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孝順的道理論據(只要2個)
『孝順』顧名思意先『孝』,才有『順』。『孝』字當先,最大的最真的『孝順』專,我個人認屬為莫過於在父母能吃能喝的時候--孝順,即給他們需要的。多抽些時間陪陪他們,多回家聽聽他們的『啰嗦』。在雙親病榻前再去孝順的,那似乎有點假。如果在他們健康時,讓他們享受最大的幸福,天倫之樂,不給他們添麻煩,不讓他們操心。就算真到了病榻前的那天,不會後悔。
平時,見到父母多和他們說說自己的近況,或者生活上、工作上的一些趣事兒,讓他們覺得和子女沒有代溝,作為子女能為父母的莫過於就是『讓父母親放心、開心、舒心。』如果真的做到了,那就是最大的孝順。其實很簡單,生活上的些些小小的細微的關心。
⑵ 儒家、佛家、道家、墨家關於孝的思想
(僅說我的理解)
孝,是儒家思想中的范疇,是由仁、義、禮等概念共同發展出的,是仁與版義、禮的具權體表現。漢初的時候有《孝經》,其中講到孝即是忠,不知孝無以言忠,後人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家,就是這個意思。
道家思想應該說不包括孝這個概念,道家講的是無為,是自然,是齊物,因此可以將孝歸於道的自然體現之中,而沒有必要象儒家那樣單獨成為一個思想理論,所謂大道廢而有仁義禮制,這些約束性的東西實際上是因為自然本性已經被忽略了所以才被人們重視而出現的,如果返本求真,一切都是自然的運化,並沒有孝與不孝這些概念的用途。
墨家的思想並不了解很多,但是兼愛、非攻這些詞卻是墨家的代表意思,因此孝的觀念和功能已經被融會在兼愛的思想之中,所以孟子等攻擊墨家說,兼愛是無父無君之說。但真正的墨家,應該是很有舍小我求大我的氣概吧。
佛法中的孝,並不明顯,也並不主要,經典中只有重視自我與他人之間如何盡責的概念。比如《佛說善生經》等,其中不僅講究對父母應該如何做,還講到對妻子兒女如何,對尊長如何等等。
⑶ 盡孝在當下的理論依據
盡孝在當下的理論依據如下:
孝是一個人最高搏沖基本的美德,也是一個人必須做到的,不管是什麼時候,都要做到,孝順,這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准則,所以,不管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不能忘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孝順,這個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准則。
我們盡孝心不一定要用多少金錢、多少精力,只要我們常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常去父母處小坐一會兒,陪父母嘮嘮家常、周末陪父母隨意走走,僅這樣父母就心滿意足了。
⑷ 三個關於孝的論點
何謂「孝」?曾子曾經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知勸阻,使他們行差就錯,這是第一種不孝;家裡貧窮,卻不去做事來奉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第三種大家都知道,無後為大。
離婁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與孟子談論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覺得匡章,全國的人都說他不孝,而孟子卻與他交遊,就問孟子是為什麼。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認為不孝的人有五種;一,懶惰不贍養父母;二,賭博喝酒,把錢都花光了,而不贍養父母;三,吝嗇錢財,有了老婆把父母丟到一邊;四,自己行事乖張,放縱慾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鬥狠,使父母受到連累。而匡章只不過是因為父親做錯了事,他以善相責,而不被父親接受罷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親做出錯事來而不管,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經說,對於供養父母,如果心無恭敬,那麼與養貓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由此看來,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無缺,心寬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給父母牽累,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錯,也要婉轉的直言不諱。這才稱得上孝。
有個典故,名字叫」王祥卧魚」,就是說的一個「孝」字。
山東南部有一臨沂城,城北有一河名曰孝母河。此河中心有一處三九寒天不結冰,而且冰水界線劃出了一個人形。據傳說這就是王祥卧魚處。相傳西晉時期,臨沂城住著一戶人家,家中有一血氣方剛少年,姓王名祥。這年冬天,他媽媽生病了,十分想吃魚,可是時值數九寒冬,到處冰天雪地,哪裡有賣魚的啊 王祥十分著急,毫無辦法。一天他突然想起:天這么冷,魚肯定也怕冷,也想向暖處去,我用自己的體溫去融化開河的冰凍,魚就向我這里游來,我也不就捉著魚了嗎 於是他就飛奔河邊,脫下衣服,扒在寒冷的冰上,冰被融化了,魚也捉著了,媽媽吃了魚,病也就好了。這就是著名的王祥卧魚的傳說。這位西晉少年的故事十分感人。王祥成為中國歷代孝子的典範。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就是完全為父母著想,甚至不惜以生命去回報父母。
