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論語有關孝的內容
1、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 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6、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7、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總是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難。遇到事情時,子女為父母效勞;有好吃的,讓父母享用,僅僅這樣就算是孝順了嗎?其實還不夠。)
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去遠方求學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訴父母去的具體地方)
1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1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② 論語關於孝的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今譯:一個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則的人,一旦進入社會,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今譯: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在外要尊長敬老。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今譯:兒子三年不改變父親所遵循的原則,就可以稱作是孝子了。
《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今譯:親人在世時要以禮服事;去世之後,要以禮送葬,以禮祭祀。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今譯:對待父母,要在他們生病時多多關心。
③ 孝敬父母故事論語 (意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年輕人去幫著做,有了酒飯,讓長輩吃,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在心裡,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邁而擔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孝的含義,兒子回答說:為父母生病而擔憂
④ 關於孝的論語
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 子夏專問孝,子曰:「色難屬。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3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⑤ 論語中有幾處明確提到孝
《論語》中提到孝的內容主要集中在開頭的《學而》、《為政》等篇章中。
《學而》中有: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轎早大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幾處明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為政》中有:
1.孟懿閉豎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3.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睜伏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⑥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內,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容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6)出自論語中關於孝順的故事擴展閱讀: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⑦ 《論語》中是怎麼描述「孝道」的
在《論語》中,有孔子談話的多章記錄: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七章)(學生子游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只說能夠養活父母。至於犬馬,人也一樣養活;不敬,養活父母和養活犬馬,有什麼區別呢?」)這段話中的比喻很生動,人也養活供使役的馬牛,養活寵物狗貓;如果對待年老的父母,只是給一口飯吃,缺乏尊重、關心和愛護,還不如你養的寵物呢!決不是每月交一百元、二百元贍養費算是孝。孔子著重提出的是個「敬」字,「敬」有尊敬、嚴肅、莊重的意思,對父母首先要尊敬。
究竟應該怎樣行孝,孔子有多次論說: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有問號)」(《為政》第八章)(子夏問孝。孔子說:「難的是所表現的態度。有事,作弟子的去做;有好的飲食,年長的人先吃,僅僅這樣待父母,能稱得上是孝嗎?(這里有問號)」)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二十一章)(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高壽而欣喜,一方面也因他們高壽而擔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六章)(孟武伯問孝。孔子說:「對父母,要擔憂他們的疾病。」)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第十九章)(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必須出遠門,一定要告知去處。)以上四段的第一段,孔子提出「色難」,即態度問題。孔子認為「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是對待師長、年長者都應該做的,絕不僅僅為父母扛回煤氣罐,或買兩盒蛋糕送去便是孝,難在發自內心的親愛、關心和尊敬。以下幾段,也都是強調這種真實的心理感情,或喜或憂,在於深厚的關懷,如關懷父母的健康,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等等。第三段「父母唯其疾之憂」,自古以來有兩種解釋,除上文的譯釋之外,也有古註解釋為父母為兒子的毛病擔憂,亦通。父母為兒子擔憂,做兒子的怎麼辦呢?(這里有問號)應該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而且要更加孝敬父母。
⑧ 關於孝順的論語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⑨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情謹慎誠信,愛護眾人,親近有才德的人。這些都做到了,還有精力就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
品評:孔子認為孝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輕人要先學會做人再學習知識,這一點和現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觀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盡全力;對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品評: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盡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誠。現在雖然沒有君主,但可以以國比君,對待自己的祖國,也要有必要時獻身祖國的覺悟。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么?下面一條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心內憂慮,但不要怨恨。
品評:孔子並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是可以勸解的,不規勸是陷父母於不義。即使沒有聽從,也要等待機會再次規勸,中間不要發脾氣,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們的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家庭應該會和諧幸福吧。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問怎樣做才叫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待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
品評: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與養牛馬無異。見過不少只給飯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問的子女,能夠想想自己如何長大的么?這幾碗飯真的能「報答三春暉」么?
5)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真要出,則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評:這句話深層次的意思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要盡力盡孝,不能隨便就遠游,讓父母牽掛擔憂。如果實在要去則要確定目的地,並做到」歸必有期「。這里雖不著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翻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孝敬長輩的時候要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情要做的時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時,要首先拿來孝敬。你認為這就是孝么?品評:有事弟子服其勞,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給上輩師長孝敬酒食,也是應當的。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難的地方。最難的地方是在要這一過程中保持和顏悅色和恭敬的態度。如果不是心悅誠服,那就只有傳說中的」戲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品評:父母年紀大後,光有豐衣足食和恭敬的態度還不夠,為人子,還必須想到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實時關注,並適當提醒他們運動,供給他們補品,定時帶他們去檢查身體。這些是成年子女在盡孝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⑩ 孝在論語中哪一篇
孝論」經典集納⑤
《為政》○子曰:「孝慈,則忠。」
今譯:當政者如果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就會贏得人民的忠誠。
