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為什麼對父母沒有那種想要孝順他們的感覺
本身當老大的身上背負的責任就比老二重,我和你一樣。小的時候家裡沒錢,花錢的東西一樣也不敢要,只能看著弟弟妹妹玩,心裡也很失落。現在長大了,也有自己的孩子了,我盡量對他們都好,彌補我小時候爸爸媽媽對我的遺憾。人總會長大,經歷的事情多了,你就會明白,你所受的苦會用另外一種形式來補償。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❷ 為什麼我的父母都不會孝順自己的爹媽,但卻還反過來要求我要孝順他們兩人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晚輩——自己的兒女。
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可以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去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心安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這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兒女應該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
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反過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臟,那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的故事,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樹旁邊玩兒。他特別喜歡這棵樹。這是一棵大蘋果樹,長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這孩子天天圍著樹,有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吃,有時候在樹底下睡覺,有時候撿樹葉,有時候他也拿著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劃。這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來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兒。
玩著玩著,孩子長大了。有一段時間他就不來了。大樹很想他。過了很久,他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少年了。大樹問孩子,你怎麼不跟我玩兒了?這孩子有點不耐煩,他說,我已經長大了,不想跟你玩兒,我現在需要很多高級的玩具,我還要念書,還得要交學費呢。
大樹說,真對不起,你看我也變不出玩具,這樣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賣了,你就有玩具,有學上了。這孩子一聽就高興了,把果子都摘了,歡歡喜喜走了。
就這樣,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時候匆匆忙忙來,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玩兒。等到他讀書以後,又有很長時間不來了。再過一些年,這孩子已經長成一個青年,他再來到樹下的時候大樹更老了。
大樹說,哎呀,你這么長時間不來,你願意在這兒玩會兒嗎?孩子說,我現在要成家立業了,我哪兒有心思玩啊?我連安家的房子還沒有呢,我也沒有錢蓋房子呀。
大樹說,孩子,你千萬不要不高興,你把我所有的樹枝都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這孩子高興起來了,把樹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這孩子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年人了,這大樹已經沒有果子也沒有樹枝了。孩子還是不高興,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樹下。
這孩子說,我現在成長了,念完書,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這世界上的海洋這么浩瀚,我要去遠方,可我連只船都沒有,我能去哪兒?
大樹說,孩子,你別著急,你把我的樹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這孩子一聽很高興,砍了樹干,做了一條大船出海去了。
又過了很多年,這個大樹只剩下一個快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候,這個孩子回來了。他的年紀也大了。
他回到這棵樹邊的時候,大樹跟他說,孩子啊,真對不起,你看我現在沒有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有樹干給你爬了,你就更不願意在這兒跟我玩了。
這孩子跟大樹說,其實我現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干我也不能爬了,我從外面回來了,我現在就是想找個樹根守著歇一歇,我累了,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如此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有一次,宰我跟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長了。」
宰我走了以後老師就很感慨。孔子說:「宰我還是做不到仁啊!一個孩子出生以後,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難道宰我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們都手裡懷里抱著,呵護之至,抱到三歲,有的父母還很惆悵,說孩子要長大了,以後我就抱不著他了。很少有父母說抱到孩子一周歲就煩了,說我抱你什麼時候到頭,我還要抱你兩年,太煩了吧。但是,孩子長大以後,為父母守喪守到一年就有人覺得挺煩了。
孔子對宰我的言行沒有橫加干涉,他只是推測宰我幼年的經歷可能不完美。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會不掛在他們的心裡。但是,孩子經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麼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捨的,取重而舍次。什麼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個話當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後,有時跟父母會發生沖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並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確。那麼,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怎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准則,跟同事要怎麼說話,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好話要好好說。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還堅持自己的做法,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什麼叫做「又敬不違」?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於不違背。當然,也有些兒女跟父母的沖突屬於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現在做個統計,父母、兒女之間所產生的沖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關乎道德,關乎家國大義?這種事情畢竟很少。
絕大多數的沖突,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都是雞毛蒜皮,卻弄得父母心裡頭不高興,兒女心裡頭往往也委屈,因為兩代人可能動機都是好的,但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我們做兒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沖突就是發生在生活習慣上。我們願意讓他們生活好,比如經常指著老媽說,你看你攢的這瓶瓶罐罐,你這剩菜剩飯都捨不得倒,你去買的全都是處理的菜和水果,咱們家生活還不至於這樣呀!現在日子過好了,你還是過去的習慣,你就不能把日子過好一點嗎?你不能改掉嗎?
