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孟子關於孝道的名言警句
1.長幼有序。——孟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4.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5.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6.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1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貳』 用一句話說孟子為什麼是孝敬父母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孟子·萬章篇上》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孟子·盡心上》
長幼有序。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叄』 孔子和孟子認為應該怎樣侍奉父母
孔子認為:由也事親 可謂生事盡力 死事盡思者也。(父母生時,應盡心侍奉父母;父母死後,也要做到為人子應有的禮節)
出自《仲由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南遊於楚,從車百,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孟子提了孝順父母應注意的5大不孝: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肆』 孟子盡忠盡孝的故事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伍』 孔子,孟子,荀子是如何強調「孝」的重要性的他們認為「孝」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孔子身後儒家在繼承的基礎上也對孔子孝道觀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先秦時期, 以孟子、荀子的貢獻為最。
孔子的孝道觀主要體現在要「養」, 要「敬」, 要合「禮」, 要「隱」, 也要「幾諫」等幾個方面。「事父母,
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竭盡全力去「養」, 但「至於犬馬, 皆有能養。不敬, 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
做到「敬」還不行, 還得讓父母安心,「父母在, 不遠游, 遊必有方」(《論語·為政》) , 父母有了過錯,
子要為其「隱」,「父為子隱, 子為父隱, 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 。隱了以後, 又為了使父「身不陷於不義」(《孝經·諫諍章》)
還要「幾諫」, 父母不聽, 你還不能埋怨,「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 又敬不違, 勞而無怨。」(《論語·里仁》) 父母身前要孝,
父母身後也要行孝, 而且要合於禮。「生, 事之以禮; 死,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論語·為政》)
當子貢為了節省要減去餼祭用羊時, 他說:「賜也, 爾愛其羊, 我愛其禮」(《論語·八佾》)
。甚至父親生前的志願在三年內都不能違背,「父在, 觀其志; 父沒, 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道, 可謂孝矣」(《論語·學而》)
。這就是《禮記·祭義》中所說的:「眾之本教曰孝, 其行曰養。養, 可能也, 敬為難; 敬, 可能也, 安為難。安, 可能也,
卒為難。父母既沒, 慎行其身, 不遺父母惡名, 可謂能終矣。仁者, 仁此者也; 禮者, 履此者也; 義者, 宜此者也; 信者,
信此者也; 強者, 強此者也。」
孟子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孔子的孝道觀,
也在某些方面對孔子的理論有所發展。孟子主要強調了在「親親」的自然感情的基礎上行「孝」。「孩提之童, 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
無不知敬其兄長也。親親, 仁也。敬長, 義也。無他, 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 。他主張孝應該來源於對「親」的天然之愛,
而不是一種
外界強加於世人的倫理綱常。孟子的「孝」更加人性化, 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
孔子說:「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 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其中所包含的就是一種單純的, 為親人的長壽而欣喜, 但同時又因父母年老,
而害怕終有一天要失去他們, 所自然生發出來的矛盾心情, 愛親之情愫! 沒有半點強加於人之感。
這也應該是孟子「親親」孝道觀一個重要的理論來源。「親親, 仁也」, 孟子是不是降低了「仁」的要求了呢? 其實不然,
孟子是提升了「親親」的地位, 或者說孟子在更高、更深層的人性論基礎上論證並提升了「仁」的地位。「仁之於父子⋯⋯, 命也, 有性焉,
君子不謂命也」(《孟子·盡心下》) 。還有「人性之善也, 猶水之下也。人無有不善, 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孟子認為人有「可以為善」(《孟子·告子上》) 的「性」, 而「『性』確定不移地把人的思想行為導向善」[1]。孟子的性善論,
決定了他會從更基本更深刻的人性論角度來表達他的孝道觀。「仁, 義, 禮, 智,非外爍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並且「仁之實, 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 。「親親」是為善之始, 只有親親才能孝悌,
只有親親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這與孟子的「四端說」是同一個發生學原理。「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 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於我者,
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 泉之始達。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到「親親」就達到仁了, 孟子這里只是強調了「親親」在為「仁」上重要的開端作用,
其最終目的還是要「天下平」。「親親」是孟子孝道觀的主要內容, 所以其言語中無不充斥著可愛而樸素的對「孝」的理解。「君子有三樂,
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無故, 一樂也⋯⋯」(《孟子·盡心上》) 多麼簡單的要求啊,
所透露出來的正是「親親」這自然而不加任何雕琢和文飾, 卻是人要最為之寶貴的至真情感。還有「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
人之所欲也, 而不足以解憂; 好色, 人之所欲, 妻帝之二女, 而不足以解憂; 富, 人之所欲, 富有天下, 而不足以解憂; 貴,