當然最早倡導孝的人並非是孔子。在孔子以前,孝的觀念已經存在了。但是孔子則是系統闡發孝道的第一位思想家。他首次將孝納入國家安定,天下太平的角度加以考慮,認為一個人如果能遵守孝悌之道,也就不會犯上作亂了。並且認為孝是仁之本。一個人不能做到孝,就絕對不是一位仁人。孔子用這一思想教育學生,故而他的學生中也有以孝著稱的,如閔子騫就是其中一位。
閔子騫,山東人,相傳他幼時與父一同駕車,穿著後母剛做好的棉衣,仍然凍得哆嗦,父親認為他是有意不好好駕車,大怒,舉鞭就抽,結果棉衣被抽破了,露出了蘆花,而不是棉花。父親明白了,決心休掉這位虐待兒子的妻子。但閔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哀求父親不要休掉其繼母。他說如果休掉繼母,弟弟也會落到這樣下場。父親覺得有理,就答應了他的懇求。閔子騫在孔門弟子中是一位仁德高尚的人,是一位孔子孝道思想的具體實踐者。
孔子對其學生所講的孝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無違,即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錯了,也要好言相勸,勸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顏悅色的順從父母。其二是「敬而能養」。孔子認為只是在生活上贍養父母並不是孝。他說:像狗和馬人人都能喂養,對父母只贍養而不敬就像對待犬馬一樣了。所以敬才是孝的本質。其三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孔子的孝體現著仁,貫穿著禮,他要求人們對待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但是,孔子的孝既有古典人道主義的因素,也有愚孝的成分,而這種愚孝的成分,經過後世儒家學者的發展,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群眾的工具。自晉代起,不少封建統治者還打出了「以孝治天下」的口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正像孔子孝的思想本身具有先進性和滯後性一樣,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有兩面性,一方面它為維系中華民族的家庭團結和睦,起到了其他理論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中華民族父慈子孝的良好社會風尚。另一方面,他強調子絕對孝敬父母,甚至要求子女守三年之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則成為束縛子女的精神枷鎖,極不利於個性的伸展,以致為後儒發展為」吃人的禮教」。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孝的意義。
所謂「孝「,是恭敬,是愛護,是孝養。談到孝順,一般人以為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事實上,禽畜尚且知道反哺,奉養父母只是孝順最基本的一環,除了對父母盡孝之外,更要擴而充之,對宗族盡孝,甚至進一步擴大為對整個民族盡孝。因此我們說,現代意義上的孝,是愛心的表現,是對國家、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系。孝維持了長幼有序,是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對生命的至誠感謝,更是無怨無悔的回饋報恩。為自己所愛是小孝,為家族親人為中孝,為國家民族是大孝。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於對父母的孝順,應該從親人做起,進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擴充至整個社會和國家。
孝」的啟示——致母親
「孝」——什麼是孝,不就是一個字嗎?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它的意義大得很,不光是一個字,而且是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呢!世界都充滿「孝」。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比如孝順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情,就要從小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這樣才不會留下一生的悔恨。除此之外,孝敬老人是我們人人都要做的一種義務,否則就會觸犯法律,留下終生悔恨。所以,我們不要做那些後悔的事情,孝心,就從現在開始吧!
說起孝順父母,這是一件長期的事情。因為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嘮叨,然後還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們不必為你再擔心。這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是一件永久的事情。
我媽媽工作非常忙,有十她累的時候,我就為她做飯,自己隨後再吃。雖然她很累,我也不能給我經濟和精神上的幫助,但是我也不能以為內這一點而不孝順她。因為我長大成人了,該到回報的時候了。現在只有一點才能孝順她,就是努力學習。報答她的一片苦心。在這里我想說聲:「媽媽,您辛苦了!
