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人對「孝順」的定義,你可能多少有一些誤解
不久前,一個視頻引起熱議:一位年輕女孩由於辛苦6年打工積攢下來的20萬,被媽媽拿去給弟弟買房,於是深夜在街頭崩潰痛哭。不少人網友因此對「孝順」提出質疑,說應該孝而不順、不要愚孝雲雲。
孝順,是一個常見的詞。有些人認為孝順是傳統美德,不過也有些人認為孝順是封建產物,應該被淘汰。究竟孰是孰非?接下來,筆者綜合資料,大家解釋一下孝順的含義。
「孝順」一詞由孝和順兩部分組成,把「順」理解為順從,甚至是無條件地順從,是人們對孝順一詞的主要誤解。事實上,古代很多思想家是明確反對無條件順從父母的。孝順一詞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的《國語》,不過先秦思想家比較少使用。孔子、孟子都提倡孝,卻沒有使用孝順一詞,反而明確說到對待父母,應該順則順,不應該順的時候就不要順。
孟子指出,對父母的過錯阿諛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是「三不孝」之一。
荀子提出孝子不聽從父母命令的三種情況。
聽從命令使父母有危險,不聽從父母命令就安全,孝子不聽從是恰當的;
聽從命令使父母名聲受辱,不聽從命令使父母名聲彰顯,孝子不聽從是合乎義的;
聽從命令使父母言行會如禽獸,不聽從命令父母會修飾自己的言行,孝子不聽從是恭敬。
孟子指出,可以父母的命令而不聽從,這不是兒子應該做的;不可以聽從父母的命令而聽從了,這是不恰當的。明白聽從與否的道理,應該保持恭敬、忠信、誠實的態度,謹慎做事,才是大孝。
漢末思想家仲長統認為,為人子者應該有主見,並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並列出五種情況,為人子者不能順從父母。
父母不公正地責備別人,自己仔細觀察後發現並非如此,可以違背父母不告訴別人;
父母希望給某人官爵,然而該人才能不能勝任,可以違背父母不聽從;
父母想以奢侈浪費來使心情愉快,可以違背父母不允許;
父母不喜歡做善事,討厭子孫與善人來往,可以違背父母而與善人做朋友;
一起讀書的朋友有困難等待自己去救濟,父母不讓自己去,可以違背父母前往。
仲長統指出,不能違背的違背了,是不孝;喜歡違背父母,也是不孝;合乎公義而違背是可以的。
《孝經》記載曾子問孔子:做兒子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這是孝順嗎?
孔子對曾子的問題感到很驚訝,接連兩次說「是何言與」。老師明確否定了學生的觀點,孔子講到,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地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地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那麼,孝順的順,究竟是什麼意思?
《漢書》說:「導民以孝,則天下順。」這是說,引導百姓行孝道,天下自會和順。兒子行孝道,家庭才會和順;百姓行孝道,社會才會和順。孝順的順,是和順。
清代《說文解字注》說:「順於道,不逆於論,是之謂畜。」這是說,順從道義,不違背人倫,才叫做贍養。孝順的順,是順從道義。
我們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傳統文化的內涵也要理解清楚。
『貳』 孝敬的含義
解釋
1.
孝順父母,尊敬親長。《詩大序》:「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左傳·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奸為凶德。」《漢書·武帝紀》:「故旅耆老,復孝敬,選豪俊,講文學。」 唐 許渾 《題衛將軍廟》詩序:「既而以孝敬睦閨門,以然信居鄉里。」《紅樓夢》第五十回:「 賈母 見他來了,心中喜歡,道:『我怕你凍著,所以不許人告訴你去。你真是個小鬼靈精兒,到底找了我來。論禮,孝敬也不在這上頭。』」
2.
謂孝順尊敬。 浩然 《艷陽天》第八八章:「厲害是厲害,他可是很孝敬他媽呀!」
3.
送禮或錢物給尊長,以示孝心或敬意。《紅樓夢》第二六回:「你說這四樣禮物,可難得不難得……我先孝敬了母親,趕著就給你們老太太、姨母送了些去。」《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小侄沒有孝敬老師和世叔,怎反受起老師的惠來?」 曹禺 《雷雨》第一幕:「這給我啦,那隻當著你這是孝敬爸爸的。」
4.
舊時以錢物賄賂、討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稱「 孝敬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回:「少大人應酬過幾天,便要到外面買東西,什麼孝敬上司的,送同寅的,自己公館用的,無非是洋貨。」《老殘游記》第十六回:「 胡舉人 就把這一千銀票子雙手捧上,說道:『這是 賈魏氏 那一案, 魏 家孝敬老公祖的,求老公祖格外成全。』」 老舍 《茶館》第二幕:「 王掌櫃 ,孝敬老總們點茶錢,請他們到別處喝去吧!」
這樣可以么?
『叄』 結合《孝經》談談你如何理解「孝敬父母」的內涵
尊敬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是一種「善事父母」的日常倫理意識、規范和實踐,實際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個中國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響之大、涵蓋之廣,既深且遠。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集道德觀、人生觀、宇宙觀為一體的核心和首要觀念。孝是中華傳統倫理體系的起點與諸道德之首。對當代中國影響深遠且發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時代特點。
孝的一般意義是孝敬父母,其具體內容在儒家經典—《孝經》中有明確說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又謂:「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子如何事親呢?「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肆』 孝的基本內涵和現代意義
孝道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
第一,弘揚孝道,贍養老人。
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還不夠發達。我國憲法第49條明確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而家庭養老賴以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孝道。
第二,修身養性,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
一要深刻認識孝道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在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上形成共識,明確孝道文化建設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的道德水平的需要。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是讓全國人民普遍受益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是建設幸福中國的需要。
二要從點滴做起、堅持經常。進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細、做實、做深入。在孝道文化建設上要知行合一,落到具體行動上,不斷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對古語論述、孝道經典的學習。
『伍』 什麼是孝親敬老怎麼理解孝親敬老的意思
1、孝親敬老是指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誠信禮儀之邦」。「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更是當今世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家庭價值自信。
2、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誠信禮儀之邦。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更是當今世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家庭價值自信。
『陸』 中國傳統倫理中的「孝」是什麼意思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孝不僅是你贍養著父母,你們家的馬和狗你都養著它們,能說「孝」嗎?若不尊敬父母那和養牲口有什麼區別?即「孝之至,莫大於尊親」——《孟子·萬章上》。 真正意義上漢傳統文化裡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內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孝的本質是「順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就是終身按照父親的價值取向行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老師也是只能認同不能頂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見顏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們為難頂撞老師。談到孝的社會學意義和本質,有些人總認為先哲們(孔子、曾子、弟子規的作者)說了「孝」是什麼的!於是其社會學意義就等同於是什麼,其實,「孝」對漢人的社會學意義不是以先人說為標準的,而是看「孝」文化對千萬、億萬百姓價值觀的影響而決定其社會意義的。即使沒有任何一個大思想家大哲人說過「孝」要生兒子,只要這種文化引領百姓形成了此種價值觀,其就有此種社會學意義。
『柒』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內容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7)傳統文化中孝敬的含義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