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論語說孝順

論語說孝順

發布時間:2023-04-26 01:06:02

Ⅰ 論語孝順父母的名言警句

1.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2. 孔子關於孝的詩句
答案
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為政第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還有這些
孔子對於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體行為,典籍中還有如下一些記載: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死了,要以禮安葬,並且按禮儀祭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關心父母的病痛是講求孝道之關鍵。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經常在父母面前盡些孝心
3.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和解釋
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
(2)」樊遲(3)御(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
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
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御: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
對於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
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採用第三種說法。
【原文】 2·7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àng。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
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
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
本文採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
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4.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1)論語說孝順擴展閱讀: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論語
5. 十條論語中關於孝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學而第一》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第十》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第十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6.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7. 論語關於孝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 《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 《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 「 父母惟其疾之憂。
」—— 《論語 · 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 長幼有序。
——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 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 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 吾未聞也。 孰不為事?事親, 事之本也; 孰不為守?守身, 守之本也。
——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 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 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 不顧父母之養, 一不孝也; 博奕好飲酒, 不顧父母之養, 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 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 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 《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 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 庄。
8.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內,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容身體健康。

Ⅱ 論語關於孝的句子18則

一、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第一》

就是說無論父母在世還是去世,都要堅守志向,保持言行一致,永遠謹記父母的正確教導,這才叫孝。如果父母在世的時候老實聽話,父母一去世,就把父母那些教誨忘掉,開始任意妄為了,那就不叫孝了。

二、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第二》

父母在世的時候,要以禮侍奉;在父母去世後,要以禮安葬、祭祀他們,這些禮節是誠敬之心的體現,要認真對待,不可怠慢。

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第二》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孔子沒有正面回答,他說:為人父母最擔心的事,就是兒女生病。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珍惜身體,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不讓父母擔心憂慮,就算是盡孝了,這是最基本的。

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

孝養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物質保障的層次上,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要體諒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的意願。不然的話,那就跟養犬馬沒什麼分別了。

五、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第二》

這次是子夏問孝,孔子說孝敬父母最難的地方,就是能夠保持對父母的和顏悅色。所以說贍養父母只是應盡的本分,至於孝與不孝,主要還是看對待父母的態度。如果有事情就讓年輕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就讓老年人享受,這難道就算是盡孝了嗎?

六、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也會有犯錯的時候,兒女看到父母犯錯,應該委婉地勸說。即使父母沒有聽從我們的意見,也要保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可有怨恨之心。

七、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不要隨便到處亂跑。如果有事情必須出去,那就一定要告訴父母我們的去處,還有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大概什麼時候回來,這些都要提前交代清楚,免得父母給我們擔心。

八、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第四》

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不多,所以父母的年齡,我們不可不知。一方面我們會為父母的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也會因為父母時日漸少而憂慮,提醒我們要及時盡孝。

九、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第十三》

兒子舉報父親,表面上確實是大義滅親,但卻不符合人情事理。出了事情,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情理之中,雖然可能不合法律法規,但其中也包含了正直的一面。

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第十七》

孔子的學生宰我,名予,覺得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太久了,服喪一年應該就可以了。所以孔子說了上面這段話:

Ⅲ 論語中關於孝敬的名言有哪些

1、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2、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3、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4、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6、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7、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8、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9、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10、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11、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英)培根

12、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

13、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1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1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16、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17、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18、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19、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20、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21、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22、孝敬父母經常能夠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23、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24、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後薄葬真乃賢兒。

2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26、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代替的。

2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第四》。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夠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28、咱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29、大孝終身慕父母。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31、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32、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3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34、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35、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父母含辛茹苦的將我們拉扯大,下面是有關孝敬父母的名言,一起來看看吧!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法)拉法格

