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於丹《論語》感悟之四 誠信之道有感 1000 字左右 快
於丹教授,一位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的學者,拜讀完《於丹<論語>感悟》之後,真的感覺是受益匪淺,予人以心靈的震撼!她以通俗易懂的白話,將孔子的《論語》細細詮釋,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和溫暖;她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通篇讀畢,我感受最深的是三個方面:人何以立志?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於丹老師解釋說: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短短幾句話,卻含義雋永,發人深省。讓「老者安之」,就是要孝敬父母,可是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如若沒有,很難想像一個使「老者不安」的人能夠使「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於丹教授在書中指出有句話需要每個人謹記,那就是出自《論語·里仁》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是啊,做父母的大多清楚的記得子女的生日,可是,做子女的又有幾個知道父母的生日的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父母高壽,得享天年,本是樂事,可是,隨著父母歲數的增長,我們還有多少時間來盡孝呢?同時,對於我們教師來說,除了自身要努力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之外,還肩負著讓學生從小樹立這種立志之本的真正內涵的使命,推而論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人能知道父母的准確生日呢?人何以向學?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於丹老師解釋說,一個人要是每天連飯都不吃,連覺都不睡,天天在那冥想,想破了腦袋也沒有多大用處,不如好好去學。學是前提,那麼又該如何學呢?通過對《學習之道》這一章節的學習,筆者認為,其一,學問須化入內心。學習的目的是不斷提升自己,人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哪些東西真正有價值。興趣是激發學習動力的最根本源泉,作為教師,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首先就要想方設法去活躍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把學問化入內心,得到真正的提高。其二,要善於向不同的人學習。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抱著謙虛謹慎的態度,虛心好學,從做的好的人身上學習優點,從做的不好的人的身上汲取教訓,以免犯同樣的錯誤。其三,要因材施教。當子路和冉有分別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時,孔子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兩個答案,其原因就在於子路和冉有兩個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因而,作為教師,我們要更多的觀察孩子,並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必有其優點,只不過在於我們是否善於發掘並加以培養。其四,要學以致用。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於指導實踐,推動發展。但是,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要善於變通。正如孔子在《論語·子罕》中所說的:「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力;可與力,未可與權」。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在堅持原則的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做出變通,做到通權達變。人何以誠信?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論語》中有很多關於誠信的論述。孔子曰:「人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來,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誠信也是品評人物最基本的出發點,也是每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市場經濟體制在建立過程尚未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法制與倫理,尚未完全「配套」,許多人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追逐最大限度利潤,採取弄虛作假、坑蒙拐騙、行賂受賄,乃至違法亂紀、謀財害命等手段,謀取非法利益,將誠信作為一種最廉價的成本棄之不顧,對社會風氣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例如,近的有牛奶「三聚氰氨」事件,遠的有「蘇丹紅」事件等等,都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究其根本,還是在於其生產者見利忘義,背棄了誠信這一做人的基本品質。那麼,今天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只要我們堅守自己的誠信,那麼,終歸會有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與我們一起走下去,共同建設誠信美好和諧的社會。而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把誠信的這種品質、信念身體力行的傳授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起誠信為先的理念,一輩子做個有誠信、有品性的人。
2. 於丹論語心得之孝敬之道讀後感500字左右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 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 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們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是個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這里滿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內在得其安心,可能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高貴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們的父母.有時候一個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到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安心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 ?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了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個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去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條件下,盡量讓長輩做到有吃有喝.但是,這樣竟然可以算「孝」嗎?
3. 百家講壇 於丹論語感悟 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
看於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啟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著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才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這是我在網路上搜的 你在根據自己的情況稍微的修改一下 就OK了
4. 於丹論語感悟之---孝敬之道,觀後感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 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 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們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是個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這里滿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內在得其安心,可能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高貴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們的父母。有時候一個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到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安心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 ?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了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個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去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條件下,盡量讓長輩做到有吃有喝。但是,這樣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是令人深思的。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要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這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說能移植心臟,那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事情,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怎麼理解我們做到的孝,讓我們從孔子的這兩個反問句開始:我能養活父母了,是孝嗎?我凡事搶著做讓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嗎?那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對孩子這一生又意味著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與大樹的故事) ...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麼人到最後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常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麼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麼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麼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這么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這個可以么?
