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孟子》有這么一句「——————,———————」,因此我們要尊敬老人,關愛兒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② 想要教育出孝順父母的孩子,難度大嗎
個人覺得不難。
要想要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做好如下幾點。
1、做好孩子的榜樣,孝順自己的父母,讓孩子能夠感受得到孝順老人的氛圍。
關心父母的衣食住行,做勝過說,言傳不如身教。在日常生活中,關心父母健康,家務事主動參與,在父母生病時,及時表達問侯,並做到主動照顧,讓孩子知道孝敬父母不是體現在語言上,最主要是體現在行動上。如果在外地工作,工作太忙,在休假時,要盡可能地抽出時間帶孩子回家看看。平時多關心老人,做好孩子的表率,孩子耳濡目染,也會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家長愛父母,孩子才會愛父母。
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敬自己的父母算孝 那麼關愛老人關愛小孩 尊老愛幼算嗎
當然算,
這是基礎。
如果你能夠以己達人,能夠老人之老,幼人之幼,
那就完全達到了另外一個境界。
④ 你也是有孩子的人了為什麼還是不孝敬父母
西安重生教育: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孝順,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無時無刻不滲透著父母全身心的關愛。照理,父母老去時,克盡孝道也是天經地義。然而現實生活中,「盡孝」卻往往被人們排在次要的位置。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夠孝順。也就是說,平均每五個老人,就有一個生活在「孩子不孝」的陰影當中。很多老人在反映兒女很少看望自己;自己就是孩子們的保育員、鍾點工……
調查中,71.63%的年輕人認為,孝的含義是「善於奉養父母」。有人提出給父母足夠的錢;有人說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還有人說老人就是「老小孩」,隔幾天哄一哄就萬事大吉。事實上,孝順還包括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慰藉,是情感上與父母的融洽,更是心靈深處與父母相依相伴的兒女真情。
關於孝順,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對夫婦很不孝,把年邁的雙親攆到破舊的小屋,用小木碗送剩飯剩菜給老人吃。一天,他們的兒子在刻一塊木頭,一問,孩子說「我在刻木碗,等你們老了好用。」夫婦幡然醒悟,扔掉木碗,好好孝敬老人,兒子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的確,孝順是一種道德品質,是後天培養的。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想要擁有一個孝順的孩子,就必須在家庭中,讓孩子從小體會「愛」的教育和「孝」的熏陶。具體來說,不妨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培養,建立正確的孝順觀。
第一,明確家庭關系。家庭中,應當營造一種長幼有序的環境,讓孩子從小知曉長幼尊卑。比如等父母長輩都到齊才能吃飯;看電視先徵求長輩的意見等。
第二,堅持細節訓練。孩子的道德標准和生活習慣幾乎完全在家長的引導下建立。因此,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提出具體要求。比如,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們「回家主動和父母問好」;中學生可以要求「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等。
第三, 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因此,父母絕不能讓家庭中出現上面的「小木碗」。須知,您今天給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將來您的孩子就可能端一碗湯,送到您的床前。
⑤ 作為子女,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孝順老人不在於錢多錢少,而是盡心照料,常回家看看爸媽,陪爸媽聊聊天,買些爸媽喜歡吃的食物,帶著爸媽去旅遊,買爸媽喜歡穿的衣服,教會爸媽上網聊天……
我母親70歲了,我和她在兩個不同的城市居住,每天我們只能在微信上見面,我會教母親如何使用微信聊天,如何轉賬,如何發紅包等等。教會父母學會上網聊天也是一種孝順的方式,不能讓父母落伍,一定讓他們學會這種時髦的交流方式,看著他們快樂,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⑥ 社會上溺愛孩子,不孝敬老人的現象
太普遍了!溺愛廢了孩子!不孝敬老人遲早要遭報應
⑦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兒女有愛孝順父母。談談人是為什麼要孝順父母。50字
總是在長大後才能明白,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父母生我們,養我們,不是要求專回報,而是一種愛。孝敬父母是屬對他們愛的回應,也是愛的傳遞。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讓我們了解世界,被世界了解。付出了全部心血讓我們成長。我們是他們血脈的延續,如果不孝順父母,就等於白來世界走一遭。孝道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
⑧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尊老愛幼的感情
尊老愛幼向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培養孩子的這種美德應從愛的情感教育出發。
尊重是愛的重要內容,尊重人是以信任理解為前提的,尊重人就是承認人的尊嚴和尊重他人的人格。最通俗地解釋就是把人當人看。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表現了對人的價值的承認,是愛人的起碼道德要求。
