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裡長輩總是用孝順壓著你怎麼辦
你要是已經進了孝道,那他都不能用這個笑的啞了呢。你要是沒做到這個孝敬長輩,專那都得用孝子壓屬力。你不能說這個長輩說的話都不對。晚上你得說說有理由兒,也可以跟長輩分辨分辨。你都有相當的理由。反正最好還是服從點兒好。長輩兒。有說這個說話的權利嗎?
⑵ 每次和父母吵架,他們都會把養育之恩掛嘴邊,怎麼辦
我覺得如果說你的父母總是把養育之恩給掛在自己的嘴角的時候,那麼這場吵架的最鍵跡梁終勝利者一定不會是你,所以說你要做的就是趕快的去進行一個認輸,並且是認慫,讓父母去認識到是你的一個道歉的態度,讓他能夠正確的認識到,你確實是做錯了這些事情,讓他能夠去原諒你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句話給我們的意思就州叢是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給給的,所以說我們一定不要去跟他們進行一個爭稿運吵。
⑶ 孝敬不是掛在嘴邊而是真心行動
小時候,父母是一把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傘;一雙為我們蓋被子的手;一雙帶我們奔波的雙腳。父母老了,我們要成為他們依靠,當他們的知己,陪他們說說租碰話、聽他們講講過去的故事。病了、不能動了我們更要盡心守護在左右,像他們侍侯我們一樣去對待他們。可現實並非如此,有人只把孝敬掛在嘴邊。
某人姊妹兄弟五人,老母親84歲,癱瘓在床三年之餘,幾人輪流侍侯,每家一周時間,幾個子女也相對孝敬,在村裡外人眼裡也算孝敬父母。其實,外人不知道的事他的父母最清楚,誰好誰孬自有斤兩。一個美其名曰基督教教會「講師」的兒子,走南闖北講大話,說道理讓眾人聽,也照樣輪流侍候老母親,可他的「實際行動」能證明他是否孝順,遇上過年老母親輪到他家,他在樓上空調暖氣享受著,老母親卻冷冰冰的在車庫住下,沒有空調,只有一個小暖霸,一股熱氣兒只照一片兒,若大的車庫冷得直打哆嗦,無奈母親只有整天蓋在被窩兒,大年初一那天孫子想讓奶奶上樓熱鬧熱鬧,兒子卻說你奶奶愛清靜塘塞過去,讓人聽了涼心。更讓人不解的是平耐型棗常輪到他,一個星期七天兩天不在家,周日說是出去講道,一大早不給父母做飯,就早早離家出門,卻留下年邁的的老父親東牆扶西牆,滿眼噙淚坐等灶台邊沏茶做飯、喂老婆,一出去就是一滿天,天不亮就出門,天已黑還未歸,老母親一天就不大小便?一天就不翻身?星期三就又是一天不管不看,出門給栽培班講課。僅僅一周就如此對待老父母,其它時間如何我不清楚………
口口聲聲教育別人怎麼孝敬父母,如何給子女做榜樣,而自己怎樣對待老人——親生爹娘?反思反思吧!不要把孝敬掛在嘴上,要把真實的作為落實在實際昌拆行動中。不管你官多大,父母養你不容易,你養父母應盡的義務。不孝之子沒人看起,成不了大事。
⑷ 為什麼父母總是把這都是為你好掛在嘴邊所謂的好真的是為我好嗎
其實大部分父母都是這樣的。他們只注意了表面並沒有關心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一說什麼,他們都會說這都是為了你好啊什麼什麼的。其實我覺得這句話我很不耐煩聽。可能有時候是為了你好,可能有時候這句話真的會給你帶來很多很多的壓力。因為他根本就不了解你,只根據他們的意見說是為了你好。其實有時候是真的好嗎,他們也沒有發覺。
⑸ 咋樣看待那些常年把父母掛在嘴邊的人
如果每天都講就比較煩了,哪有天天把父母掛在嘴邊,感覺這個人太做作了吧,不太喜歡。
⑹ 為什麼爸媽總是把為你好掛在嘴邊
老話「父母走過的路比你吃的鹽還多」,父母的親身經歷肯定是受益良多,在孩子的未來道路上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現在存在一個現象就是孩子已經長大了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決定自己的道路,而父母卻還是依然左右和試圖改變著孩子的思維,說白了,父母認為他們為孩子做出的選擇和決定才是對的。
