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先秦時期的重陽節

先秦時期的重陽節

發布時間:2023-04-28 00:21:42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重陽節」之名稱記載,始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出現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重陽習俗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是在文字資料上關於重陽節求壽之俗的最早記錄。據說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另有說,在戰國時代,重陽在一些地方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王宮中進行的活動。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在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宴。

Ⅱ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Ⅲ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1][2][3][4][5]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Ⅳ 關於重陽節的典故和淵源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流傳很廣。古人認為,因為古老的《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因「九」在個位數中最大,所以古人以「九」為最高;而且夏歷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又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因此把九月九日叫作重陽節。這種說法的形成還與魏文帝 曹丕 的解釋密切相關。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曹丕的說法說明這一認識有著1800多年的歷史。但這種說法帶有明顯的附會成份,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這是因為,最初的「重陽節」並非一開始就確定在農歷九月九日,「陽」也並非只指日月兩個天體,「重」也並非僅指「二」這個數。

另外,《易經》天之數說:「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系天故取其奇為災歲數」,可見「重九」並不是吉利之數,有時卻是大凶之數。綜合後人的研究,[②]重陽節的來源應該說比這說法復雜。它和從遠古到上古時期兩個非常矛盾的先民習俗——九月慶和九月祭,[③]以及先民天神互通的原始信仰與火神死亡崇拜有緊密聯系。一、上古九月的慶典習俗。對於農耕社會來講,農歷九月農事基本完畢,因此從遠古開始,華夏先民往往將豐年慶典和祭神祀祖等活動安排在九月。《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並且說「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v馬。」可見在季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先民普遍存在著饗天帝、祭恩祖等歲時活動,而且這一習如廳俗在戰國時期還被統治者加以條令化和典章化。由於這是一種豐年慶活動,所以九月慶典習俗明顯帶有酒神狂歡的色彩和特點,有著大量娛樂內容(「祭神」、「饗帝」、「田獵」、「野宴」等)。後人普遍認為漢代以後九九重陽節的野宴、飲酒、歌舞等習俗即源於先秦的九月慶典。所以有人把先秦的九月慶典看作是中國的酒神節。

除漢民族及其前身華夏族外,古匈奴族、高山族和壯族都有著多樣的九月慶典活動,其中高山族阿美人和壯族的九月節慶活動還一直延續至今。二、先秦的火神死亡崇拜。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非常崇拜火和火神。先民把一顆亮度很強的恆星——心宿二星看作是火神的化身,稱其「大火」或「大辰」、「心」,[④]並把它當作古代季節星宿的標志,通過觀察「大火」出沒的位置來確定季節轉換。由於其具有劃分季節的作用,傳說在四千多年前的顓頊時代,就設立了火正的官職專門負責觀測這顆恆星。由於「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盯橡知稱為「九月內火」,「內」是隱入的意思,「內火」指「大火」星隱入,意味著肅殺冬季的來臨。

由於先民禦寒能力有限,加上冬季食物不足,許多人會在嚴寒中死去。火神的暫時「死亡」意味著妖惡橫行、意味著許多人即將死亡,所以古人稱之為「陽九之厄」凱消。因此人們在九月舉辦各種儀式來祭奠火神祈求保佑。我們今天無從知道當時祭奠儀式的具體情形,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儀式在先秦時期應該會很普遍。如今江南部分地區還有重陽祭灶的習俗,這應該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習俗的流傳。先秦的這種火神死亡崇拜成為後來重陽節求「長生」、「消災避邪」等習俗的主要來源,因此有人把重陽節也稱作死亡節,把它和三月三(復活節)聯系在一起,相互之間存在著對應的關系,構成了一組特定的節日系統。所以東晉《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仕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

而在巫術盛行的時代,人們習慣於創造一些帶有象徵性的習俗來達到避邪消厄的目的,其中最便於流傳的是佩俗和食俗。而這正是後世重陽節諸多食俗和佩俗的源頭。三、上古的天神互通信仰和登高習俗。古人愛好登高,但它顯然不同於 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個人情懷,也不同於現代人理解的娛樂或健身活動。遠古人們愛好登高,這和他們的天神觀念有著緊密的聯系。古人普遍認為天地一開始是相通的,人與神可以互相來往。這個觀念直到近代還廣為流傳。

龔自珍《定庵續集》卷二《壬癸之際胎觀第一》:「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古人認為天地相通是有一定途徑的,而這個途徑只能是自然物:一是高山,一是大樹。以高山為天梯,見於《山海經》記載的就有昆侖、肇山、登葆山、靈山等,其中最著名者自然是昆侖山,因此昆侖山在上古神話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樹為天梯,則不多,只有《山海經·海內南經》及《淮南子·地形訓》所記之建木。《山海經??海內南經》謂「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瓔,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晉郭璞為《山海經??海外南經》注雲:「有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亦有赤泉,飲之不老」。

由此可見,為通天升仙而登高應該是先民的重要習俗或原始信仰。雖然形成後世重陽節的諸多習俗在上古就已存在,但這不等同於重陽節很早就成形。正如下雨一樣,即使雲中水汽達到超飽和狀態,如果缺乏凝結核的話,也是不會下雨的。

因此,這些習俗因子要成為重陽節的習俗,就需要一個凝結核——「重陽」概念的形成和具體日期的確立。在這一點上,先秦楚人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不僅首先創立了「重陽」這一概念,而且大體上確定了「重陽」的日期。而這一切又是和楚人追求登天拜謁先祖祝融的習俗緊密相關。

Ⅳ 重陽節起源於先秦之前,為什麼到了西漢才逐漸重視起來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Ⅵ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二)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三)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

Ⅶ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吵滑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Ⅷ 重陽節的由來簡介100字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起源

導讀:重陽節是什麼節日?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老人節,每年重陽都有出遊賞秋,登高望遠,飲酒吃糕等習俗,還有相關的尊老敬老活動在進行。那麼,你知道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嗎?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起源又是怎樣的呢?以下是我帶來重陽節的由來簡介100字 ,感興趣的快點來看看吧。

重陽節的由來簡介100字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100字 (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100字 (二)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100字 (三)

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

他就去東南山拜費長房的大仙為師,學習技藝。後來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青龍劍讓他在九月九那天回家除妖。九月九那天瘟魔被桓景殺死了,家鄉人民又過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據說,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九九重陽,還有歷史淵源。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他已明確寫出重陽飲宴了。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至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Ⅸ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重陽節的演變。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據記載,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780年-785年),將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閱讀全文

與先秦時期的重陽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