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包拯簡介:富貴公子辭官回鄉10年「盡孝」
包拯簡介: 大宋王朝的第40個年頭,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門望族誕生了一個胖小子,這個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來的一脈單傳,就是後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既不是什麼怪胎,也沒有所謂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為富貴逼人的獨生子,父母寵愛備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兒前渣一樣。封建地主家
庭子女要想顯達於世,不外乎走上科舉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為當時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顯然也在求取功名上。19歲那年,他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按照如今說法,等於是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
包拯簡介:然而,戀家的包拯捨不得離開父母,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於是把他改任為和州監稅,等於在合肥鄰近的和州市 *** 管錢糧稅收。回家報喜,結果爸媽既不願意離開合肥的家業去適應新的生活,又捨不得寶貝兒子獨立門戶。
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獨苗,索性把官給辭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當「宅男」,這一當慧圓悄就是10年有餘,二老離世後,他守孝3年。守孝結束,他仍然沒有工作的打算,不願離開父母的靈地,又在家裡呆了兩年。包拯簡介。就在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開封府,他的《岳陽樓記》名貫天下,而此時,34歲的包拯還是個連官門都沒進的「待業老青年」,當時的他也許未曾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將從開封府走進歷史的深處。
包拯簡介:兩年後,在鄉親鄰居苦口婆心地勸說鼓勵下,包拯才決定離開家鄉,腔鉛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差事是當時的安徽天長縣「一把手」。包拯十幾年呆在家裡「虛度青春」,這在現代人眼中簡直匪夷所思,而在當時卻是尋常之事。
包拯簡介:宋朝對孝道非常重視,上升到個人品德及社會名聲的高度,如果誰因貪戀官位而置雙親於不顧,要被世人唾棄。按照宋朝禮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須守喪3年,無論你官居何位,除非皇帝因某種原因不願讓大臣回家守孝,即「奪情」,否則必須離職守孝。所以,包拯的青年時代為了孝順父母在家裡度過,並未有任何驚世駭俗之處,符合當時儒家的社會倫理道德觀。
B. 包拯辭官盡孝的故事
包拯辭官盡孝的故事
C. 包拯為孝辭去新任的官職,在忠孝之間,他為什麼選擇孝呢
提起開封府,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包公。一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讓包公名揚四海。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人景仰包公。可以說,包公是開封府的驕傲,也是開封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因為包公代表的是廉潔奉公,代表的是正氣凜然,代表的是為官清正。尤其是在正義不得伸張之時,人們更加懷念包公。當然,包公之所以成為包公不是偶然的。包公形象是整個宋文化的產物,更是整個漢文化的產物。包公一生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又過了兩年,朝廷又開科取士了。包拯這下無了後顧之憂,終於報名參加了。
考試的結果是,包拯被錄取為進士,授職為大理評事、知建昌縣。因為建昌縣在江西,不便侍奉父母,包拯便請求朝廷允許他在自己的家鄉任職。最終,他被任命為和州監稅。
和州本來離合肥很近,包拯之所以如此做,就是為了忠孝兩全,既能赴任,又能侍奉雙親。無奈包令儀夫婦故土難離,連和州都不願去。包拯無奈,只好辭官,在家鄉侍奉父母。現在看來,包拯的舉動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包拯的這個舉動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頗受世人的贊揚。包拯在家,一呆就是十年。父母去世後,他又在父母墓前廬墓三年,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十年,說不定能在仕途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包公就是包公,為了孝道,他義無反顧地放棄了那些世俗的好處,他堅守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牢不可破的理念。
D. 關於包拯的簡介及事跡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的事跡:
他在廬州府做官的時分,有個親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處置,照樣打他一頓板子。有些親友原本想應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為。這一來,他們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
後來,包拯調到京城裡做官。有個張堯佐,他的侄女在宮內當貴妃。憑這點關系,他竟同時擔任了三司使等好幾個重要官職。三司使是主管全國財政賦稅的官員,包拯以為依照張堯佐的才幹,不適合擔任三司使,更不適合同時擔任幾個重要官職。
於是,他一連寫了五道奏疏,彈劾這個既有後台、又有勢力的大人物。為了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當面爭持起來。在包拯的再三反對下,宋仁宗終於免去了張堯佐的兩個官職。
包拯鐵面無私,任何皇親國戚、權貴大臣,都沒有方法在包拯那裡走路徑,通關節,所以,當時傳播著這樣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人們曾經把他和傳說中陰間的閻羅相提並論了。
不但如此包拯本人處處安分守己,而且家裡的生活仍舊十分簡朴,跟平常百姓一樣。他平生最痛恨贓官污吏,包拯的清廉剛直,長期以來不斷遭到人們的贊揚和敬重。
(4)孝順的包拯擴展閱讀: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裏中父老數來勸勉。
久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尋拜監察御史裏行,改監察御史。時張堯佐除節度、宣徽兩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拯共論之,語甚切。又嘗建言曰:「國家歲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練兵選將,務實邊備。」