我們必須承認父母確察段實是真心敗飢譽為了孩子好,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少有彎路,而有些問題我們也同樣需要父肢拆母幫忙解決。
⑺ 最毀孩子的6種媽媽
最毀孩子的6種媽媽
最毀孩子的6種媽媽,家長的教育是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的,有的媽媽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但是也有的媽媽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打擊。一起來看看最毀孩子的6種媽媽吧。
最毀孩子的6種媽媽
1、總是向孩子說另一半壞話的媽媽
父母吵架,是孩子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有些媽媽和另一半吵架之後,喜歡把孩子牽扯進來,經常向孩子抱怨另一半,說另一半的壞話,強迫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
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他都非常愛,要偏袒其中一方,詆毀另一方,會讓他感到非常為難和痛苦。因此,夫妻吵架,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更不要把孩子牽扯進來。
2、經常哭窮的媽媽
「媽媽,我們班這周組織郊遊活動,每個人要交100元!」
「怎麼又要交錢啊,上次不是剛組織過活動嗎?沒錢,不去!」
有些家長經常向孩子訴說家裡有多窮,自己賺錢有多麼不容易,養育孩子有多辛苦;甚至在孩子要去參加集體活動或同學聚會時,媽媽也總以「沒錢」拒絕,不讓孩子去參加。
媽媽總對孩子哭窮,無形中給孩子貼上了「貧窮」的標簽,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即使日後孩子滲敏源再富有,也依然會被貧窮意識和自卑心理折磨。
3、消極悲觀的媽媽
「媽媽,我這次考試沒考好,語文只考了78分。」
「考這么點分,你以後怎麼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呢?」
有些媽媽比較消極悲觀,總是小題大做,遇到一點點小事就覺得世界末日來了似的。其實,孩子遇到挫折時,最需要一個樂觀的媽媽支持他,鼓勵他。
如果連媽媽都那麼悲觀,那受挫無助的孩子該從誰那裡獲得繼續努力的動力?成長的路上,媽媽的悲觀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4、不注意個人形象的媽媽
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媽媽漂亮優雅,讓人羨慕。打扮整潔得體的媽媽去參加家長會,孩子會覺得很有面子。
而如果媽媽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時不修邊幅,被同學指指點點議論時,孩子會覺得很丟面子,即使沒有說出來,心裡也會很不開心,不願意再讓媽媽參加自己的家長會。
媽媽們,盡量把自己打扮得精緻一些吧,不僅僅是為了孩子的面子和尊嚴,精緻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5、沒有同情心的媽媽
「媽媽,我同桌月月最近很難過,她爸爸好像得了重病……」
「你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好了,管那麼多閑事幹嘛!」
有些媽媽聽到孩子說別人家的事,沒等孩子說完就打斷,讓孩子少管閑事,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了。孩子關心同學是好事,媽媽為什麼要扼殺孩子關心他人的能力?現在你阻止孩子關心同學,以後又有什麼理由指責孩子自私,不關心父母?