人之所欲, 貴為天子, 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 無足以解憂者, 惟順於父母, 可以解憂」(《孟子·萬章上》)
。「色」「富」「貴」都不及在父母膝下盡孝能讓人無憂, 在最親近最愛自己的人面前當然是人生最大的樂事,
多麼真切朴實的感情表達。
孟子還說了五不孝:「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 不顧父母之養, 一不孝也; 博弈好飲酒, 不顧父母之養, 二不孝也; 好貨財,
私妻子, 不顧父母之養, 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 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鬥狠, 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
這五不孝都是就父母的切身利益和安全而言的, 很朴實,
很實在。在孟子的思想里「大孝」也不過是「終身慕父母」,「孝子之至」也就是「莫大乎尊親」,
最大也不過「以天下養」。而在孔子的孝道觀里卻有「守孝三年」和「三年無改於父道」(《論語·學而》)
等等不近人情之處。荀子也在許多方面繼承了孔子的孝道觀, 比如要「敬」。在《荀子·子道》中,
荀子借孔子之口說:「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 夙興夜寐, 耕耘樹藝, 手足胼胝, 以養其親, 然而無孝之名, 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 辭不遜與? 色不順與? ⋯⋯今夙興夜寐, 耕耘樹藝, 手足胼胝, 以養其親, 無此三者,
則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意者所友非仁人邪? 」但也是在父母死後, 荀子對孝的要求卻是比孔子、孟子都大大地簡化了:「事生, 飾始也;
送死, 飾終也。終始具, 而孝子之事畢, 聖人之道備矣」(《荀子·禮論》) 。荀子說只把父母發送了以後, 做兒子的孝就算是盡到了,
這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社會里,
也算作最開明最簡朴也是最開明的孝了!荀子的孝道觀的特點和他的「性惡說」分不開。「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 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荀子·性惡》)「人之性惡, 其善者偽也」( 同上) 那什麼是偽呢?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 謂之偽」( 同上) 。那麼什麼又是「可學而能可事而成」的呢?「禮義者, 聖人之所生也, 人之所學而能,
所事而成者也」( 同上) 。說到底, 荀子「化性起偽」的主張就是要學聖人之禮義。正所謂:「性者, 本始材朴也; 偽者,
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 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 然後成聖人之名, 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禮論》)
所以,
荀子在敬「孝」時更注重要合於「義」。「入弟出孝, 人之小行也; 上順下篤, 人之中行也; 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 。這與孟子的主張「父子之間不責善, 責善則離, 離則不詳莫大焉」(《孟子·離婁上》)「責善,
朋友之道也, 父子責善, 賊恩之大者也」(《孟子·離婁下》) 等說有顯然的不同。荀子還說:「父子不得不親, 兄弟不得不順,
男女不得不歡。」(《荀子·富國》)「得」即是德」。父子之間無德無行, 每天爾虞我詐, 不行義舉, 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則都不遵守,
怎麼談得上父子相親, 父慈子孝! 「君子處仁以義, 然後仁也; 行義以禮, 然後義也; 制禮反本成末, 然後禮也; 三者皆通,
然後道也。」(《荀子·大略》) 仁是向善,愛人的, 但向善並不一定就能為了善, 愛人不一定能愛了人。所以具體到行為上,
還要用「義」來判斷如何行事。「在孔子心目中, 德行雖然以仁為根源,
但卻表現為對義的直接履行。」[2]當然荀子的「從義不從父」還主要是從敬「孝」的角度考慮的。「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 從命則親危,
不從命則親安, 孝子不從命乃衷( 忠) ; 從命則親辱, 不從命則親榮, 孝子不從命乃義; 從命則禽獸, 不從命則修飾,
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 是不子也; 未可以從而從, 是不衷( 忠) 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
則可謂大孝矣」(《荀子·子道》) 。因為「從命則親辱, 不從命則親榮」,
所以才「不從命」來符合「義」的,但這還是比孟子的「不責善」要更前進了一步。與孟子的孝道觀重「親親」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人人親其親, 長其長, 而天下平」的一系列推演相比,
荀子也有類似的一個從義為善的邏輯推導。「遇君則修臣下之義, 遇鄉則修長幼之義, 遇長則修子弟之義, 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
遇賤而少者, 則修告導寬容之義。無不愛也, 無不敬也, 無與人爭也, 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如遇到「
怪狡猾之人」「刑及之而宜」。(《荀子·非十二子》) 這樣, 人們遇事做人時時處處合於「義」, 則天下大治,
也完成了荀子的道德理想。
荀子還提到了在家庭的道德倫理規范中, 權利和義務的對應性。「君子有三恕: 有君不能事, 有臣而求其使, 非恕也; 有親不能報,
有子而求其孝, 非恕也; 有兄不能敬, 有弟而求其聽令, 非恕也。士明於此三恕, 則可以端身矣」(《荀子·法刑》)
。盡了一定的義務才能獲得一定的權利, 否則就是「不恕」。「恕」者,「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做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事,
當然也是一定不合於「義」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不管是讓子孝還是使臣忠, 都要合「義」。
孟子和荀子的孝道觀的特點是和他們各自的人性論主張相關聯的。孟子主性善, 人人天生就知道親其親, 長其長, 但「牛山之木嘗美矣,
以其郊於大國也, 斧斤伐之, 可以為美乎? 」(《孟子·告子上》) 人放其心,「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同上) , 所以要「求放心」(
同上) 以「求」回為孝之心。荀子主性惡, 也就需要有「禮義」來指導並改變人的道德本性,
所以荀子說「禮儀者治之始也」(《荀子·王制》)「禮義之謂治」(《荀子·不苟》)「然而孝子之道, 禮義之文理也」(《荀子·性惡》)
。不過殊途同歸, 他們都主張孝、敬、親、義, 與孔子孝道觀一脈相承, 同宗同源, 但他們又以各自的理論特色在儒學之中佔有一席之地,
成為人類文化史上寶貴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