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孝敬父母
我以前也有這個顧慮我從高中就在外地上學了。我們總是*心安理得*的向父母索取著,我馬上畢業了,在著6年半里我慢慢總結:
1:
交流
有話就和他們分享(無論好與壞事)好的他門會替你高興,壞的他們會給你好的建議(畢竟他們過的橋比我們走的路多)。像我上高三的時候交了個男友放假回來通電話(電話費當月幾百)他們問我,我試著說了,他們不但沒說我還和我分享了他們情竇初開時的事情,讓我有了正確的目標,後來我和男朋友都考入了不錯的大學,到現在我們一起奮斗找工作。從那後我有事就和他們說反而他們很放心我也很開心。
2:
努力學習
父母養育我們很不容易,他們沒想從我們身上得到任何東西,他不會願意要我們去打工掙的那一點點錢而是想看到我們的成績,他們想我們以後「有出息」這是他們的無償奉獻!
3:
做力所能及的事
請問你給父母端過幾次洗腳水?
請問你吃完飯主動收幾次拾桌子?
請問你主動洗過幾次碗?
請問你有幾次主動給父母捶背?
只這四個問題我有一年回家沒有多做一個假期也就做了一兩次知道么,收拾桌子洗碗後他們說我真的長大了(那時我20了)!我給我爸捶了一會背他就說不用了累壞你(但我看到他笑了)。洗腳水端來了媽的眼睛紅了!他們別無所求只要你有關心他們的那份孝心,不用做多他們就會知道你的心裡有他們關心他們,父母會決的沒白養你、沒白疼你,長大了會疼我們了。這是安慰,父母會很開心!
4:
多在家幾天
有幾年放假回家我覺得和父母呆著,沒意思,要去這個同學家住兩天那個同學家過個夜,小學聚會晚回一會兒(半夜一兩點才回)中學聚會多喝點十點多回,(回家就睡半夜還吐)媽幫你收拾給你端水,看著心疼!雖然嘴上罵你,疼在她心尖上啊!我不領情肯定第二天早上不吃飯就出去「玩」了,他們呢也沒心情吃早飯了,還要工作一天,我們於心何忍!他們就想和他們一起看著你吃早飯,看著你按時睡著!看電視和媽聊聊感情片,和老爸喊喊足球,侃侃拳擊,對這社會、學校的看法。如此而已!
這是小女子的拙見,本人自視還沒資格教別人,互相學習!
㈡ 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㈢ 孝敬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
㈣ 在家庭中應如何贍養孝敬老人
盡量順從老人,你真心對她們,她們也會對你好
㈤ 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孝敬父母
第一,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大家都知道,每一位父母為撫養子女成人,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與辛勞,當父母進入晚年,作為子女,應該盡力供養,生活上細心照料。通過觀察研究,人們發現有些禽獸也知恩行孝,所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人懂得孝道,能夠實踐孝道,所以人為萬物之靈。反之,如果有人不明孝道,不重孝道,那就不配做一個人!因此,作為父母,應該經常帶上孩子,買點東西探望父母,即使是父母的收入比我們的多,也要這樣做,因為父母再富有也是他們的,我們給他們再少也代表一份的心意,而且如果父母的經濟條件更好,他們也會以其他方式支持兒女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為我們自己的孩子作好榜樣。
第二,關懷體貼,精神慰籍。贍養扶助老人,除了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外,還要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讓他們心情舒暢,精神有所寄託,幸福地歡度晚年。從某種意義上說,老人對子女在精神上的要求,會比物質上的要求更為重要和迫切。只有做到關懷體貼,精神慰籍才算真正的孝。正如孔子的一個學生游來問孝,孔子回答說,現在的所謂孝,只能說養活爹娘而已,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這里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父母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問題,這不是孝的含義。要做好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老人心情愉悅舒暢,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這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有事多同老人商量,多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多照顧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老人思想苦悶時,多給以安慰溫存,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愁;天氣變化,多注意噓寒問暖;生日節日,向他們慶賀祝福。如果我們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我們的孩子以後也一定能這樣對待我們。
2.從現在抓起,從小事抓起,做到愛嚴相濟,用父母對子女的愛去激發孩子對長輩的愛心與孝道
愛護子女是父母的天性。愛,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礎,又是打開孩子心靈的一把鑰匙。只有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懂得去愛別人。因此,我們在在愛父母的同時也要愛我們的孩子,但只有「愛得其所」,才能讓子女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感動、感染和感化,並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否則就會變成溺愛,最終害了孩子。
要怎樣才算對子女「愛得其所」呢?有兩個字不容忽視:一是「遠」。二是「嚴」。
遠,就是要對孩子的長遠前途,明天的幸福負責。有些父母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穿得光鮮,吃得甜美,玩得愉快,過得舒適。這是一種以天然性為主體的「常情」,而不是關心孩子健康成長,開創事業的「深情」,未曾著眼於為了孩子的未來而進行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質的培養。這種愛是膚淺的、貧血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缺乏足夠的營養,點燃不起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無比熱愛與嚮往的火焰。只要把對子女的深情體現在對孩子有計劃地、創造性地培養與訓練之中,對孩子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才有早期設計的藍圖,並且灌注大量的心血,精雕細刻地塑造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在成人與成才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才算是理智的愛,長遠的愛,有道德的愛。
