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山 民風習俗
【中山民風·民俗】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於進取,勇於創新,靈活求實,較少保守思想。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中山市人民政府在80年代擬定"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為中山人精神。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中山舞龍分為木龍、火龍、金龍、沙龍、草龍、游龍、板龍、雲龍8個種類。中山市花為菊花
B. 中山市的農歷九月九重陽節,是幾時開始登山
一般系九月八夜晚登山.之後九月九早上落黎.系山上面玩得.
一般會去爬大尖山.
今年的重陽是新歷10月26.也就是說.是25號晚登山.
也即是今晚
C. 重陽節為什麼又被稱為菊花節呢菊花為什麼與重陽節綁定在一起了呢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這一天的慶祝會包含出行踏青、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南方地區也有掃墓祭祀。重陽節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唐朝時宣布變成傳統節日,一直承襲迄今。
菊花傳到日本後,備受青睞,且被列入日本國徽圖片的樣圖(沒有錯,日本國徽圖案便是中國菊花);菊花在歐洲也越來越受歡迎,園藝花卉強國荷蘭、丹麥等培養研發了諸多出色種類,並出入口全球,例如在我國比較常見的矮化砧四季菊,也是從荷蘭進口。
自然,做為出產地,在我國園藝花卉界也奉獻非常大,十年前培養出的「北京夏菊」,達到了傳統式菊花只能在秋天開花的局限性,可一年四季花開不停,開花期較長,欣賞時間長,且免疫能力強,融入覆蓋面廣,耐低溫耐熱,南北方都可以種植。妖艷又易養,還可以飲用的菊花,家中種植幾棵做為綠色植物欣賞,還是挺不錯的。
D. 中山有什麼著名節日
你所說的中山是指的是廣東省中山市嗎?他們主要有這些節日:
春節
即農歷新年。建國後習慣稱農歷新年為春節年初一,民間從子夜起至凌晨,多以香燭、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貼上新春聯,取意為除舊布新、迎春接福。在春節期間,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見面都講些祝賀的話,長輩要給晚輩或未婚者「利是」(紅包)。許多家庭都習慣在年初一吃齋菜素食,小欖還喜吃糖餅甜食;飯後給長輩和至親拜年。是日城鄉各地到處喜氣洋洋,一派歡樂景象。
年初二
俗稱「開年」、「開(做)禡」(口語稱開牙)。民家多宰雄雞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這天全家吃葷,且較平時豐盛。已婚婦女習慣在當日偕同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
俗呼赤口日。建國前,民家喜歡在早晨開門往外潑水和灑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無此陋習。
年初七
俗呼人日,即人的生日。許多人家習慣在當天煲粥炒粉作午飯。小欖居民則在早上吃以各種肉類和蔬菜煮成的生日粥;也有吃用蓮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欖仁、粉絲、乾果等煮成的生日糖茶。客家人則喜用蘿卜絲和米粉攪合煮成蘿卜糕作午膳。
從1988年起,中山市城區石岐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日,興起一種以慈善助人為主題的稱為「慈善萬人行」的新民俗。當晚,城區內外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配以「飄色」、舞獅、舞龍、舞鶴以及其他民間藝術隊伍組成萬人大巡遊的龐大隊伍,浩浩盪盪地從西郊起步,沿孫文路步行至孫中山紀念堂。沿途萬人空巷,燈飾輝煌,一派熱鬧祥和的節日氣氛。
正月十五元宵節