回想這幾年我做過許多對不起她的事,希望她能原諒我這不孝之子。從今往後,我要對你好。不能再象以前那樣了,我相信您慢慢就會感覺到兒子長大了!
人只有有了孝心,才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質。孝心讓人成熟,長大。我想沒有對母親的孝心,人又怎麼能談得上愛這個城市,這個養育我們的國家呢。愛母親的孝心是「小孝」,愛祖國的孝心是「大孝」我願意做有「大孝」的兒子。
「孝」的含義太深刻了!
指導教師:劉燁
簡評:對孝心的含義理解得很透徹,,說理再展開更好.
孝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跡,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獃獃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夫孝,始於事親也
⑸ 孝順與國家的哪條治國理論有關
孝順於治理國家的理論存在,善有關。百善孝為先。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善人首先要從孝順做起。
⑹ 儒家、墨家、道家、佛教關於孝的思想。
儒家的孝道觀
在儒釋道三家的思想體系中,尤以儒家最為重視孝道,十三經中處處皆有談及孝的義理,其中以《孝經》最有代表性。《孝經》把孝當作至德要道,將之提升到天地人的高度地位:"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章》)《孝經》提出五等之孝,即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天子修孝,在行博愛廣敬之道,保其天下,使人皆不慢惡其親,如此則德教加被天下。諸侯修孝,在不驕免危,節制慎行,長守富貴,保其社稷,和其人民。卿大夫修孝,在謹守先王之法,"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不敢行",言必守法,行必遵道,無口過,無怨惡,從而守其宗廟。士人修孝,在努力生產,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整體而言,儒家認為行孝包含三個階段:生則養,喪則哀,祭則敬。生則養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物質上是說供給飲食,服勞奉養,不失其勤;冬溫夏清,晨昏定省,不失其勞,香甜甘脆,唯其所欲;謹身節用,以養父母。精神上要做到以父母之心為心,和顏悅色,得其歡心,承順無違,不失其敬。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揚名顯身,光榮父母,以孝移忠,以忠成孝。《孝經.開宗明義章》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喪則哀是說在父母去世時要守喪盡哀,動屍舉柩,哭痛不已,疾痛在心,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以致毀瘠不形。《孝經》說:"孝子之喪親也,哭不�,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祭則敬是說齋之日,必思其居處,憶其音容,祭之日,必有見乎其位,聞乎其聲,有如孔子所說:"祭如在"。儒家行孝三階段,就有如孔子所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禮記.祭統》也如此強調:"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再如《孝經》所言:"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今人指責儒家提倡"愚孝",這其實不是儒家的本懷。實而言之,儒家倡導從義不從父,主張子諫父,臣諫君。《孝經.諫諍》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荀子則提出孩子在三種情況下可以不從父命:一是"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二是"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三是"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從而從,是不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荀子.子道》)《孝經》和荀子主張從義不從父,主張諫諍,原因在於如不從而從,當諫不諫,使父身陷不義,將是更大的不孝。
墨家的孝道觀