《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今譯:事奉父母時,如果父母有不當之處,要適度地勸諫。假如父母有決不聽從之志,則
依然敬重有加,不要違拗或遠離而去。也可以因此而憂勞,但卻不要怨恨。
《里仁篇》○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今譯:父母在世之時,子女不宜到遠方出遊。如果一定要去,也要遵守常規。
《里仁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今譯: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父母壽數的增加,在讓人為之歡喜的同時,也讓人為之憂懼。
《先進篇》○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今譯:好孝敬的閔子騫啊!人們對於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的話都沒有任何非議。
《學而篇》○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今譯:慎重地對待故去的親人,追憶、緬懷自己的遠祖,民風就會復歸於敦厚。
《子張篇》○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今譯:除非是自己的親人去世,否則一個人是不會有自盡其身的時候的。
以孝事親、以孝奉君本來是中華民族悠久的重要傳統美德,卻因為近代以來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滯後於西方,而成為人人談之色變,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禍水。但是,在當代中國,由於孝悌觀念的缺乏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矛盾,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儒家孝道的長短,也不時受到方方面面的論說。不用說,這其中緣由,是非常值得當代中國人加以反思的。
從以上對儒家孝論的歷史發展和思想演變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應該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重新探討和正確闡發儒家的孝道觀,這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做法。特別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想從根本上構建合理而現實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就孝道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的地位以及對當代社會的作用,進行更深入的、更具時代特色的反思。
孝道具有社會普遍意義和人類共同適用性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應該隨之變化,許多傳統道德面臨著時代的沖擊與抉擇。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歷史的產物,必然帶有歷史的局限性。特別是對孝道的一些具體要求,如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三年無改父之道」,孟子所強調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經》所倡導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等等,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必須予以摒棄。但從理論上和實際上講,雖然傳統的孝道多有時代局限和具體實踐上的種種不足,但畢竟涉及人類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時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穩定性的體現。所以,孝這種倫理道德,是合情合理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社會風尚的體現。因此,它不僅作用於過去,而且作用於現在乃至將來。
就孝道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性來講,我們至少應該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贍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孝。所有的人都有父母長輩,都有子女晚輩。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贍養父母,就等於是保存人類,贍養自身。所以,贍養父母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人類生存和文明進步的重要保證之一。第二,敬重父母是最高尚的孝。贍養父母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在這樣的贍養中必須融入尊敬和敬重的精神。沒有敬重,孝道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變成虛偽的和徒有其名的,最終也難以長久堅持。第三,孝與忠是相通的。在家孝與在外忠應該是一致的,雖然孝子不一定就會是忠臣,但忠臣一定得是孝子。在「忠」的問題,舊時代有著明確的階級性和時代局限性,忠只是忠君忠主。但是,在今天,君主專制的時代已經過去,忠於人民,忠於國家,同樣是孝子的必然歸宿。第四,孝並非唯命是從。把孝道引向對父母的唯命是從,是古代孝道的最大弊端。在今天講求法治和民主的時代,要想使孝道生機勃勃,必須把民主和法治的精神作為行孝的前提。當然,孝道不必與現代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對立,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對父母和親人的孝,往往容易與民主和法治的精神產生現實的矛盾。所以,要想使傳統的孝道美德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必須把一份民主和法治的責任心放在首位。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弘揚孝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但與此同時,人們也耳聞目睹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置親情於不顧,不盡人子之責,不贍養父母,甚至歧視、虐待父母和老人,致使許多家庭為此而破裂,影響到社會安定。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咎於市場經濟的出現,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片面的。
市場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童叟無欺,是企業的生命線。這種講誠信和講信譽的行為准則,其能夠建立的重要基礎就在於切實可行的家庭美德。如果有這么一個人,他對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能盡心敬養,甚至不能以禮相待,就很難想像他會做到童叟無欺、誠實守信。也許有人會認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應該是俗語所說的那樣,「父子勤算帳、兄弟算清賬」,而這樣一來就會影響到親情和友情。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孝道的宗旨,並不是無原則的折衷,更不是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真正的孝道永遠都是有原則的,在古代甚至是有法律可以遵循的。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勤算賬和算清賬,對誰都是有利的和必需的,都是事業成功的必要保證。
一個人要想保持與父母兄弟的親情,要想盡好孝道,必須保證事業的發展和成功。只有各方面都實現了事業成功,盡孝盡悌才有可能實現。另一方面,在行孝的過程,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長輩既不要無原則地提出要求,子女晚輩也不要無原則地推諉和搪塞,這就需要借鑒市場經濟的規則和信用。如果各方都不講規則,都在隨心所欲地理解和實行孝道,最終將是孝道的災難。所以,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使盡孝盡悌與市場經濟的規則形成良性互動,既可以保證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也可以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弘揚孝道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和國家的基本細胞。基本單元穩定,社會才能和諧;細胞健康,國家這一機體才會強壯。而要保證家庭和睦穩定、生機勃勃,克盡孝道就是基礎的基礎。
中共中央在2001年頒布的關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這樣的要求,就把家庭美德與家庭關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問題同國家的安定和諧等關系統一和一致起來,非常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建設。
新時期的孝道必須積極地應對現實問題
從歷史上和理論上理解孝道的積極意義並不難,難的是把傳統的孝道美德與現代的精神理念相結合,有效地回應和解決現實問題。
既然孝道是要解決晚輩與長輩的關系問題,那麼,在當代,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社會老齡化的問題。根據相關指標,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全國有3億多老人,佔到了總人口的將近三分之一。如何讓全社會的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既是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每個家庭和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由於經濟的、醫療保健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國家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絕大多數老人的養老問題仍由家庭負擔。尤其在農村,家庭養老更是主要形式。因此,發揚善事父母、孝敬老人這一傳統美德,對於億萬家庭的安定、乃至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有其重要意義。其次,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以來,獨生子女的問題日漸突出。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贍養老人的責任無疑會變得越來越沉重。面對這種形勢,從父母到子女,必須對傳統的孝道加以新的理解和詮釋,以新的孝道理念指導人們的行為,滿足人們的精神要求。再其次,我國現在有5000多萬青壯年民工在城市務工,他們如何對待遠在家鄉的父母才算是盡孝,他們的父母長輩如何得到孝養,都需要我們以繼承傳統孝道美德為基礎,以與時俱進的姿態作出適時的合理調整。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