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月九,個個都去登高望遠,九月九登高有何傳說
登高活動由來已久。《楚辭·九懷》中有記載暮秋登高的篇章:「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_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_寥兮天高而氣清,寂謬兮收潦而水清」。
漢承楚俗,由此逐漸衍成重陽登高的習俗。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早在漢高祖劉邦時,就有重陽登高的做法:「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
據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漢朝以長安為京城,在長安的附近有一個小頃嫌老高台,每到重陽節,人們便會紛紛登上小高台,欣賞秋天的美景,因為所登的山為小高台,故有「登高」之說。
(1)九月重陽節登高擴展閱讀: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重陽節歷史悠久,起始於遠古。古時南者衡北風俗各異,春秋前,各地習俗活動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
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雀升、祭祖的活動。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㈡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長壽,祛病強壯,也是祭祖的一種活動,是思念家人朋友的意思。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畝培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
「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山耐模
重陽節有關的句子:
1、天和地有緣,山和水有緣,千里萬里人有緣。風雨心相依,真情暖人間。在這九九重陽節特別的日子裡,祝天下老人們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2、菊花金黃茱萸香,佩戴茱萸祁平安。芬芳清香沁肺腑,菊花美酒灑吉祥。九九艷陽登高看,心舒神怡似神仙。簡訊祝福送親人,願你重陽喜樂康。重陽節快樂!
3、九月九的重陽節,爬山跑步健康行;九月九的重陽酒,朋友乘興碰干酒;九月九的重陽情,溫馨甜蜜多歡喜。祝福你:金秋十月有健康幸福快樂!
4、秋逗緩風徐徐,重陽九九,一起遙望;菊糕軟軟,口感甜甜,一起品嘗;香醇菊酒,香氣飄飄,一起分享;問候暖暖,祝福連連,一起祝願重陽節快樂!
5、九九重陽去登高,遍插茱萸在身旁。滿眼都是菊花香,心中思念更綿長。只願親朋都安康,幸福歲月萬年長。祝福聲聲隨風揚,一直送到你身旁。祝重陽節幸福安康!
㈢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是什麼意思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如下:
重陽節登高表示了祈福和感恩,在古代的時候,大家認為山神可以幫助人們解除災難,對山神十分崇敬,耐廳登高是為了對山神表示感謝。登高還有吉利的含義,九月九代表了長長久久,是希望自己和另一半的感情能夠長長久久。在重陽節迅胡的時候,山上的野果都成熟了,登高也可以用來採集這些野果。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㈣ 重陽節登高寓意什麼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長壽、強身健體,也是祭祖的一種活動,是思念家人朋友的意思。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重陽節: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㈤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對詩句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詩句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詩句才是好的詩句,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的詩句,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無限枝頭好顏色,可憐開不為重陽。——丘浚《詠菊》
3、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4、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佳節若為梧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5、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重陽山居》
6、重陽佳節意休休,與客攜壺共上樓。——姜塘《摘星樓九日登臨》
7、雲木謹棗疏黃秋滿川,茱萸風里一尊前。——《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8、諸君才絕世,獨步許誰強。——妙信《九日酬諸子》
9、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徐燦《菩薩蠻·秋閨》
10、愁不肯、與詩平。——姚雲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11、岑生多新詩,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參》
12、詩成合座皆珠玉,歸去遲遲滿落霞。——沈輅《九日登高台寺》
13、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祥鄭拆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14、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15、倒照秦眉天鏡古。——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16、南雁歸時更寂寥。——納蘭性德《採桑子·九日》
17、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18、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重陽日酬李觀》
19、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0、西風潑眼山如畫,有黃花休恨無錢。——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21、吟懷未許老重陽,霜雪無端入鬢長。——序燈《九日吳山宴集值雨次韻》
22、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23、少年自負凌雲筆。——劉克庄《賀新郎·九日》
24、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25、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6、凈境重陽節,仙游萬乘來。插萸登鷲嶺,把菊坐蜂台。——《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27、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參》
28、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9、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九日》
30、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橋邊。——張可久《風入松·九日》
31、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鄭谷《菊》
32、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九月九日玄》
33、統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34、平原草枯矣,重陽後、黃葉樹騷騷。——納蘭性德《風流子·秋郊即事》
35、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重陽日有作》
36、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37、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張可久《折桂令》
38、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沉醉東風》
39、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文森《九日》
40、令節曉澄霽,四郊煙靄空。天清白露潔,菊散黃金叢。——《重陽日即事》
41、重陽寒寺滿秋梧,客在南樓顧老夫。步蹇強登游藻井,發稀那更插茱萸。橫空過雨千峰出,大野新霜萬葉枯。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幾回沽。——耿湋《九日》
42、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43、九日黃花才過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趙可《鳳棲梧·霜樹重重青嶂小》
44、人生易老天叢盯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採桑子·重陽》
45、賡歌聖人作,海內同休明。——李泌《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46、白池青草古鹽州,倚嘯高城豁望眸。——王瓊《九日登花馬池城》
47、出門復入門,兩腳但如舊。——杜甫《九日寄岑參》