5. 我從《論語 》中獲得了智慧作文500字
一本《於丹〈論語〉心得》讓我愛不釋手.一直以為,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果然,「書中自有黃金在」,讀過以後,我的心靈算是得到了一次洗禮,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內涵,第一次覺得我自己身上存在著太多太多的缺點和不足,雖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我也深感慚愧.對於《論語》的原文,我有些懵懂,然而卻從於丹的心得體會中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偉大.於丹的每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哪怕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貼切的詞語都會讓我聯繫到自己的經歷,常常會有同感,有時也會借鑒一下人家的做法.
簡單的說,《論語》的真諦是教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它的精華則在於教我們做人的心態.這本書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細細品味過這七個方面,也同時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孝敬之道:「百善孝為先」,於丹用一個大樹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形容的淋漓盡致,我們從父母身上索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間最寶貴的愛,平時經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許因為我還沒有為人母,對於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從畢業到現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著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著東西時,總覺得沒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麼見外呢?回到家中,也從來是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在去年暑假讀了這本書後,從心裡上感覺到了對父母的虧欠,那年我25歲,我開始回報,盡管我們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幫忙洗衣、做飯,買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們的喜悅.都說25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我也的確長大了,懂事了.
智慧之道: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們條件沒有當今社會的優越,卻能留下驚人的文化和遺產,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長城;歷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歸趙;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無不流露出古代人們超人的智慧,都令我們現代人敬仰崇拜.於丹說:《論語》裡面,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幸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為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為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溫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在於智慧方面,我自己還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羨慕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後需要不斷學習.
學習之道:每個人從哇哇墜地起就開始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到長大以後學習知識、學習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學不完的事情,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說到學習,就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師,他的學生桃李滿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傳到現在兩千多年,自然有它獨到的教書之道. 讀到書中有一個例子時我覺得很有趣,「1975年,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舉行過一次盛大的聚會,有很多媒體來采訪.其中一個問到這些獲獎者的問題是:你們這些傑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結果大家認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什麼呢?是幼兒園.有一個科學家說,我是在幼兒園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要善於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規則,飯前要洗手,對人要謙遜禮讓,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錯事要學會道歉,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兒園學到的.」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因此就深有體會.到此,我想起另一句話「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師」,長大以後,常常發現我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時候,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或處理問題的
6. 看於丹論語孝敬之道有感100字左右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7. 於丹講論語孝 要感想
《於丹<論語>心得的激盪與感悟》講座之《智者不惑》
智者知人知己
但是,其實這樣回的一種提升,也仍然是答要輔助其它元素的。為什麼孔子說你還要了解別人呢?就是因為「智者不惑」。真正的大智慧,應該是能讓我們減少迷惑的一種通途。
什麼是智者?智者知人而已,無非就是真正地了解別人。其實了解別人容易嗎?我在這里還不跟大家講,你想想你了解你鄰居嗎?了解你團隊嗎?了解你學生嗎?
我覺得都說得太遠,我只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是不是了解自己?第二個問題:你是不是了解身邊的親人?如果你這兩個問題都說:我了解!那你就是大智者,很不容易。因為我們人對自己的評價,是永恆的斯芬克斯之謎,人最難評價就是自己。
定呼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所謂「崇辱不驚」,人真正在面對大榮辱的時候,內心對自己還有判斷嗎?比如說無故加之,世界上有些羞辱就這么來臨了。當韓信胯下受辱的時候,他當然可以為一時的尊嚴拔劍相向,他的小命可能就放在那兒了。他日後就不會成為淮陰侯,為漢高祖劉邦決勝於千里之外了。所以他在那時候想一想,人為了未來,有時候可以忍受當下,他可以坦然受之。其實難得的是淮陰鈁嬲
8. 於丹《論語》感悟之孝敬之道 觀後感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 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 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們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是個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這里滿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內在得其安心,可能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高貴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們的父母。有時候一個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到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安心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 ?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了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個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去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條件下,盡量讓長輩做到有吃有喝。但是,這樣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是令人深思的。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要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這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說能移植心臟,那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事情,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怎麼理解我們做到的孝,讓我們從孔子的這兩個反問句開始:我能養活父母了,是孝嗎?我凡事搶著做讓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嗎?那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對孩子這一生又意味著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與大樹的故事) ...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麼人到最後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常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麼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麼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麼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這么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9. 於丹孝敬之道有感作文350字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回. 孝敬之道就是這答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10. 論語中提到哪六道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
好像是七道......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