墨子認為 ,「孝」不僅僅限於愛自己的雙親和長上 , 還應包括愛民利眾之意 ,「親貧 , 則從事乎富之; 人民寡 , 則從事乎眾之; 眾亂 , 則從事乎治之」。不僅如此 , 墨子還進一步認為 , 利親應先從他人之親考慮 , 只有「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 人才能「報我以愛利吾親也」。 (《兼愛中》) 看來 , 墨子的觀點剛好與儒家相反 ,變等差之愛為愛無差等 , 變由近及遠為由遠及近 , 先施而後求報。所以他又說 , 「夫愛人者 , 人亦從而愛之」, 「惡人者 , 人亦從而惡之」 (《兼愛下》), 希望人們愛人之父若其父 , 愛人之身若自身 , 愛人之家若自家 , 處處先為他國、他家、他人著想。由上述基本思想所決定 , 孝道在墨家思想體系中並不佔有怎麼重要的地位 , 它作為社會的普通倫理之一 , 只不過是在「兼愛」之下的一個小的德目 , 是「兼愛」表現於親子之間的一個名詞而已。墨子說:「愛人若愛其身 , 猶有不孝者乎 ?」 (《節葬下》)試想 ,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兼愛 , 愛他人如愛自己 , 那還哪有什麼孝與不孝的區別了 ? 按照墨子的兼愛之說 , 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子之間 , 也並不比其他的人際關系近 ,所以孟子才據以攻擊說:「楊朱為我 , 是無君也; 墨子兼愛 , 是無父也。無君無父 , 是禽獸也。」②
與上述對孝道的總體認識相聯系 , 墨子強烈反對厚葬久喪。儒家是主張重於喪祭之禮的 , 孔子認為「三年之喪」不可更改 , 孟子也曾力勸滕文公恢復三年喪制 ,認為這是符合仁義和孝道的。墨子則主張薄葬短喪 , 因為在「兼愛的原則之下已經不復存在親疏之別 , 厚葬久喪等關於孝道的措施自然是多餘的了。況且 , 厚葬久喪需大量浪費社會財富 , 損害人民健康 , 破壞正常生產 ,又影響人口的增殖 , 實不利於「富貧眾寡 , 定危治亂」, 「以厚葬久喪為政 , 國家必貧 , 人民必寡 , 刑政必亂。」另一方面 , 厚葬久喪會使當事人「出則無衣也 , 入則無食也」, 其結果必然造成「為人弟者 , 求其兄而不得不弟弟 , 必將怨其兄矣; 為人子者 , 求其親而不得不孝子 ,必是怨其親矣; 為人臣者 , 求其君而不得不忠臣 , 必且亂其上矣」 (《節葬下》 )的局面 , 那還有什麼孝道可言呢 ? 所以 , 厚葬久喪的確「非仁非義 , 非孝子之事也。」
道家的孝道觀
道家思想的創始人為老子,五千《道德經》,談的主要是清靜無為和道法自然。莊子繼承老子的道論,而以寓言和種種奇言妙語發揮要義。《道德經》一書,談到"孝字"只有兩次。經中第18章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六親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婦,也就是家庭中所有成員。老子這句話是從人類純天然的本性而講的,指出孝子慈父是"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38章)的產物。在老子看來,孝慈之心是人的自然性情,根本不需教導即有,而仁治所教導的孝慈只注重外面的行為,完全是形式主義。《道德經》19章進一步談到:"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這是因為仁政的實施,埋沒人民的天性,而產生人為的孝子慈父。(18章)因此,老子指出人君若能放棄仁政,效法聖人之不仁,以萬物為芻狗(5章),則人民便會自然恢復自然的孝慈天性。
《莊子》一書談到"孝"字的比《道德經》較多,約莫有十四次。在《莊子.天運第十四》,莊子提出"至仁無親"(最高尚的仁愛是沒有親人),此因"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那最高尚的仁愛太偉大了,孝本來不足以說明它。這不是說最高的仁愛超過孝,而是說它與孝根本不相干。)又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也。"(用恭敬的態度來行孝是容易的,用親愛之情來行孝是困難的;用親愛之情來行孝是容易的,要忘掉親人就困難了;忘掉親人是容易的,讓親人忘掉自我就困難了;讓親人忘掉我是容易的,要整個忘掉天下就困難了。要忘掉整個天下是容易的,要讓普天下都忘掉自我就困難了。天德可以遺忘堯、舜而不願做,恩德普施千秋萬代,天下人卻都不知道,這難道只是深深慨嘆而侈談仁孝嗎?孝悌仁義、忠信貞廉,這些都是用來勉勵自己而使本性勞苦的東西,不值得稱道。)
道家原為人生哲學,道教則以吸收黃老學、陰陽五行思想、儒家讖緯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孝道觀,基本上大量吸收儒家的人倫思想。道教的理論家葛洪在《抱朴子.對俗》一書里談到:"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修仙離不開孝,假如沒有良好的道德,就難以修成仙道。道教的《太平經》、《太上老君說報父母恩重經》、《凈明忠孝全書》等重要經典,都詳述許多關於盡孝的道理。
佛家的孝道觀
佛教源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在和儒道的對立中,為了適應中華文化的倫理,而消融了許多儒道思想。印度文化,原本不像中華文化如此重視孝道,這是因為印度文化的出世思想極為濃烈。婆羅門教把人的一生分為四個時期:(1)梵行期:要專心研究吠陀經典,不問凡事;(2)家居期:娶妻生子,履行世俗義務;(3)林棲期:孩子長大後,便棄家入林修行;(4)遁世期:到晚年,則舍棄一切,四方化緣,求得死後解脫。佛教雖然反對四姓階級,提倡眾生平等,其苦行思想雖然較為淡化,但仍舊具有強烈的出世思想。
儒家自韓愈起,提出道統說,以抗衡佛教的法統。儒家以孝道倫理,批評佛教的出家,極為不孝,提出的理由包括:(1)出家人剃發,犯毀傷之忌;(2)出家人不蓄妻,犯無後之罪;(3)出家人絕於事親,犯不孝之過。佛教則辯白:(1)孝不由形相,應出於內心;(2)妻子財物乃身外之物,不足惜之;(3)世間孝不足道,出家方為大孝。