48、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陳師道《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
49、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沈輅《九日登高台寺》
50、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㈥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參考資料:ke./view/50679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一、重陽節登高的由來: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二、重陽節插茱萸的由來: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各地活動豐富: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並不局限於老人。
在南京,登高、賞菊、吃重陽糕,這些都是老南京過重陽節的必備「節目」。而這些活動都來源於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登高的風俗始於東漢,從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風俗尤為盛行。當時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描畫了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專家告訴我們,佩茱萸其實有它的科學依據。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南京的風俗重陽節除登高、佩茱萸、賞菊花之外,還要吃重陽糕。「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其吉祥之意。
不過,我們的記者發現,照著老傳統做重陽糕的店家屈指可數,可滿城尋找的市民卻多過往年。很多人特地從城北跑到夫子廟買重陽糕,就是想回味一下童年。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舊時南京人還用彩色小三角旗插在糕上,藉以表示登高(糕)之意,這類彩色小三角旗又叫「重陽旗」。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節日詩|思鄉詩哲理詩|閨怨詩愛國詩|婉約詞詠物詩|詠史詩愛情詩|春節詩元宵詩|清明詩端午詩|七夕詩中秋詩|重陽詩詠春詩|詠夏詩詠秋詩|詠冬詩雨的古詩|雪的古詩風的古詩|花的古詩山的古詩|水的古詩
長江古詩 | 黃河古詩老師古詩|母親古詩戰爭古詩|友情古詩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登高是重陽節的風俗,這源於一段民間傳說。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常常出來作亂,禍害百姓。一次,瘟魔製造的一場瘟疫奪走了桓景的父母的生命,桓景自己也差點在這場災難中喪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妻子和父老鄉親,下定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桓景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他找到了那座高山,並見到那位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桓景,教給他降妖劍術,桓景勤學苦練,終於練就出一身降妖除魔的武藝。 一日,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學成,是回去為民除害的時候了。」仙長給他一包茱萸葉、一壇菊花酒和一把降妖寶劍,並且密授了避邪的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但是它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後來人們就把九月初九登高的風俗看做是驅災避邪的活動。到了魏晉,登高的日期已專定於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方便,還自製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那時重陽就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難怪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南宋時,據《武林舊事》載:「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帝要親自登萬歲山,皇宮上下一起吃花糕慶賀。 可見,重陽佳節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是早已從古人沿襲下來的風俗了。 另外,在傳統觀念中,「九」與「久」同音,因此「雙九」還預示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到1989年重陽節又被立為老人節…… 【相關鏈接】 「重陽節」在日本 「重陽節」節也是日本從中國學到的。不過時過境遷,稍有不同的是,他們更注重在這個節日賞菊花。中國古代,菊花被叫做「翁草」、「千代見草」和「齡草」,人們堅信菊花有驅除邪氣、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在九月初九這天,人們借菊花祈求長壽。在日本,自奈良時期開始宮中和寺廟里會在重陽節設宴席賞菊。日本人在初八的夜裡在菊花上蓋上棉花,第二天用被露水打溼的棉花擦拭身體祈求長壽。同時還會舉辦一些與菊花相關的賽歌會或賞菊會。 在平安時代以前,秋收之際,村民以及百姓之間會過一種叫「栗子節」的節日,用栗子飯來慶祝。 進入平安時期後,日本開始舉辦菊花宴,對飲菊花泡的「菊酒」,插上茱萸驅除邪氣。另外還會舉行與菊花有關的賽歌會和現在所說的「賽菊會」。後來,舉辦賽菊會和賞菊會並不僅僅是在......>>
重陽節有必要晚上登高嗎?符合科學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從詩詞中能找到,古人有在重陽節登山望遠的習俗。
晚上是否登高和科學沒有一毛錢的關系,只能按當地習俗或個人喜好去決定是否晚上登高。
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㈦ 重陽節登高的來歷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佳節,在我國民間,重陽到來時最常見的一種民俗活動就是登高,這一習俗已經有千百年的歷史了,那麼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呢,有數種說法,那麼就讓老黃歷為你介紹,重陽節登高的來歷。
重陽寓意長久,值得登高享宴重陽之所以要登高,據魏文帝《與鍾繇書》說是:「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是以重陽含有長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會」的說法。
重陽日登高辟邪佞之氣古人偏要定在九月九日登高呢?這也有一種說法。因為重九是一「陽」登勤之日,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古人為了避免接觸不正之氣,所以才登高以避邪佞之氣。這種稅法不免牽強附會,然而,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桓景帶領鄉民登高避災後漢時代有名的仙人費長房,有一天對他的弟子桓景說:「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將有災難,如果你帶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紅袋盛茱萸,掛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能避槐畢禍消災了。」
桓景屆時果然照師傅所說,全家上山遊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見所有的雞,狗,牛,羊等家禽,家畜;全部死光。他這才明白,原來這些家禽家畜,作了他們全家大。
桓景避災之說,雖為神話,然而後世之人卻代代相傳,並視九月九為登高避災、飲酒聚會之期,久之乃漸漸成為我國的特殊風俗。
古人有山嶽崇拜情結,登山為了祈福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苦,大多依靠採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
如果逢高溫乾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因此,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將「崇」字本身作為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對山嶽而言,因為「山」即高山,「宗」為神聖。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辭青」說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漏燃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鉛搜芹《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㈧ 重陽節登高指什麼 重陽節登高是什麼意思
1、重陽節登高就是要登高望遠,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後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 雖然這是個遙遠的故事,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里,上至帝後、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2、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3、《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4、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㈨ 九九重陽節登高詩句