6、用孝順綁架孩子的媽媽
「媽,你怎麼把我桌上的東西給吃了?那是朋友送給我的!」
「我生你養你容易嗎?才吃你幾口東西,你就對我大吼大叫,我以後還怎麼指望你孝順我?」
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與孝順扯上關系,天天把孝順掛在嘴邊,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
總對孩子說要孝順這種說教式教育方式是沒有用的,關鍵在於家長怎麼做。父母要以身作則,尊重、孝順老人,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
這幾類母親特別容易毀了孩子
第一,脾氣暴躁的媽媽。孔子曰:「性相近,習相遠」,每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關鍵是看家長給他圖上什麼顏色。如果的媽媽脾氣特別急躁。遇到事情沒有一點耐心,孩子犯了點小錯,就會大發脾氣,指責訓斥。不知不覺會讓孩子變得懦弱膽小,見到陌生人也不敢打招呼,做事情畏首畏尾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對還是錯。
在外面和小朋友玩的時候也先察言觀色,沒有自信拿梁心。這種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情商也不高,而且脾氣可能也會特別的暴躁。這種類型的媽媽一定要改變自己的脾氣,以免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第二,愛攀比的媽媽。這種媽媽經常會對孩子說,你看別人家的.娃學習比你好。生活里的各種瑣事也會拿來攀比。還有的媽媽可能會和別人家比房,比車,比老公,物質上也都拿出來做一下比較。經常對自己家娃說,別人家孩子什麼都比你強。孩子在遭受了媽媽的打擊之後,很可能就會真的成為那個什麼都很差的小孩兒了。
這種行為非常的叢態不可取,娃好像變成了媽媽攀比的一個參照物,漸漸的會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所以說媽媽一定要注意自己平時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改掉攀比的習慣。
第三,愛抱怨的媽媽。這種媽媽每天都唉聲嘆氣,喜歡嘮叨抱怨。經常會說一堆家務事,抱怨孩子不聽話,老公缺點太多等。這樣下去,孩子會變得不願意和媽媽多說話,根本無法溝通交流。性格也變得悲觀消極,對未來沒有什麼憧憬,長大以後可能也會和媽媽一樣喜歡抱怨。
所以說媽媽們應該停止抱怨嘮叨,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把正能量傳遞給孩子,讓他們開開心心的面對生活。
第四,不愛打扮的媽媽。有很多的媽媽自己每天圍著孩子和家庭轉,平日里非常忙碌,一點點變得不修邊幅。這樣長期下去對孩子的影響會很大,如果媽媽邋遢穿衣不整潔,孩子會感覺到沒有面子,很不自信。也會對孩子的穿衣打扮造成不好的影響。如果媽媽愛打扮,每天都收拾得干凈利索,也能夠提高孩子的審美觀。
在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特別注意自己的形象,出去的時候也會和媽媽一樣,把自己打扮得整潔干凈,特別漂亮,在未來的日子裡也能夠提高自己的眼光。當然,這里所說的愛打扮並不是濃妝艷抹,穿昂貴的服飾。是指在生活中能夠把自己和孩子都收拾得干凈利落,穿著打扮都大方得體。
第五、操心過度的媽媽。作為母親,可能每天起早給孩子做飯、洗衣服。然後全程為他整理書包,周詳地安排好穿什麼帶什麼,甚至連飯都喂,生怕孩子吃不飽。平日里孩子走一步都會跟著看著。就和上面說的小林一樣,為孩子操盡了心。然後孩子還可能覺得媽媽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長期下去,孩子會變得比較自私,麻木。所以說媽媽應該少操心及時放手,讓孩子在適當的年紀學會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時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最毀孩子的六種爸爸有哪些
首先毀孩子的爸爸第一位就是脾氣暴躁的爸爸,那些愛發脾氣,動不動就打孩子、罵孩子的爸爸不僅不會讓孩子聽話,相反孩子會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內向,孩子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父母是他們最信賴的人,要是總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會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創傷。所以只要不是原則上的事,不要用暴力對待,試著去冷靜處理,把他一人放在那,所有人都不理他,這樣他同樣會知道錯了。
第二種就是經常失信的爸爸,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不僅是學習上的榜樣,也是生活中的榜樣,經常失信於孩子的爸爸,不只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不利於孩子的生長,會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而一個言出必行的父親,不僅僅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榜樣,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第三種就是溺愛孩子的爸爸,俗話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但是愛過了量就會變成一種傷害,久而久之會毀了孩子。