俗稱燈節。舊俗在過去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這天到祠堂里或土地壇掛花燈,叫開燈或掛燈,到清明時才取下燒掉,叫結燈。此俗在建國後已少見,但部分農村仍存。建國前的小欖地區則有燈會。當晚,一些民間組織舉行以傳統民間故事為題材所裝飾的花燈巡遊,男女青年則舉燈結伴歌唱,俗稱唱燈歌。過去,小欖在十六日還有執炮的習俗,即在廟前空地上放內藏竹子紅布條的土布炮,村民爭相執取散在空中的紅布條,執到的可取得象徵紅「炮」的鏡屏等物,預兆一年將行好運。今已無此俗。燈會於次日晚(正月十六日)才結束,叫散燈;同時,也標志著春節活動已盡興而止。
二月初二土地誕
解放前,中山農村許多地區在這天公祭街頭路邊的神社(土地公,古稱為護土神),祈求風調雨順。入夜焚燒用禾桿束製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帶有兩個小炮,稱「豬仔炮」,相傳拾獲者有添丁的徵兆。今此俗已廢。建國前,民間還有於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稱為「做迓」,近年經商者多恢復此俗。
清明節
從冬至起計,160日後就是清明節。節前,民家門前及屋內祖先牌位前均插上柳枝,待節後才拔掉,據說是為了驅邪。從清明到立夏共30天為掃墓之期,俗稱拜山、行山、踏青、壓紙、鏟草等。解放前一般以房族或家族為單位相約同去拜祭祖先的山墳,祭品一般有燒豬、燒鴨、包點、甘蔗、水果、茶飯酒等物品。建國後仍保留一家一戶於清明節期間拜山的習俗。解放前,在清明節後的第30天,俗稱「閉墓」,民家在入夜前設酒等祭祖。近年此俗漸復興。
四月初八浴佛節
小欖稱龍興節。浴佛節本是佛教節日(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民間於建國前有轉木龍(又稱轉醉龍)的游藝習俗,今已廢,但不少農家在當天仍有蒸制欒西葉餅以供全家品嘗的習俗,城中則多由包點小販出售,據說該餅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小欖人則興在農歷初三踏青春遊和採摘艾葉、荼薇、欒西葉制層粉糕和糖餅。
五月初五端午節
又稱端陽、重五、地臘等節。中山民間習慣於該日合家吃粽子,節前兩三天便開始裹制。中山人的粽子分鹼水粽和旦黃(或紅豆)鹹肉粽兩類,喜用葉長有韌性、煮之生香的野生百合科長年生植物蘆兜的葉裹粽,稱蘆兜粽。許多人家還在當天煮五色甜粥(五種不同顏色的豆類所煮成的粥品)作午膳,據說可解毒辟疫。當天還有不少地方舉辦龍舟競渡。石岐城區龍舟競賽集中於岐江河,參賽隊伍歷來十分踴躍。這天岐江河面龍舟雲集,鑼鼓喧天,彩旗飄揚;兩岸人頭涌涌,歡呼聲震撼岐江河兩岸。小欖人在建國前還興在此日用黃紙和小竹枝紮成小鴨放逐河涌中,且每男丁扎一隻,意為放走邪魅,今已廢。
七月七夕乞巧節
傳說中是牛郎與織女在銀河相會的日子。解放前有婦女在當天晚上擺設自己精心巧制的供品以拜「七姐」和供別人參觀的風俗,其用意是乞求賜予做針線活的技巧。今無此俗,但家中有嬰幼兒的民家,還喜用上造谷浸水泡製谷秧(俗稱仙秧)拜月亮(又謂拜七姐),曬干後備用,謂是醫治嬰幼兒夏季熱病的良葯。
七月十五中元節
又稱鬼節,本為佛教的盂蘭盤會(中山人稱之為盂蘭勝會)。建國前,石岐、小欖以各廟寺為中心設水陸壇超幽,名為「公普」祭儀,另安排神船色船巡遊。而民間習慣於農歷七月十四日殺鴨祭祖,七月十五日入夜在街上燒衣紙祭鬼。此俗於解放後已被廢除,但80年代後期則有所復舊。張家邊的已婚婦女則有「擔十四」的習俗。她們是當地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每年只能乘夏收完畢農閑之時回娘家省親。由於回娘家時肩挑鮮魚豬肉等食品,故有「擔十四」的說法。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這是中山民間的一大節日。從農歷八月初一起,市面上就有各種中秋月餅出售,人們爭相購買以饋贈親友或孝敬長輩。當晚,兒童們挑著賀中秋的各色燈籠穿街過巷嘻戲,主婦們則把美味的食品(包括魚粥或雞粥、月餅、田螺或石螺、芋頭、菱角以及各種鮮果等)置於露天的桌面上,合家邊拜月邊吃餅賞月。小欖和東升人還喜歡在賞月時吃魚生,稱這為「撈魚生」;而沙溪、大涌人則喜用湯圓賞月。
九月九重陽節
農歷九月秋高氣爽,中山人歷來有在九月九日當天登高的習俗。抗戰前石岐還興登高放風箏(紙鳶)。那時石岐曾流行一段重陽童謠:「九月九,去登高,戚(扯)高紙鳶望天流,滯(衰)運流曬(盡)好運到,長命富貴步步高。」那時,有些石岐人放風箏有意讓別人的風箏纏斷,或放到一定高度時拋掉線頭,或在線的適當位置綁上點燃的香枝把線燒斷,總之都想自己放的風箏能往遠方飄去。此俗最早見載於道光年間的《香山縣志》中。解放後,此俗漸息,但到80年代初又重新興起,且從白天登高改為夜半登高,黎明自散。登高者多為青壯年人,地點多在市郊的大尖山和城區內的煙墩山。但登高者已不再以放風箏來祈求轉運了。
冬至