我們有時候也會指著老爸說,現在我帶你去吃西餐,我帶你外邊去下館子,你老捨不得吃,還老說吃不飽,非要回家來蹲在牆角吃你那碗面條,這都是你原來在農村時候的生活習慣,你就不能改掉,好適應現在的生活嗎?
聽著這些數落老人的話,能說兒女不孝嗎?其實,這些都發自我們的內心。但是,孔子說了一句話,叫「又敬不違」,難道我們不能順著點父母嗎?
每一個人走到今天,都帶著歷史的烙印,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的習慣鑄就的。如果沒有老太太攢瓶瓶罐罐那段歲月,也許就沒有兒女今天的生活;沒有老爸蹲在牆角吃面條的那種節儉,也許你就不會從那個村莊走出來,就沒有今天的樓房。
真正愛自己的父母就意味著包容和尊重他們的習慣。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這種「敬」,直接導出來的行為層面就是「不違」。
所以,我們不是說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都一定要做兒女的放棄原則,但是,在可以不計較的時候,兒女要對父母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過一種快樂的日子,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輩的特別習慣於扶老人上下樓,這個動作有時候卻招老人反感,老人經常把孩子甩開說,你覺得我現在就走不動道了?做兒女的這時候還真委屈。
其實,在物質生活大大豐富的今天,對於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認真的揣測,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會讓父母心裡更自信,讓他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肯定。這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每一個人從他自己那條路走來的時候,他就會帶著歷史上溝溝坎坎留下的許多痕跡。一個人走到老年的時候,他有很多隱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對於老人來講,有太多的東西不見得都願意對兒女說明。他可以自己去忍過一生,那麼這個時候,兒女就應該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這么做。
對於孩子,父母有著太多的牽掛,比如怕他念書念得不好了,怕他為人不夠正直了,惦記他沒有錢買房子,惦記他的車不好被同事笑話了,惦記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麼教育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不一而足。但是,做兒女的問問自己,我們該讓父母操這么多心嗎?
孟武伯曾經跟孔子問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了這樣一句話:「處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什麼叫孝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應該只有一件事,就是兒女得病了,只有這件事可以讓他們真正擔憂。兒女都是父母心頭肉,不管是兒女四十歲還是五十歲得了病,老爸老媽那也是心如刀絞,老人說還不如讓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讓老人擔憂,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別的事情你就不該讓父母擔憂,這才是孝敬的孩子。你的學習就應該讓父母操心嗎?做人正直不正直,總要讓父母念叨嗎?與朋友交往,自己買房子,做生意,干工作,這些事情做得好與不好,都得讓父母不斷操心嗎?這些都不應該讓父母擔心。
我們都知道,人這一生步步行來,點點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後的小事。父母從來不會對兒女說嫌煩,父母也從來不在兒女面前表功。
但是,有幾個兒女願意點點滴滴為父母默默做點事呢?很多兒女做點事就要嚷嚷出來,要讓父母知道,孩子是愛他們的。
我看到過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么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後,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
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占線啊?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麼要撥兩遍呢?
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沖,恨不得撲在電話機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常被桌子腿絆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後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我倒真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發生在我們身邊。
有一句話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記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我們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們今年多大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說得很准確。我們有時候覺得,老人不像孩子愛過生日,孩子過生日都是成長,他高興,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時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覺得自己長一歲也沒有什麼好。
對兒女來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知道以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懼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願真正來得及完成呢?
