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的起源和什麼教派有深淵
重陽節的起源不和抄什麼教派有關系。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1)重陽節的起源和道教有關系嗎擴展閱讀
節名由來: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
B.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已近晚秋,大氣涼爽,空氣清新,能見度高,這大概也是人們選擇登高遠眺的原因吧!
1.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起源荒誕,隨著歲月的流逝,迷信的色彩已逐漸淡薄,登高已不再是為了躲避災難,而成為人們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之一。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氣爽、山青雲淡的時節。此時登高遠眺,使人心曠神怡,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如今有許多地方都在這期間舉行登山會。
重陽節前後,北京西山的幾十萬棵黃櫨變成一片徘紅,將西山裝點得分外美麗,別有風情。漫山遍野,猶似披上了一件紅色的盛裝。幾個親朋好友,三五結伴同登西山看紅葉已成為北京人秋季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2.賞菊
九月初九,也正是菊黃蟹肥時。菊花一團團、一簇簇,競相開放,千姿百態,非常逗人喜愛。人們喜愛的不僅僅是她美麗的容顏,更值得稱贊的還是菊花剛強的氣質。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斗艷,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也正因如此,賞菊的風俗一直保留下來。在蕭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園里還舉辦菊花會、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情景,吸引著眾多的遊客。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吃菊花的風俗早在戰國時就已有了。後來,飲菊花酒又被附會上神話色彩,說飲菊花酒可以躲避災難。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才開壇飲用。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葯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葯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此時茱萸的作用已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宋朝的時候,人們還給茱萸和菊花起了兩個雅稱,稱茱萸為「避邪翁」,叫菊花為「延壽客」。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真實地描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也表達了詩人渴望重陽節闔家團圓的願望。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葯材使用了。現在這一風俗已很少見了。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C. 重陽節與道教什麼關系
重陽節的由來是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旁巧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在傳統意義上,日月並為陽九的重陽,強調的是避邪消災。據說,晉朝時,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區,有個名叫桓景的學道的人,他的師傅費長房真人對他說:「九月初九,你家有難,你趕快回去,叫家裡的人用絳紅色布做成香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就可消禍。」
桓景依照師傅的指點,是派啟念日舉家登上座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叫做名岡山的至高處避禍。傍晚歸塵困來,發現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後說:「這些雞鴨牛羊狗已經替你們受災了。」
D. 『走進道教』九月初九和道教的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抄重陽節的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而之所以命名重陽節,卻是和道教三玄經典中《周易》有關,「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道教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4)重陽節的起源和道教有關系嗎擴展閱讀: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近代,九月初九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E.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重陽節 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那麼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呢,那麼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歡迎閱讀!
重陽節的由來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 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我們中國人是一個有著尊老傳統的群體,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是膾炙人口。而現階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會壓力,賦予了 文化 色彩濃郁的重陽節更多更沉重的現實意義。不管怎麼說,重陽節只有一天,就像廖主任說的那樣,我們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時間里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有以此為契機,形成長效機制,從制度上加以保證,從風氣上加以影響,從觀念上加以調整,這才是重陽節真正的意義。
重陽節登高的寓意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據文獻說,「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 傳說 「桓景登山避災」。
