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中的大孝指的是什麼,看法師是怎麼開示的
佛弟子都知道,「學佛最難度雙親」,那是因為父母太熟悉兒女了,身上有幾根毛回幾塊疤痕都了如指答掌,所以兒女學佛,反而生不起信心;但是,幫助及勸導父母學佛,又恰恰是佛弟子最重要的功課,「父母就是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以前在寺里的時候,一弟子為了出家,瞞著父母剃度了,父母趕來呼天搶地,方丈將弟子趕出山門,如果父母不許可,就要強令還俗,方丈說:「父母反對,那也是堅定你學佛的示現!父母都度不了,談何度眾生!」最後弟子跪在父母面前二十餘天,終於成功的說服了父母。
佛教以「舍一人之家而為千萬人之家」、「舍一人之樂而為千萬人之樂」的偉大行為來普度眾生,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求眾生得離苦」來鞭策自己,其所率行的孝道,比儒家的孝道走得更遠,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法層面,並且將孝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凡能勸勉父母放下執著,破除無明,一心念佛,生到西方凈土者,既是大孝!
❷ 出家要些什麼條件,出家人的生活又是怎樣的
一、依據如來的正法規與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擁有虔誠恭敬且正確的信念之外,尚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父母親或監護人的同意許可,持父母同意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籍證明(由派出所開)、體檢證明,到你認為有緣的寺院。
2、沒有染上會傳染的嚴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種皮膚病等,但傷風感冒不在此例)。
3、沒有債務問題纏身者(如:破產、生意失敗而欠下一身債務者)。
4、沒有違犯國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纏身者(指遭警方通緝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滿出獄者不在此例)。
5、 年齡不小過7歲,不大於60歲。
6、精神健全(指沒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癲症之類會失去知覺理智而失態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雙性人不可出家)。
8、 要求出家者,須本人自願,信仰虔誠,愛國守法(包括無法律糾紛),父母許可,寺院對要求出家者,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驗階段要做的事情:背誦五堂功課、學習沙彌律儀、學佛教基礎知),可以拜一個比丘。
女性則拜比丘尼為剃度師,定期在佛前舉行剃度儀式,即剃去須發,以僧裝更換世俗服裝,去俗姓,改姓釋,並由師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與法號。並按規定發給度牒。
然後經過短期修學,求受十戒,這就成為沙彌或沙彌尼。沙彌是根據古代印度語音譯的,意義是「息惡行善」者。取得了沙彌或沙彌尼的資格,即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補者。(全國漢傳佛教實行度牒僧籍制度的辦法)。
二、僧人生活
按佛制講,僧人的吃食是由居士供給的。為了有利於修定,也為了減少居士的負擔,僧人實行過午不食,目前(2013年)只有一些老僧還遵守著這種習慣。在寺院中,僧人吃飯稱為用齋,吃飯的地方稱為齋堂。佛教戒律中,有不飲酒之戒,也有不殺生之戒。
漢族僧人信奉的大乘佛教經典中,有反對食肉的條文,五台山漢族僧人,是堅持不飲酒和不食肉的,但蒙族和藏族僧人仍有食肉的習慣。
過去僧人為了防止蓄私財,起貪念,定有手不提持銀錢的戒條。外出旅行,僧人要有俗人隨從,替其管理錢物。後來由於種種不便就不那麼嚴格實行了,現在(2013年)五台山僧人外出,一般沒有俗人跟隨。
僧人禮節中最普通的是雙手合十,即兩只手舉於胸前,十指相合,向對方表示敬意。僧人與僧人之間,不以年齡分大小,而以戒齡論長幼。
(2)佛教出家孝順擴展閱讀:
出家箴言:
一、出家人求個內心豁達,任世間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超脫生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神仙也。佛曰:我心既我佛。在家亦可出家!
二、在這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有幾人能擺脫世俗的紛擾?