Ⅳ 論語中有關孝的論述

淺談《論語》中的「孝」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為先」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孝」推崇備至。《論語》對中國人「孝道觀」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中共有約二十條與「孝」有關的論述。在這些論述中,孔子第一次將人類的孝行為加以理論概括,並將之具體化為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1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論語》中,孝的地位是極高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它在第一章便給了孝一個「仁之本」的高度肯定。本,即為根本,由此可見,孝可謂是孔子「仁學」的基礎。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詩經·蓼莪》
「孝」一直是流淌在中國人骨血中的公理,從出生時,每個人都毫不懷疑地認定了孝的正確性,對於為什麼要遵從孝道似乎並沒有多少人思考過。《論語》中給出了一部分解釋。宰我在詢問孔子君子為什麼要守三年孝時,孔子是這樣解釋的,「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孝經》也有這樣一段話「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孔子認為「孝」這種情感是順從人的天性的。父母對於我們的體貼呵護照顧來自於一種血脈相通的情意,而我們感念這份情意,便自然有了「天經地義」的「孝」。之所以無人探討孝的正確性,就是因為作為「人」的我們擁有這樣誠摯而樸素的本能。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現在,很多人都在批評儒家思想中的「孝」是「愚孝」,但實際上,通讀論語後,我認為孔子在論語中所解釋的孝是很正常的一種情感表達,與當今社會並無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兒女的孝不應僅限於供養父母,讓父母有吃有穿,而是應該對父母抱有一種純乎天然的敬愛之情。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父母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吃穿用度,而是發自內心的慈愛。以敬愛報慈愛,是非常合理的。
其次孔子認為兒女應該體貼父母。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出門在外,應該讓父母知道自己在何方。除了像疾病這種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偶發事件,不應該做出讓父母擔憂的舉動。其實,不難想到,兒女應該做到這些正是建立在父母關心我們的基礎上,除了父母,又有何人會時時刻刻在乎我們去往哪裡,是否平安呢?我們又怎能去傷害這些真心愛護我們的人呢?
還有,兒女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這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點。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正如《小戴記·祭法》所言:「孝子之憂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忍不住發脾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覺得父母會永遠縱容我們,永遠不會拋棄我們。但實際上,孔子告訴我們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我們能夠與父母相見的歲月並沒有多少,「子欲養而親不待』」對於子女來說是多麼無奈。所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對父母的態度好一點,讓每次相聚都是美好的回憶,這是孔子想要告誡我們的。
最有爭議的一點便是對於父母的過錯問題。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有人認為孔子在宣傳一種對於父母的無條件的順從,由此引申到臣子到君主的一種無條件的服從,以之為「愚孝」「愚忠」。但我認為孔子的本意並非如此。對於父母的應該勸諫,但正如上文所說,應當和顏悅色。至於「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則是表達對於父母的一種緬懷之情,就類似於今天我們在親人去世後會常常會在節日時吃他們平時愛吃的東西。而且,若是孔子真的認為應該無條件服從,又何必要勸諫,又何必強調三年。
最後,就是關於祭祀。我認為孔子所提倡的三年守孝,也是從情出發。守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子女在父母去世後寢食難安才用守孝這種方式寄託哀思,並非強迫,因此三年並非固定,地點也並不一定在父母的墓旁,心中有父母,時時可守孝,處處可守孝。正如《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所以後人將守孝作為一種必須遵守的戒律森嚴的形式,反而是誤解了孔子的本意。

父子之道,天性也 ——《孝經·聖治篇第九》 總而言之,我認為《論語》中孔子所倡導的「孝」是一種真性情的「孝」,是單純而樸素的情感表達,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Ⅳ 論語中關於孝敬的名言警句