愛是一種給予和奉獻,而這種奉獻完全是自覺自願的,並沒有企圖回報。一個人只有會愛護別人,才能會同情別人,才能會理解別人,因為理解本身就包含著深刻的愛。
教育孩子的實踐表明,通過情感體驗可使孩子悟出做人的道理。如:尊敬長輩是從尊敬父母的萌芽中產生的,愛護幼小是從父母愛護孩子那裡得到的。
調動孩子尊敬長輩的情感,具體做法如下:
以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自我認識。人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經常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孩子,誘導孩子應如何待人接物,使孩子逐步在父母的熏陶下學會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曾經有這樣一個事例:部隊的一位軍醫,利用自己的積蓄堅持為敬老院的老人服務。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並親手為他們做可口的飯菜。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並積極支持丈夫的做法。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父母的言行,使他們的兒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並從父母那裡自然地學會了如何尊重、關心、照顧老人。孩子也經常自覺自願地去敬老院給老人們講故事、洗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後來這個孩子的事跡廣為流傳,被評為十佳少先隊員。當記者問他為什麼能這樣做時,他回答的是那樣的朴實而簡單「我向爸爸學得還不夠。」這正是身教重於言教。
重視實踐中的教育。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在共同生活與活動中,家長要對孩子及時進行教育並給予行動上的指導。如:父親下班回家後,母親帶領孩子首先問候,然後接過父親手中的提物,請他坐下來休息一會;母親為家人做完飯後,父親要提醒孩子先請母親入座就餐。這樣,天長日久,孩子愛父母的情感才能延伸,才能成為尊重長輩的好孩子。
幫助孩子邁好人生的第一步。家長多和孩子交談,家庭中有了民主氣氛,父母尊重了孩子,孩子自然也會尊重父母。這時,家長抓住時機,對孩子的思想、行為及時評價,孩子尊重他人的思想便會升華。
引導孩子愛護幼小的情感,具體做法如下:
用父母的愛心感化教育孩子。父母的愛對孩子的影響更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往往更使人終生難忘。人們從觀察中發現:嬰兒從呱呱墜地,首先得到了母愛,吮吸母親的乳汁,傾聽母親的心跳,孩子不僅得到滿足自己生理需要的乳汁和溫暖,同時也使孩子得到了情緒的穩定和精神的安寧,從而奠定了人生情感的精神基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越發體會出父母給予的愛是刻骨銘心的,於是激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們學會了愛別人,產生了去同情關心弱小的感情。相反,孩子從父母那裡得不到愛撫、贊許,取代它的自然是冷漠,嚴酷與憤怒。
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如和貧困山區孩子搞「手拉手」活動,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支持孩子捐書和學慣用具,和孩子一起去看有關電影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總之,只要家長堅持不懈地努力,定會把社會的需要轉化為孩子自己的需要,尊老愛幼的思想定會在孩子心中紮根、成長。我們堅信,只有引起孩子情感的變化,才能使孩子發生內在的變化,從而樹立起道德信念,產生自覺行為。
⑨ 社會上溺愛孩子,不孝敬老人的現象
這個太普遍了。有社會問題也有從小的家庭教育問題
⑩ 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怎麼辦
江蘇省南通市一家長來信說:我兒子11歲。我們很愛他,家裡有好吃的,總留給他,我們再苦再累,也要想辦法安排好他的生活。可孩子卻不理解我們、體諒我們。我們累了一天回家,他從沒主動開過門;吃好飯也不會幫著收拾一下碗筷,只管自己玩去;有時我們身體不適,也不知道關切地問你一聲。小時候,我們認為他小,大了會懂事...的,可現在他慢慢地長大了,還是這樣不懂事,怎麼辦呢? 答: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表現,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父母愛孩子,孩子也要愛父母,這不僅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關系,更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做…… 1.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家庭成員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但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是家庭的核心和主事者,孩子應當在父母的幫助和指導下生活、學習。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孩子為家庭所付出的艱辛。如果孩子知道父母經濟條件有限;知道父母下崗了,找工作難;了解父母工作的艱辛;明白父母賺錢不容易……那麼孩子就會珍惜自己的生活,不會向父母提過高的要求,也會從心理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形成習慣。 4.父母自己要做孝敬長輩的榜樣。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所以身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