又請重門下封駁之制,及廢錮贓吏,選守宰,行考試補蔭弟子之法。當時諸道轉運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細故,務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於是請罷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歷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徙陝西,又徙河北,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造船材木,率課取於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恆數十萬,拯皆奏罷之。契丹聚兵近塞,邊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調發軍食。
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趙三州民田萬五千頃,率用牧馬,請悉以賦民。」從之。解州鹽法率病民,拯往經度之,請一切通商販。除天章閣待制、知諫院。數論斥權幸大臣,請罷一切內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鄭公三疏,願置之坐右,以為高抬貴手。
又上言天子當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凡七事;請去刻薄,抑僥幸,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嘗建議無事時徙兵內地,不報。至是,請:「罷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兗、鄆、齊、濮、曹、濟諸郡,設有警,無後期之憂。
借曰戍兵不可遽減,請訓練義勇,少給餱糧,每歲之費,不當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賦,則所給者多矣。」不報。徙知瀛州,諸州以公錢貿易,積歲所負十餘萬,悉奏除之。以喪子乞便郡,知揚州,徙廬州,遷刑部郎中。
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員外郎、知池州。復官,徙江寧府,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
E. 為何包拯被譽為青天,他做了哪些為民的好事
關羽和包拯,恐怕是咱們中國歷史上唯二兩個不管是電視劇、小說,戲曲、音樂中相貌必須固定的人物,關羽必須是紅臉長須,包拯必須是黑臉.......
至於包拯臉為啥這么黑,我覺得可能是包拯過於鐵面無私。宋朝曾流傳這樣一句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再加上包拯天性峭刻嚴厲,未嘗有笑容,時人稱「包拯笑比黃河清」,經常都是板著臉做事,所以給咱們的印象就是黑臉,而在京劇臉譜中黑色代表威嚴和剛正不阿,所以漸漸地包拯臉就成了黑色,額頭上出現了月牙(以前京劇中頭頂是陰陽魚),據說這個月牙還是通行證,讓包拯白天審問貪官污吏,晚上懲治壞鬼惡魂。
這就是包拯,一個既不黑,辦案也不厲害,但就是受到百姓們熱愛,崇拜的好官,是真正的「包青天」!
F. 「百善孝為先」的小故事有哪些
孝順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孝順故事:包拯辭官回鄉贍養雙親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以前我們熟知的包拯是鐵面無私的代表,從此則小故事可以看出,包拯包大人還是一位不擇不扣的孝子。
孝順故事:黃香為父夏驅蚊冬暖被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孝順故事:孝之代表—李密
孝的代表就是李密,體現在他給晉武帝的《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後出仕。在任溫縣(今河南溫縣)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過去,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苛求供給,當地人民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後,中山諸王進過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爭,使諸王過境不敢苛求,為百姓辦了件好事。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職,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由於朝中無人推薦,最後只做了漢中太守,一年後罷官歸田。後病卒,終年六十四歲。
G. 包青天包拯一生的事跡
1、早年至孝: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考中進士 ,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知縣。
2、權知開封:至和指春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兵部員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復職刑部郎中、知江寧府。[29]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帶旦封府蠢逗擾,遷升右司郎中。
3、巧答典客:包拯出使遼朝時,遼朝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4、清正廉明:包拯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演繹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5、嘉祐四真:宋仁宗嘉祐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H. 鐵面無私的包拯,真如傳言那樣,六親不認,親手鍘死侄子包勉嗎
在我們說起包拯的時候,大家肯定都會想到他是一個剛正不阿,斷案的時候鐵面無私的人,當時也是狠心斬殺了他的助手公孫策,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個斷案的高手,在古代的時候是一個很高的官吏,但是事實卻並非是這樣的,他的事跡中也有很多是後代人虛化的。
然後他的事跡就被後人改變為小說,然後就在內容上加以緩閉誇張,到了現在我們就認為他是一個多麼厲害的斷案人物,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是當時的人們有些誇大了,然後添加了許多的神話和傳奇色彩。也可以看出,雖然當時的包拯斷案不是那麼的厲害,但是他也深受人們的愛戴。他親手處死了自己的侄子的事情也是後人加上去的。
I. 包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鎮橡」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
因父母年邁,包拯御宴旁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9)孝順的包拯擴展閱讀: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
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祥此相陳執中、賈昌朝關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
J. 包拯有多孝順
包拯對父母非常孝敬恭謹,處處為二老分憂解愁。,讓老人安樂是他最高的心願。這使他很受鄉鄰的贊譽,聲名遠播,有口皆碑。甚至包拯到了晚年,歐陽修還說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可見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