為了立足於中國,佛教遂走向中國化,大力弘揚有關孝道的經典,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並稱之為"佛門第一孝經"。甚至,從原始佛典《長阿含經》中發展出《盂蘭盆經》,提倡盂蘭盆節,標榜目連救母的精神。
中國佛教認為,孝並非只是事親,其更高層次在於修身養性。出家人不僅僅是為了個人解脫,而是為了救助更廣大的眾生。中國佛教較為推崇菩薩道的思想,正如《華嚴經》所說:"不為自己求安樂,當願眾生得離苦"。而且,中國佛教更從廣義上提出"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提倡戒殺美德。作道場為眾生祈禱吉祥,為亡靈超度,被當作是最大的孝。佛教徒身在古廟,心繫父母,時刻為父母求福,這也是孝。佛教徒尊敬師傅,對佛祖誠心,也是孝。如此一來,中國佛教就成了"孝道無邊"。
有關中國佛教專論孝道的文集包括《弘明集》、《廣弘明集》、《鏢津文集》、《靈峰宗論》。特別是宋代契嵩在《鏢津文集》卷三有《孝論》,用極大的篇幅贊揚古代的聖人之孝,"天下之為孝者,吾聖人可謂純孝者也。"該論又把孝分為理和行,"孝有可見也,有不可見也。不可見者,孝之理也;可見者,孝之行也。理也者,孝之所以出也;行也者,孝之所以形容也。"契嵩論孝,開始把儒釋道三家融匯在一起,他說:"天地與孝同理也,鬼神與孝同靈也。故天地鬼神,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詐孝欺。佛曰:孝順至道至法。"
⑺ 捋一捋"孝"的思想,不孝,就是不愛父母嗎
"孝"字,最早見於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說文解字》上講:孝,即"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承老也" 。可以理解為:小的時候,父母在上面呵護關愛孩子。孩子長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又在下面侍奉父母,體現了一種父母和子女之間自發的人性關懷,散發著濃濃的溫馨和暖意。
但是理想每每要落實到現實里的時候,就難免會發生偏離。梁漱溟先生曾在《中國文化要義》中總結道:"中國之以倫理組織社會,最初是有眼光的人看出人類真切美善的感情,發端在家庭,培養在家庭… …中國人在情感中,恆只見對方而忘了自己,慈母每為兒女而忘身,孝子亦每為其親而忘身。夫婦間、兄弟間、朋友間,凡感情厚的必處處為對方設想,念念以對方為重,而把自己放得很輕。"這正是中國情誼社會的表現。但是孝的美好理想在進入實際生活中時,其歷史的走向是偏離理想的。
孝的起源:不單純的"孝"
血緣關系是孝產生的自然條件,父母愛子女,反過來子女愛父母,都是出於人的本性。懂得贍養父母、酬報父母賦命養身之恩,是所有人類與生俱來的良知本能,"命之所由系,身之所由出",這種樸素的血緣之間的情感生發正是人之為人的孝觀念的發生學意義之所在。這種親人之間的純朴美好的情感互動, 既表明了一種生命的根源意識, 又體現著人類源於其它物種而又高於它們的情感。由此,孝意識是人類天生的自然稟賦,這是沒有受到道德約束之前的自然狀態下的親子關系。
但是孝作為一種被固定下來的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開始被宣揚、傳播並深入人心,是在什麼時候呢?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說,一定是在私有制戰勝了公有制,個體家庭建立之後才產生的。因為只有產生家庭後,才有了家庭中的各種關系,有了關系,才有了各種權利和義務,這才是"孝"產生的社會條件。正如恩格斯說的一樣:"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孝作為一種道德觀念,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
具體落實到我國歷史上,根據歷史學家們考證,大約是在周初,形成了有關於"孝"的一系列道德規范。那夏人和商人干什麼去了呢?首先,現在並無直接的文字資料供我們了解夏代的倫理思想。和夏的時代相符合的一些考古發現,發掘出的物品大約可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物質發展條件,生活的環境(有魚紋可能說明離水源比較近,且觀察到了魚的一些美好的象徵意義),頂多能看出當時人的一些審美情趣,但是其倫理思想相對來說難以考證。殷商時代,漢字基本成熟(金文、甲骨文,中華文明真的早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金文一般記錄了國家祭祀和征伐等大事件,還有重要角色的事跡等等;甲骨文多卜辭,說明殷人鬼神觀念的流行,無論大事小事,動輒就占卜,一占卜就往龜甲上記錄。相比之下,人類自身的一些思想認識卻沒能凸顯或被發現。但是西周,就大不一樣了。
甲骨文 卜辭
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 一曰立子之嫡之制, 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 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利, 君天子臣諸侯之制, 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因之所以綱紀天下。《殷周制度論》