可以說,父母之年在我們的心裡可能永遠是懼大於喜的,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話,我們就是捶胸頓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時候少頂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來得及啊,但是一切都過去了,來不及了。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兒女的福分。天下兒女心,就是在這個時候,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歲月中,我們還來得及做什麼,那麼一切都有可能。
❸ 我為什麼這么不想孝敬父母為什麼我的心怎麼這樣
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他的母親在他犯錯時,總是嚴厲地教導他,有時還會打他專。待他長大成人後屬,當他犯錯時,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母親很驚訝,幾十年來打他從未哭過。於是就問他:「為什麼要哭?」伯俞回答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親是為了教育我才這么做。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這個小故事,讓我感動不已。讓我們在此為天下所有的父母送上一句全宇宙最吉祥的祝福:南無阿彌陀佛!衷心祝願父母們此生命終之後速得往生極樂寶剎!也勸天下的子女們,從現在開始孝順父母。不要等想孝養父母了,父母卻已經不在了!
❹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孝順父母
人家都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個老師,教育很重要,以前看過一個很有教育性的電視節目,就說有一對夫妻嫌老父親老了沒用了,要用竹筐把他扔到深山老林里讓他自生自滅,他們的兒子看了很難過,就故意對他父母親說「記得把筐子帶回來,以後我還可以用來裝你們。」他父母聽了後就沒把老人家仍了。其實老人家大都很好「哄」,你對他好一點點,他就像小孩子一樣很高興,蓬人都說:「我××對我多好,非常孝順,經常給我買××,經常陪我聊天……」,以後你有什麼事老人家力所能及的他都會盡量幫你。只要我們做個好榜樣,相信以後子女也多少會對長輩多份尊重與孝順的,將心比心,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人人都希望有個幸福的晚年,只要自己對長輩好一點,對子女的教育重視一點,該慈愛的時候慈愛,該管教的時候管教好,應該都會有個幸福的晚年。
❺ 聽說孝敬父母能夠改命,那為什麼我怎麼都無法做到孝敬父母呢
這問題問的好啊。你能這樣問自己,就是有孝順之心啊,只是不太懂得方法,或者平時沒怎麼注意過自己對父母的態度,沒有常常去反思自己的言行罷了。因為自小就陪伴在身邊,和父母相處的熟悉程度,感覺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也許很少會去站在父母的立場去想,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你學著換位思考,多少就能體會到一點父母愛孩子和責罵孩子的心情。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做到孝敬,那麼就先從理解父母的言行開始吧。一邊觀察自己的父母,他們言行背後的含義,一邊也去找《三字經》、《增廣賢文》來看看。即使一開始做不到發自內心的孝敬,那也不要從言語態度上頂撞違抗。記得給父母的生日買小禮物,平時做飯搭把手,洗個碗,給父母捏捏肩,減少一次和朋友出去玩的機會,陪父母晚飯後散個步,聊個天,聽聽父母的嘮叨。即使覺得嘮叨很煩,也請按捺住性子忍著,這是交心的第一步,父母是在對你敞開心扉。平時我們都覺得朋友對自己敞開心扉很難得,很珍惜,但是總會忽略父母的。父母總是在嘮叨中原諒孩子的過錯,一邊嘮叨,一邊包容。關愛也是,父母總是用嘮叨的方式在表達,就象嬰兒時期的我們,也只會用一個"哭"來表示任何情感。所以,請先從理解開始吧。一點一滴的去改變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往好的一面去改變。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我也願意相信你,你提的這個問題,就讓我願意相信你。
❻ 為什麼父母親總是不搞清楚事由就罵我,說我不聽話不孝順,他們不知道我多愛他們
面子面子!大人的面子比自己的孩子還重要?!我今天也遇到了這種事,專老媽老屬是不準我看課外書,我在寫完作業的情況下看了一下,結果被她發現,繳了我所有的書!包括同學,親人送的。還罵我賤骨頭!!簡直是個×××!!!好想換個媽媽!雖然他們每天都對我好,為我操心,我很感動。可是他們卻這樣,讓我無法理解,接受,所以我打心眼裡討厭他們!從來就討厭他們!