九九重陽節登高詩句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詩句吧,詩句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你知道什麼樣的詩句才能稱之為經典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九九重陽節登高詩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日登高
唐 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
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 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唐 張說
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
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內,心為天下勞。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隨大隗,心似問鴻蒙。
九日重陽數,三秋萬實成。
時來謁軒後,罷去坐蓬瀛。
晚節歡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聖,夢里見尋仙。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唐 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
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
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九日雨中
唐 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
目極暫登台上望,心遙長向夢中歸。
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
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
唐 武元衡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
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
綺陌擁行騎,香塵凝曉空。
神都自藹藹,佳氣助蔥蔥。
律呂陰陽暢,景光天地通。
徒然被鴻霈,無以報玄功。
重陽
唐 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於人。
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奉陪裴相公重陽日
游安樂池亭
唐 李郢
絳霄輕靄翊三台,稽阮襟懷管樂才。
蓮沼昔為王儉府,菊籬今作孟嘉杯。
寧知北闕元勛在,卻引東山舊客來。
自笑吐茵還酩酊,日斜空從絳衣回。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唐 韋庄
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
一杯今日醉,萬里故園心。
水館紅蘭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唐 王績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岩千段發,臨浦萬株開。
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重陽
宋 文天祥
萬里飄零兩鬢蓬,故鄉秋色攔和老梧桐。
雁棲新月江湖滿,燕別斜陽巷陌空。
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
乾坤遺恨知多少,前日龍山如夢中。
沉醉東風 重九
元 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頃衡脊。
酬王處士九雀滲日見懷之作
明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
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沉醉東風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劉禹錫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
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 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唐] 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
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
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九日雨中
[唐] 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
目極暫登台上望,心遙長向夢中歸。
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遙羨雁飛。
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
[唐] 武元衡
玉燭降寒露,我皇歌古風。
重陽德澤展,萬國歡娛同。
綺陌擁行騎,香塵凝曉空。
神都自藹藹,佳氣助蔥蔥。
律呂陰陽暢,景光天地通。
徒然被鴻霈,無以報玄功。
重陽
[唐] 司空圖
菊開猶阻雨,蝶意切於人。
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奉陪裴相公重陽日
㈩ 重陽節為什麼登高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參考資料:ke./view/50679
重陽節登高的由來
重陽登高的由來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各地流傳著許多關於重陽的風俗,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重陽登高。
我們的先人將重陽看作是吉祥、長壽的節日。由於「九」是從「一」開始的個數最高數,古人將「九」看作是吉祥、長久的「至數」、「陽數」,稱農歷九月為「陽月」,九日為「陽日」。九月九日恰是「至數」相遇,兩陽重疊,故而得名「重陽」。
重陽節登高,一般認為始於東漢。據《續齊諧記》記載,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跟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家將有大禍臨頭,你必須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舉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這天,桓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桓景家人聽師言而得倖免。
從此以後,每年到了重陽節前夕,靠近山嶺的人家為免遭天禍,便紛紛登山避邪。而居住在平原的百姓,由於無山可登,就在重陽這天,在自製的米粉糕上插上一面彩色三角旗,用「吃糕」代替「登高」,用三角旗代替「茱萸」,以示登高避邪之意。久而久之,重陽登高的習俗便沿襲下來。
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以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參考資料: ke./view/50679
重陽節為何登高賞菊?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喝重陽酒
「重陽酒」即用優質糯米釀成的甜酒,於重陽節裝進小陶瓷壇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為溫度和溼度比較適宜,所以釀出的酒特別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純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於西北少數民族。
「重陽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陽節時,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長成,欲開花時,這就是製作「重陽酒」的上好的材料!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各地活動豐富: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並不局限於老人。
在南京,登高、賞菊、吃重陽糕,這些都是老南京過重陽節的必備「節目」。而這些活動都來源於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登高的風俗始於東漢,從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風俗尤為盛行。當時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描畫了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專家告訴我們,佩茱萸其實有它的科學依據。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南京的風俗重陽節除登高、佩茱萸、賞菊花之外,還要吃重陽糕。「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其吉祥之意。
不過,我們的記者發現,照著老傳統做重陽糕的店家屈指可數,可滿城尋找的市民卻多過往年。很多人特地從城北跑到夫子廟買重陽糕,就是想回味一下童年。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舊時南京人還用彩色小三角旗插在糕上,藉以表示登高(糕)之意,這類彩色小三角旗又叫「重陽旗」。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登高有什麼好處?