我們知道,宗法制的形成就是在西周,以血緣為紐帶,形成宗法上的等級差別,使天下土地為王所有,將血緣與國家的形式緊密結合。侯外廬在在他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中指出:"有孝有德是西周的道德綱領,德以對天,孝以對祖,是周代倫理的特色。"這樣一來,將道德、宗教和政治融為一體。所以,孝的道德觀念,從起源之始,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倫理觀念,已經和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孝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景觀之一,在希臘、羅馬、以色列或者印度等文化系統中,都找不出這種情形。中國文化作為一種禮樂文化,尤其強調人的道德,所以孟子曾經說過"人之所異於禽獸者幾希" ——人和野獸有什麼區別呢?就是在"有無道德"這個區別上,人有道德,而禽獸不懂什麼是道德。而孝道,又是判斷古代中國人有無"道德"的重要標准,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舉"孝廉"的時代有病態的《二十四孝》;明朝時,在孝道上的污點甚至可以毀掉一個人的政治前途(張居正沒丁憂,成為政敵攻擊他的一個絕好把柄)。那麼,孝在中國到底為什麼這么重要呢?
"孝"觀念的發展:忠孝同構的倫理觀
在戰國時,就已經有了忠孝並稱的記錄。作者不詳,成書於戰國年間的《戰國策》中的記錄就大致體現了這種思想變化的傾向——"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但是,戰國時思想大開花,流派紛起,並沒有一種所謂的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思想。所以,忠孝觀念的整合,是在之後的統一大帝國時代:漢帝國時期。
先秦儒家孝的思想在漢代開始了它的封建轉化。在這里我們引用朱嵐先生在《中國傳統孝道七講》中的一段話,他是這么說的:
"第一,易'孝'於'忠',實現了'孝'從家庭倫理向政治倫理的轉變;
第二,'三綱'理論的提出,使'孝'由倫理道德變為封建綱常,並具有了神聖化和神秘性;
第三,對孝作了全面的規定,後人行孝有了統一的標准。
這種思想的轉變被記載在《春秋繁露》、《孝經》和《禮記》等著作中。那麼這些著作到底講了些什麼呢?讀者們不必去看,這里我們歸納它們的大概思想:
《春秋繁露》把"孝"三綱化(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在這個語境里,就是表率、約束和服從的一種關系),以宇宙陰陽、五行之間相生相長,相剋相成的原理推論出人與人之間父生子、子孝父的人倫之則是符合天地之道的。所以書中把孝道之源歸於天,一國之君也同樣取法於天,從而證明君主統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天下之尊卑隨陽而序位,君為陽, 臣為陰; 父為陽,子為陰; 夫為陽, 妻為陰。陰道無所獨行, 其始也不得專起, 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是故臣兼功於君, 子兼功於父, 妻兼功於夫, 陰兼功於陽, 地兼功於天。 《春秋繁露》
《孝經》則假借孔子之名,通篇宣揚"家國同構","天下為家"的觀念,將忠君和孝親觀念混淆起來。文章開始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從而確定了孝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其中有一段,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孝"成為了士大夫的立身之本了: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孝經·士章第五》
為迎合上述的孝治理論,漢朝統治者適時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以鞏固了"以孝治天下"的施政口號。從劉邦以後(他孝不孝大家都清楚,實在沒法吹),他兒子劉盈謚"孝惠",孫子劉恆謚"孝文",劉啟謚"孝景",劉徹謚"孝武",劉弗陵謚"孝昭",劉詢謚"孝宣",劉奭(shì)謚"孝元",劉驁謚"孝成"延陵,劉欣謚"孝哀",劉衎(kàn)謚"孝平",顯示君王以身作則,孝敬父母,作為天下人的表率。
這一時期形成的"忠孝同構" 思想,影響了其後幾千年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漢代"以孝治天下"的治國之道在政策導向下被有效地呈現和延續下來,並被其後的歷代所繼承。唐玄宗注釋《孝經》極其有名,他不僅自己讀,還詔令百姓家家都要收藏一本(來自皇帝的強行安利),並親自書寫《孝經》,刻石立於太學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南宋時,宋高宗將自己親筆的《孝經》賜給寵幸的臣子和天下州學,那時候的《孝經》大概等同於《論語》,幾乎人人都能引用一兩句。清代的康熙將《孝經》翻譯成滿文,乾隆還擺過"千叟宴",宣傳孝德。恩威並施的行政手段,使得漢代以後的忠孝觀念藉助政治的權威得以保證,同時又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認同之中,使得孝的思想同忠君的概念一起深入人心,成為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