1、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西漢戴聖《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2、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重陽這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3、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4、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相關 文章 :
★ 有關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是什麼
★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 重陽節的起源與來歷
★ 重陽節的來歷和特點
★ 重陽節的來歷起源及習俗大全
★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
★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簡介
F. 重陽節與道教什麼關系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扒早擾為老陽睜猜,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春旦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重陽節的另一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時間坐標。
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在文.字資料上關於重陽節求壽之俗的最早記錄,據說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
G. 重陽節和哪個教派有關
重陽節和道教有關,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一直被大家所重視,並且在這天會和親朋好友一起登高望遠,感受節日的魅力。重陽節在現在雖然被認為是老人的節日,但是不是近代產生的,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經過不斷的推崇和發展,唐代的時候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在這天里,不僅要登山賞菊花,還要吃重陽糕,男女老少都要佩戴茱萸,起到避難消災的作用。重陽節正好的陰歷九月九日,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還能領略到祖國河山不一樣的美麗。直到19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並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H. 重陽節和道教有關嗎
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登高」 , 也與道教九月九日「 升天成仙」 也有內在的聯系。因為相信九月九日是神仙升天的日子, 先民們就選擇九月九日登高, 意圖能向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樣, 升人天宮, 這種對升天的渴望, 溯其源頭, 是人們對長壽的一種企盼, 《太清諸草木方》日「 九月九日, 採菊花與獲芬松柏脂丸服之, 令人不老。」 道家無論是服食丹葯, 還是苦練修行, 其最終的最求是與天地同壽, 能長生不老, 而長生不老, 在世俗世界是無法實現的, 只有升上九天, 才能與日月同壽, 而九月九日重陽節,『兩陽相重, 是升夭的最好時機, 故在道家的觀念體系中, 九九重陽升天成為一種傳統, 在重陽節成為華夏民族傳統節日的時候, 這種九九重陽「 升天」 , 又直接演變為重陽登高。
道教選擇登高作為升天的手段, 這與中國古代的神靈世界有關。在現在已經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 大型祭祀遺址多建築在山顛、山樑等處, 在平原地區, 甚至人工堆築成山用於祭祀良諸文化遺址多有稱為「 山」 或「 墩」 的人工堆築的高台, 如著名的「 反山」 、「 福泉山」 、「 草鞋山」 、「 張陵山」等, 歷經數千年風雨, 不少「 山」 或「 墩」 現乃高出地面米以上, 高者有的達到余米。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到, 泰山、昆侖山、華山、滋山等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被視為神山。這種高山情結源於天國神靈觀念的出現。在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這些神山是人們登天之處。而且, 這些神山越到高處越神奇。在山巔或堆築成山以祭祀的現象, 表現了當時人們對於成仙的強烈嚮往。
升天成仙是人們對理想境界的一種無限追求, 成仙, 是希望能永遠存在而不消失, 是古人對永恆的追求。而在現實社會中, 九月九日重陽節升天成仙則轉化為人們對長壽的企盼。在意象上, 重陽登高, 正是人們對人生不老的一種追求, 所以從魏晉開始, 人們已經開始把九九重陽與長壽聯系在一起了,曹巫在九月九日送鍾麟菊花, 說「 至於芳菊, 紛然獨榮, 非夫含乾坤之純和, 體芬芳之椒氣, 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 思食秋菊之落英。
I. 為什麼有重陽節這個節日 重陽節的來歷
1、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登高望遠,思念親人。
2、古人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稱「重陽」,這就是重陽節名稱的由來。關於重陽節的起源相傳與道教有一定淵源。
3、東漢時期,汝南縣一村莊,有一名叫桓景的小夥子。有一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桓景的父母在這場瘟疫中病死了。
4、桓景聽人說,這場瘟疫是汝河裡的一個瘟魔作惡引起的。於是,桓景決定為民除害。當時,東南山中住著一位名叫費長房的大仙,桓景便來到此處拜師學藝。學藝時,桓景不分晝夜的苦練。
5、一年後,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然後,讓桓景騎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6、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那天,他領著父老鄉親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每人分一片茱萸葉,用以驅瘟魔;隨後,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了一口,用以防瘟疫之疾。把鄉親們安排好後,桓景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中,獨坐屋內,只等與瘟魔交戰。
7、不久,瘟魔出水走上岸來。他見人們都在高山上歡聚,便竄到山下。此時,酒氣刺鼻,茱萸充肺,瘟魔不敢登山,便轉身來到村裡。
8、當瘟魔看見一人在屋中端坐,便向前撲去。桓景急忙迎戰,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將降妖青龍劍拋出,把瘟魔扎死在地。
9、桓景除掉瘟魔後,汝河兩岸的百姓歡天喜地。從那時起,人們就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