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什麼意義 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1、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習俗。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社會的提前到來,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到我國總人口的10%以上。在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沖擊下,敬老孝親、尊老敬老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1989年爛備頌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作為傳統節日重陽節,它凝聚了中華飢鄭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濃濃情思。
2、重陽節滾耐,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貳』 九九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今天,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
因 「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2億,占總人口的16.1%,其中,可能就有你我白發蒼蒼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已經長大,你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你仍然健康。今天重陽,一起許個願,祝家裡的老人健康長壽,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外出遊玩,防雨防凍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但是今天出門遊玩可要注意,受台風「艾利」外圍環流及南下冷空氣共同影響,福建中南部、廣東東部和台灣等地有中雨或大雨,其中,福建東南沿海、廣東東部、台灣東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大暴雨,上述局部並伴有短時強降水。12日之前,北方大部地區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氣溫偏低3~6℃。
重陽習俗,不只登高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祭祖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這一天,廣東人稱「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
敬老
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人們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
賞菊
重陽日,歷來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佩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重陽美食,傳統地道
飲菊花酒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並用來釀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
中醫證明,菊花葯性甘寒微苦,有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酒雖達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確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的葯用價值。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此外,上海的松糕、蜜糕,福州的九重稞等,也是重陽節時人們品嘗享用的佳品。
吃羊肉面
重陽節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羊肉性溫,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五勞七傷。在《本草綱目》中,羊肉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秋冬食用,可收進補防寒的雙重效果。
陝北有不少以蕎面羊肉為主料的著名小吃,比如羊肉臊子餄餎、羊肉蕎麥面等。而陝北人過重陽節更是要在晚上享用蕎面羊肉。
重陽時節,這樣養生
當心秋燥
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同時,秋季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對於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應對秋燥,應少吃辛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養肝氣。這個季節,喝粥可以減輕人的胃腸道負擔,對消化也有幫助。
避風而卧
睡眠是養生的重頭戲。秋季夜裡涼風習習,很容易受到「賊風」侵襲。若「賊風」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翌日清晨就會感覺偏頭痛;「賊風」吹在腹部,則會引發腹瀉;「賊風」吹在暴露於外的肢體,還會使肌肉處於緊張性收縮狀態。因此,這個時節,入睡時一定要避風寒而卧。另外,秋季氣候乾燥、風力大,汗液蒸發快,容易使人出現口乾、咽燥、便秘、皮膚乾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的濕度。
適當進補
秋季是進補的時節,很多老人在此時「貼秋膘」。現在,社會上各類養生與健康的科普文章很多,然而有些觀點並非適合所有人。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補,很多中葯補品非常講究體質的寒熱,服用前一定要弄清楚。
起居有常
換季時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經形成習慣的、穩定的生活常規。
老年人骨質較脆,是骨關節病高發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們盡量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注意保護骨關節的健康。
心情開朗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容易因景觸情,產生憂郁、煩躁、凄涼、垂暮之感。老年人情緒不暢,更會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誘發多種疾病。子女們應多跟父母嘮嗑,多交流。
重陽佳節,吟詩抒懷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叄』 九九重陽節的簡單資料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專出遊賞秋屬、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的來歷: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肆』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介紹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介紹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以下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介紹,歡迎閱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取九月九日「久久」長壽之意。2006年國務院又將「重陽節」確定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形成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重陽正式被定為節日是始於唐代。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詠唱重陽節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一,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求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大火」星的退隱,讓一直以「大火」星為季節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其三,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宮女賈某被逐出宮,從而將飲宴、賞菊等風尚傳入民間。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詩《與楊府山塗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鋪敘了老人節宴會、飲菊花酒、祝健等活動場景。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重陽節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伍』 重陽節是干什麼的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
一個節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一直存在著,肯定也是有著不同的一種含義和寓意存在的,那麼在重陽節這一個節日到來的時候,從哪一些方面才能夠更好的了解這一個節日中我們究竟要做什麼樣的事情,以及這一個節日中所存在的一些風俗呢?