民間喜用三牲(雞、豬、魚)祭祖,小欖一帶則喜用菊花肉作餡料做的糯米湯圓(當地人稱之為水圓、水欖)祭祖。小欖各氏族祠堂均盛行春祭冬祭,祭祖後分胙肉給子孫。此俗今已廢。另外,在冬至當天,東升人還喜用大芥菜、甜薯、豬肉粒燴煮成一種名為漚冬的菜祭祖,意為迎接冬天的來臨。
臘月二十四日小年夜
俗呼灶君節。民間習慣在這天「送灶」(或「謝灶」),並備片糖、甘蔗、米、湯圓祭祀灶君,然後拆下灶君神位連同冥紙火化。東升人祭灶則用生鯉魚、茨菇、桂圓、糖、蔗等,這種俗例今已少見。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
俗稱年三十或團年。中山人習慣在謝灶後到年底的幾天里選擇一天「團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娘家過節,共進團年飯,熱鬧非常。「逛花市」是中山人除夕晚上的一項娛樂內容。每年的花市於臘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後開始,到除夕午夜前達到高潮。人們把對來年的美好願望溶化在對花卉的選擇上,因此遇見合意的花卉、年桔就買下,讓家居增添幾分春節歡樂的氣氛。
E. 重陽節賞菊的來歷
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你知道重陽節賞菊的來歷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重陽節賞菊的來歷,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賞菊的來歷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古人認為季秋是土德當令,土為黃色,所以此節令中的花為黃色的菊花。菊花是我國很早便有記載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榮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說明九月時菊花開放。菊花為寒露時節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於接近重陽節,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稱“菊花節”。
重陽節賞菊的傳說
很早以前,有一個善良的農夫叫阿牛。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
一天夜裡,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盪,盪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盪尋找白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姑娘又繼續在夢中介紹種植菊花的方法。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後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
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重陽節菊花功效
菊花氣味芬芳,綿軟爽口,有清熱明目之效,在我國饌歷史悠久,唐元結在《菊譜記》中就記載:“在葯品是良葯,在蔬菜是佳蔬”。
《御香縹緲錄》中更八卦披露:慈禧愛吃白菊花美容。而且菊花做菜用途廣,燜、蒸、煮、炒、燒、拌都有,還可切絲入餡,如做成菊花酥餅和菊花餃等。其中按顏色分菊花入餚多用黃、白菊,若按品種分,則杭白菊、黃山貢菊等都是上品。
菊花入膳,除了增添馥郁花香外,還有一定的養生功效,外散肌表之風熱,內清肺肝之火熱,但葯力和緩,安全無毒。全國不少地方均有聞名遐邇的菜式,如廣州的臘肉菊花餅、菊花羹,杭州的菊花咕老肉、菊花燴三絲等。在中山,歷史上更是有炮製菊花宴的傳統。
猜你喜歡:
1. 重陽節賞菊由來
2. 重陽節為什麼賞菊花
3. 重陽節相關介紹
4.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
5.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F. 在廣東中山,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登高.佩戴茱萸.飲菊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