子女對老人的愛護和尊敬,不能說僅僅是出於對老人養育子女時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與貢獻的回饋義務,更重要的是人類原始情感的凝聚和展現。這種具有自然屬性的原生關系和原初感情,顯然具有超越時間和地域界限的普遍意義與內在價值,因而是不可完全替代與徹底廢除的。但抹去這其中曾經被雜糅進去的的尊卑意識和政治權威,把上下結構的"孝"轉變為子女對父母真誠的愛,則是新時代對於親情自然流露的呼喚。
媽媽,我們愛您
小結: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作為人類永恆性的倫理情感和中國人深入骨髓的民族信仰,具有超越時間和地域限制的普遍意義與內在價值,對於工業文明混亂發展的現代中國社會而言,仍然極具拯救精神迷失的作用。隨著社會的變遷,我們由古代宗法等級制度下的"子民"轉變為現代社會平等制度下的公民,身份的轉變理應帶來主體意識的覺醒,傳統的附會、獨斷意識下的忠孝同構的世界觀,顯然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新的社會結構的形成和家庭觀念的重組,傳統的孝觀念必然也需要進行現代意義上的調整和重新詮釋:清除人生的依附和不平等的關系,去除政治權威和外在形式,弱化利益關系,尊重血親之間天然性的自發的情感聯系,從而回歸到原初的純粹的情感體驗。
⑻ 儒家對孝道的解釋
孝是天道的要求。基督教摩西十誡這要求的是人要孝順父母。所以人道就必須孝順,如果不孝順的人無法投人。
當然,非要從理論上來論述,孝產生於仁。因仁而孝。所以以前經常說慈孝,慈孝,就是這個原因。孝也是產生福報非常大的一個德行。
五德行忠孝廉恥謙,忠來自於義,孝順來自於仁,廉潔來自於義,謙虛來自於禮。所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至關重要。
孝順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孝順是向善的起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天下的老人,這個世界真的就是一個美好的人間。而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
一、精神上敬愛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二、物質上奉養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麼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三、父母身體不好時要照顧好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後,子女要及時請醫生診治,並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飲食起居,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四、事業有成可以滿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後要安排好後事
養老送終是為人子女的義務。《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辦理好父母的後事也是盡孝的一種。
⑼ 百善孝為先怎麼理解
百善孝為先釋義:
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9)孝順的理論擴展閱讀:
「百善孝為先」這一句出自清人《圍爐夜話》的文章之中。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孝字的寫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
由於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
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范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
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並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⑽ 論語中有關孝的論述