重陽節的含義
重陽節在民間的時候自古以來就有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習俗。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社會的提前到來,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到我國總人口的10%以上。在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沖擊下,敬老孝親、尊老敬老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教育。
重陽節的風俗
1、祭祖
重陽節是我國的祭祖的傳統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至今仍盛行,人們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纖滲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2、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毀賀脊賦詩已成時尚。
3、辭青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清明)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如果說上巳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重陽節如何養生
1、飲食清淡,預防秋燥
在重陽節時間的前後,秋燥明顯。預防秋燥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少吃過於油膩、甘甜、辛辣之品,多吃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
2、注意保暖,適時添衣
重陽節前後,一天中溫差變化很大,要注意及時添衣保暖,防止感冒發生。
如用冷水洗臉以加強人體的抗寒能力;勤曬被褥讓紫外線殺菌;多喝熱水促進新陳代謝。
3、早睡早起,適當午睡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
早卧,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拍納氣得以舒展,對自己的身體非常的有好處。
『陸』 我國法定老年節是從哪一年開始
2013年
2013年10月13日,農歷九月初九,也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專。2013年的重陽節,恰恰也是《老年人權屬益保障法》正式實施以來的首個法定老年節,這也為2013年的重陽節帶來了超乎往年的關注。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13年7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第12條「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第18條「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一條條一句句都在呼喚孝親敬老。
(6)重陽節人口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節日本來就是綜合性的、多義性的,是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增加新的內涵。1989年,中國政府決定以本來就蘊含著惜老敬老內涵的重陽節為中國敬老節(老人節),使這一傳統佳節又增添了新的內涵。重陽節被疊加上中華敬老節,這是第一次疊加,這是發展傳統節日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例。
另外一點,現在年輕人崇尚過洋節,而忽略了傳統的節日。法定老年節,可以加深年輕人對自己文化的體驗和認同,進而成為全民族的「文化記憶」。推而廣之,當過中華母親節、父親節、情侶節之時,已經承擔起延續中華文化記憶的重託。
『柒』 重陽節前夜廣州約13萬人登高,重陽登高是什麼傳統
簡單說來,重陽登高的傳統就是辟邪祈福,登高賞秋遙寄思念和尊老敬老
一切傳統,大多起源於巫祝信仰,執行於實際功效,然後不斷增加新賦概念繼而長存。我們按照這個思路去梳理重陽節的傳統。辟邪祈福是信仰部分的起源,登高賞秋是其實際功效,尊老敬老則是後世增加的新概念,我們現在最推崇的,大概也就是重陽節的尊老敬老這個部分,因此重陽節,又被稱作老人節。
關於遙寄思念,那大概是和王維寫的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兒時第一次聽說重陽節,就是因為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我相信,這種情況我不是一個人。
關於尊老敬老,這就源於九月九日,九的諧音,九九,也就是久久,加上重陽單獨拿出來可以解為重新恢復陽氣也就是生命力,那麼這就跟老年人聯繫上了。
延伸開去,重陽節,帶著父母長輩一塊兒去登高,既能健身又能賞美景。又體恤父母長輩的養育之苦,對他們多行比平時更多倍的孝敬。這就是尊老敬老的含義。
『捌』 九九重陽節的真正意義 重陽節有哪些活動有什麼意義
導讀:時間一年又一年,造就了無數傳統節日,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彩和有意義,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意義,那麼你知道重陽節的意義嗎?想知道九九重陽節的真正意義,重陽節有哪些活動有什麼意義,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九九重陽節的真正意義
重陽節有敬祖、敬老、感恩的意思。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節日習俗是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活化石」,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活文物」。但它不會一成不變,總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滲透進新的內容和價值觀念。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社會的提前到來,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到我國總人口的10%以上,在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沖擊下,敬老孝親、尊老敬老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已成約定俗成之勢,並為全社會所公認,這是重陽節的意義。