第四種父親就是永遠缺席的爸爸,種爸爸永遠都在忙工作,忙自己的事情。像孩子的家長會、運動會、上學放學的接送,他們永遠都不會出席,父親是還走私的安全感的保障,父親經常缺席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沒有自信了。
第五種就是出軌花心的爸爸,夫妻不和、離異,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陰影,常會有社交恐懼症,缺乏安全感,從小就有一種自卑感,拒絕相信愛情,甚至很難再相信別人。
第六種父親就是生活習慣邋遢的,很多爸爸不注重個人衛生,在孩子面前吸煙喝酒,還喜歡用這個來逗孩子。這樣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孩子容易步入父親的後塵。喜歡抽煙、喝酒的爸爸往往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使得孩子從二手煙民變成一手煙民,沉溺於這些不良嗜好中。
⑻ 經常把養育之恩掛在嘴邊的算好父母嗎
我無法說出算不算好父母,但我知道這樣地父母會讓孩子很反感,不是一般的反感,甚至發展為討厭。總是把應該感恩他們掛在嘴邊,想著自己工作了想買個屬於自己的窩就不對了嗎,又不代表不報答他們,又不代表不給他們錢,只是想有能力就盡量買個屬於自己的窩。我覺得,父母買的或者修的房子都不算自己的,只覺得自己買的房子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自己就是主人,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窩,我5隻想問一句,有錯嗎?比如女孩子,想自己工作之後買個屬於自己的窩就不對了嗎,這樣就叫做賠錢貨嗎?我只想說一句,不懂賠錢貨的意思就不要亂說,因為,很傷人心。想著自己獨立,就叫做自私?工作之後是不是就要傾盡所有的就只想著去報答他們就不叫自私了?就應該把所有的都給他們就不叫自私了?那就相當於我們的青春就是為了去報答他們而去奮斗的咯,而不是為我們自己。報答,感恩,是需要這樣的嗎?那麼我們自己以後的生活還要不要了?多為自己的未來考慮就叫自私?還有時不時的一句反問——「我生了你養你是應該的嗎?」,說實話,按照情理來說,你既然生了,那麼你就有權利和義務去撫養你的孩子,你如果不想養,那麼為什麼要生。我想提醒一下父母們,不要說得好像全是因為孩子你就變成怎樣怎樣的,總是把你對孩子的付出掛在嘴邊,這是你自己選擇的生活,並不是孩子強迫你選擇的,當然可能你有功勞,你有苦勞,但是不要經常掛在嘴邊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反感,因為你怎麼知道孩子以後就不會報答你,感恩你了?既然那時還沒有發生的事,那就不要經常掛在嘴邊,只會弄巧成拙,會讓孩子覺得你們生我養我就是想著我報答你一下你們自己。並不是說孩子總是圍著你轉就叫孝順,請容我冒昧的說一句,那是一種自私的愛或者要求。請多去了解你們的孩子,理解你們的孩子。這才是好的並且有效的促進彼此之間的一種方式。們,感恩你們,給你們養老的吧。也不要把你們的一些思想強壓在孩子的身在,他們有自己的打算,如果你教育的好,自然會報答你,多少都會報答你的。不需要總是掛在嘴邊。也不要說孩子有自己的思想
,打算,就叫自私。你在要求你們的孩子的時候,你也應該反思。
⑼ 最讓孩子討厭的家長
最讓孩子討厭的家長
最讓孩子討厭的家長是怎樣的滲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育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家長不知不覺成為了孩子最討厭的家長類型。那麼最讓孩子討厭的家長是怎樣的呢?
一、言而無信。
明明說好,做好了作業就可以出去玩的,但剛做完,家長又給增加了新的作業,讓人看不到希望,所以,以後永遠不會趕著把作業做完了。
有一位家長,來之前跟我們哭訴說孩子上課老跟同學說話,老師管不了了,就在講台上放了一張課桌,讓孩子在講台上聽課,但孩子在講台上居然趁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跟下面的同學聊天!而且孩子經常不完成作業,對學習沒有一點熱情,課堂作業都不愛做,學校多次找家長,家長很痛苦。家長帶孩子來我們這里以後,回去給我們反饋說孩子不夠好,我們繼續追問的時候,家長說:現在布置了作業,孩子都能積極主動完成了,但孩子完成了以後再給他多布置,他就不做了。
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原先那麼不愛學習,現在能夠主動把作業做好了,家長還不知足,還要在孩子每次做完作業後給孩子額外增加作業,這樣做,也許會讓孩子對學習永遠失去興趣。
二、只看負面。
孩子不論有多少進步,就是看不到,只要孩子有一點不好,就會強調指出。孩子接受暗示的能力非常強,家長和老師們只要老強調孩子沒有進步,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就說是碰巧的,孩子就真的跟您配合,會真的停止進步,讓您心滿意足。
有一位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經過溝通,孩子明顯有改善。但家長仍然抱怨。比如,孩子原先十一點半睡覺,最後跟媽媽達成共識,十點鍾睡覺。家長又來抱怨:孩子總是在差五分鍾十點的時候才上床!孩子明明已經按照約定在做返耐事情了,為什麼非要沒事找事呢?所以,孩子對媽媽意見很大。其他方面,這個孩子也在明顯進步,但媽媽總是強調他沒有進步。
看到並鼓勵孩子的進步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的好處,但讓家長看到孩子身上的進步並加以鼓勵怎麼這么難?