❼ 父母對我不好,我一點都不想孝順他們,這有錯么
看到這么多評論的,原來也不止自己生活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里,我是00後,從小父母不帶,爺爺奶奶也不帶,丟在外婆家,被人欺負,看不起。後來他們回家來,天天吵架、打架 ,很怕他們,而且也是重男輕女 。後來我讀書了,記得很清楚一件事,自己不好梳頭,被她拿梳子打臉,自己哭著把頭發自己紮好了,她還說不打你,你還不會😭,到二年級就離異了,以前感覺沒什麼,受的很多苦就不說了,初中母親就來找我啊 開始覺得沒什麼 後面的是給我介紹男朋友都出來 什麼那個男生是坐車認識的 沒有男朋友 更可笑的沒受她的車費 她自己說她家有女兒 什麼什麼 本來就是他們的原因我都不敢怕感情 就算自己喜歡的男生追自己都不敢答應 在後面我都不敢再學校了 因為她經常來找我 搞的學校很多人都知道 別人看我的眼神都很怪異
我讀書都讀不下去了 選擇遠離去讀中專了 她還是去學校裡面找我 我命運就該這樣嗎 還有父親從來不管不顧 到處跑 到處玩 從來都是過好他自己 他都不想讓我讀書的意思 但是我還是苦苦掙扎的去讀中專了 我一直都想他們好 不管他們怎樣對我 我以後還是要好好孝敬他們 從小就感覺活著真的沒意思 可惜現在我不這么想了 我只想好好讀書 遠離這里 等以後他們老了 再來看看吧💔
❽ 為什麼父母說我不孝順
老鄉我也是廣西的。。。。
我們的家鄉似乎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可見你的父母對你的期望很高。。。
也希望老大能幫弟弟一把。。同時也讓老人可以住得更舒服一些。。。
因為有個房子的話對於弟弟以後成親會比較好。。。
雖然給錢的方式並不能完全代表孝順。。。
可是老人家會想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況且你嫁得也真的有點遠。。。平時也很難回家看望陪伴自己的父母。。。
而老人家辛苦把你養大並撫養你也是為了以後能享福。。。希望你能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想。。。非常不容易。。。
這樣說並不是代表讓你委屈。。。你可以跟父母多溝通溝通。。。告訴他們你確實現在找到了屬於你的幸福。。而且你老公包括他的家人都對你很好。。這樣你的父母也會為你高興的。。。同時必須要跟父母好好把情況說清楚。。不是不願意給錢家裡買房子。。。而是需要時間。。。讓你老公告訴你父母他會對你很好的。。再適當的在自己能力下盡量去努力支持買房的事。。。
至於你父母拿你跟別人的孩子來比較。。那是因為面子問題。。。
別家小孩寄幾萬那別家小孩幸福嗎?你可以問你的父母。。。
是希望你幸福還是拿不快樂換來的錢。。。
人與人應該多溝通。。。只有溝通才能理解。。。
建議你平時多打電話問候關愛一下年邁的父母。。。
祝你幸福。。。
❾ 為什麼我的父母老愛跟我計較錢的事,我不拿錢回家她們就不高興就說我不孝順,我該怎麼辦怎麼理解他們
以前我也想問這個問題,我現在結婚了才知道父母為什麼這么做了
❿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總是認為他們的兒子不孝順呢(即使兒子才二三歲)
小時後(五歲一下),父母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最好
孩子漸漸長大了,父母總是覺得別家的孩子好,別家的孩子對老人好
套用一句,距離產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