嚴,就是在教育上有高標準的要求。「嚴」和「愛」是辨證的統一,對子女要恰當地掌握好嚴和愛的分寸,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古語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小人則以姑息」,姑息就是不嚴。從現狀看,姑息已成為對子女教育的一大禍害。其突出的表現:一是縱容,使孩子從小失去自理自製的能力,言談舉止缺乏正確的准繩,導致行為放盪,嚴重的還會陷入越軌違法的源潭。二是遷就,不管是非好壞,孩子有求必應,甚至對子女一些不良的思想習氣,也視若無睹,聽之任之,使孩子扭曲心靈,性格畸形發展。家長也因此而漸漸喪失對子女管束、約制、啟發、誘導的權威與作用。三是袒護,為子女的不良行為諸多辯解,歪曲真相,轉嫁責任;對反映情況的教師、親人、旁人表示反感和抱怨。使孩子有恃無恐,做壞事的膽子越來越大,導致誤入歧途,貽誤青春。
3.持之以恆,把孝道教育貫徹始終,形成良好家風,保持父母一致,家校一致,代際一致。
家風,是家庭成員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現,是家庭成員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風氣與氛圍。它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看兩個在全球著名的實例:
美國有個嘉納塞·愛德華家族,這個家族的老主人是一位博學多才,注重修養的神學家。他的子孫都以這位德高望重、多才識廣的先人為立德立行的楷模,形成了一代一代往下傳的優良家風。迄今8代,他的子孫中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任過大使,20多人先後當選國會議員,12人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人任過大學教授,60多人當過醫生,13人當過報刊雜志的主編或負責人。
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人馬科斯·朱克是一個賭徒、酒鬼,他迄今也有8代後嗣。然而他的子孫中卻有200多人成了流浪兒或乞丐,7人因殺人被判死刑,63人作姦犯科被囚於監獄,400多人因酗酒而致殘廢或夭折。
是先天的遺傳基因在其作用嗎?不,是看似無形卻有形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發生這巨大的感染與影響。
要形成良好的家風,必須保持父母一致。夫妻之間能互相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長孝心。父親對孩子說說母親懷孕及對孩子的愛護,母親多說父親對孩子的付出。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數落父親,因為這么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一個先生,一個父親,連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
家校一致(親師合作,父母跟老師要能密切配合)
代際一致(家長要與祖輩多溝通交流)
4.充分利用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對孩子進行引導,使形成觀念,養成習慣,從小培養孝心。
我們重視電視、報刊、網路等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客觀公正的對傳媒信息做出是非評判,如:如有的夫妻不睦,使子女從小缺乏溫暖和愛心;有的打牌賭博,影響子女學習;有的不尊重和關心老人,帶給子女負面影響;有的自私刻薄,專橫粗俗,使子女心靈受到傷害污染,等等。通過與孩子的討論評價,不僅反思了自我,從中接受了教育,而且為孩子的家庭孝道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之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的棟梁,來自於孝子。弘揚孝道,是利國利世利民的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不但做到自己是孝子,而且還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孝子,建設美好幸福的家庭。
㈥ 如何去孝敬你的父母才是最好的方法
多陪父母聊聊天,做點家務。多配配父母。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㈦ 怎樣做才算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從小事做起,要正確區分孝敬在不同場合的具體要求,並按這些要求去做。孝敬父母表現在方方面面。愛父母,心裡想的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 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 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留意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象沒洗干凈;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么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 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 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當父母不能料理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臟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
㈧ //、作為子女應該怎樣孝順父母 。
子女孝敬父母,就應深入理解、體會父母在養育自己過程中所耗費的大量精力和血汗,以及他們表現出的最真誠、最偉大、最無私的奉獻精神,從而懷著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敬愛之心,去關心、照顧、侍奉父母,使他們感到舒心、愉悅和滿足。具體的說來就是:
首先關心、照顧父母的生活,盡贍養父母的義務。作子女的,對父母的起居、衣食、勞作都要悉心考慮,周到安排,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使他們能精力充沛地工作或安安穩穩地度過晚年。父母生病,應想法及時診治,精心照料。逢年過節或父母誕辰,要買一些適合他們口味的食品,表達子女的一點孝心。如果父母有困難,子女應當全力幫助,寧肯自己困難些,也決不能讓父母作難.在的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贍養。生活條件好了,經濟不愁了,以前看到子女拿點錢帶點東西回來總覺得開心的感覺也不復存在。寧可只是看看孩子有沒有胖了瘦了,心甘情願為他做頓飯,這些都會讓老人們獲得一種經濟上無法獲得的愉悅,來自心理的這種感受會更持久,也更真實。
以前並沒有意識到父母對子女的需要,直到今年我的兒子去讀了寄宿制中學,我的心裡一下子失落了許多,我才明白父母對於我一定也有這樣的失落。我們總是沉浸在「忙、忙、忙」的生活中,卻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在哪裡。我們需要的不是再多的金錢、再多的世人認可,其實僅僅只是家人的那一個會心微笑而已。當把父母擺到和孩子一樣的位子上時,來自父母的會心微笑也會給你帶來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