大千世界,紫陌紅塵,看得穿的未必逃得出,逃出了的未必看得破!無奈,無奈。
如果你能出家,真正的放下了一切,更是一咱智慧的覺悟,內心寧靜、明了,真正的覺悟了,大徹大悟之後,才是真正的出家。
三、宇宙本來也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人放不下的是慾望,但慾望最終歸於空帶不走的,所以出家人叫覺悟,是否真的徹悟都在於本人。
❸ 請問佛教如何能對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來起信佛學佛,源每個人由於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難免不同,這個時候媳婦對婆婆就要體現順,而婆婆對媳婦要體現愛。大家相互尊重,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下商討事情的處理方式。
學佛了,就要雙方都拿出愛心來,坦誠相待。當有好事的時候,婆婆要把兒媳婦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疼愛;當婆婆批評兒媳婦的時候,兒媳婦要把婆婆當成自己親媽一樣的不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相處的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密和諧。
❹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麼
子對親盡誠順命供養。又作孝順、孝養。佛經中,不論在家出家,勸孝之文甚多。如孝子經謂,親之生子,懷胎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梵網經卷下謂,孝順乃至道之法,故以孝為戒。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謂,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經載,子當以增益財物、備辦眾事、所欲則奉、自恣不違、所有私物盡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養父母。五分律卷二十謂,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並以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故當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必得重罪。
孝又分為世間之孝與出世間之孝,供給父母衣食等為世間之孝,以佛法開導父母為出世間之孝,故毗尼母經卷二謂,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又龍舒增廣凈土文卷六載,長蘆賾禪師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養甘旨,為世間之孝,後二十篇勸父母修凈土,為出世間之孝。世間之孝,止於一世,為孝之小者;出世間之孝,無時而盡,因父母生凈土,福壽不止,如恆河沙劫,是為大孝。眾生若能孝養敬順父母,則可招感少病、端正、有大威勢、生上種族、多有資生等五種果報,稱為五善根。
❺ 釋迦摩尼佛說: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對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還是非宗教的家庭倫理關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擺在首位的倫理。
二十四孝之親嘗湯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倫理規范,對老年人的奉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父母、長輩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對他們的那份關愛之惰;同樣,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長輩表達他們的那份敬愛之心,只有這祥,雙方的心理才能獲得更大的滿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滿。
❻ 出家是不孝嗎
出家也不一定就是不孝。想出家的人一般都是在感情方面,或生活中碰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可能產生了遠離紅塵的想法,並不代表不孝。
❼ 《佛說孝子經》:佛弟子如何報父母恩
東漢安世高所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講到,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縱使「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尤不足報父母恩。」《佛說孝子經》中,佛從懷胎、臨生、養育、教導、與子休戚與共等方面陳述父母對子女的恩情。佛問諸沙門,父母恩重,如何報答。諸沙門答以「唯當盡禮,慈心供養。」意思是極盡世俗之義務,滿足父母之快樂,諸沙門的回答主要是供養父母吃穿遊玩,滿足其感官快樂。佛說此不為孝,真正的孝須能令父母去惡行善,皈依三寶,奉持五戒,壽終生天,世世逢佛,聞法得道。以這種孝為本,能令沙門梵行,君主仁愛,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婦貞。個人進德修業,社會和諧昌明。
《佛說孝子經》之孝道是建立在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基礎上,善待父母,不但今世善,也要後世善;不但要果善,更要因善,因善自然果善,其中最大的善是見佛聞法,長與苦別,究竟涅槃,對父母之大孝亦以能令父母解脫涅槃為目標。
佛教傳到中國,與中國儒家傳統沖突之一便是孝道問題。儒家之孝主要是敬事父母,承祭祖先:在世,事之以禮;壽終,葬之以禮,逝後,祭之以禮。儒家特別強調子女奉養父母,父母在不遠游,甚至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尤其重視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價值觀自然視佛教之辭親出家為大不孝。
「無後為大」的不孝,實際上是個宗教性問題,因為「不娶無子,絕先祖祀」(語出東漢趙岐《十三經註疏》)。這件事很重大,七十年代初出生的我仍然記得,鄉人被罵「絕戶」感覺是莫大的侮辱和難堪。「踹寡婦門,挖絕戶墳,吃月子奶,罵啞巴人」是四大缺德事。儒家沒有佛教的輪回思想,人死為鬼,回歸祖先那裡是普遍的信仰。有子不孝,在世父母受苦,但如果有後能祭祀祖先,還不算最大的不孝,無後代祭祀,列祖列宗都可能會在另外的世界挨凍受惡,生活凄慘。祖先鬼要靠後代子孫祭祀來生活,讓人聯想到佛教「餓鬼」一詞。餓鬼的總稱為「薜荔多」(梵語preta),意為「祖先鬼」,以飢渴逼惱,從他希求得名。「薜荔多」之「祖先」大概與中文的「祖先」意義不同,私以為大概更多的是壽命很長的意思。
在佛教看來,眾生福業,從布施、持戒、忍辱而來,尤其是財富,源於前世布施,若是慳吝,易墮餓鬼。中國人古來天災人禍較多,百姓多懷生存恐懼,能夠活下去,能吃飽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希望,無心無力行於布施,然而對於孝養父母,養育子女則有堅定的倫理信念,故生前死後之給養亦從子女獲得,養兒不但防老,而且也是對列祖列宗衣食負責,故「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大不孝。佛教以離家出家為大善,累世父母都會因此得到利益,勸導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更是大孝。在古代,子女出家與父母的現世安樂常常產生沖突,而現代許多寺院開始建設安養院,安養院的功能之一就是安置好出家人的父母,既可以使出家人的父母安度晚年,更有利於使父母皈依三寶,聞法得道,善莫大焉!
