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的習俗是登高望遠,祭拜先人。這個傳統節日弘揚了中華民族孝敬老人的優良傳統。
㈡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的意義在於敬老、團圓。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為讀音和「久久」不謀而合,所以也被人們賦予了長壽的含義,在1989年的時候更是被定為「敬老節」,告誡人們要多關心身邊的老人。
在古代,九是非常尊貴的數字,它和「久」同音,表達了人們希望生命長久、長壽的美好願望,而在現代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人們敬老、愛老。
重陽節各地的習俗
1、港澳
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2、廣西
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為秋祭,重陽拜山是嶺南風俗之一,慎終追遠、顧本思源的傳統數千年來沿襲至今。
3、福建
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㈢ 重陽節為什麼敬老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你知道重陽節敬老原因嗎? 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重陽節敬老原因,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敬老原因
首先,重陽節是夕陽紅的象徵。重陽時節,秋高氣爽,五穀飄香,是收獲的季節,是成熟的季節。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象徵年節成熟,象徵夕陽紅。
其次,“九九”與“久久”同音,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九九重陽是雙九重疊、日月並陽,人們認為這個日子很特殊,是一個特別值得慶賀的日子,應該特別對待。用它來象徵年高德劭、年德並應的老年人最為貼切恰當。因此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也是順理成章。
再次,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事親敬上的優良傳統。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是一首贊美母愛的詩,撥動了天下兒女報答慈母養育之恩的心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尤其是後兩句,引起天下兒女的共鳴,把尊老敬老之心表達得非常形象和深刻。是父母小心翼翼地哺乳兒女,是父母在兒女身體有恙時擔驚受怕而終日悉心呵護照料,是父母承擔了多少艱難勞苦方使兒女知書識禮,是父母費盡了多少精神為兒女定親婚娶而興家安業———父母那數不清的大恩,確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我能數盡青絲發,只有親恩數不來。”所以做兒女的對待父母應該像那烏鴉一樣知道反哺,像那羔羊一樣知道跪乳,千萬不能因為娶了媳婦,添了小家庭的許多甜蜜恩愛,有了生兒育女、兒女繞膝的歡樂就將父母棄之腦後,念念不忘的是多一分孝,少一分不孝!
從這個意義上說,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不單純是“敬老孝親”,而是在解決一個反對年齡歧視,融合代際關系,減少家庭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社會問題。定重陽節為老人節是對尊老敬老社會習尚的引導和提倡,是對中華民族事親敬上傳統美德的弘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善舉。
重陽節給老人的禮物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的禮物——羊毛衫
其實父母並不需要你買什麼禮物,他們只希望你平時多一點時間在家陪他,多一點關注在他們身上,所以父母更需要的是你們關心和尊敬。但做兒女的的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陪家人,所以這個時候就要體現出“溫暖”二字,讓他們覺得你一直都非常關注他們,非常重視家庭,只是方式不一樣而已。而且漸漸進入深秋,買件羊毛衫送給父母,他們肯定從外暖到心裡。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的禮物——按摩儀
父母上了歲數健康是最大的問題,即使沒病沒災也難掩衰老帶來的身體問題,比如腰酸背痛、腸胃消化衰退等等,這就要提醒父母多運動,沒事多出去散散心,身心愉悅自然就會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另外,我們做的就是給他們買個按摩儀,比如按摩腳盆或者按摩椅之類,在老人不想運動的時候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脈、活躍機體組織等。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禮物——蜂蜜
會養生的朋友都知道,“葯補不如食補”,所以營養品以實用為主,比如說蜂蜜,老年人容易出現便秘的情況,所以蜂蜜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不要在商店裡買經過加工或包裝的。直接去聯系養蜂人,這樣花銷也會相對減少。另外,蜂蜜用溫水化開了給老人服用,水溫超過四十度會把蜂蜜燙壞,太多會給老人沉重的消化負擔。每天一勺的量就夠了。
重陽節最適合送給老人的禮物——血壓計
過去人們測量血壓必須到醫院才行,而今只要擁有了家用電子血壓計,坐在家裡便可隨時監測血壓的變化,如果發現血壓異常便可及時去醫院治療,起到了防止腦出血、心功能衰竭等疾病猝發的作用。老人平時也可以關注一下自己的血壓,如果家裡老人有高血壓那就更要注意了。
重陽節當天習俗
重陽節當天習俗1: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節當天習俗2: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當天習俗3: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節當天習俗4: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當天習俗5: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猜你喜歡:
1. 重陽節為什麼插茱萸
2. 為什麼客家人重陽祭祖
3. 重陽節為什麼要賞菊
4. 重陽節如何孝敬老人
5. 九九重陽節是老人節嗎
㈣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老人說重陽節快樂
重陽節意味著團圓,在重陽節我們可以去登高望遠,可以去賞菊,插茱萸,所以說在重陽節快快樂樂的就好,所以說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
㈤ 為什麼要過重陽節
每一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這一天,人們人們登高望遠,賞玩菊花,佩戴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思念親人。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幹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製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歷代詩人都喜歡重陽登高賦詩,唐代(618-907)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方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咬,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菊花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陽賞菊外,還具有食療價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酒。晉代菊花酒製法是:"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在重陽節食用。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義。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㈥ 重陽節和老人有什麼關系
重陽節是「敬老節」。
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就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重陽節由此有著為老人祝壽吉祥、祝禱長壽安康的節日寓意。
尊親孝親,該是任何家庭里永恆不改的話題;敬老愛老,這是任何社會中體現文明的標度。在人生暮年,心境不免走向蒼涼,身體不免走向老態,生命不免走向衰落。
但是,依然可以有「夕陽無限好」的另外一種人生狀態里的美,依然可以有「為霞尚滿天」的另外一份璀璨光華綻放給人間,那是蓬勃朝陽不及的大器晚成,是正午日頭不懂的成熟厚重。
處在一年秋盡、行至歲末的重陽,如同經過一天運轉、行至暮時的夕陽,提醒著人們去關愛、去感謝、去敬重,那些經歷一生奉獻、行至晚年的老者。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起源先秦,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在《呂氏春秋》中記載,已有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和祖先的饋贈。
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在皇宮中進行。屈原在《楚辭》的《遠游》里曾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個「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到了漢代,據《西京雜記》記載,當時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蓬餌,就是重陽糕。從此時起,已有了重陽節為老人祝壽活動,人們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重陽節是在過什麼?
㈦ 重陽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 人們為什麼要敬老
從古時到如今保留了許多的東西,但同時我們也失去了許多東西,而節日是我們保留下來的,那麼 重陽節 的主要風俗是什麼呢?重陽節人們為什麼要敬老呢?
重陽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登高,吃重陽糕,賞菊
登高
先有登高的習俗 , 金秋九月 , 天高氣爽 , 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無定法 , 較為隨意。農歷九月九日天明時 , 以片糕搭兒女頭額 , 口中念念有詞 , 祝願子女百事俱高 ,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陽節人們為什麼要敬老
重陽節在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寓意久久,有祝願老人長壽的含義在裡面,所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自古以來就有敬老感恩的傳統。重陽節起源於上古時期的秋收祭祀活動,後來,逐漸演變為對在世親人的感恩、尊敬,是一個體現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節日,每年重陽節,人們都會給家人或者長輩帶去真切的問候,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