三、以短比長。
拿自己孩子的短處比其他孩子的長處。老覺得別的孩子是完美孩子,他們身上都是優點,而這個孩子身上全是缺點。拿出這個孩子身上的缺點跟別的孩子的優點一比,果然如此。
有位家長,每到吃飯的時候,就會說,我們院子里某某孩子又考上重點高中了,某某孩子演講得獎了……孩子說自己一聽,就再也吃不下飯去了。
四、強勢邏輯。
家長和老師會利用這叢世氏種強勢邏輯把莫須有的罪名加到孩子身上。
比如,有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跟學習好的孩子一起爬窗戶被抓了,老師的邏輯就是:一定是學習不好的孩子慫恿學習好的孩子做的,其實恰恰相反。但學習不好的孩子百口莫辯。還有比如前面《孩子為什麼被媽媽氣得吐血》一文中提到的強勢邏輯:我們家就是三口人,你爸爸沒做,我沒做,你說誰做的?!
五、喜怒無常。
家長和老師情緒化嚴重,讓孩子無所適從。孩子要經常看家長和老師的眼色做事情,看到家長和老師開心的時候,就說幾句開心的,但心裡戰戰惶惶,身上汗出如漿;看到家長和老師不開心的時候,趕緊表現得乖一點,心裡戰戰兢兢,身上汗不敢出。
1、總是向孩子說另一半壞話的家長
父母吵架,是孩子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有些家長和另一半吵架之後,喜歡把孩子牽扯進來,經常向孩子抱怨另一半,說另一半的壞話,強迫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他都非常愛,要偏袒其中一方,詆毀另一方,會讓他感到非常為難和痛苦。因此,夫妻吵架,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更不要把孩子牽扯進來。
2、經常哭窮的家長
「媽媽,我們班這周組織郊遊活動,每個人要交100元!」
「怎麼又要交錢啊,上次不是剛組織過活動嗎?沒錢,不去!」
有些家長經常向孩子訴說家裡有多窮,自己賺錢有多麼不容易,養育孩子有多辛苦;甚至在孩子要去參加集體活動或同學聚會時,媽媽爸爸也總以「沒錢」拒絕,不讓孩子去參加。父母總對孩子哭窮,無形中給孩子貼上了「貧窮」的標簽,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即使日後孩子再富有,也依然會被貧窮意識和自卑心理折磨。
3、消極悲觀的家長
「爸爸,我這次考試沒考好,語文只考了78分。」
「考這么點分,你以後怎麼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呢?」
有些父母比較消極悲觀,總是小題大做,遇到一點點小事就覺得世界末日來了似的。其實,孩子遇到挫折時,最需要一個樂觀的父母支持他,鼓勵他。如果連家長都那麼悲觀,那受挫無助的孩子該從誰那裡獲得繼續努力的動力?成長的路上,父母的悲觀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4、不注意個人形象的家長
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漂亮優雅,英俊帥氣,讓人羨慕。打扮整潔得體的父母去參加家長會,孩子會覺得很有面子。而如果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時不修邊幅,被同學指指點點議論時,孩子會覺得很丟面子,即使沒有說出來,心裡也會很不開心,不願意再讓父母參加自己的家長會。
家長們,盡量注意一下自己的著裝吧,不僅僅是為了孩子的面子和尊嚴,精緻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5、沒有同情心的家長
「爸爸,我同桌月月最近很難過,她家人好像得了重病……」
「你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好了,管那麼多閑事幹嘛!」
有些家長聽到孩子說別人家的事,沒等孩子說完就打斷,讓孩子少管閑事,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了。孩子關心同學是好事,家長為什麼要扼殺孩子關心他人的能力?現在你阻止孩子關心同學,以後又有什麼理由指責孩子自私,不關心父母?
