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的習俗,和詩詞
1、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在漢族古俗中,菊專花象徵長壽。
2、登屬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
古代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4、吃蟹
成為重陽節飲食習俗,文人墨客鍾愛。大概從唐代開始,重陽又增添了食蟹。一到重陽,除了居民自家吃蟹之外,還親朋相邀,文人雅集,吃蟹賞菊。
B. 重陽節登高賞秋的詩句
《蜀中九日》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代: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日藍田崔氏庄》
唐代: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九日》
唐代:李白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唐代: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代: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九日寄秦覯》
宋代:陳師道
疾風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
九日清尊欺白發,十年為客負黃花。
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無地落烏紗。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宋代: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
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宋代:晏幾道
九日悲秋不到心。鳳城歌管有新音。
風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黃花笑靨深。
初見雁,已聞砧。綺羅叢里勝登臨。
須教月戶纖纖玉,細捧霞觴灧灧金。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華,高台復帳駐鳴笳。
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
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九日水閣》
宋代:韓琦
池館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會重陽。
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
酒味已醇新過熟,蟹螯先實不須霜。
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
《定風波·重陽》
宋代: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
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
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九日和韓魏公》
宋代: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台。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宋·辛棄疾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來去。
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
問他有甚堪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望江南·幽州九日》
宋代:汪元量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聲悲自語,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腸斷裂,搔首一長嗟。
綺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處醉黃花。
和淚捻琵琶。
《醉花陰》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
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C. 重陽節的習俗和詩句
習俗:
1、登高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3、重陽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詩句:
1、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2、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4、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5、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D. 關於重陽節登高、飲酒的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版人。
這是重陽登高的詩句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權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E. 重陽節登高詩句
1、《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譯文:
重陽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這與傳統的習俗是一樣的。封將軍治軍威嚴峻厲,常讓人感到一股肅殺之氣。橫笛凄涼的聲音令南飛的大雁悚然驚動,嬌美的歌聲令邊塞的雲彩陶醉而降落。邊廷上,幸喜沒有戰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們得以放懷歡樂、醉舞軍中。
2、《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譯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3、《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譯文:一院子的菊花金黃金黃,中間有一叢白似霜的花兒是這么孤獨。就像今天的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5)重陽節登高古體詩詞擴展閱讀: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F.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來東兄弟
(唐)自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3、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5、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G. 古代重陽節登高有什麼寓意
據說在東漢時,燕趙有一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早年父母雙全,後來娶了妻子,妻子也給他生了幾個孩子。不過父母、妻子和孩子再加上他,也是一大家子的人,這都要靠他一個人養活,因此生活過得非常的拮據。
桓景的日子雖然不算好,但無災無難的時候,一家子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很快就來了。這一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有人病倒了。很快,桓景的妻子也染了病,整日躺在床上,不能動彈。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過,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他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他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
桓景為了救自己的妻子,決心去拜師學本領,想要戰瘟魔,救活妻子,同時也可以為民除害。他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
桓景便請求鄰居幫忙照顧他的妻子孩子,自己則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去了。
桓景到了東南山中,費長房收下了桓景,還給他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每日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起武來。
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了。你可以回鄉為民除害了,不過我要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把這些給你的家鄉父老們,讓他們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等到九月初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桓景把茱萸葉子給每個人都分了一片,並告訴鄉親們要隨身帶著茱萸葉子,瘟魔就不敢近身了。
桓景又把菊花酒倒了出來,讓每個人都喝了一口,因為師父告訴他,人若是喝了菊花酒,就不會再被染上瘟疫了。等桓景把鄉親們和家人都安排好,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在屋內等著瘟魔來時與他交戰。
不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他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卻也不見一個人。瘟魔覺得很是奇怪,他抬起頭卻望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
瘟魔很生氣,他大吼一聲竄到山下,只覺得菊花酒味很是刺鼻,還有茱萸葉子讓他無法忍受。瘟魔不敢近前登高了,他就回身向村裡走去。
沒多久,瘟魔見到一個人正在家裡端坐著,好像是在故意挑釁自己。瘟魔吼叫一聲向前撲去。
桓景一見瘟魔撲來,他急忙舞劍迎戰。因為桓景學得武藝,鬥了幾個回合之後,瘟魔戰不過他,便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最終將瘟魔扎倒在了地上。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禍和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了下去。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過起了重陽節,同時也有了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這是我國漢代道教關於重陽登高的一個神話故事,在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九日登高》中記載的,原文是這樣的: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初九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高。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初九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在我國古代,九月初九重陽節時,人們登高、野宴、佩戴茱萸,歷代相沿最後成為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王維在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人們就稱這一天為「重陽」。
重陽節里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就是登高。人們在那一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或者登高塔。
早在西漢時期《長安志》中就有漢代長安九月初九時,人們登高遊玩觀景的記載。
在晉代時,據史書《晉書》中《孟嘉傳》中的記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子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間傳為了佳話。
如隋唐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他所寫的《千金方·月令》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H.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詞
關於重陽節古詩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龍山歌(唐)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九日送別(唐)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重陽席上賦白菊(唐)杜甫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示大圓洪智(宋)陳與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賦詩。
忽逢重九日,無奈菊花枝。
I. 寫九九重陽節的古詩詞有哪些
1、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