論語中關於孝敬的名言警句
人的生命始於家庭,人際互動的修養也以家庭中的關系為基礎。因此,孔子一再強調孝與悌,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篇·第六章》),他認為士的第二等表現是「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論語學而篇·第二十章》)。
別人問他為何不從政,他借《尚書》所謂「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來回答(《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一章》),意思是說,人人都做到孝與悌,天下自然上軌道。
「弟」字原指兄友弟恭,推而及於親族中的同輩情感,甚至泛指對待長輩的態度;「孝」字則明白是指對待父母的心意與作法。
《論語》中專門討論孝順的約有十章,我們可以由此理解孔子的想法。他首先提醒我們的是:在孝順時,必須心存尊敬與關愛。
先說尊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篇·第七章》)
這段話有兩種解釋。
其一是朱熹的註解,表示「人們奉養父母,如果未能心存尊敬,那麼,這與養育犬馬有何不同?」這種解釋把養育父母比喻為養育犬馬,實在有欠妥當。
另一種解釋是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但是就連狗與馬,也都能夠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這種解釋「以犬馬比喻子女」,表示子女奉養父母時若少了尊敬,就與犬馬服侍人沒有什麼差別了。以犬馬比喻子女,顯然較為妥當,我們今天還在使用「願效犬馬之勞」一語,對人表示感激。
那麼,對待父母時,加上尊敬的心意,不是很恰當嗎?
再說關愛。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篇·第八章》)
意思是: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做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讓年長的人吃喝,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這段話中提到的「弟子」與「先生」,泛指晚輩對待長輩,或學生對待老師。但是對待父母,不能只是如此,還須保持和悅的臉色。這種和悅的臉色是出於內心真誠的情感,因為清楚了解父母的生養之恩,而孕發了心中源源不絕的關懷、愛慕、保護、照顧的情感。
我國傳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每一則故事都是很好的示範,其中的作法未必人人可學,但其心意則相同。
如「老萊子戲綵娛親」,描寫老萊子七十多歲了還穿上綵衣,唱歌跳舞來取悅父母,摔跤了還裝出嬰兒的哭聲,使父母開心得忘記自己有多老。我們未必要效法這種作為,但一定不能忘記要出於真心,對父母總是和顏悅色。
以適當方式盡孝
那麼,子女在盡孝時,有沒有通用的原則?依《論語》所載,我們找到以下幾點。
1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篇·第十九章》)
意思是: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出遠門;如果出遠門,就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古人的遠游包括:游學、游仕、游歷、遊玩,以及經商等。只要離家,父母必然掛念,所以務必讓父母知道去處,保持聯系。今天手機通訊方便,子女不但要讓父母知道去處,還應經常連線,有如隨時處在父母身邊。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篇·第二十一章》)
意思是:父母的年紀,做子女的不能不記得。一方面為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為他們日漸老邁而憂慮。
孔子說這句話,特別讓人感動,因為他本人的遭遇是: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他有高度的同理心,以換位思考的模式,為天下子女表達真摯的心聲。
3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是魯國大夫孟懿子之子,當時是個年輕的貴族。孔子因材施教,提醒這位貴族子弟:讓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憂愁。
換言之,人吃五穀雜糧,生病是難免的事。而子女除了生病之外,其他任何事(如求學、交友、做人處事)都不讓父母憂愁,那就十分可貴了。這句話自然也對一切子女有所啟發。
4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第五章》)
古代貴族是統治階級,言行皆以禮制為標准,否則不足以領導百姓。因此,以「無違」說孝順,是指孝順必須合乎禮制或社會規范。
人不能脫離社會,社會不能沒有規范。孝順是人生大事,自然須以禮制來考慮。
如果父母在世時,子女不能以「合禮」方式孝順,父母也會受人批評;父母過世之後的喪禮與祭禮,更是不可違背大家認同的規范。
5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里仁篇·第二十章》)
意指:子女要三年不改變父親為人處事的作風。
這句話主要用於貴族,如「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論語子張篇·第十八章》)意指:孟莊子不去更換父親任用的家臣與父親所定的政策,這是意在尊重父親。
一般人則須延續父親所行的善事,至少以三年為期,然後再考慮自己是否要另外選擇何種善行,以自己的方式對社會有所貢獻。

Ⅵ 論語中寫「孝」的句子並翻譯

1、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 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譯文: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5、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6)論語說孝順擴展閱讀:

《論語》中的「孝」 

孔子認為兒女的孝不應僅限於供養父母,讓父母有吃有穿,而是應該對父母抱有一種純乎天然的敬愛之情。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父母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吃穿用度,而是發自內心的慈愛。以敬愛報慈愛,是非常合理的。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為先」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孝」推崇備至。

《論語》對中國人「孝道觀」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中共有約二十條與「孝」有關的論述。

Ⅶ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

1、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3、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4、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5、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6、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九庫,何以別乎?