6、用孝順綁架孩子的家長
「媽,你怎麼把我桌上的東西給吃了?那是朋友送給我的!」
「我生你養你容易嗎?才吃你幾口東西,你就對我大吼大叫,我以後還怎麼指望你孝順我?」
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與孝順扯上關系,天天把孝順掛在嘴邊,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總對孩子說要孝順這種說教式教育方式是沒有用的,關鍵在於家長怎麼做。父母要以身作則,尊重、孝順老人,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
⑽ 想要做好家長避免說這話
想要做好家長避免說這話
想要做好家長避免說這話,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我們的寶寶,父母對於孩子不必急於求成,教育孩子是一蠢大份值得投資的事業。下面跟大家分享想要做好家長避免說這話。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觸的環境,也是在上幼兒園之前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對其性格塑造具有重要影響,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有可能當時沒當回事,但是在孩子心裡已經埋下了深深的種子,因此,父母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6句話要避免說出口。
一、你要聽話
很多家長都愛說:「你要聽話,否則我就不要你了。」這句話看似沒有什麼,但是其實是對孩子感情的威脅,會造成孩子的自卑與缺乏安全感。過於聽話的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事事不敢自己做主,不認為自己可以做出正確的事情,從而造成取悅別人的性格。
如果孩子犯錯誤了,家長應該就事論事的為孩子講道理,而不要說任何威脅的話,這樣孩子會自己分析,然後改正錯誤。
二、趕緊學習
很多家長只是一味的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而看到孩子做與學習無關的任何事情時都會加以制止。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鼓搗感興趣的東西,這正是孩子的探索慾望的體現。
而家長總是強調學習則和成績,便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使其成為學習的奴隸,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思想死板,不會變通,對其在社會上立足造成困難。
三、少管閑事
孩子都是天真善良的,他們本身很喜歡幫助別人。無論是公交上的老奶奶,還是路上的小野貓,孩子善良的天性都會想主動給予幫助,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只是簡單粗暴的說一句「少管閑事」,而是應該鼓勵孩子善良的'舉動,同時告訴他如何做才是幫助對方最為正確的方法。
四、養你有什麼用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或者考試沒考好後,總是脫口而出「養你有什麼用」這句話,這句話一旦說出來,不僅造成了對孩子難以彌補的心理創傷,也將家長自私的心態暴露無遺。
養孩子是源於帶盯豎對他的愛,而不是因為附加的學習成績和聽話的性格。同時,對孩子說出這句話,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他產生不自信的性格。
五、你要孝順
中國崇尚「百事孝為先」,因此很多家長很容易將孝順掛在嘴邊,從而限制孩子的自由,這其實是自私的表現。孝順是晚輩對長輩的照顧、贍養,而不是拴住孩子的枷鎖。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總會出去闖盪,而不應該是因為孝順父母而只留在父母身邊。
六、不可以
一些家長總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在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潑孩子冷水,以顯示自己的能力。
孩子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孩子總是喜歡用他們獨特的奇妙思維思考事情,這個時候家長應該予以鼓勵,如果他的想法確實不可行,家長需要耐心為其講解原因,而不是只是簡單的說「不可以」或者帶有諷刺的語氣對孩子表示否定,這樣會扼殺孩子的積極性。
家長對於孩子的愛應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僅僅吃飯吃得好,穿衣穿得暖就可以了,對於孩子的培養,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響,家長必須引起重視。
