點來講的話歐美人也有長輩的概念,他們也懂得家人之間的感恩,因此也有這樣的長輩概念在歐美人中,歐美人所以也有孝順長輩的概念。
❻ 西方人有「孝敬父母」的說法嗎
各有利抄弊。兩邊的不同襲主要是因為文化觀念的不同。西方父母讓成年子女離開家,本意並不是給孩子自由,而是還 父母自由。子女得到自由發展的機會只是客觀效果。而一些老年人的凄涼晚景則是另一個客觀效果。中國對子女贍養父母做一些法律規定既是道德觀念的體現,也是為了減輕社會負擔(很多老年人並沒有足夠的養老金)。
我個人認為應該讓成年子女出去,給孩子們更多的自由發展機會(貌似現在是孩子不肯出去)。但子女還是應該承當一些養老的義務。想想年邁的父母孤卧病蹋,淚眼空洞,身邊卻沒有一個親人,我們又居心何忍?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一老人因病住進了醫院,最後醫生宣布無治了。因老人身邊無親人,由教會的朋友們同意停止治療,老人被移到專門的病房等死。老人曾買過一塊墓地,便讓朋友們去他家拿證件。朋友們遍尋不著,老人就遲遲不咽最後一口氣。直至一星期後朋友們終於找到,老人才閉上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