淺談《論語》中的「孝」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為先」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孝」推崇備至。《論語》對中國人「孝道觀」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中共有約二十條與「孝」有關的論述。在這些論述中,孔子第一次將人類的孝行為加以理論概括,並將之具體化為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1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論語》中,孝的地位是極高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它在第一章便給了孝一個「仁之本」的高度肯定。本,即為根本,由此可見,孝可謂是孔子「仁學」的基礎。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詩經·蓼莪》
「孝」一直是流淌在中國人骨血中的公理,從出生時,每個人都毫不懷疑地認定了孝的正確性,對於為什麼要遵從孝道似乎並沒有多少人思考過。《論語》中給出了一部分解釋。宰我在詢問孔子君子為什麼要守三年孝時,孔子是這樣解釋的,「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孝經》也有這樣一段話「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孔子認為「孝」這種情感是順從人的天性的。父母對於我們的體貼呵護照顧來自於一種血脈相通的情意,而我們感念這份情意,便自然有了「天經地義」的「孝」。之所以無人探討孝的正確性,就是因為作為「人」的我們擁有這樣誠摯而樸素的本能。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現在,很多人都在批評儒家思想中的「孝」是「愚孝」,但實際上,通讀論語後,我認為孔子在論語中所解釋的孝是很正常的一種情感表達,與當今社會並無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兒女的孝不應僅限於供養父母,讓父母有吃有穿,而是應該對父母抱有一種純乎天然的敬愛之情。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父母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吃穿用度,而是發自內心的慈愛。以敬愛報慈愛,是非常合理的。
其次孔子認為兒女應該體貼父母。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出門在外,應該讓父母知道自己在何方。除了像疾病這種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偶發事件,不應該做出讓父母擔憂的舉動。其實,不難想到,兒女應該做到這些正是建立在父母關心我們的基礎上,除了父母,又有何人會時時刻刻在乎我們去往哪裡,是否平安呢?我們又怎能去傷害這些真心愛護我們的人呢?
還有,兒女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這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正如《小戴記·祭法》所言:「孝子之憂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忍不住發脾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覺得父母會永遠縱容我們,永遠不會拋棄我們。但實際上,孔子告訴我們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我們能夠與父母相見的歲月並沒有多少,「子欲養而親不待』」對於子女來說是多麼無奈。所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對父母的態度好一點,讓每次相聚都是美好的回憶,這是孔子想要告誡我們的。
最有爭議的一點便是對於父母的過錯問題。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有人認為孔子在宣傳一種對於父母的無條件的順從,由此引申到臣子到君主的一種無條件的服從,以之為「愚孝」「愚忠」。但我認為孔子的本意並非如此。對於父母的應該勸諫,但正如上文所說,應當和顏悅色。至於「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則是表達對於父母的一種緬懷之情,就類似於今天我們在親人去世後會常常會在節日時吃他們平時愛吃的東西。而且,若是孔子真的認為應該無條件服從,又何必要勸諫,又何必強調三年。
最後,就是關於祭祀。我認為孔子所提倡的三年守孝,也是從情出發。守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子女在父母去世後寢食難安才用守孝這種方式寄託哀思,並非強迫,因此三年並非固定,地點也並不一定在父母的墓旁,心中有父母,時時可守孝,處處可守孝。正如《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所以後人將守孝作為一種必須遵守的戒律森嚴的形式,反而是誤解了孔子的本意。
父子之道,天性也 ——《孝經·聖治篇第九》 總而言之,我認為《論語》中孔子所倡導的「孝」是一種真性情的「孝」,是單純而樸素的情感表達,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