有的時候往往只是家長沒經過思考的一句話,就對孩子造成了深深的傷害,而這種傷害要想痊癒,可能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或者一輩子都無法痊癒。因此,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記得,與孩子說話的時候也要經過思考,不要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下個月,很多小寶寶就要上幼兒園了,看著很多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哭得死去活來,我可真心疼。其實,只要家長幫助孩子做好准備,他們會慢慢喜歡上幼兒園的~
一、物品准備
入院前體檢證明和預防接種證明
一寸照片
名字貼
舒適易脫的替換衣物
舒適、輕便,易於穿脫的軟底防滑鞋
床品四件套
小汗巾
小書包
水壺
二、心理准備
1、訓練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進入幼兒園,離開爸爸媽媽,很多事都需要自己做了。在此之前,提前訓練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必需的,但怎麼訓練呢?卻要講究方法。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提前做好准備,每天跟孩子念叨:
今晚要早點睡哦,以後上幼兒園得早起,晚上要早睡才起得來~
要自己吃飯了,去幼兒園可沒人給你喂飯。
又不聽話?小心以後幼兒園老師批評你……
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嘮叨下,孩子很可能還沒去,已經積攢了對幼兒園的厭惡。我的建議是,不要將訓練模式化、或者明明白白地跟孩子說明你需要怎樣怎樣,而是將這種訓練當成日常培養,比如:
在吃飯這件事兒上,家長就不要再參與了,尤其忌還追著喂飯,或拿幼兒園沒人喂飯作恐嚇。正確的做法是,逐漸將自己抽離出來,讓孩子自己學著吃飯,並慢慢養成習慣。這樣,到上幼兒園的時候,理所當然地,他自己吃飯沒有問題,吃飯也不會成為他入園前的心理負擔。
2、為孩子豎立起正確的對幼兒園的感觀
很多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除了要和爸爸媽媽分開,還有出於本能的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因此,家長可以在孩子入園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跟孩子聊一聊。
這里切忌兩個極端說法:
一是過度吹捧,將幼兒園吹得天花亂墜,有很多玩具,很多好吃的,很多小夥伴,老師像媽媽一樣……一旦孩子入園,發現理想和現實差距巨大,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不肯去幼兒園不說,還可能發生「信任危機」,再也不相信家長的話了。
二是過度恐嚇,為了逼迫孩子去,把不去的後果嚴重化,例如,老師會不喜歡你啊,會批評你啊,會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你一起玩,等等。這樣做經常會得到反效果,孩子不但更不願意去,還會產生對幼兒園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是短時間內無法消除的。
正確的做法是,除了日常給孩子講解有關幼兒園的事情之外,還可以適當地喚起他對幼兒園的好奇,利用「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這個心理,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興趣。
家長可以在上幼兒園半年前,就有意無意地帶孩子去幼兒園外面「窺視」,看看在裡面玩耍的小朋友,還有各種好玩的娛樂設施。這時告訴孩子,「現在還不能去哦,得等寶寶大一點呢」。然後在6月報名時,也帶上孩子一起去排隊,讓他感受到有這么多小朋友都想進這個幼兒園。
喚起孩子對幼兒園的嚮往方法有很多,這需要大家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觀察來安排。只要留心,辦法總會有的~
3、家長自己要克服和孩子的分離焦慮
有時候,孩子入園並不止孩子沒准備好,家長自己也沒准備好。
總是擔心孩子離不開自己,在幼兒園能不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會不會受人欺負?會不會被老師批評?會不會有人身安全問題?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其實他們早已經能夠在很多細節自己感受到。如果家長對著老師事無巨細地交代,擔心這擔心那,完了之後又對寶寶叮囑個沒完,情緒焦躁不安,有些看到孩子哭了甚至忍不住自己也哭起來,這些都會很明顯地影響孩子的情緒。
放輕松,相信他,很多時候他的優秀往往超乎你的預料。把能做的准備做好,剩下的交給孩子。
記住,只有家長自己做到理性和剋制,孩子才能保持輕松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中的這一次轉折。
從娃的第一次坐、第一次爬、第一次走,到第一次入園,然後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時光彷彿被壓縮了一樣,走得飛快。入園是孩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從此以後他陪在我們身邊的時間只會越來越短。看著他一天天長大,讓人感覺既驕傲,又不舍,時光啊你慢些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