首先,重陽節是夕陽紅的象徵。重陽時節,秋高氣爽,五穀飄香,是收獲的季節,是成熟的季節。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象徵年節成熟,象徵夕陽紅。清代大詩人袁枚(1716—1797)在一首自勵養生詩中寫道:
放棹西湖發浩歌,詩情畫意兩如何。
莫愁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紅更多。
「秋老山容淡」比喻人老色衰,「秋深紅更多」喻老年也大有作為。鼓勵老年人要豁達開朗,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使生命質量更高。
人生是一本書,老年就是書的結尾。而結尾部分往往最精彩,最讓人難以忘懷。
其次,「九九」與「久久」同音,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九九重陽是雙九重疊、日月並陽,人們認為這個日子很特殊,是一個特別值得慶賀的日子,應該特別對待。用它來象徵年高德劭、年德並應的老年人最為貼切恰當。菊花是秋天的寵兒,是重陽節的寵兒,相傳菊花也是長壽的象徵。宋代給它起了一個別致的雅號「延壽客」。重陽時節,百花日漸凋零,而菊花卻獨立寒秋,神韻高雅,嫵媚動人。用秋菊象徵老人,從形象到氣質都很恰當。老年人成熟、恬淡、寬容,為人民建功立業,有過貢獻,德高望重,猶如九九重陽,秋菊點翠——因此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也是順理成章。
再次,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事親敬上的優良傳統。唐代詩人孟郊(751-814)的《遊子吟》是一首贊美母愛的詩,撥動了天下兒女報答慈母養育之恩的心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兒子要出遠門,臨走前,仁慈的母親手拿針線為兒子縫制衣服。母親一針針縫得又密又牢,就怕孩子在外遲遲不能歸來。寸草:小草,比喻遊子。三春暉:春天的陽光,比喻母親對子女的關愛。我們做兒女的就像那路邊的小草,怎能報答春天所給與的光輝呢?全詩語言朴實,感情真摯,尤其是後兩句,引起天下兒女的共鳴,把尊老敬老之心表達得非常形象和深刻。
是父母小心翼翼地哺乳兒女,是父母在兒女身體有恙時擔驚受怕而終日悉心呵護照料,是父母承擔了多少艱難勞苦方使兒女知書識禮,是父母費盡了多少精神為兒女定親婚娶而興家安業——父母那數不清的大恩,確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我能數盡青絲發,只有親恩數不來。」所以做兒女的對待父母應該像那烏鴉一樣知道反哺,像那羔羊一樣知道跪乳,千萬不能因為娶了媳婦,添了小家庭的許多甜蜜恩愛,有了生兒育女、兒女繞膝的歡樂就將父母棄之腦後,念念不忘的是多一分孝,少一分不孝!然而,客觀現實又如何呢?一些不孝子孫,不但不盡贍養義務,反而虐待打罵老人,掠奪老人財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權益。老年人自殺事件屢有發生。
根據社會存在著的對老年人的年齡歧視,全國政協委員、民政部副部長、中國老齡協會會長李寶庫提出建議:考查幹部也應看它是否孝敬父母。他說:對老年人的年齡歧視已成為影響代際關系的世界性社會問題。在家庭關繫上,由於一些人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念的滑坡等等原因,由代際關系引發的矛盾更加突出。
從這個意義上說,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不單純是「敬老孝親」,而是在解決一個反對年齡歧視,融合代際關系,減少家庭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社會問題。定重陽節為老人節是對尊老敬老社會習尚的引導和提倡,是對中華民族事親敬上傳統美德的弘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善舉,這才是重陽節的意義。
重陽節有哪些活動有什麼意義
食重陽糕敬老人
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重陽糕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賞菊祈福長壽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重陽節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重陽節當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因此,重陽節賞菊寄託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祭祀掃墓祈福
重陽節還有祭掃祖墓,紀念先人的習俗。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此外,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的日子,因此鄉民們會選擇在這一天宮廟祭祀,求得神靈保佑。
『玖』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的意義是敬老以及登高。
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有登高望遠、賞菊吟回秋的習俗。近年來,隨著我答國老年社會的提前到來,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到我國總人口的10%以上。在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沖擊下,敬老孝親、尊老敬老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孝老、愛老的風氣。
作為傳統節日重陽節,它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濃濃情思。
(9)重陽節人口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