7、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8、父母,唯其疾之憂。

9、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0、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簡介: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

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論語》自宋代以後,被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古代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

Ⅷ 論語中有關孝心的名言

1、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為政第二》

譯文: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和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2、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為政第二》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里仁第四》

譯文: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4、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 為政》

譯文: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讓父母對自己除開擔憂生病一事外,再無別的擔憂。」

5、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學而篇第一》。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

Ⅸ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情謹慎誠信,愛護眾人,親近有才德的人。這些都做到了,還有精力就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了。

品評:孔子認為孝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品德,而年輕人要先學會做人再學習知識,這一點和現在的很多主流教育觀恰好相反。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了。

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翻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盡全力;對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品評: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竭盡全力,不能敷衍了事,用心不誠。現在雖然沒有君主,但可以以國比君,對待自己的祖國,也要有必要時獻身祖國的覺悟。在父母沒有過分要求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是孝的基本原則。如果父母做錯了,還需要完全響應和滿足么?下面一條回答你。

3)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發現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應當恭敬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心內憂慮,但不要怨恨。

品評:孔子並不提倡愚孝,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是可以勸解的,不規勸是陷父母於不義。即使沒有聽從,也要等待機會再次規勸,中間不要發脾氣,更不能心生怨恨。如果我們的子女都能做到這一點,家庭應該會和諧幸福吧。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翻譯:子游問怎樣做才叫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是說能奉養父母就算孝。你想想那些狗和馬之類的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待父母不尊敬,那和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

品評:所謂孝敬,孝由敬生,不敬何來孝?養育父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敬,如果不尊敬,那與養牛馬無異。見過不少只給飯吃,各方面虐待或者是不管不問的子女,能夠想想自己如何長大的么?這幾碗飯真的能「報答三春暉」么?

5)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翻譯:孔子說: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真要出,則一定要有特定的地方。

品評:這句話深層次的意思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要盡力盡孝,不能隨便就遠游,讓父母牽掛擔憂。如果實在要去則要確定目的地,並做到」歸必有期「。這里雖不著孝字,但字字皆是孝。

6)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翻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孝敬長輩的時候要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情要做的時候,是你去做。有好的食物時,要首先拿來孝敬。你認為這就是孝么?品評:有事弟子服其勞,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給上輩師長孝敬酒食,也是應當的。這些都不是孝道中最難的地方。最難的地方是在要這一過程中保持和顏悅色和恭敬的態度。如果不是心悅誠服,那就只有傳說中的」戲精「才能做到了。

7)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品評:父母年紀大後,光有豐衣足食和恭敬的態度還不夠,為人子,還必須想到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實時關注,並適當提醒他們運動,供給他們補品,定時帶他們去檢查身體。這些是成年子女在盡孝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

Ⅹ 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

論語中關於孝的章節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5.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為。」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行豎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9.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10.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2.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13.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論語》對「孝」的論述篇幅多,觀點鮮明。可見我們老祖宗在2500年前就對「檔返大孝道」有了系統的論述,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根本。我們的文明進步就是基於對祖先的感恩,一步步積累經驗而來的,所以沒有孝道,就是忘本,我們人類也就走不到今天,也就是本立而道生了。

    有了孝心還不夠,如何行孝、盡孝?《論語》也給出了具體的例子和方法,給我們世做當下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我們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孝,還要真正做到「孝敬,孝順」,有禮有節,「能養、無違、幾諫、有方、不改道、無疾憂、勞無怨、莫色難。」

閱讀全文

與論語說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