❽ 和尚出家是不孝父母
如果父母無人照顧,可以把父母請來寺院,方便照顧。 或者是和僧團說明回去照顧父母。 出家不是不孝順父母,而是成就聖道對父母也有益處,這是報答父母的方式之一。
佛陀教導的孝順和世俗,包括中國儒教的孝順是不同的。
報恩經
(Pañikàrasuttaü)
本經譯自《增支部》第二集第34。原典無經名,經名為編譯者根據經文內容所加。
本經可以算是佛教中的「孝經」。 佛陀說:一個人即使盡其一生將父母親挑在雙肩上,為雙親擦洗按摩服務,並任由他們在肩上大小便,這樣也不能報答父母深恩。即使讓父母成為統治大地、支配寶 藏的帝王,也不能報答父母深恩。因為父母不但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並且含辛茹苦地將我們養育成人。然而,勸導父母信仰三寶,讓他們培育戒德、慷慨和智慧, 才能報父母深恩。
一 般人認為,孝順就是讓父母衣食無憂、安享晚年。然而,根據佛教,這種孝順並不足以報答父母之恩,因為豐衣足食只能滿足現世的物慾快樂,假如使用欠妥的話反 而有可能滋生貪欲。如果做子女的能夠讓父母對佛法僧生起信仰,他們就不會精神空虛;培養德行、樂善好施、擁有智慧,不僅能提升今生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味, 而且還能擁有更美好的來世。勸導父母培植信、戒、舍、慧,能夠帶給父母今生與來世的幸福與快樂,才是真正的盡孝和報恩。
諸 比庫,我說有二種人不易報答。哪兩種呢?母親與父親。諸比庫,若以一肩擔母親、一肩擔父親一百年的時間、一百歲的壽命,為他們擦身、揉身、洗浴、按摩,而 且他們還在上面大便、小便,諸比庫,如此也不足以回報及報答父母。諸比庫,就算將父母擁立於能自在支配此大地富饒七寶的王位,諸比庫,如此也不足以回報及 報答父母。為什麼呢?諸比庫,父母辛苦撫養、養育兒女,使[兒女]得見這個世間。
諸比庫,若人勸導沒有信仰的父母確立、住立於信具足,勸導沒戒行的確立、住立於戒具足,勸導吝嗇的確立、住立於舍具足,勸導沒智慧的確立、住立於慧具足。諸比庫,唯有這樣才能回報及報答父母。
❾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麼
什麼是真正的「孝」?——小孝、中孝、大孝、至孝
兒輩贍養親人,辦法各有不同。下養為小孝,次養為中孝,上養為大孝,最上養為大孝之大孝。為什麼呢?
下養只知道滿足吃喝,不至於有所缺乏,這已經是世間難以做到的了,叫作小孝。
次養就能體諒親人的心願,父母所愛我也愛,父母所敬我也敬,使親人心裡安樂,就叫作中孝。
上養是勸告親人明白大道之理,善就贊成,過就規勸,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潤身心,這就是大孝。
至於最上養,更上一層樓,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於天地,父母的壽命與日隨減,應當用什麼法子可以報答親恩,什麼辦法可以延長親壽,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出離生死,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麼辦法可以使父母進入聖人之流,最終成佛。
譬如戰火臨頭,保護親人逃入山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水中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逃入曠野總是擔心敵人來了嗎?輾轉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這就是最上養,是大孝中的大孝(至孝)。
很多人都認為給父母天天吃肉吃魚是最孝的,其實,這樣為了父母而殺生命,這些死去的生命報冤來世,父母要償還這命債的,就等於是用腐肉救親飢,用毒酒止親渴,是最不孝的。
也有人認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孝,如果用來做好事,可以為親人增光,如果用來做壞事,就是侮辱了親人了。
如當今很多知名的貪污受賄的罪犯,不僅讓親人蒙羞,連基本的床前問安都不可能。古代那些亂臣賊子,也讓人們他們的存在而討厭他們的父母。
所以,最大的孝就是積德行善,就是利益他人,讓父母也進入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