重陽登高有什麼好處?
重陽登高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那麼登高有什麼好處呢?健康專家指出,所謂登高一般是指爬山運動,一步一步往高處走,能使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順暢。大山周圍有青松翠柏,空氣新鮮,是座天然的「大氧吧」。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能促進和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對一些慢性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早在我國古代,秋季登山的習俗就十分盛行。延至今日,重陽登山已經成為群眾性的盛大風俗和體育活動。秋季氣溫給人的感覺是不冷不熱,但空氣溫度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遞減,加之秋季溫度的日變化幅度本身就較大,山體溫度受小氣候影響也難以預料,所以秋日登山,溫度變化最為頻繁,能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登高可以增強體質,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經系統的靈敏性。在登高的過程中,人體的心跳和血液循環加快,肺通氣量、肺活量明顯增加,內臟器官和身體的其他部位的功能會得到很好的鍛煉。登高還有助於防病治病。患有神經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壓、冠心病、氣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病的病人,在進行葯物治療的同時,配合適當的登高鍛煉,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此外,山林地帶空氣清新,大氣中的飄塵和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陰離子含量高,置身在這樣的環境中顯然是有利於健康的。登山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當你登上高峰,極目遠望,把壯麗的山河盡收眼底時,你那愉悅的心境是難以形容的。
重陽登高,的確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節日詩|思鄉詩哲理詩|閨怨詩愛國詩|婉約詞詠物詩|詠史詩愛情詩|春節詩元宵詩|清明詩端午詩|七夕詩中秋詩|重陽詩詠春詩|詠夏詩詠秋詩|詠冬詩雨的古詩|雪的古詩風的古詩|花的古詩山的古詩|水的古詩
長江古詩 | 黃河古詩老師古詩|母親古詩戰爭古詩|友情古詩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並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登高是重陽節的風俗,這源於一段民間傳說。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常常出來作亂,禍害百姓。一次,瘟魔製造的一場瘟疫奪走了桓景的父母的生命,桓景自己也差點在這場災難中喪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妻子和父老鄉親,下定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桓景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他找到了那座高山,並見到那位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桓景,教給他降妖劍術,桓景勤學苦練,終於練就出一身降妖除魔的武藝。 一日,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學成,是回去為民除害的時候了。」仙長給他一包茱萸葉、一壇菊花酒和一把降妖寶劍,並且密授了避邪的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但是它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後來人們就把九月初九登高的風俗看做是驅災避邪的活動。到了魏晉,登高的日期已專定於九月九日。《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餚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方便,還自製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那時重陽就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難怪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南宋時,據《武林舊事》載:「宮廷於八日作重陽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帝要親自登萬歲山,皇宮上下一起吃花糕慶賀。 可見,重陽佳節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是早已從古人沿襲下來的風俗了。 另外,在傳統觀念中,「九」與「久」同音,因此「雙九」還預示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到1989年重陽節又被立為老人節…… 【相關鏈接】 「重陽節」在日本 「重陽節」節也是日本從中國學到的。不過時過境遷,稍有不同的是,他們更注重在這個節日賞菊花。中國古代,菊花被叫做「翁草」、「千代見草」和「齡草」,人們堅信菊花有驅除邪氣、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在九月初九這天,人們借菊花祈求長壽。在日本,自奈良時期開始宮中和寺廟里會在重陽節設宴席賞菊。日本人在初八的夜裡在菊花上蓋上棉花,第二天用被露水打溼的棉花擦拭身體祈求長壽。同時還會舉辦一些與菊花相關的賽歌會或賞菊會。 在平安時代以前,秋收之際,村民以及百姓之間會過一種叫「栗子節」的節日,用栗子飯來慶祝。 進入平安時期後,日本開始舉辦菊花宴,對飲菊花泡的「菊酒」,插上茱萸驅除邪氣。另外還會舉行與菊花有關的賽歌會和現在所說的「賽菊會」。後來,舉辦賽菊會和賞菊會並不僅僅是在......>>
為什麼重陽節那麼多人喜歡去爬山
中國節日的習俗~不是有首詩就是那麼寫的嗎~~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